随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3003|回复: 1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诗话] 与密之小议诗词用典问题

[复制链接]

3

主题

7

帖子

0

精华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28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9-7-29 17: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我今天仍然思考了关于诗词典故的问题。我想就诗词而言,可以从三个角度去作一个大体的解释,即作者创作、艺术作品以及读者接受三个层面来认识。从作者创作的层面而言,历来的文学家自身对典故的运用都有非常多的论述,但大体上都一点,就是典故不宜多用。几乎没有那个文学家和诗人在这一点上提倡典故越多越好的。一般而言,能够不多用典故就不多用,用到恰到好处即可。如果能够不过度使用典故表达就不过度使用典故,这是历代优秀诗人总结创作的一般创作原则。典故的使用肯定是表达的需要,但实际上有可能服从艺术的需要的时候一不小心更多是服从自我的需要,也就是掉书袋子,说的不好听就炫耀知识(知识成为肯定自身的一种资源和权力)。这是从第一个层面来说。


      那么从第二个层面而言,也就是艺术性(本体)的问题。我上次说到,典故的运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它的诗歌本身的诗味。因为赖于典故的指涉是相对确定的,它只有在与当下的事件发生联系的时候才可能产生历史时空的空白。这是典故用在诗上的基础。但是如果典故用得过多,就缺乏艺术的直观性,这是最要命的。直观性事艺术最根本的特点。否则艺术就无法和一篇同样具有深度的论文区分开来。换句话说,典故太多的诗歌在每一个诗句上都必须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才有可能获得对当下事件的感性直观。这是相当忌讳的。简单的说,我为什么要读这首诗呢?我去读那些历史的名人轶事就够了,按克罗齐的话说,同样可以获得感性直观,为什么非得从这首空有诗歌外壳却无法直观呈现内涵的“诗歌”当中来获得呢?而且一旦如此,诗歌的创作和鉴赏(第三个层面:读者接受)都必须以知识的获得来作为基础了,而不是对精神的理解和灵魂的表达。如此下去,中国文化博大精神,从中随便取一个典故,都可能对读者造成隔。这样诗歌发展下去,轶事越来越多,典故越来越多,后来者创作和掌握岂非越来越难?诗歌生命的发展不建立在人的精神的拓展和灵魂的诉求上,倒建立在这些知识的储备和积累上,定然是僵化而无进了。因此,就艺术的直观性和艺术赖以生存的基础来说,典故的过度使用都是需要非常谨慎的。否则就跟艺术的直观性带来矛盾,同时把创作和鉴赏的可能都建立在知识上。说白了,这个时候,知识就是权力,艺术成为具有等级划分的艺术。这样的诗歌应当让它存在,但不值得提倡。这是从第二个层面来说的。


      从读者的接受角度而言,用典过度的问题更是比较难以接受了。因为如果认同诗歌还必须变成作品而且获得沟通和交流的话,那么典故的过度使用定然是一个谨慎的问题。如果对一首诗歌的欣赏到了我必须而且非得准备一本典故辞典的话,那我这不叫读诗,这是“研究”诗了。因为这样的诗歌不具备直观性, 既然不具备直观性,我就无法用感性直观去欣赏,而只能利用历史、名人轶事、以往的诗歌积累去理性肢解了。这样就不是欣赏诗歌,对这首诗究竟是不是诗歌也就怀疑起来。所以我说这首诗不是没有定法,是定法太多;不是我有意肢解,而是它的直观性大打折扣了。


      就上述三点而言,其中第二个层面的解释是根本性的。因为如果理解第二层面,才能够解决“每个人的古典修养不同,自然有不同的感受,从而获得不同的评价”的问题。第一个层面和第三个层面都不是问题的根本,尽管从这两个层面上来说,对于用典的论述还是一个“谨慎”的结论。但就第二点来说,无论是精通古典文学、历史还是不精通古典文学、历史的人而言,就诗歌本体的发展来说,倡导对典故的过度使用都是有害的。正因为如此,你几乎看不到作为优秀的诗歌,整个诗歌通篇句句都是用典的,因为一个优秀的诗人、文论家都具备文学发展的眼光。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就算有人对这些典故非常熟悉,熟悉到了滚瓜烂熟的地步,也不能说明这首诗就其本质上的艺术性也即直观性而言,就是好的。因为一首并不直观的诗歌我也能够从中解释从很多这样的含义,并从我自身的鉴赏的再创作性当中获得审美体验。你能保证一首很蹩脚的诗我就无法获得很深刻的审美体验吗?这完全可能的。当然如果完全从读者接受的角度而言,又否定了创作的意义。因此我们不能完全从读者的层面去看。而且艺术作为艺术,首先是直观,并非所有能够解读到深刻的作品都成功的作品。因为第一,非艺术也完全有它的深刻,比如论文;第二,解读是一种在创作,一部蹩脚的作品,通过再阐释,也完全可能让它变得丰厚,解读是一种再创造的参与性创作。第三点,如果对诗歌的鉴赏都必须通过对知识得获得才能进行的话。那么这不是艺术精神的本意。我们常说要培养一个人的文学修养,这种修养首先往往还不是指知识,而是指一个人的趣味和审美取向。知识的获得相对来说是简单的,它是硬性的,在现代信息爆炸的社会更是如此。但一个人的创作趣味、欣赏的审美取向就应该和他本人的精神和灵魂相关了,而不是和他获得知识多少相关(即知识炫耀癖)。这是第三点。所以第二个层面的论述即艺术本体上的论述才是根本性的。因为从作者的创作还是从读者接受而言,都有特殊的情况,作者就喜欢这样啊,读者的典故修养非常高啊。(从这两个层面上而言,这些诗都应该作为一种不成功的风格而存在)但从艺术本体上而论,这就是需要谨慎面对的了。


      我刚才说到,其实这是文论的常识,如果你不是以一种调侃的态度而是认真的态度去翻阅文学史或者文论的话,这些常识都是诗人自己总结,或者文论家常论及的话题。只是我说,要把它说清楚就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了。这也是作为知识而定下来的。当然,不一定具有了这些知识才能创作和阅读,就像作者一样,他可能不懂,也可以创作,甚至创作出很好的诗歌来。(我完全相信他的才华,也完全相信才华之下的好诗)但如果能够更多的避免失败,我觉得必要的文论知识也很有必要。我说这个倒不俨然作起什么“指导”的意思。而是正如昨天言的一样,创作也如同阅读,不一定要具备知识才能够创作,但如果没有一定的文学修养,不具备一定的对文学认识的高度的话,那么犯一些低级性的错误就成为常有的事。一个人的精神向度和灵魂的渴望,才是创作和阅读的基本条件,但知识的重要性显然是不可忽视的,只是单独的知识或者追捧知识过度都可能导致艺术的僵死。

788

主题

3万

帖子

1

精华

超级版主

随社社长、理事

Rank: 8Rank: 8

积分
65997

年度亚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探花社课进士优秀版主

沙发
发表于 2019-7-29 22:27 | 只看该作者
  七律用事用典本是常态,很多典故,其实字面就能明白意思,需不需要用典,看语境、看立意、看达意,这才是判断的第一标准。
作者创作的时候,已经在选择读者群。读者的喜好,也在选择作者群。。。
——以上言论纯属个人观点,与亲属立场无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主题

5938

帖子

1

精华

超级版主

随社编辑常理、理事、论管会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1674

社课状元社课进士优秀版主

板凳
发表于 2019-7-29 22:33 | 只看该作者
  这是密公的密友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1260
地板
发表于 2019-7-30 08:25 | 只看该作者
  服务内容即可
青山背向秋江影,岂只东风不识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77

主题

1万

帖子

1

精华

超级版主

大随首席护法蝙蝠王

Rank: 8Rank: 8

积分
28261

社课榜眼社课进士社课状元优秀版主

5#
发表于 2019-7-30 11:44 | 只看该作者

这就是蜜汁,无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6

主题

6181

帖子

0

精华

版主

随社社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3245
6#
发表于 2019-9-18 19:2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密之还用注册一个马甲来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5350

帖子

0

精华

管理员

随社副社长、理事、论管会成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222

年度冠军年度亚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探花社课进士

7#
发表于 2019-9-26 10:28 | 只看该作者
  最好的用典,是不知典故也不影响理解诗的本质。即所谓的化用无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53

主题

1056

帖子

0

精华

版主

随社社员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476

年度冠军社课探花社课进士

8#
发表于 2019-11-3 14:37 | 只看该作者
雨舞江南 发表于 2019-9-26 10:28
最好的用典,是不知典故也不影响理解诗的本质。即所谓的化用无痕……

嗯嗯,袁枚说盐溶于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15

主题

5350

帖子

0

精华

管理员

随社副社长、理事、论管会成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1222

年度冠军年度亚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探花社课进士

9#
发表于 2019-11-3 19:37 | 只看该作者
虚竹 发表于 2019-11-3 14:37
嗯嗯,袁枚说盐溶于水

这个比喻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43

主题

4774

帖子

0

精华

论坛元老

随社社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0851

社课探花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
发表于 2019-11-4 10:01 | 只看该作者
说来说去还是恰到好处四个字。也就是楼主说的层面问题,其实也是写诗的缘由,只是自己抒怀呢,还是希望被看到被理解被接受。譬如白居易,他写的诗希望七十岁的老奶奶都能懂,那当然没必要用典。
但个人不觉得用典就消除了诗词本身的诗味。典故有很多,比如庄周蝶,比如弄玉吹箫,用得妥贴意蕴自在其中,只能说一些生僻典故如非必要就不用吧。

另:记得江西诗派是推崇用典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8

主题

5938

帖子

1

精华

超级版主

随社编辑常理、理事、论管会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11674

社课状元社课进士优秀版主

11#
发表于 2019-11-7 22:07 | 只看该作者
火鸟 发表于 2019-7-30 11:44
这就是蜜汁,无他

密公看来想拟汉赋之主客问答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43

主题

4599

帖子

1

精华

论坛元老

随社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8928

社课探花社课进士

12#
发表于 2019-12-3 09:03 | 只看该作者
  如何用典也是一门学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48

主题

9160

帖子

0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791
13#
发表于 2019-12-3 09:17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知气味而不见其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0

主题

6861

帖子

2

精华

管理员

随社社员、理事、论管会成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4373

社课状元社课探花社课进士

14#
发表于 2019-12-14 19:36 | 只看该作者
  一般而言,能够不多用典故就不多用,用到恰到好处即可。 强烈认同~
一盏谁知味?但酬予、窥窗月小,掠肩风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19-12-23 20:27 | 只看该作者
  非必要则不用,用则不用僻典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随社  

GMT+8, 2024-11-16 06:27 , Processed in 0.023305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