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往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华再造善本——明清编(不全)

  [复制链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31 | 只看该作者
儒林外史五十六回(清)吳敬梓撰 清嘉慶八年(一八〇三)卧閑草堂刻本。框高十二·八釐米,寛九·五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單邊。吳敬梓(一七○一—一七五四)字敏軒,號粒民,晚號文木老人,又稱秦淮寓客,全椒(今屬安徽)人。小説家。吳敬梓生於世家,幼聰穎,善記誦、工詩文。稍長,補官學弟子員。性伉爽,廣結交,急施與,不數年,祖産垂盡,困窘時,至絶糧。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移家金陵。雍正十三年末赴博學宏詞科試。爲諸生二十年,以賣文爲生,潦倒不堪。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客死揚州。其子吳烺(一七一八—?)字荀叔,數學家,通古算,撰有《周髀算經圖注》。吳敬梓詩文,多未付梓,有《文木山房集》十二卷,現存四卷。事迹見胡適《吳敬梓傳》及《吳敬梓年譜》。《儒林外史》何年成書,衆説紛紜。吳敬梓友人程晉芳乾隆十三年至十五年間作《懷人詩十八首》,其中第十六首詩云:“《外史》紀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爲斯人悲,竟以稗説傳。”胡適認爲是書成於乾隆五年至十五年間(胡適《吳敬梓年譜》)。後人考證程晉芳詩作成書確切時間爲乾隆十四年,李漢秋先生推測是書成於乾隆十四年前。談風梁認爲吳敬梓“握筆伊始,大概在一七三五年秋後”(談風梁《〈儒林外史〉創作時間、過程新探》),何時完成未有定論。周臘生載文《重論〈儒林外史〉成書時間》認爲,吳敬梓動筆始於一七三六年辭徵辟後,大致成於一七四一年末。是書創作於清乾隆時期,明季遺風尚存士流,吳敬梓身爲士人,深知八股士子情形,故以功名富貴爲眼目,着意暴露士子各式醜態,名曰《儒林外史》,乃“深責儒者,儒者之所以卑劣若此者,功名富貴也”。全書五十六回,人物百態衆生,“其書所列武將、貴游、婦女、僧、道、醫、卜、農、商、方士、劍客、流民、胥役、奴婢、倡優無所不具,而士尤多。八股腐生,斗方名士,皆爲可惡;而名士多欺詐,腐生反誠實……於名士尤詆諆……而亦學爲名士,書中特著其醜”(劉咸炘《校讎述林》卷四《小説裁論》)。書中所錄人物大都實有其人,其事多作者所見所聞,如書中之馬二先生,實爲吳敬梓摯友馮粹中。是書雖無主幹,僅列各色人物,然“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云長篇,頗同短製;但如集諸碎錦,合爲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魯迅《中國小説史略》第二十三篇《清之諷刺小説》)。書中“王冕畫荷”及“范進中舉”等名篇,廣爲流傳,婦孺皆知。《儒林外史》被譽爲“吾國社會小説之開山”(解弢《小説話》,民國八年[1919]出版)。是書三大特色——諷刺藝術、現實主義寫照及語言之白話,在文學界産生了深遠影響。魯迅在《中國小説的歷史變遷》中贊道:“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説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是後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陳獨秀在《儒林外史敘》中曰:“《儒林外史》之所以難得可貴,就在他不是主觀的、理想的,是客觀的、寫實的。這是中國文學書裏很難得的一部章回小説。”是書初刻本乃乾隆金兆燕本(金本),金本《儒林外史跋》云:“惟是書爲全椒金棕亭先生官揚州府教授時梓以行世。自後揚州書肆刻本非一。”(李漢秋《〈儒林外史〉的版本及其沿遞》)金棕亭(生卒年不詳)名兆燕,字鍾越,一字棕亭,全椒(今屬安徽)人。據李漢秋先生考證,此人於乾隆三十三年至四十四年爲揚州府教授。惜金本迄今未見。其次乃是本——嘉慶八年卧閑草堂之巾箱本(卧本),内封記曰:“嘉慶八年新鎸儒林外史卧閑草堂藏板。”再次乃嘉慶二十一年之清江浦注禮閣本(清本)及藝古堂本(藝本)。經李漢秋校對,清本和藝本之行款及文字皆與卧本同,卧本空缺處,清本和藝本同缺,僅内封上有挖改痕迹,實爲卧本之複本。後有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齊省堂增訂本及增補齊省堂本等。抄本有蘇州潘氏抄本及蘇州群玉齋抄本,兩種抄本同出於卧本。故是本爲現存最早刻本。是書現藏復旦大學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33 | 只看该作者
古今雜劇二百四十二種 明抄本。框高十九·六釐米,寬十二·九釐米。行字不等,欄格不一。是書亦名《脉望館抄校本古今雜劇》,原書種數、册數已不可考,流傳中漸有散失,今存二百四十二種,分裝六十四册,含明刻本《息機子雜劇選》十五種、明刻本《古名家雜劇》五十五種,餘一百七十二種均爲明抄本。是書乃明藏書家趙琦美抄校,爲趙氏藏書室脉望館故物,每册書内幾乎皆有趙琦美於萬曆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間(一六一四—一六一七)校跋。趙琦美(一五六三—一六二四)原名開美,字仲朗,號玄度,又自號清常道人,常熟(今屬江蘇)人。趙用賢子,以父蔭,歷官刑部貴州司郎中,授奉政大夫。平生“損衣削食,假書繕寫,朱黄雕校,欲見諸實用。得善本,往往文毅公(用賢)序而琦美刊之”(《趙氏家乘》)。據琦美編訂《脉望館書目》知,曾收藏圖書近五千種二萬餘册,刊印書籍三十六種一百二十六卷,並抄校過大量秘本。琦美與東閣大學士于慎行之子于小谷交好。小谷名緯,以父蔭爲中書舍人。二人同朝爲官,並爲戲曲愛好者,同氣相投,互通有無,抄錄校補自藏雜劇,並考訂諸劇作者,讀者藉以得見明代御戲監戲文真貌。是書輯錄元明兩代劇本,蔚爲大觀,除馬致遠、關漢卿、白樸、鄭光祖等諸名家以外,琦美又請人抄錄衆多無名氏雜劇,並親作校跋。從趙氏題跋可知是書抄本來源有三:一是“從内本錄校”,“内本”即指明宮廷演戲劇本;二是借于小谷家藏本傳抄;三是無題識不知來歷抄本。此書爲孤本秘笈,收錄古代戲曲最多,是研究元明雜劇及其作者之重要資料。所收劇目約有一百三十六種爲久已失傳的孤本,内又有二十九種元雜劇不見於其他戲曲選本。亦有一些雖與他版名目相同,然異文甚夥,内容亦不盡相同,甚至像另一種雜劇。書中有董其昌在崇禎年間跋文四則及錢曾抄補缺文三行,部分雜劇有何煌在雍正三年至七年間(一七二五—一七二九)校跋,何氏據元刊本雜劇及其他抄本曲類數十種校補本書。是書首册又有黄丕烈抄錄自藏曲目《待訪古今雜劇存目》和親筆題跋一則,對鑒定版本、瞭解元明雜劇傳世情況甚有補益。是書發現前,元人雜劇多賴明萬曆四十四年刻臧懋循《元曲選》流傳,《元曲選》收元雜劇凡百種,當時於雜劇選中最爲豐富,而是書種數比《元曲選》多出一倍半,可謂爲中國戲曲研究增添一座寶庫。琦美殁後,是書連同衆多脉望館藏書皆歸錢謙益絳雲樓,後又入錢曾手中。錢曾《也是園書目》著錄大批戲曲書,主要爲琦美抄校本,當時除著錄重複外,是書尚有三百四十種七十二册,後人稱之爲《也是園雜劇目》,或有稱之“也是園戲曲”者。錢曾之後,是書又經季振宜、何煌、黄丕烈遞藏。黄丕烈始定其名《古今雜劇》,一直沿用至今。黄氏之後又輾轉相傳於汪士鐘藝芸精舍、趙宗健舊山樓、丁祖蔭等處。因輾轉數人之手,致此書流傳中不斷散失。已見前説,錢曾時尚有三百四十種,至季振宜著錄時則餘三百種,黄丕烈時又少至二百六十六種六十六册,黄氏手抄目錄四十葉,今附書前。傳至汪士鐘之手,則僅餘今數。一九三八年五月,鄭振鐸於上海淪爲孤島時,由教育部長陳立夫撥專款,從古董商孫某手中購得此書,後入藏國立北平圖書館。是書明代書目未見著錄,清人書目以錢曾《述古堂書目》和《也是園書目》記錄此書最早。又因《也是園書目》詳載此書中每劇名目,故世稱“也是園古今雜劇”。一九三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從該書選出珍本一百四十四種,由王季烈等人校訂出版,題名《孤本元明雜劇》。一九五八年,鄭振鐸將此書收入其主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出版,題名《脉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成爲通用版本。如前所述,琦美之後,此書歷經錢謙益、錢曾、季振宜、何煌、黄丕烈、汪士鐘、趙宗健、丁祖蔭等名家收藏。鈐有“相府賢賢”“杏華書屋”“曾臧汪閬源家”“非昔居士”“常熟趙氏舊山樓經籍記”“舊山樓書臧”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08 | 只看该作者
名家詩法八卷(明)黄省曾編 明嘉靖二十四年(一五四五)結綠囊刻本。框高二十·三釐米,寬十三·二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黄省曾(一四八九—一五四〇)字勉之,號五嶽山人,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嘉靖十年舉於鄉,後纍試不第,以任達放佚終其身。曾從學於王陽明、湛若水,又學詩於李夢陽。工詩文,好農桑。著述有《五嶽山人集》三十八卷、《騷苑》三卷、《西洋朝貢典錄》三卷、《養魚經》《稻品》等。生平事迹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七、《明儒學案》卷二十五。“詩法”者,指詩之創作方法與規律。明代承襲元代鑽研詩法之風,多將前代詩格、詩式與詩法加以彙集刊行。是編即爲詩法彙編叢書,收錄唐、宋、元詩法著述七種,卷一白樂天《金鍼集》,卷二嚴滄浪《詩體》,卷三范德機《木天禁語》,卷四楊仲弘《詩法》,卷五《詩家一指》,卷六《詩學禁臠》,卷七、八分别爲《沙中金集》上、下。是編《國史經籍志》詩文評類著錄爲“《黄勉之詩法》八卷”,《萬卷堂書目》雜文類作“《詩法源流》八卷”,《千頃堂書目》文史類作“《詩法》八卷”。明成化間,楊成校刊有《詩法》五卷,分内、外二篇,所收品種與是編相同,故一般認爲是編乃據楊成《詩法》重編而成,並將五卷析爲八卷,稍作增減。此編各書雖真僞雜糅,然將多種古代詩論文獻彙爲一集,頗便觀覽。萬曆間,朱紱又以此編爲基礎編成《名家詩法彙編》。此本爲明嘉靖二十四年結綠囊刻本,卷八末有“大明嘉靖二十四年歲次乙巳孟春之吉結綠囊刊”“浙江葉杏園梓行” 二行刊記可證。此本無序跋,各卷卷端皆題“吳郡黄省曾編次,劉佑校正”字樣。卷内有朱墨圈點,間有文字校正。此本所收各書文字與他本多有不同,頗具校勘價值。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是編尚有明嘉靖三十四年詹氏白雲館刻本、明贛郡蕭氏古翰樓刻本,二者皆爲此本之翻刻本。此本鈐有“北平孔德學校之章”諸印,知此本曾爲民國間北平孔德學校收藏。孔德學校由蔡元培、沈尹默等於一九一七年在北京東城方巾巷創辦。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北京市政府將孔德學校藏書調撥首都圖書館。今仍庋藏其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09 | 只看该作者
三國志通俗演義二十四卷(明)羅本撰 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刻本。框高二十四·八釐米,寬十六·五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七字,黑口,四周雙邊。羅本(一三三〇?—一四〇〇?)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太原人,或説東原(今山東東平)人。明郎瑛《七修類稿》謂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至正時曾游江浙,元亡不知所終。元明小説署名羅氏者尚有《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真僞不可考。羅亦能詞曲,有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今唯《風雲會》存。事迹見明無名氏《錄鬼簿續編》等書。三國故事早在唐、宋間已在民間流傳,宋、金時,民間藝人説唱三國故事者已相當普遍(參見《東坡志林》卷六、《東京夢華錄》卷五),金元雜劇亦常用三國時事。羅貫中根據《三國志》及裴松之注、《後漢書》,間採話本、民間傳説,綜合熔裁,再創作而成此書。全書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爲綫索,以蜀漢爲中心,大體按編年順序,描寫從漢靈帝中平元年(一八四)始至晉武帝太康元年(二八〇)止,近百年間的歷史故事。繼承講史、雜劇傳統,拋棄某些神怪傳説,而加强史事描寫,如明高儒《百川書志》所云:“據正史,採小説,證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瞽傳詼諧之氣,陳敘百年,該括萬事。”結構完整,規模空前,人物形象鮮明,寫作技巧純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歷史小説,爲馮夢龍所稱“四大奇書”之一(李漁《兩衡堂刊本三國志演義序》)。書中褒貶抑揚與朱熹《通鑑綱目》相一致。是書最早版本是嘉靖元年刻本,上海圖書館等地有收藏。卷首有弘治七年(一四九四)庸愚子(蔣大器)序、嘉靖元年修髯子(張尚德)《三國志通俗演義引》,嘉靖元年爲壬午年,故又稱“嘉靖壬午本”。原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卷端有《三國志宗僚》一篇,於書内人物各繫一小傳。全書凡二百四十則,並不分回,衹分爲二十四卷,每卷首開列十則七言子目。自“祭天地桃園結義,劉玄德斬寇立功”起,至“羊祜病中薦杜預,王濬討取石頭城”止。此本雖無修髯子引,然與上圖藏本對比,知爲同一版本,故前人亦定爲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版本甚多,現存明刊本約三十種,清刊本七十餘種,各本間關係十分複雜。大體可分爲嘉靖本(即此本)、“志傳本”(《三國志傳》)、“李評本”(《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毛本”(毛宗崗父子評改本《第一才子書三國志演義》)四個版本系統。各版本系統之來源及其間的演化關係,學界有較大争議。嘉靖本是現存《三國志通俗演義》刊印最早的版本,最爲接近原書原貌(參見鄭振鐸《三國志演義的演化》一文),與其他版本相比,面貌差别很大,對探討《三國演義》的成書時間、原作面貌、版本演變及羅氏的思想傾向有重要價值。書中有民國十七(一九二八)、十八年于右任、李經邁、陶仲木、張一麐、鄧邦述、周鍾嶽、董康等十餘家觀書題款。鈐有“楊壽祺珍藏”“壽祺讀書”等印。現藏甘肅省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10 | 只看该作者
埤雅二十卷(宋)陸佃撰 明建文二年(一四〇〇)林瑜 陳大本刻本。框高二十·三釐米,寬十四·九釐米。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三字,黑口,左右雙邊。存十三卷:一至六、十四至二十。陸佃(一○四二—一一○二)字農師,號陶山,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陸游祖父。家貧苦學,映月讀書。千里尋師,過金陵,受經於王安石。熙寧三年(一○七○)入京應考,時王安石當國,首問新法,佃則如實回答:“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還爲擾民,如青苗是也。”(《宋史·陸佃傳》)廷試,從容條對,擢爲甲科。與王子韶修定《説文》進呈,帝召見,佃考禮以對,神宗悦,用爲詳定郊廟禮文官。加集賢校理、崇政殿説書,進講《周官》,神宗稱善,同修起居注。元豐定官制,擢爲中書舍人、給事中。哲宗立,遷吏部侍郎,以修撰《神宗實錄》徙禮部侍郎。進禮部尚書。紹聖初,坐修《神宗實錄》不實罪,落職,知泰州,改知海、蔡二州。徽宗即位,召爲禮部侍郎,修《哲宗實錄》。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拜尚書右丞,遷左丞。崇寧元年(一一○二),以名在元祐黨籍,謫知亳州,數月卒,年六十一。追爲資政殿學士。佃工詩文,又精通禮象、名數、小學,著書二百四十三卷,著有《爾雅新義》《埤雅》《禮象》《春秋後傳》《鶡冠子》等。事迹詳《宋史》卷三百四十三《陸佃傳》。元豐中,陸佃獲對神宗,答對中縱言至於物性,帝聽後稱善,且恨古未有著爲書者。佃則對曰己嘗爲之,然草創未成,不敢進御。帝意欣然,欲見未成之稿,佃遂進呈《説魚》《説木》二篇。自此,益加筆削,先撰成《物性門類》。書將成,神宗駕崩,未及再進。加之此時出爲外官,略有餘暇,遂傾心論撰,並先注《爾雅》,賡作此書,號曰《埤雅》,以爲《爾雅》之輔。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三著錄陸佃《爾雅新義》二十卷,並謂:“頃在南城傳寫,凡十八卷,其曾孫子遹刻於嚴州,爲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三又著錄陸氏《埤雅》二十卷,並謂:“既注《爾雅》,遂成此書。其書物性精詳,所援引甚博。”可證《爾雅新義》與《埤雅》之間確有先後因果關係。《埤雅》凡釋魚二卷、釋獸三卷、釋鳥四卷、釋蟲二卷、釋馬一卷、釋木二卷、釋草四卷、釋天二卷,總二十卷。北宋徽宗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其子陸宰序而傳之,詳見本書卷前所存陸宰《埤雅序》。本書卷前又有張存《重刊埤雅序》,謂:“其後五世孫壡,由秘閣修撰來知贛州,再用刻於郡庠。”因知陸佃《埤雅》曾由其五世孫陸壡刻於江西贛州郡庠。檢明許東望纂修之[嘉靖]《山陰縣志》卷五,載“陸壡,佃五世孫,後改名景思。紹定五年(一二三二)徐元杰牓”進士。清李亨特纂修之[乾隆]《紹興府志》卷五十四載:“陸壡,字景思,號雲西,會稽人。佃五世孫。紹定五年進士,官禮部員外郎、崇政殿説書。謝皋羽編《天地間集》,列於文謝諸公後。”可證陸壡確爲陸佃五世孫,嘗知江西贛州,故將先祖陸佃《埤雅》刊於贛州郡庠。時間當在南宋理宗紹定五年以後。據本書卷前張存《重刊埤雅序》,至明初,宋刊贛州本《埤雅》“歷世既久,悉燬於兵燹。間有遺編,多爲世俗秘而藏之,人罕得聞”,故於“天子建文貳年,會奉議大夫、江西道肅政按察使司僉事、古閩林公瑜字子潤巡按贛上,公莫遑他務,首以興起斯文爲己任,乃訪於耆民黄維,得是書以讀之”。“於是診於衆曰:‘吾欲散是書與四方學者共之,當今屬官誰可與者?’僉曰:‘莫如太守陳大本克承公意也。’乃命鳩工刻之。”可知此本確於建文二年(一四○○)由林瑜、陳大本刻於江西贛州,其源當由宋陸壡贛州郡庠本所從出。林瑜字子潤,福建龍巖人。洪武中以太學生授五軍右斷事,折獄有方,擢江西僉事,轉副使。陳大本,安徽無爲人。洪武中任贛州同知,據清謝旻[康熙]《江西通志》載其“撫民以寬,臨吏以莊,應務以敏,尋陞本府知府”。仕履行實證明林、陳二人其時確在江西爲官,與重刊《埤雅》事契合。清耿文光《萬卷精華樓藏書記》卷十三著錄有明仿宋寫刻本《埤雅》二十卷;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二著錄有元末刊本《埤雅》二十卷,爲每半葉十行,行十九字,黑口,四周雙邊。今皆不知下落。《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明建文二年刻本,此書今存四部,除國圖藏本外,其餘三部均係建文本之翻刻本。《中華再造善本續編》配書原則是相同版本可配補,不同版本不相與配,故雖有建文本的翻刻本,亦不得拼配,衹得印製國圖所藏十三卷殘本。書内鈐有“雙鑑樓珍臧印”印,表明曾是傅增湘藏園舊物,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12 | 只看该作者
風雅遺音二卷(宋)林正大撰 明刻本 黄丕烈、丁丙跋。框高二十·九釐米,寬十四·九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單魚尾,左右雙邊。林正大(生卒年不詳)字敬之,號隨庵,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清沈辰垣《歷代詩餘》卷一百零七謂正大爲“嘉泰時人,著有《風雅遺音》四卷”。開禧中爲嚴州(今浙江建德)學官。是書仿蘇軾隱括《歸去來詞》之例,取前人詩文隱括其意製爲雜曲,每首之前仍全載本文。所謂隱括乃是一種文學創作方法,是對原文進行高度概括後的改寫,乃宋人爲詞學另開一徑之獨創。林正大乃宋代創作隱括作品數量最多的人。其書以十五個詞調,隱括六朝、唐、宋時期,李白、杜甫、蘇軾、歐陽修、黄庭堅、范仲淹等十八位作者的詩文四十一篇,其中杜甫的《醉時歌》一篇寫了三調,故全書實際隱括了十八位作者的三十九篇名作。後世對隠括詞總體評價不高,《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稱其書“语意蹇拙,殊無可采”,故僅列入存目,蓋力避俚俗,務求雅正。諸家書目記載是書卷數多有不同,有作二卷,亦有作四卷者,以二卷居多。此書嘗有宋刻本,《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引“編修汪如藻家藏本”卷末過錄的徐釚跋云:“《風雅遺音》上下卷,南宋刊本,泰興季滄葦家藏書。”然此季氏藏本是否爲宋刻,存疑。查《季滄葦藏書目》,並未著錄有宋刻《風雅遺音》者。今季滄葦舊藏《風雅遺音》有幸已隨部分過雲樓藏書歸入南京圖書館。是書鈐有季氏父子諸印。白口方字,行格疏朗,頗有宋版遺風。從字體風格來看,當屬明早期刻本。前人好古佞宋,或疑此書即徐跋所指之宋刻。今南京圖書館所藏此明刻本,有黄丕烈、丁丙題跋。黄丕烈跋云:“此《風雅遺音》上下二卷,余疑爲元刻,因其紙紋之闊而字畫之古也。……此本殆從南宋本翻雕者耶?……即非元刊,究爲希有,所見古書錄中定與稼軒詞争勝矣。”兩部明刻相較,宛若同槧,兩書均半葉九行,行十八字,白口。然二書版框不同,季氏本爲四周單邊,黄跋本爲左右雙邊。二書版刻字體相似,均端莊凝重,古樸大方。然季本作簡體字或俗體字者,黄跋本多爲繁體字,如:“尔”(季本)作 “爾”(黄本),“斈”(季本)作“學”(黄本),“斉”(季本)作“齊”(黄本), “斍”(季本)作“覺”(黄本)等等,不一而足。簡體字或俗體字出現之繁密,爲季本一大突出特徵。文字内容方面,黄跋本較季氏本多出甲子七夕林正大題識及嘉泰甲子陳子式序。黄本内容完整,第十四葉正面:“添悲切試與含愁……絃空絶忽窻前一夜。” “添悲”“忽”字被鏟掉成墨釘。又下卷第三十一葉正面末行,李白“清平調”詞原文後闕:“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槛露华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瑶臺月下逢”幾句,又第三十一葉反面、第三十二葉俱逸。前人題識中,有謂此書爲宋刻者,有謂此書爲元刻者,有謂此書爲明刻者,可知此書版本之難以確定。今觀此本版式風貌、字體風韻確有宋刊或元刻氣息,但又不可遽下結論,尚俟研討。正如黄丕烈所言:“即非元刊,究爲希有,所見古書錄中定與稼軒詞争勝矣。” 此本叠經明清名家收藏,流傳有緒。書中鈐有“張廷臣元忠印”“古譚州袁卧雪廬收藏”“黄印丕烈”“蕘圃”“平江黄氏圖書”“嘉惠堂丁氏藏書之印”“八千卷樓珍藏善本”等印。現藏南京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16 | 只看该作者
鐵崖先生古樂府十六卷(元)楊維楨撰 明初刻本。框高十八·三釐米,寬十二·二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雙邊。楊維楨(一二九六—一三七○)後亦署維禎,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元泰定四年(一三二七)進士,授天台縣尹,改紹興錢清場司令,至正初除杭州四務提舉,轉建德路推官,陞江西儒學提舉,避兵未赴。明初命修禮樂書,旋以老病告歸。著有《春秋合題著説》《史義拾遺》《東維子文集》《麗則遺音》《鐵崖賦稿》等。事迹具《明史·文苑傳》。據《四庫全書總目》,鐵崖《古樂府》十卷,至正六年(一三四六)門人吳復類編。元季詩格纖靡,歌行尤多類小詞。維楨以雄桀之才,力挽其弊,而矯枉過直,遂至於詭怪不經。要其别調逸情,亦天地間不可磨滅之文。《復古詩集》六卷,至正二十四年門人章琬編。所載皆琴操、宮詞、冶春、遊仙、香奩之類,而古樂府亦雜列其間。以皆時俗所不爲,故題曰“復古”。此本卷一至十題“鐵崖先生古樂府”,卷十一至十六題“鐵雅先生復古詩集”,而卷數與前十卷連屬,有人爲拼合之迹。卷十有部分詩作重出於卷十四,如《春俠雜詞》十首中有六首重出,《小遊仙》二十首中有十二首重出。《古樂府》前有成化二年(一四六六)王益重刻後敘云:“《古樂府》十卷,乃先生門弟富春吳見心所編,崑山顧仲瑛所刻者。益屢欲鋟梓垂遠,緣無善本,駸尋歲月,竟不克就。成化紀元之春,余邑都憲葉公與中奉敕巡撫兩廣,聽政之暇,留心典籍,嘗校正《古樂府》,命廣州郡守沈公禮刻梓,印寄崑山周德元諸友。”知舊有成化元年沈禮廣州刻本(近人張乃熊舊藏一“明初刻本”,行款爲十二行二十二字,僅《古樂府》十卷,與此本前十卷文字大同小異,或即沈禮刻本,今歸臺北“中央圖書館”);《復古詩集》後有正統元年(一四三六)楊士奇、衛靖二跋,衛靖跋稱從楊士奇家本錄出,屢欲鋟梓而未遂,知有正統元年寫本。此本舊題“明初刻本”,實爲明成化五年劉傚刻本,趙松雪體手寫上版,版式爲成化刻書典型風格。卷末有成化五年劉傚跋云:“鐵崖楊先生以文章鳴世,其《古樂府》等作冠絶古今,然未有鋟梓以傳之者。好文之士,罕獲見之。予得是編,不敢私藏,謹爲命工刊布。”疑劉傚所據原爲二書:一成化元年刻《古樂府》十卷,一正統元年寫《復古詩集》六卷,傚重刻時强合爲一,已非舊觀。坊賈射利,撤去劉傚跋及楊士奇、衛靖二跋,各家藏書著錄遂有誤認作元刻者。丁丙八千卷樓舊藏之“元刻”,今歸上海圖書館;楊紹和海源閣舊藏之“元刻”,今歸臺北“故宮博物院”;吳重熹石蓮闇舊藏本,吳氏手跋題爲“元刻”,今歸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實皆爲此劉傚刻本。又,此刻傳世本有初印、後印、更後印之别:丁丙舊藏者爲後印本,卷六第一葉、卷十二第二葉、卷十四第六至八葉補版,卷六《楊佛子行》“恒有馴鳥集墓樹,隨佛子往返”,後印本“返”字作墨釘。楊紹和舊藏者爲更後印本,卷二第五至六葉又補版,版式改作四周單邊,且未刻句讀。是書以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最爲通行。然毛刻出自此本,而削其行間評注,文字亦多改易:如卷二《城西美人歌》“莫借秉燭添紅粧”,“借”毛本作“惜”;《内人剖瓜詞》“鸞刀未破團玉斗”,“團”毛本作“圓”;《李卿琵琶並引》“一聲一聲如裂帛”,毛本作“一聲如裂帛”;《李卿琵琶並引》“嘗爲溉之學士賞識”,毛本作“李溉之”;《昭君曲》“漢家將軍築高壇”,毛本作“將軍漢家高築壇”。《四庫全書》著錄本書,依據毛本繕出,脱誤正同,未足稱善。此初印本,目錄第一至二葉,卷三第七葉、第九葉,卷五第六葉係後人抄配。鈐有“荃孫”“雲輪閣”等印,繆荃孫《藝風藏書記》卷七曾予著錄。現藏上海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20 | 只看该作者
古今樂府聲律源流考一卷(清)吳騫輯 稿本。每半葉九至十行,行二十至二十二字,無欄格。吳騫(一七三三—一八一三)字葵里,一字槎客,號愚谷,又號兔牀山人,海寧(今屬浙江)人。諸生。生平酷嗜典籍,遇善本輒傾囊購之,先後得書不下四五萬卷,築“拜經樓”以藏之。著有《詩譜補亡後訂》《國山碑考》《陽羨名陶錄》《拜經樓詩話》等。《清史列傳》卷七十二有傳。是書概述自漢至明歷代樂制沿革、聲律源流,内容多輯自正史、政書、禮書,簡而有要,頗便參考。書中於鄭樵《樂府總序》中“樂府之作,宛同風雅,但其聲散佚無所紀繫,所以不得嗣續風雅而爲流通也”,句旁以朱筆圈出;卷末又云:“欲復三代之元音,續漢魏之雅樂,以昭示百世,而上與《雲門》《咸池》《五莖》《六□英》齊修媲美。”皆可見吳氏撰述之微意。前附元李孝光《樂府詩集序》、宋鄭樵《樂府總序》《正聲序論》,末附“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次序”“元左克明古樂府次第”“國朝朱嘉澂樂府廣序”。此爲吳氏稿本,書中各朝事迹間以朱筆短畫别之;誤字以朱筆改正,脱字脱文補錄於旁,衍字則畫朱圈或朱墨點於字上。凡此類修改,均出吳氏之手。書眉朱筆批語,如《樂府總序》書眉朱筆批:“二篇括樂府聲律之要,最宜熟玩”云云,亦屬吳氏手迹。是書未見傳刻,存世僅此孤帙,彌足珍貴。此帙鈐有“兔牀”“拜經樓”“吳翼燕祕篋印”“吳翼燕考臧書畫之印”“吳氏丼克山房珍祕金石書畫圖籍之印”等印。現藏上海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23 | 只看该作者
聲韻考四卷(清)戴震撰 手稿本 李文藻、段玉裁、孔廣森校 顧廷龍跋。框高十八·四釐米,寬十二·三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戴震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稿本《續方言》時已介紹。是書四卷,凡十六篇,論及等韻、古音等音韻學問題,多有創見。《經韻樓叢書》本《聲韻考》段玉裁序以爲“學者得是書讀之,證諸宋時所存韻書,參考陳季立、顧亭林、江慎修以及予所著古音之説,可與讀古經傳,知聖人六書之法矣”。此本有李南澗藏書印,副葉有戴氏親筆識語二則,其一云:“戊子年擬用小板付梓,後因論《古韻》未詳備,遂止,其《古韻》一條,壬辰(三十七年)年始改定。”戊子年即當乾隆三十三年。按段玉裁《戴東原先生年譜》乾隆三十一年條云:“是年先生所著《聲韻考》四卷已成,同志傳寫,凡韻書之源流得失、古音之由漸明備,皆櫽括於此。玉裁刻諸蜀中。癸巳以後,先生又取玉裁《音均表》之説,支、佳一部,脂、微、齊、皆、灰一部,之、咍一部,漢人猶未嘗通用,畫然爲三,補入論《古音》卷内。李大令文藻刻諸廣東,孔户部繼涵又刻諸曲阜。二刻與前刻詳略不同。”本書卷末顧廷龍跋據此定爲“壬辰、癸巳間所改定,爲南澗墨板底本”,當是。癸巳即乾隆三十八年。此本經作者修改,有初、中、後三種文本:初稿分二卷,自“反切之始”至“古音”爲一卷,“書玉篇卷末聲論反紐圖後”以下爲一卷;中稿分四卷,“反切之始”至“宋祥符廣韻”爲卷一,“考定廣韻獨用同用四聲表”爲卷二,“宋景德韻略”至“古音”爲卷三,“書玉篇卷末聲論反紐圖後”以下爲卷四;後稿亦分四卷,所異者“考定廣韻獨用同用四聲表”至“宋寶元集韻”爲卷二,“古音”爲卷三。卷三“古韻”篇“陳第屈宋古音義序”後,中稿有“毛先舒聲韻從説”“又曰進世考古者”兩條,後稿删去。今取此稿與清乾隆段玉裁刻《經韻樓叢書》本、清潮陽縣署刻本(即李文藻本)、清乾隆四十四年孔繼涵刻《微波榭叢書》本勘對,知中稿與段本略同;後稿與李本、孔本接近,是此本之可貴,不僅在於其爲李南澗墨板底本,更在於其能兼存作者前後三種文本之原始狀態,與後來傳刻本形成互補關係。又,此稿間有與李本、孔本互異處,如卷二“考訂廣韻獨用同用四聲表”篇中“如宋人之改,‘文’與‘欣’通,‘吻’與‘隱’通,‘問’與‘焮’通,‘物’與‘迄’通”。李本、孔本無“‘問’與‘焮’通”四字,似以此稿爲是。此本封面題“愛日樓聲韻考”,審爲段玉裁手書。卷一“反切之始”篇中附孔廣森篆書簽注一條。鈐有“李南澗藏書印”“青州東郭李氏藏書”等印。現藏上海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1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29 | 只看该作者
中興館閣錄十卷(宋)陳騤撰 續錄十卷 清錢氏潛研堂抄本 黄丕烈校 程祖慶、楊守敬、葉德輝、余嘉錫、于省吾跋。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是書存十九卷,《中興館閣錄》卷一缺,《續錄》卷九衹存書名葉。《續錄》目錄、卷一《沿革》、卷七《官聯上》第一至五十一葉上、卷八《官聯下》前十一葉爲錢大昕手抄。陳騤(一一二八—一二〇三)字叔進,又作叔晉,台州臨海(今屬浙江)人。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第一。歷官將作監、秘書少監,贛、秀二州知州,秘書監,經筵官,太平州、袁州知州,吏部侍郎,禮部尚書,紹熙末以參知政事攝行三省事,慶元初以樞密院事兼參政,尋忤韓侂冑,提舉洞霄宮。卒諡文簡。乾道間曾主纂《國朝中興會要》二百卷,淳熙間主編《中興館閣書目》七十卷。詳見《宋史》本傳、《中興館閣錄》及《續錄》。是書分沿革、省舍、儲藏、修纂、撰述、故實、官聯、廪祿、職掌九門,備述建炎元年(一一二七)以降館閣典故條格,是徵考南宋職官史事及人物生平之重要文獻。陳騤所撰至淳熙四年(一一七七)止,《續錄》乃後人因舊文以增附,於嘉定三年(一二一〇)是正訛舛增補缺略後編定,分門一依《前錄》。之後每歲杪或續有增益,刊於各卷之末,各門記事年月不一,晚至咸淳五年(一二六九)。按此書《前錄》,尤袤《遂初堂書目》及《宋史·藝文志》先後著錄,應曾有刻本或抄本單行。《續錄》始見於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與《前錄》一併著錄。其宋刻本今臺灣“中央圖書館”有藏,該館昔纂之《善本題跋真迹》著錄爲“宋嘉定三年刊嘉定四年至咸淳間遞增補本”;《善本書志初稿》著錄爲“宋嘉定三年刊寶慶至咸淳間增補本”;新近發表之《希古右文——搶救國家珍貴古籍特選八十種圖錄》著錄爲“南宋嘉定間刊寶慶至咸淳間增補本”,並謂《續錄》“内存空白葉,但印大題及卷次,知印行時已缺。全書又有缺葉。頗有殘泐處,非初印”。由於《續錄》之增補非在一時,且很可能隨增隨刻,舊版之損泐,後印時或不及修補。據此,兩《錄》之書當有嘉定三年刻印本及之後多種增刻内容不一之後印本流傳;陳振孫約卒於景定間,則《書錄解題》著錄之本或即嘉定三年刻印本,至少不及其殁後數年之增補文字。然而,衆多不同印本至明初皆泯滅不傳,所幸存者,似唯有臺灣“中央圖書館”所藏一種印本,蓋所有傳抄之本與《永樂大典》輯佚本,與該部宋本皆有兩個明顯特點:一是《前錄》缺卷一《沿革》,《續錄》缺卷九《廪祿》;一是書首李燾之序文僅存半葉。换言之,後之傳本恐均出自該部宋本。雖然,並不能以爲諸端缺失乃宋代刊刻時固有。今兩《錄》之流傳,主要爲宋本與《四庫全書》本兩大系統。宋本系統除臺灣“中央圖書館”之宋本外,多爲行款與宋本相同之傳抄本。其中最令黄丕烈所稱道者,即此錢氏潛研堂抄本。據宋本黄氏題跋,其曾以錢氏抄本、舊藏顧之逵抱沖氏之影宋抄本與宋本相較,發現宋本將《續錄》卷七“提舉編修國朝會要”銜以下三葉文字錯訂入《前錄》之中,影抄本亦以訛傳訛,並有臆改,而錢氏抄本則業已糾正。此外,黄氏還悉心以宋本校此抄本《續錄》之其他異同,恰從卷七錢氏手抄之處校起,故頗疑錢本之《續錄》係抄自别本而非徑自宋本,凡錢大昕手抄之文字,皆經其理董。至於《四庫全書》本,源自《永樂大典》輯佚本,復經館臣考訂,“補其脱漏者三十一條,正其舛錯者一十六條,而其紀載諸人爵里有與《宋史》互異者並爲臚注”,《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更易書名爲《南宋館閣錄》《南宋館閣續錄》。然與錢氏抄本相較,其文字脱漏仍然不免;宋本《續錄》卷七誤入《前錄》之三葉文字,其或作删削,但未補入《續錄》。此外又有光緒間錢塘丁氏所刻《武林掌故叢編》本,則據文瀾閣《四庫全書》本翻刻,價值又次一等。此本鈐有“稺衡”“祖慶”“楊守敬印”“葉德輝”“悳輝”“悳暉私印”“奐份”“德輝”“焕彬父”“郋園”“元尚齋”“郋園主人”“阿慶小印”“葉氏祕宋樓臧”“葉启發東明審定善本”“葉氏啓勛讀過”“葉启蕃”“余嘉錫印”“季豫”“狷翁六十嵗後書”“臧之名山傳之其人”“思泊”“于省吾印”“雙劍誃”“未兆廬臧書”等印。現藏上海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30 | 只看该作者
宋司馬温國文正公家範十卷(宋)司馬光撰 明萬曆七年(一五七九)莫與齊刻本。框高二十一·一釐米,寬十五·七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司馬光(一〇一九—一〇八六)字君實,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北宋寶元元年(一〇三八)進士,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温國公,諡文正。著有《稽古錄》《涑水記聞》等。據《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載,是書首引《周易》及節錄諸經之語爲之綱領,以下分十九篇,皆雜採史事可爲法則者,亦間附以論説。其節目備具,切於日用,簡而不煩,足爲儒者治行之要。此本卷端題“明侍御鉅鹿後學陳世寶介錫校正”,前有萬曆七年莫與齊序、萬曆三年司馬祉序;後有嘉靖三十三年(一五五四)馬巒序、萬曆三年馬化龍序及司馬晰跋。蓋陳世寶初得《家範》遺書於夏邑,訂其訛,敘其次,分爲十卷,既而付梓。後其巡視東南河道,復囑莫氏重梓。陳世寶字介錫,鉅鹿(今河北巨鹿)人,萬曆中官監察御史,巡按江西,著有《古今寓言》。莫與齊,馬平(今廣西柳州)人,隆慶五年(一五七一)進士。此本或據萬曆三年陳世寶本翻出。刻工有王崇高、吳計秋、李元春、許高、郭淳等。此本卷四第十二葉“言笑之微”下脱“君子以爲難”至“外盡物内盡志”云云二百餘字,清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亦政堂本脱字正同,與此屬同一版本系統。是書另有明萬曆二十四年忠恕堂刻《由醇錄》本,取對此本,卷一葉七後行七“子生七歲,男女不同席”,忠恕堂本作“七年”;卷三葉十行九“未嘗輒出門閣”,忠恕堂本作“門閤”;卷五葉八行五“漢蜀郡太守范廉”,忠恕堂本作“廉范”;葉八後行八“原平伏勤”,忠恕堂本作“服勤”;卷六葉三後行七“及令死,當送葬”,忠恕堂本作“還葬”;卷七葉十二後行十“梁郡□成二人”,忠恕堂本作“車成”;葉十五後行八“婦人將欲趣火”,忠恕堂本作“自欲”;卷九葉八行六“食方於前”,“方”忠恕堂本作“方丈”。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朱軾刻《朱文端公藏書》本係據忠恕堂本重刻,《四庫全書》又據朱軾本著錄,屬另一版本系統。此刻爲是書現存次早版本,與後來通行之本文字有異同,頗具校勘價值。此本鈐有“璜川吳氏收臧圖書”“瓣香”“求慊齋”“群玉山房”等印。現藏上海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31 | 只看该作者
諸葛孔明心書一卷 題(蜀)諸葛亮撰 明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韓襲芳銅活字印本。框高十六·七釐米,寬十一·八釐米。每半葉七行,行十四字,黑口,四周雙邊。諸葛亮(一八一—二三四)字孔明,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人,蜀漢時官至丞相,封武鄉侯。卒諡忠武。事迹具《三國志·蜀書》本傳。是書凡五十篇,論爲將用兵之道,舊題諸葛亮撰。考忠武書作,《蜀書》本傳詳列目錄,初無是書之名,隋、唐諸志亦不見載。《四庫全書總目》著錄,以本書“五十篇内之文,大都竊取孫子書,而附以迂陋之言,至不足道,蓋妄人所僞作”,列入《存目》。此本卷端題“浙江慶元學教諭瓊臺韓襲芳銅板印行”。前有正德十二年韓襲芳序云:“先任江右,寧都寇變,不測得此書,助其籌畫,收效良多,兹用活套書版翻印,以與世之志武事者共之。”檢明余文龍、謝詔等纂修《贛州府志》卷十,正德間寧都縣訓導有韓襲芳,文昌人,蓋即其人。卷前附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魯敏序,末附成化二十一年商良臣序,蓋出自明成化刊本。是書傳本頗多,推上海圖書館藏明刻黑口本存世最早,而以明末坊本最爲通行。凡此本與通行本文字異同處,如《將善》第八,“心欲察也”,通行本作“心欲一”;《戒備》第十七,“預備不虞”,通行本作“而虞”;《軍蠹》第十九,“擅結其身”,通行本作“擅給其財”;《謹侯》第二十一,“善食士卒”,通行本作“善養”;《假權》第二十八,“不聞有天子勑矣”,通行本作“天子之詔”;《三賓》第三十,“捷爪騰猿”,通行本作“捷若”;《揣能》第三十四,“主孰勝也”,通行本作“聖也”;《輕戰》第三十五,“與無主同矣”,通行本作“無將”;《戰道》第四十二,“持嚴金鼓”,通行本作“特嚴”;“設堅棚以衛之”,通行本作“堅柵”;“或多大鼓以亂其耳目”,通行本作“火鼓”;《西戎》第四十九,“自蹟石以南”,通行本作“以西”。明刻黑口本皆與此本相符,知此本文字確有所本,與流俗印本自不相同。明末坊本書版曾收入《廣漢魏叢書》,尚爲五十篇,後又收入《唐宋叢書》《説郛》,雖屬一版摹印,而削去《東夷》第四十七、《南蠻》第四十八、《西戎》第四十九、《北狄》第五十,共四篇,文字更不足據。此本爲孤帙僅存,經佚名者以朱墨二色手批。鈐有“吳興周越然臧書之印”“曾留吳興周氏言言齋”“楊元吉”等印。周越然《言言齋藏書目》著錄。現藏上海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32 | 只看该作者
拙齋文集二十卷拾遺一卷(宋)林之奇撰 附錄一卷 清影宋抄本(四庫底本)。框高二十二·五釐米,寬十七·四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雙邊。林之奇(一一一二—一一七六)字少穎,號拙齋,侯官(今福建閩侯)人。紹興二十一年(一一五一)進士,調莆田簿,改尉長汀,召爲秘書省正字,轉校書郎。卒諡文昭。其學出於呂本中,又授呂祖謙。著有《尚書全解》《觀瀾集》等。事迹具《宋史·儒林傳》。是書凡《道山記聞》二卷、詩一卷、雜文十七卷、拾遺一卷,附錄一卷。卷末附呂祖謙《祭文》、李橺《哀辭》、姚同《拙齋林先生行實》。《行實》云:“先生遺文二十餘卷,子沖之所裒集,及《場遊錄》《道山記聞》,藏於子沖之家,世未之見。”知子沖家本與今本編次不盡同。又云:“嘉定五年,郡博潘自牧諸父嘗從呂成公遊,知成公之學原於拙齋,乃請於郡而祠之於學。”則本書之刊刻,當不早於嘉定五年(一二一二)。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八著錄“《拙齋集》二十二卷”,馬端臨《文獻通考》著錄同,與今本卷數相符。此本抄寫工緻,版心下端書刻工姓名:王良、林伸、林文、林楠、林賜、周正、周全、周仲、蔡成、蔡仁、蔡太、鄧浚、鄧洽、鄧沂、傅顕、傅召、傅先、罕匠、葉嵩等。宋諱殷、讓、玄、徵、慎、敦等字缺末筆。是書另有宋刻殘帙,徐氏彊誃舊藏,現藏上海圖書館。觀其字體刀法,爲南宋後期江浙間所刻。取對此本,行款悉同,版心下刻工名一一符合,知此本即源出此宋刻。宋刻僅存卷四至五,凡二卷,賴此得見全貌。此本卷三版心下無刻工,與他卷不同。所收詩二十九首,見於呂祖謙《宋文鑑》卷十六至二十一,均非林之奇作。疑是書宋刻本傳世過程中曾遺失第三卷,坊賈取他書妄填,以充完本,後人亦失查隨誤(詳王開春《林之奇詩辨僞——兼論〈拙齋文集〉的版本源流》,《合肥師範學院學報》第二十八卷第一期,九十—九十四葉)。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著錄之清抄本,出自清初文瑞樓影宋抄本,與此本行款、版式、文字皆同,當係同出一源。是帙鈐有翰林院滿漢文方印,前人著錄,題爲“四庫底本”。按《四庫全書》以“浙江鮑士恭家藏本”著錄,《浙江採集遺書總錄》壬集以“倦圃藏寫本”著錄,知當時進呈四庫館者非止一本。此帙無鮑、曹二氏藏印,定爲四庫進呈本,似較妥當。又有“仁龢朱復廬校藏書籍”“復廬流覽所及”“子清真賞”“結一廬臧書印”“徐乃昌讀”等印,朱氏《結一廬書目》卷四著錄。現藏上海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33 | 只看该作者
類篇十五卷(宋)司馬光等撰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框高二十四·二釐米,寬十八·七釐米。每半葉八行,行十六字,小字雙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是書凡十四篇,目錄一篇,每篇分上中下。分五百四十部,以《説文》部目爲次,收錄三萬一千三百一十九字,將《集韻》已收之字收入。北宋仁宗寶元二年(一〇三九)十一月,翰林學士丁度等奏:“今修《集韻》,添字既多,與顧野王《玉篇》不相參協,乞委修韻將新韻添入,别爲《類篇》,與《集韻》相副施行。”詔王洙修纂。久之,洙卒。嘉祐二年(一〇五七)九月,以翰林學士胡宿代之。三年四月,宿奏光祿卿直祕閣掌禹錫、大理寺丞張次立同加校正。六年九月,宿遷樞密副使,又以翰林學士范鎮代之。治平三年(一〇六六)二月,范鎮出知陳州,又以龍圖閣學士司馬光代之。是時業已成書,惟繕錄未畢,四年十二月上呈神宗。次年神宗即改元熙寧,此書之刊印頒行當在熙寧中。是書北宋熙寧官刻本久已不存。明項氏天籟閣舊藏有明影抄本,今存臺北“故宮博物院”,爲本書傳世最早版本。版心下記刻工名,有陳忠、陳信、鄭彦、周元等一百餘人;書中遇“旻”“旼”“民”“苠”等字敬缺末筆,避金太祖諱;遇“晟”“盛”“乘”等字缺筆,避金太宗諱;遇“雍”“邕”等字缺筆,避金世宗諱;遇“堯”“蕘”等字缺筆,避金世宗父宗堯諱。世宗以下諱字不避。知源出金世宗大定間印本,或以爲即北宋末年官版,靖康元年(一一二六)十二月爲金人從汴京取得,金大定中重印時除去宋諱,代以金諱(孔仲温《〈類篇〉研究》)。今查書中刻工,周元曾於北宋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刻開元寺版《大方等大集月藏經》等,陳忠、陳信、鄭彦曾於北宋末年刻十行十九字本《史記集解》《後漢書注》,則其爲北宋刻,確有可能。其餘刻工或有出於金代補版葉者,因書經傳寫,已無法辨别。此毛氏汲古閣影抄本,與明影抄本行款一致,避諱、刻工相同。各卷尾間有校勘銜名:卷二下末有“校勘鄉進貢士臣杜融”字樣,卷四中末有“文林郎充辟廱直學臣陳堯臣校對”,卷八上有“校正”二字,卷十一上末有“秘書監校勘臣張璞校正”一行,均與明影抄本符合。二者同出一源,可無疑義。清康熙間曹寅將本書刻入《楝亭五種》,始通行於世。曹本與此本雖屬同一系統,而校勘未精,訛誤多有,不及此本之佳。鈐有“毛晉之印”“毛氏子晉”“宋本”“希世之珍”“明善堂覽書畫印記”“安樂堂藏書記”“怡府世寶”“徐乃昌讀”等印。曾爲清怡府收藏,後歸仁和朱學勤結一廬,又歸豐潤張佩綸。民國間徐乃昌曾於張佩綸之子志潛家觀書,並加題識。現藏上海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35 | 只看该作者
幽蘭草三卷(明)李雯、陳子龍、宋徵輿撰 明崇禎刻本。框高十九·八釐米,寬十三·八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雙邊。李雯(一六○七—一六四七)字舒章,華亭(今上海松江)人。明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舉人。入清,爲内閣中書舍人,充順天鄉試同考官。有《蓼齋集》。事迹具宋徵輿《雲間李舒章行狀》。陳子龍(一六○八—一六四七)字人中,更字卧子,號大樽,華亭人。崇禎十年進士,選紹興推官,以定亂功,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京師陷,乃事福王於南京。尋以受魯王部院職,結太湖兵欲舉事,事露被獲,趁隙投河死。有《平露堂集》《白雲草》《湘真閣稿》《安雅堂稿》等。《明史》卷二百七十七有傳。宋徵輿(一六一七—一六六七)字轅文,一字直方,華亭人。清順治四年(一六四七)進士,授刑部江西司主事,晉員外郎中,官至副都御使。工詩賦,與同里陳子龍、李雯稱“雲間三子”。有《林屋詩文稿》。是書爲李、陳、宋三子詞集,前有陳子龍“題詞”,通論唐五代以下詞作盛衰之迹,闡明雲間詞人創作旨趣。中多倡和之篇,當作於明崇禎六年秋至九年秋冬間三子同時賦閑松江且過從甚密時(詳李越深《論〈幽蘭草〉的創作、結集時間以及價值定位》,《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二〇〇五年五月,第三十五卷第三期)。此本開版爲晚明風氣,卷上、中、下版心下方依次鎸三子堂名,曰“彷彿樓”“江蘺檻”“鳳想樓”。陳子龍“題詞”云:“吾友李子、宋子,當今文章之雄也。又以妙有才情,性通宮徵,時屈其班、張宏博之姿,枚、蘇大雅之致,作爲小詞,以當博奕。余以暇日,每懷見獵之心,偶有屬和。宋子彙而梓之,曰《幽蘭草》。”知爲宋轅文所輯刻,成於明崇禎九年或稍晚。前人或以三子某些詞寄興深微,有故國之思,而是書所收詞作之主旨與明清鼎革並無關涉。卷上李舒章詞,共四十二首,已收入清順治十四年石維崑刻本《蓼齋集》;卷中陳卧子詞,共五十五首,其中《南鄉子》(春風)、《錦帳春》(畫眉)、《木蘭花》(楊花)、《山花子》(雨愁)、《醉花陰》(不寐)、《一剪梅》(咏燕)、《玉樓春》(冬别)、《小重山》(水閣春月)八首爲通行之清嘉慶刻《陳忠裕全集》本所未收;卷下宋轅文詞,共四十八首,清初孔傳鐸編《名家詞抄六十種》之《海閭香詞》僅收錄其中四首,清順治刻《倡和詩餘》之《海閭倡和香詞》更無一首見收。是書所收詞較之通行本,字句異同處不少,間有通篇迥異者(如李舒章《清平樂》(秋曉)一首)。此刻傳本甚稀,爲清代以來諸藏家所未見。鈐有“曾在潘景鄭家”“景鄭詞籍”印。現藏上海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36 | 只看该作者
沈氏三先生文集六十一卷(宋)沈遘 沈括 沈遼撰 清初影宋抄本(卷十一至十二、五十二、五十七至五十八配清抄本)。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無欄格。沈遘(一○二八—一○六七)字文通,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仁宗皇祐元年(一○四九)進士。歷江寧府通判、知制誥、知杭州。明於吏治,令行禁止。召知開封府,遷龍圖閣直學士,拜翰林學士、判流内銓。沈括(一○三一—一○九五)字存中。沈遘從叔。仁宗嘉祐八年(一○六三)進士。提舉司天監,擢知制誥,兼通進銀臺司。有《夢溪筆談》《蘇沈良方》等。沈遼(一○三二—一○八五)字睿達,號雲巢。沈遘弟。神宗熙寧初,爲審官西院主簿,監明州市舶司及杭州軍資庫。攝華亭縣,以嫌奪官流永州,徙池州,流連江湖數年,益偃蹇傲世。事迹具《宋史》本傳。是書卷一至十爲沈遘《西溪集》,卷十一至五十一爲沈括《長興集》,卷五十二至六十一爲沈遼《雲巢編》。南宋時刊於括蒼(今浙江麗水)。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七著錄《三沈集》六十一卷,今已不可見。可見者最早爲明萬曆刻本,卷尾多有“從事郎處州司理參軍高布重校兼監雕”一行,知所據爲南宋高布處州刊本,或即《直齋》所記之括蒼本。“遘”字敬避,注“御名同音”四字,蓋依宋本原式翻出。《長興集》卷三至十二、三十一、三十三至四十一原闕未刻。此清初傳抄本,避諱、款式均同萬曆本。萬曆本傳世者,所見有二帙,一王聞遠舊藏本,現藏浙江圖書館,刷印清朗;一劉喜海舊藏本,現藏國家圖書館,刷印未清。卷五十五《德相送荆公三詩用元韻戲爲之》“由來知徤捷”之“捷”字、《德相所示論書聊復戲酬》“白髮何爲鑷”之“鑷”字、《初創二山》“基構有遺躅”之“躅”字,卷六十一《雲巢詩並序》“少習因病爲藥瞑”之“少”字等,王藏本清晰可辨,劉藏本模糊難識。今取此本勘驗,劉藏本文字模糊處,此本亦缺字留白,蓋從萬曆本抄出,非直接抄自宋處州刊本。原謂影宋抄本未確。是書另有清康熙吳允嘉抄本,亦從萬曆本抄出,劉藏本模糊處,吳抄本文字無缺,其底本狀況或與王藏本略同。吳抄本由吳允嘉校補文字,爲後來光緒浙江書局重刻本之底本。卷三十二《延州重修嘉嶺英烈王廟碑文》“而天地鬼神陟降先後出於”下一葉約計三百字,吳抄本脱去,局本亦沿其失,此本該葉則文字完足。由此可見,此本與吳抄本文字互有得失,可以彼此印證。又,吳允嘉跋指“存中與文通爲叔侄行,今本先《西溪》而後《長興》,以卑冠尊,義不可解。或以文通之孫元用曾爲處州守,此必元用所刻,自尊其祖故也;又或因《宋史》附括、遼於遘傳,殆依史傳爲敘次”,又疑《長興》開卷有缺,故列《西溪》之後,其説恐未確。按之三沈生年,其先後次序正合今本排序。此本《西溪集》卷一《贈楊樂道建茶》詩後,錯裝入第二卷《送袁陟通判撫州》至《次韻和李審言上元寄王巖夫》十七首,此次《中華再造善本續編》影印,仍依原樣。原抄本紙張光潔度高,多鈐有“古香樓”“休寧汪季青家藏書籍”“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書印”等印,所配之另一抄本無此等印,紙張光潔度差,文字較萬曆本爲多,當另有依據。現藏上海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1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37 | 只看该作者
第五才子書施耐菴水滸傳七十五卷七十回(元)施耐菴撰(清)金人瑞評 明崇禎貫華堂刻本。框高二十釐米,寬十四·一釐米。每半葉八行,行十九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施耐庵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明容與堂刻本《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時已介紹。施耐庵詩作流傳極少,有套曲《秋江送别》傳世。其文學成就主要爲與弟子羅貫中編撰《三國志演義》《三遂平妖傳》《江湖豪客傳》等小説。《江湖豪客傳》成書後,定名《水滸傳》。金人瑞(一六〇八—一六六一)原名金采,入清後改名人瑞,字聖歎(另一説張姓,名喟),别號鯤鵬散士,明末清初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幼年生活優裕,後父母早逝,家道中落。才思敏捷,爲人狂放不羈,曾參加歲試,因文怪誕而被黜革。再以金人瑞名參加科試,而考中第一,却絶意仕進,專事讀書著述。順治十八年(一六六一)七月十三日,因在民衆的抗糧事件後前往孔廟哭廟被斬立决,終年五十三歲。金聖歎博覽群籍,談易講佛,留下“唱經堂外書”“内書”“雜篇”等多種著述。今多散佚。其主要成就在於文學批評,他精於對作品的藝術分析,注重思想内容的闡發,他孜孜於創作規律的探索,把人物性格的塑造放到首位,繼李贄、葉晝之後,將小説戲曲評點推進到新的高度。他稱《莊子》《離騷》《史記》《杜詩》《水滸》《西厢》爲六才子書,擬逐一批注,但僅完成後二種,《水滸傳》即爲第五才子書。施耐庵依據宋、元平話和説書藝人的再創作編撰而成《水滸傳》後,有多種版本流傳。明代崇禎年間,金人瑞把百回本的《水滸傳》砍掉二十餘回,删去受招安、 征方臘等情節,加續了“驚惡夢”作爲結尾,成爲七十回本。每回一卷,正文前另有五卷,第一卷爲序文三篇,第二卷爲史臣斷宋史綱目,第三卷爲聖歎外書:讀第五才子書法,第四卷聖歎外書:錄古本水滸傳施耐庵原序一篇,第五卷楔子。這七十五卷七十回的本子,演繹北宋末年以宋江爲首的一百零八人在水泊梁山起義的故事,至今最爲流行。此本序中金聖歎曰:“吾既喜讀《水滸》,十二歲便得貫華堂所藏古本,吾日夜手抄,謬自評釋,歷四五六七八月而其事方竣,即今此本是也。”落款爲“皇帝崇禎十四年二月十五日”,書口下方均有“貫華堂”字樣,書中“玄”等清代諱字均不避,眉批、圈點布滿全篇,可知爲明崇禎貫華堂刻本。此本以後多有翻刻,然原本流傳稀少。是本在民國間先爲劉半農所得,一九四七年,包括是書在内的劉半農藏書,捐贈清華大學圖書館。書的卷端鈐有“江陰劉氏”印。書經修補並做金鑲玉裝訂。現藏清華大學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1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38 | 只看该作者
全宋詩話十二卷(清)孫濤輯 稿本 施嵩跋。框高十八·七釐米,寬十二·二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孫濤(生卒年不詳)字樂山,石門(今浙江桐鄉)人,因境内有語兒溪,又自稱語水人。增廣生。博覽群書,尤善形家言,辨析精微。有《全唐詩話續編》二卷。是書前有乾隆三十九年(一七七四)孫氏自序云:“余性喜諸家詩話,自幼披覽之餘,輒手錄之,積成卷帙,歲在甲子,即仿尤文簡《全唐詩話》例,專輯《全宋詩話》。”甲子當在乾隆九年,知其編輯此書,前後歷三十年。全書收錄詩家五百七十餘人,或因人而存其詩,或因詩與事而存其人。首列帝后諸王,次以年代先後分列諸家,卷末專錄釋、道、閨秀。每則先錄詩事,多引自宋人筆記、詩話、文集等,末繫小傳。又自序云:“顧前明諸公,尊唐而黜宋,李北地謂不讀唐以後書,是欺人語。比有厭唐人之規幅者,高詡宋人,詆唐人不足師,必曰離之始工,是未知正而先言變,均非持論之平也。”清初以降,詩壇多有宗唐與宗宋之争。孫氏選錄各家,較少門户之見(參見陳尚君《全宋詩話解題》,《上海圖書館未刊古籍稿本》,復旦大學出版社二○○八年版)。雖捃摭未稱全備,而有宋一代詩人,燦然略具。此爲作者謄清稿本,末附清嘉慶十六年(一八一一)施嵩跋是書云:“繕寫方竣,將付梓人,而先生(孫濤)遽赴玉樓,未竟其志。此書流入闤闠,爲友人所購,余披閲之,覺搜羅宏富,如游山陰道上,應接不暇,縱趙宋人才未必盡此,而考其軼事,亦足以備一氏之文獻也。倘復不加愛護,恐先輩畢生精力所寄,一旦徒供蠧食,豈不可惜?爰以名人書畫易得,什襲藏之,俟有能力任剞劂者付焉。”嵩字禮登,號少峰,石門人。工山水。有《少峰詩鈔》《唾餘集》。事迹見李濬之輯《清畫家詩史》卷己上,又見[光緒]《嘉興府志》卷六十《石門》。是書清華大學圖書館藏有清抄本,有馮登府校並跋,跋稱“是書爲施君少峰收藏”,“吾師顯亭夫子從其假鈔,命爲校讎一通”,知彼本係從此本繕出(參見宋建昃:《一部稀見的抄本—全宋詩話》,《山西大學學報》二〇〇一年第六期)。此本鈐有“施嵩之印”“少峰”“少施氏”“禮登”“餘閒居”“嵩印”等印。現藏上海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1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3:50 | 只看该作者
韓非子二十卷 清影宋抄本。顧廣圻跋。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四字,小字雙行二十四至三十字,無直格。《漢書·藝文志》著錄《韓子》五十五篇,梁阮孝緒《七錄》載《韓子》二十卷,與今本相符。傳世以宋乾道改元中元日黄三八郎印本爲最古,今已亡佚不傳。元代有至元三年(一三三七)奎章閣學士何犿寫校本,其中《和氏》《奸劫殺臣》《説林》《内儲説下》等篇有脱文,缺字較多。明代所傳諸本出自元何犿本系統,率多缺文。自萬曆十年(一五八二)趙用賢刻本出,始據宋本補足文字。然趙本凡遇其不解者,多有更改,字句已非舊觀。此影宋抄本,字體猶存南宋初建刻遺意,宋諱避至“慎”字。前序後有“乾道改元中元日黄三八郎印”刊記一行。黄三八郎爲南宋初建寧府書坊主人,乾道五年(一一六九)曾刻《鉅宋廣韻》。有清人張敦仁藏記,又有敦仁之二子薦粢、葆采印,疑即張氏家抄。卷五後、卷二十末有清嘉慶十年乙丑(一八〇五)顧廣圻手跋。是年顧氏於張敦仁家得見宋乾道本,係張氏從李書年家借得。顧氏承張氏命,以此抄本覆勘宋本,有跋云:“仍合《藏》、趙三本撰《識誤》上、中、下卷附寫於後,庶將來讀者有以考其得失焉。”可知原書附有顧氏撰《識誤》三卷手稿,今已缺佚。本書另有清錢氏述古堂影宋抄本,曾經黄丕烈以李書年家藏宋乾道本校過,與此本同出一源,排版方式大體相同,稍有差異:錢抄卷八之第三至四葉、第八葉、第十一至十二葉,卷十一之第四葉,卷十七之第六葉與此本不合,此本與李書年家藏宋本排版方式一致,黄丕烈認爲或是錢抄底本有修版或抄補之病,則此本較錢抄更爲近真。《顯學》篇脱去七十七字,此本與錢抄同,知宋乾道本已有缺文。参酌此本與錢抄,乾道本真面庶幾可見。是書以清嘉慶二十三年吳鼒影宋刻本爲最著,吳氏所據爲其家影抄宋本,亦出李書年家藏本,校勘出顧廣圻手,卷末附顧氏撰《識誤》三卷,嚮稱精善。然學者近年發現此本與錢抄有明顯錯誤,當是宋刻原本如此,吳本已作修改(張覺《〈韓非子〉版本源流述略》,《古籍整理與研究》第七期)。今取吳本覆核,此本與錢抄同而與吳本不符者約計百處,知吳本已有修改。卷一《初見秦》“復與魏氏爲和”,此本“和”作“利”;卷二《揚權》“毋專信一人而失其都國”,此本“都”作“郡”;卷三《十過》“昔者楚共王與晉厲公戰於鄢陵”,此本“共王”作“王共”;卷六《解老》“無緣而妄意度也”,此本“妄”作“忘”。以上諸條,改字刻痕較深,疑吳刻試印樣本猶依底本,正式印本始加更正,改字者或爲顧廣圻。顧氏翻刻明吳元恭本《爾雅》,亦經改易,並非底本原貌,與吳本情況相近。顧氏翻刻舊本,不輕改古書,人所習知。然其於底本顯然誤字往往訂正而不予説明,則少有人知。非得此原書參對,不易發現。鈐有“古餘珍藏子孫永寶”“葆采”“薦粢葆采兄弟之印”“廣圻審定”“顧廣圻印”“思適齋”“顧澗薲手校”“徐乃昌讀”等印。舊爲豐潤張氏家物,現藏上海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2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3:51 | 只看该作者
禪月集二十五卷(唐)釋貫休撰 清初影宋抄本 孫潛跋。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字。無直格。貫休(八三二—九一二)字德隱,俗姓姜氏,號禪月大師、得得來和尚,婺州蘭溪(今屬浙江金華)人。七歲出家。精奧義,詩奇險,工書畫。乾寧初居杭州,投詩錢鏐,又依荆帥成汭,晚入蜀依王建。著有《西岳集》等。事迹具《宋高僧傳》。是集爲貫休殁後弟子曇域應衆人之請而編成。曇域自序作於前蜀王衍乾德五年(九二三),稱尋檢稿草及暗記憶者,約一千首,乃雕刻版部,題號《禪月集》。南宋時,本書已罕見流傳。嘉熙四年(一二四○)婺州蘭溪縣兜率寺主持禪悟大師可燦訪得舊本,重刊行世。此本係孫潛據錢謙益家藏舊抄本影寫,宋諱“匡”“貞”字闕筆,不避南宋諱。分卷處題名相銜接,猶存底本原式。前有楊傑、江衍題詩,吳融序,卷末有曇域後序。又有可燦重刻記,周伯奮、師保、祖聞、紹濤、童必明、余璨、徐琰等跋。知源出宋嘉熙四年僧可燦刻本。通計全書,得詩七百十首,與曇域所稱約一千首者差距較大,疑僧可燦刻時已有缺佚,並非完書。本書有明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常熟翁氏舊藏,今歸中國國家圖書館。又有江夏徐氏所藏影宋抄本,《四部叢刊》初編據以影印。二本行款、文字與此本一致,屬同一文本系統。本書另有明正德九年(一五一四)柳僉抄本,書末僅附曇域、可燦、周伯奮三序,楊、江題詩、童必明跋,後歸錢謙益,現藏上海圖書館。取對此本,互異不少:卷一《野田黄雀行》“深蒿葉暖”,柳本作“蒿深”;《夜夜曲》“更深撲落金錯刀”,柳本“錯”作“剪”;《擬古離别》“他日再相逢”,柳本“再”作“載”。卷二《陽烏爍萬物》“我本事蓑笠”,柳本“事”作“是”;《常思李太白》“紫皇案前五色麟”,柳本“案”作“殿”;《擬齊梁酬所知見贈二首》“清如仙手琴”,柳本“仙”作“纖”;《漁家》“漁女漁兒掃風葉”,柳本“女”作“父”;《苦熱寄赤松道者》“驕冷奢涼合相憶”,柳本作“驕奢涼冷”。卷三《懷張爲周朴》“赤蟹濁醪許多好”,柳本“蟹”作“面”;《冬末病中作》“東風吹草木”,柳本“東”作“冬”。類此者甚多。通行之明末毛氏汲古閣刻《唐三高僧詩集》本即據柳僉抄本重刻,而多訛字。《四庫全書》收錄本書,以毛本繕寫。以上三本,同屬另一文本系統。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卷二十九著錄秦氏雁里草堂舊抄本,後歸瞿氏鐵琴銅劍樓,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其文字多同柳本系統,然亦間有與此本同者。此本卷末有己丑七月孫潛跋,己丑蓋即清順治六年(一六四九)。鈐有“孫潛之印”“潛夫”等印。現藏上海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随社  

GMT+8, 2024-11-22 16:26 , Processed in 0.025794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