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往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华再造善本——明清编(不全)

  [复制链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42 | 只看该作者
新刊大宋宣和遺事四卷 明金陵王氏洛川刻本(有抄配葉)。框高十九·九釐米,寛十三·六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大宋宣和遺事》爲講史話本,撮合多種類型之筆記小説,並以説書方式連貫而成。傳爲宋代無名氏所作,故題名“大宋”云云。元人或有增益,如元集中記陳摶爲宋朝卜都之地,有“一汴、二杭、三閩、四廣”之説,當是宋亡以後所加。全書由講述歷代帝王荒淫誤國之事始,至宋高宗定都臨安止,大體分爲十段:首段歷數前朝荒淫無道之君,直至宋徽宗;次段講王安石變法致禍;再次講蔡京等在徽宗朝用事;四段講宋江等三十六人聚義梁山濼,是爲《水滸》故事之雛型;五段講徽宗寵愛李師師;六段講徽宗迷信道士林靈素;七段記臘月預賞元宵與元宵放燈之盛況;八段講金人入侵,攻陷京城;九段講金兵擄徽、欽二帝北行;末段講康王南渡即位,定都臨安。全書文白雜糅,文言部分大抵抄襲宋人資料,如第九段即引無名氏的《南燼紀聞錄》、《竊憤錄》(清人題辛棄疾撰)、《竊憤續錄》;白話部分則應是説話人所講故事之記載。因其來源不同,文風亦不盡一致。是書現存版本系統有二:一爲二卷本,有旌德郭卓然刻本、《士禮居叢書》本;一爲四卷本。《新刊大宋宣和遺事》分元亨利貞四集,屬四卷本系統。此本元集卷端次行鎸“金陵王氏洛川校正重刊”,而其所據底本或爲宋刻。故書中用字,有可見宋本痕迹者,如元集葉八“皇帝”“聖慈”等字提行,葉十、十二、十三“章惇”之“惇”字皆缺末筆等。書前有丁丑冬至盛昱(號韻蒔)跋:“黄蕘圃刻此書,分前後二卷。此本作四卷,《述古堂藏書目》亦作四卷,當即此本。蓋當日委巷流傳非一本也。校讀一過,字句無大異同。黄刻稱從宋本翻雕。此本標題處稱‘大宋’,當亦宋季刻也。”元集行間間有墨點,天頭處則有盛昱校字。觀此本,可知此本與黄刻之異同。書中鈐“安樂堂臧書記”“明善堂覽書畫印記”“宗室盛昱收臧圖書印”“海鹽張元濟經收”等印。知此本曾爲康熙帝之孫怡親王弘曉舊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43 | 只看该作者
吳越備史五卷補遺一卷 題(宋)范坰林禹撰雜考一卷(明)錢受徵輯 明萬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錢達道刻本。框高二十釐米,寬十四·五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吳越備史》卷前題“武勝軍節度使掌書記范坰、武勝軍節巡官林禹譔”,然二人生平均難詳考。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五著錄:“《吳越備史》九卷,吳越掌書記范坰、巡官林禹撰。《吳越備史遺事》五卷,全(金)州觀察使錢儼,俶之弟也。其序言《備史》亦其所作,托名林、范,而遺名墜跡、殊聞異見、闕漏未盡者,復爲是編。”此後著錄多取托名之説。錢儼(九三七—一〇〇三)字誠允,本名信(或弘信),五代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吳越王錢鏐之孫,忠懿王錢俶之異母弟。幼入沙門。漢乾祐間,曾任鎮東軍安撫副使。開寶三年(九七〇)知湖州。歸宋後,出任隨州觀察使,改金州。後出判和州,任職十七年,咸平六年(一〇〇三)卒於職,年六十七,諡静宣。錢儼自幼嗜學,博涉經史,樂爲文辭,敏速富贍,吳越國中辭翰多出其手。晚年以整理吳越國史爲己任。著有《吳越備史》《吳越備史遺事》《忠懿王勳業志》及《貴溪叟自序傳》。《宋史》卷四百八十有傳。錢受徵,錢氏二十四世孫,吳中(今江蘇蘇州)人。曾任奉直大夫。吳越國乃五代十國之一,公元九〇七年由錢鏐創建,都杭州,稱吳越王。經三世五王,公元九七八年,忠懿王錢俶被迫獻土納宋,吳越國終結。吳越因地利經濟繁榮、百姓富足,如是書王遴序云:“吳越之錢最後起,而繁衍烜赫最冠之。”是書錢岱序亦云:“當時中原内地,鞠爲戰場,獨吳越人嬉遊化國,迄今林林摠摠,莫不有祖有宗。”爲使祖功宗德事迹得以流傳,不至爛於青史,不至遺忘後世,錢儼雖已爲宋臣,仍以留存吳越文獻爲己任而撰寫是書,故是書當成於九七八年之後,乃錢儼晚年之作。《吳越備史》記事起於後梁太祖戊辰年(天平二年九〇八),終於《補遺》所錄宋太宗丁亥年(雍熙四年九八七)。是書收錄錢鏐以下纍世事迹,以各王事迹爲中心,仿唐五代實錄體,逐年記載吳越國與唐王朝、宋王朝及當時各種割據政權勢力間的軍事鬥争、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再現了吳越國創立、興起、消亡之全過程。特别是對某些重臣或貴胄,作者着重加以介紹。錢儼乃吳越王室後裔,曾參政議事,更是錢氏後人,追述亡國史同時,亦敘述錢氏族譜家史,故是書收錄史實詳實可靠,且組織頗工,條系分明。《崇文總目》《中興館閣書目》《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皆著錄是書。是書附吳越武肅王二十五世孫錢岱序云:“《吳越備史》五卷,至十九世緒山公,命門人馬生補《忠懿逸事》,合六卷,刻之姑蘇學署。余叔柱峰封公受而讀之,喜得畢睹當年盛美,而尤虞前刻不能遍吳中子姓,遂並平日手輯《雜考》六條,付五卿弟刻之兖中。己亥(萬曆二十七年)春,千里緘寄,時余方僻索本支之遺,滛搜瓜瓞之末,彙吾譜之大全。”卷末有二十五世孫錢達道跋云:“家封公慨然有嘉惠之志,以原本椷發兖中,命不肖重梓,而又自爲《雜考》六首,附諸《備史》之末,删訛訂贋,成一家言,猗與盛矣!謹合而鏤之版,以眎吾虞宗人,家置一帙,傳之世世,俾知祖功宗德,爛焉青史,不敢自棄於後云。”知錢氏子孫秉承先人修史之志,由錢岱彙集完本,錢達道剞劂而成,足證是書乃明萬曆二十七年錢達道刻本。是書鈐“壽椿堂王氏家藏”“太原仲子”“靈石王臣恭觀”“靖廷”“靖廷讀過”“小萬卷樓主人”“山右王郎”等印。前五枚印主爲王靖廷(生卒年不詳),字臣恭,山西靈石人。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44 | 只看该作者
貞觀政要十卷(唐)吳兢撰 明洪武三年(一三七○)王氏勤有堂刻本。框高十九·三釐米,寬十二·七釐米。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四字,黑口,四周雙邊。吳兢(六七○—七四九),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武周後期,頗受魏元忠、朱敬則器重,薦直史館,與修國史。中宗時,改右補闕、起居郎、水部郎中。玄宗時,官衛尉少卿兼修文館學士,纍遷太子左庶子。天寶八年(七四九)卒,年八十。吳兢博通經史,以史才稱,畢生嗜修史。因爲官忠諫,又秉筆直書,故有良史之風。曾私撰《唐書》《唐春秋》,未果。撰有《梁史》《齊史》《周史》《陳史》《隋史》《唐史》《則天實錄》《中宗實錄》《睿宗實錄》,多散佚,唯《樂府古題要解》《開元生平源》與《貞觀政要》傳世。《舊唐書》卷一百二、《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二有傳。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文武兼通、勵精圖治,繼西漢“文景之治”後八百年,創造了“貞觀之治”。是書兢自序云:“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至於垂代立教之美,典謨諫奏之詞,可以宏闡大猷,增崇至道者,爰命不才,備加甄錄。”兢遂“綴集所聞,參詳舊史,撮其指要,舉其宏綱”,纂輯成書,“凡一帙一十卷,合四十篇,名曰《貞觀政要》”。“庶乎有國有家,克遵前軌,擇善而從,則可久之業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纂輯緣起、成因經過、意義目的等,皆由此序昭然可知。宋王應麟《玉海》卷四十九引《中興館閣書目》曰:“兢於《太宗實錄》外,採太宗與群臣問對之語,以備勸誡。……始君道、政體、任賢、求諫,終於謹終。”知是書乃隨事載錄而成,以記言爲主,旨在爲後世君主樹立施政楷模,故其後歷代君臣多珍視此書。唐憲宗李純元和二年(八〇七)十二月謂宰臣曰:“近讀《貞觀政要》,粗見當時之事。以太宗神武,一事少差,諫者往復數四,況朕寡昧。事不得中者, 卿須十論,不得一二而已。”(《玉海》卷四十九)到唐宣宗李忱臨朝執政時,索性“書《貞觀政要》於屏風,每正色拱手而讀之”(出處同上)。足見《貞觀政要》在其後帝王中所起的作用。元代戈直云:“自唐世子孫既已書之屏帷,銘之几案,祖述而憲章之矣。至於後世之君,亦莫不列之講讀,形之論語,景仰而效法焉。”(元戈直《貞觀政要序》)清乾隆皇帝曾爲《貞觀政要》作序,云:“余嘗讀其書,想其時,未嘗不三復而歎曰:‘貞觀之治盛矣!’”《文淵閣書目》《四明天一閣藏書目錄》《萬卷堂書目》《晁氏寶文堂書目》《百川書志》《澹生堂藏書目錄》等書目皆有著錄。是書開篇有宋濂《重刻貞觀政要序》,云:“太和初政,燦然可觀,雖未能如貞觀之治,亦可謂能法其祖武者矣。自是以來,其書盛行於世。南北刻本,多有舛訛。臨川戈直嘗集諸家而校讎之,然亦未能盡善。昇有良士曰:‘王敬仁,故大族也,欲刊梓於家塾以傳。’予遂假中祕本重爲正之。理有可通者,因仍其舊,不敢輒改。”知此本乃經宋濂校勘。是書目錄後有長方書牌,曰“洪武庚戌仲冬王氏勤有堂刊”。序後小字一行云“寓吳郡盧遂良刻”,可證是書爲明洪武三年王氏勤有堂刻本。勤有堂,明洪武年間潤州(今江蘇鎮江)王敬仁室名,曾刻《魁本對相四言雜字》及《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等。是書鈐有“黄岡劉氏校書堂藏書記”“黄岡劉氏紹炎過眼”“宗室文慤公家世藏”“曾臧汪閬源家”“吳郡西崦朱尗英書画印”“駿昌”“雅庭”“吳中汪六”“儀正堂印”“杭州汪駿昌藏”“姑蘇城外人家”“小有壺天”等印。兩枚“黄岡劉氏印”印主劉卓雲(?—一九四○),字紹炎,湖北黄岡(今黄岡)人,民國藏書家。經商之餘廣購古籍,藏書處命名爲“校書堂”。“宗室文慤公家世藏”印主盛昱(一八五○—一八九九)字伯熙,隸滿洲鑲白旗,肅武親王豪格七世孫。光緒三年(一八七七)進士,官至國子監祭酒。喜藏書,有藏書樓名爲“意園”“鬱華閣”。“吳郡西崦朱尗英書画印”印主朱良育,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正德年間藏書家。是書迭經各家收藏,流傳有緒。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51 | 只看该作者
封氏聞見記十卷(唐)封演撰 明抄本 蔣杲校並跋。框高二十二·七釐米,寬十五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藍格,白口,四周雙邊。封演(生卒年不詳),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天寶末進士及第。曾爲薛嵩僚屬,後改入田承嗣幕府,官至朝散大夫、檢校尚書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該書卷三《銓曹》條載:“中宗時,余從叔希顔始爲大樂丞。”知演有一族叔名希顔,據《元和姓纂》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希顔爲封隆之的後人,封行賓之孫。行賓有兩弟:行高、梁客。演當爲此三人之一的曾孫。撰有《古今年號錄》《錢譜》和《元正占書》各一卷,均亡佚。存世著作除《封氏聞見記》外,另有《魏州開元寺新建三門樓碑》一文。此書約成於唐貞元年間(七八五—八〇五),大抵前六卷敘典制與風習,七八兩卷敘古迹與雜論,末兩卷敘士人軼事。記事以類相從,標題立目。每目之下敘事若干,間有論述或另加按語,首尾完具。所論多爲唐事,兼及前代。此書語必徵實,源委詳明,足資考證。所記多爲親見,其論每脱臼巢,故今人劉葉秋歸之爲考據辯證類筆記小説。《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稱“唐人説部,自顔師古《匡謬正俗》、李匡乂《資暇集》、李涪《刊誤》之外,固罕其比偶矣”。盧見曾亦贊其爲“説部之佳者”。全書共一百零一條,保留了一些頗足珍貴的歷史資料,是研究史學、語言文字學、科舉制、科技史料、地理、考古等方面的重要參考。在流傳過程中,因輾轉抄刻,散佚嚴重。全書今存近三萬字,爲後人輯錄而成,但仍有闕佚。《崇文總目》《新唐書·藝文志》《通志·藝文略》《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郡齋讀書志》均著錄爲五卷,而《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爲二卷。殆輾轉傳抄,互有分合。而後世流傳的多爲十卷本。十卷本起於何時,無確論。宋周南《山房集》卷五《題跋》載:“《封氏聞見記》,唐德宗時吏部郎中封演撰,凡十篇。首篇《道教》,敘道君符應之誕,辨河上公非漢文帝時人。《儒術》篇記廣文館本末,與孔子廟祈子之事。《文字》《石經》,所載甚詳。其後雜載官名制度,名物殊異,終於《侮謔》。”周氏所見與今本類似,首末篇皆同。略有不同之處是周氏稱第二篇爲《儒術》,而今爲《儒教》,或爲後人求同而改。周氏跋有“《儒術》篇記廣文館本末”一句,今本無,蓋是脱文。周南字南仲,吳郡人,淳熙庚戌(一一九〇)登甲科,官至秘書省正字。其生活年代早於陳振孫,且得見十卷本,而此本於《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均未著錄,可見十卷本非當時主流。宋之後,元明清時期出現了很多手抄本。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八著錄有明藍格寫本、明寫本、明上党馮氏寫本、舊抄本四種抄本,其中的明寫本即爲此本。傅氏曰:“《封氏聞見記》十卷,唐封演撰。明寫本,十行二十字,後有夏庭芝、朱良育跋。蔣子遵杲跋錄後:‘此本乙未歲從小山處得之,是舊抄善本,而首卷、三卷、七卷脱誤甚多。己酉秋抄,假紅豆齋新抄對校,乃傳自吳方山、秦酉巖、孫伏生、陸敕先者,夏伯和、朱良育二跋亦錄於卷尾。其大脱誤處一如是帙,而傳寫訛舛更多,惜無完書,成兹合璧,輒是以俟博雅君子。杲識。’鈐有汪閬源藏印數方。按:此書余藏有兩本,一舊抄,莫郘亭指爲明隆慶所寫者,一明抄藍格,乃天一閣舊藏。莫本自是佳勝,近日富陽趙君貞信校勘兹書甚勤,余兩本皆以假之矣,有校證十卷,旁徵博考,匡謬訂訛,無微不至。惜其書已行世,未及更見此本。第據蔣氏跋,此帙亦出紅豆齋,而脱誤更多,則披沙揀金亦戛戛乎難矣!沅叔書於長春室中。(邢贊亭藏書,甲戌二月見。)”此本爲邢之襄所藏,有清蔣杲校並跋。從傅氏記載亦可見該書經傳抄,訛誤和闕佚在所難免。《封氏聞見記》一書刊刻至今,版本甚多。在抄本方面,有天一閣藏明抄本,莫郘亭藏舊抄本,凌紱曾藏抄本,《四庫全書》本,天津周氏藏抄本;在校本方面,有海源閣藏朱邦衡校蔣氏本,陸心源校本,繆荃孫雲輪閣藏校本,王國維校本;在刻本方面,有雅雨堂叢書本,江都秦黌刻本,《學海類編》本,封氏家刻本,指海續刻本等。此本鈐有“古民氏”“三十五峰園主人”“汪士鐘印”“汪士鐘字春霆号朗園書画印”“邢之襄印”“南宮邢氏珍臧善本”等印,表明曾經汪士鐘、邢之襄等人遞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52 | 只看该作者
陶廬雜錄六卷(清)法式善撰 清嘉慶二十二年(一八一七)陳預刻本。框高十六·九釐米,寬十三·一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法式善(一七五二—一八一三)原名運昌,因與關帝(號雲長)音相近,詔改法式善,字開文,别號時帆、梧門、陶廬、小西涯居士。烏爾濟氏,蒙古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進士,曾任四庫館提調。乾隆五十九年任國子監祭酒。嘉慶十八年病逝於詩龕。其父曾受業於翁方綱,翁氏稱其爲門人。法式善自幼聰穎好學、喜詩文,築詩龕三間,藏書萬卷。又性情温厚,嗜詩會友,廣結文緣。乾隆後期,“詩龕”之興盛活躍,可與袁枚之“隨園”媲美,爲當時北方詩壇中心。曾參與編纂《皇朝文穎》及《全唐文》,著有《存素堂詩集》《存素堂文集》《梧門詩話》以及筆記《槐廳載筆》《陶廬雜錄》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有傳。是書題名《陶廬雜錄》,陶廬毗鄰詩龕,築於嘉慶四年重陽日。取意“瓣香陶淵明”(《存素堂詩初集錄存》卷八)。從築廬時間推知,此書當成於嘉慶四年至嘉慶十八年間,乃法式善晚年作品。是書乃法式善讀書隨筆,不拘形式、不囿内容,故爲“雜錄”。正如翁方綱序云:“其於典籍卷軸,每有見聞,必著於錄。手不工書而記述之富什倍於人,即此卷可見其大凡矣。”陳預序亦云:“上自内府圖書,下至草茅編輯,罔不詳其卷帙,考厥由來;其中如歷代户口之盛衰、賦税之多寡、職官之沿襲、兵制之廢興,一切水利農桑、鹽茶鈔幣、治河開墾、弭盜救荒、與夫儻論名言,零縑佚事,參稽臚列,語焉能詳。”評價甚高。是書版印清晰,卷前陳預序云:“嘗念梧門先生於余爲館閣前輩。相從輦下,知交最深。後即中外分官,亦時通書疏。此編之見遺也,無一言。……因思所以報梧門先生父子而並可以質諸辛君者,計惟壽諸梨棗,以永其傳。爰芟其繁複,釐爲六卷,於丁丑歲二月付之剞劂氏,閲六月工竣,爲誌其緣起。嘉慶丁丑冬十一月北平陳預書於濟南官廨。”後有翁序亦云:“今得見笠帆陳中丞以是編付梓。嘉慶丁丑冬十二月廿有二日。北平八十五叟翁方綱並書。”可知此本爲清嘉慶二十二年陳預刻本。陳預(生卒年不詳)字笠帆,清末北平人,曾於嘉慶間任福建巡撫。是本卷端鈐有陳乃乾“慎初堂”印。陳乃乾(一八九六—一九七一),文獻學家,編輯出版家。浙江海寧人,清代著名藏書家向山閣主人陳仲魚後裔。有藏書樓“慎初堂”和“共讀樓”。編纂《慎初堂所藏書目》,收書目類圖書一百三十四種。編印《清代學術叢書》《周秦諸子斠注十種》和《重訂曲苑》等著作。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53 | 只看该作者
焦氏筆乘六卷續集八卷(明)焦竑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謝與棟刻本 孫祖同跋。框高二十·八釐米,寬十三·八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單邊。焦竑(一五四〇—一六二〇)字弱侯,又字從吾、叔度,號漪園,又號澹園,著文署漪南生、澹園子、澹園居士等,江寧(今江蘇南京)人。萬曆十七年始以殿試第一官翰林修撰,遷東宮講讀官,後謫爲福寧州同知。辭官還里,以講學著述終身。學問屬陽明後學之泰州學派。《明名臣言行錄》稱其“生平養深性定,無旁睇,無倚容,澹然得失之場。擁書數萬卷,日哦詠其中,有若寒士。副墨之傳,得其片楮剩牘,争襲之”。《明史》稱其“博極群書,自經史至稗官雜説,無不淹貫。善爲古文,典正馴雅,卓然名家”。《四庫全書總目》《莊子翼》提要評云:“明代自楊慎以後,博洽者無過於竑。”著有《國史經籍志》《易荃》《禹貢解》《遜國忠臣錄》《支談》《焦弱侯問答》《焦氏類林》《玉堂叢話》《獻徵錄》《焦氏筆乘》《澹園集》等。詳《明史》本傳。是書載焦氏讀書與講學劄記,焦氏自序云:“余觀古今稗説,不啻千數百家。其間訂經子之訛,補史傳之闕,網羅時事,綴輯藝文,不謂無取。”此本首有顧起元《澹園先生正續筆乘序》、次焦氏自序。卷端題“秣陵焦竑弱侯輯”“門人謝與棟吉甫、男焦尊生茂直校”。版心上題“焦氏筆乘”,下計某卷及葉數。卷末有孫祖同跋,云:“焦氏筆乘正集六卷續集八卷,凡十四卷,爲繆筱珊丈舊藏,乃《藝風藏書記》僅載八卷,因何致訛,殊不可知。又此書曾刊入《粵雅堂叢書》,然續集第八卷第二十二葉至二十五葉竟缺未補。於此可見善本之足珍,更幸不才之得窺全豹也。辛卯夏六月朔旦孫祖同讀竣記。”是書内容豐富,凡名物典章、古今人物、文史經籍及儒釋道醫方等内容均爲研究焦竑學術思想及明嘉靖時期學術之重要文獻資料。《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亦云:“是書多考證舊聞,亦兼涉名理,然多剿襲説部,没其所出。”《適園讀書志》卷八云:“弱侯藏書最富,朱竹垞稱其所儲勝於中秘,多手自抄撮。是書考證舊聞,推演名理,博雅淹貫,亦不讓楊用修。”此書有明萬曆八年刻本,今已亡佚。此萬曆三十四年本爲現存最早之刻本。且詳校精鎸、字畫工整、楮墨精麗,具校勘價值。此本曾經孔繼涵、繆荃孫、孫祖同等遞藏,鈐有“孔繼涵印”“葒谷”“荃孫”“雲輪閣”“虛静齋臧書”諸印。孔繼涵(一七三九—一七八三),山東曲阜人,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恩科進士,官至户部河南司主事兼理軍需局事。著有《紅櫚書屋集》,刻《微波榭叢書》七種及《算經十書》等,皆稱精本。孫祖同,字伯繩,爲清末民國時期收藏家,名其藏書處爲“虛静齋”,著有《虛静齋詩初定稿》《虛静齋宋元明本書目》等。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54 | 只看该作者
涑水記聞二卷(宋)司馬光撰 明抄本。框高二十·四釐米,寬十四·八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六字,藍格,白口,四周單邊。司馬光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明萬曆七年莫與齋刻本《宋司馬温國文正公家範》時已介紹。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時,已準備“取《實錄》、正史,旁採異聞,作《資治通鑑後紀》”(《文獻通考·經籍考》),以記北宋建國以後史事。《涑水記聞》即司馬光平時隨手記錄所見所聞,起於宋太祖,訖於宋神宗,皆關乎北宋軍政大事、歷代皇帝、文臣武將、朝章政典、契丹西夏等大事,亦間涉瑣事,以備撰寫《通鑑後紀》之用。每條皆注其述説之人,故曰《記聞》。其偶忘名姓者,則注曰“不記所傳”。間有數條不注者,或總注於最後一條,以括上文,或後來傳寫不免有所佚脱。司馬光在世時,未曾整理、編次和刊刻此書,身後則由子孫藏諸祖廟,直至北宋滅亡,亦無人整理、刊刻。原書稿“細書粘連,綴集成卷”,尚未定稿。宋高宗紹興六年(一一三六),范沖奉詔整理爲十册奏呈,從此深藏内府,世人無由得見該書原稿。然《記聞》此前早已廣爲傳抄,紹興十五年,建安書坊且一度有刊本。南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三朝名臣言行錄》等史書對《記聞》均有大量徵引,足見當時流傳之廣。此書最初衹名曰“記聞”或“紀聞”,後又有冠以“温公”或“司馬温公”者,至南宋晚期,各本多採用“涑水記聞”爲書名。然《記聞》一書乃未定稿,無卷次之别,傳抄者爲便利計,往往隨意編錄。傳抄既多,分卷遂有差異,《郡齋讀書志》作五卷、《直齋書錄解題》作十卷、《宋史·藝文志》作三十二卷。清代流傳的本子則有作十六卷者:武英殿聚珍本、《學津討源》本,舊抄本或清抄本,見《皕宋樓藏書志》卷六十二、《抱經樓藏書志》卷四十六、《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九。有作兩卷者:明抄本,見《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九;清知不足齋抄本,見《浙江採進遺書總錄》;清抄本,見《藝風藏書續記》卷八、《藝風藏書再續記·校本第五》《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九、《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卷十八;舊抄本,見《寒瘦山房鬻存善本書目》卷四、《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十一、《藏園群書題記》卷八“明抄本《涑水記聞》跋”所説李盛鐸藏潘介繁本(李盛鐸藏本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各本分卷不一,條目次第多不同,詳略大異,且有甲本有某數條而乙本缺佚者。傳世諸本以明抄、清抄兩卷本之條目編次爲最合理,其字句脱漏、錯訛亦最少。此明抄兩卷本,在傳世本中爲最古,較接近舊貌。此本卷上皆據“閣本”以朱筆一一校過,校改之處有校記書於天頭,作“某字據閣本改”“某下閣本有某字”“某字閣本作某”等。所謂“閣本”,其文多與武英殿聚珍本同,當指聚珍本。一九二七年,文祿堂曾送傅增湘賞鑒,傅增湘曰:“此本爲天一閣舊藏”,“其字體亦在明正、嘉以前”,又曰王鴻甫“以聚珍本校於上方”。是此本曾經天一閣、王鴻甫遞藏。一九二八年,周叔弢自文祿堂購得此書,後捐獻北京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55 | 只看该作者
蘆浦筆記十卷(宋)劉昌詩撰 明穴研齋抄本 黄丕烈、王芑孫跋。框高十九釐米,寬十六釐米。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劉昌詩(生卒年不詳)字興伯,宋清江(今江西樟樹)人。主要活動於淳熙八年(一一八一)至嘉定八年(一二一五)間。嘉泰二年(一二○二)前,久客他鄉。開禧元年(一二○五)登進士第,後任華亭蘆瀝場鹽官,嘉定七年任六合縣知縣。《清江縣志》云:“(劉)博綜群籍,爲文精於考據。”著有《蘆浦筆記》。事迹見《六合縣志》《清江縣志》及《宋會要輯稿》。是書卷首自序云:“予服役海陬,自買鹽外無他職事。官居獨員,無同僚往來。”“兀坐篝燈,惟繙書以自娛。……久懼遺忘,因並取疇昔所聞見者而筆之册,凡百餘事,稡爲十卷。……嘉定癸酉中和節清江劉昌詩興伯敘於通山閣。”因知是書當成於劉氏任鹽官期間,乃閒暇之隨記。卷末自跋云:“昌詩讀書不多,托子墨以自試。……後二年乙亥(八年)秋,輟清俸,鋟梓於六峰縣齋,非敢以傳世也,亦願聞其誤焉爾。重陽日書。”因知是書初刻於劉氏罷鹽官任知縣間,即嘉定八年。惜今不傳。是書名爲“筆記”,實爲“雜錄”。僅十卷,無題材拘囿,内容廣泛,正如序中所云:“凡先儒之訓傳,歷代之故實,文字之訛舛,地里之遷變,皆得遡其源而循其流。”劉氏擅考據,故此書備受推崇。《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云:“其書多糾吳曾《能改齋漫錄》之失。其論泥軾、屏星、金根車……杜甫詩錯簡,皆有特識。……皆足以資考據。”王士禎《池北偶談》尤稱其記王復死節之事,可補《宋史》之闕,又稱“其書流傳甚少”。《四庫全書考證》《千頃堂書目》《續文獻通考》《皕宋樓藏書志》《絳云樓書目》均有著錄。是書版印清晰,書口下端有“穴研齋繕寫”字樣,故此本確爲明穴研齋抄本無疑。然穴研(硯)齋究竟屬明還是屬清,歷來著錄混亂。檢沈曾植《海日樓題跋》卷三“穴硯齋藏王雅宜小楷千文真迹册”條載:“《無錫縣志》:‘秦柱字汝立,秦金之孫,工書,師歐陽率更,草師孫虔禮。以薦授中書舍人。’《士禮居藏書記》屢稱穴硯齋抄本,而不知其時代前後,觀此乃知汝立印也。”因知穴硯齋乃明無錫秦柱齋名室號。高拱當國,柱有通家之舊,未甞輕詣其門。及拱得罪去,門生皆走匿,柱獨追送百里外。吳中行疏,論張居正奪情杖闕下,柱挾醫視湯藥,得不死(事詳見清于琨[康熙]《常州府志》卷二十四、清尹継善[乾隆]《江南通志》卷一五八)。其實無錫秦氏,乃自宋以來望族,名人輩出,家有饒資。特别是到秦柱、秦汴、秦柄兄弟輩,家富藏書。時届皇明,許多宋元舊本尚可得見,故設穴硯齋繕錄以傳,以利後學。王惕甫跋云:“此穴硯齋抄本,雖非一人書、一時書,其中有作柳誠懸體者,其人筆筆是唐碑。雖以抄書故不甚修謹,然正緣草略乃使筆法盡露。初學觀此,可以助臨帖之功。”王惕甫即王芑孫(一七五五—一八一七),字念豐,一字漚波,號惕甫,又號鐵夫、楞伽山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擅書法,亦工詩。著有《淵雅堂詩稿》。卷末黄丕烈跋亦云:“曾以此抄本校鮑刻,所正甚多,其尤可笑者,《趙清獻公充·御試官日記》。……共脱九行……頃惕甫借觀,還此追記,所知如是,俾共知穴研齋繕寫本精妙,真無與匹已。”因知此本爲全帙。是書鈐有“漚波”“老銕晚年書”“王銕夫閲過”“惕甫借觀”“惕甫經眼”“翁斌孫印”等印。翁斌孫(一八六○—一九二二)字弢夫,江蘇常熟人,同龢侄孫。卷末鈐有“遼州之契”,印左側題字“此明代官印,予得之太原”,印之右下角有“翁斌孫印”。按“遼州之契”,當是地方官印。明崇禎十六年(一六四三年)李自成攻入西安,遂定國號爲大順,年號永昌。馮夢龍《甲申紀事》卷四載:“以前印信,俱着職方司彙收繳進。改印爲契。凡逆闖三代祖宗名諱,以及其身如定、光、印、務、自、成,俱戒勿犯。”而李自成的父亲李守忠,又名印家,故回避“印”字,稱“遼州之契”。遼州屬山西大同府,轄榆杜、和順二縣。可知此本《蘆浦筆記》曾是闖王永昌時遼州官書,意義特殊。同時,亦進一步證明穴硯齋是明時齋號。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56 | 只看该作者
春渚紀聞十卷(宋)何薳撰 明天啓四年(一六二四)王□抄本 吳翌鳳校跋並錄毛扆題識 黄丕烈、陳墫、周星詒校並跋 蔣鳳藻跋。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無格。何薳(一〇七六—一一四五)字子楚,一説字子遠,號韓青老農,浦城(今屬福建)人。其父去非,曾任右班殿直、武學教授之職,參與校正“五經七書”。後改官武學博士,遷左侍禁。其時三蘇文章風行於世,去非摹寫蘇氏策論,神貌酷肖。元祐四年(一〇八九),蘇軾讀到去非策論,歎爲班、馬之匹,上疏稱揚,請改任爲太學博士,不果,乃改任徐州教授。知富陽縣,通判滄州、廬州。何薳始終侍父宦遊,並在徐州拜“蘇門六君子”之一的陳師道爲師。後者安貧樂道、不爲進取計的作風,對何薳一生行止有深刻影響。其父殁後,何薳隱居不仕,晚年更以讀書自樂,常著青麻短衣,執杖談笑林莽間。著《春渚紀聞》十卷。何氏父子世銘蘇氏,凡蘇公遺文,刀筆題志、小辨雜説,無不收誦,縱横用之。故此書卷六《東坡事實》所引詩、文,往往爲蘇軾詩文集中所缺失,多爲輯佚者所取。卷七《詩詞事略》,或雜記唐人及本朝人詩詞軼事,或訂正前人詩句之誤,是珍貴的詩史資料。卷八《雜書琴事》(《墨説》附)、卷九《記硯》,記錄大量名不見經傳的墨工、硯工姓名與技能,具有重要文獻價值。卷十《記丹藥》反映了宋代煉丹術的盛行,爲現今研究古代化學史者所重。前五卷題爲《雜記》,記述仙道異事、民間奇聞,宣揚人生壽夭、官位爵祿乃前知前定,讖語、經文、夢境、道術的靈驗神效,多屬荒誕無稽之談,最爲後世訾議。然其中多有隱晦曲折地影射抨擊時相秦檜的内容,如卷二《黄涅槃讖語》讚揚當時正受秦檜排擠陷害的黄公度、卷五《陳涂共爲冥史》稱頌因支持胡銓彈劾秦檜被謫外任而死的陳剛中,均可見作者的襟懷與膽識。《春渚紀聞》對《墨莊漫錄》《夷堅志》《容齋隨筆》《雲麓漫鈔》等一批晚出宋人筆記均有影響。至遲在宋寧宗、理宗朝已有刻本,清人尚得見之。此本黄丕烈補抄目錄八葉,末有“臨安府太廟前尹家書籍鋪刊行”一行,爲轉錄自宋刻本之明證,惜今已不見宋刻傳本。明人陳繼儒將此書刊入《寶顔堂秘笈》,然僅六卷;後毛晉得全本,刻入《津逮秘書》,但第九卷仍缺一葉,非完帙。常熟張氏以完帙彙刻入《學津討原》,盧文弨有《春渚紀聞補闕》一卷,收入《抱經堂叢書》中,學者始得見全本。此本爲明人舊抄,卷十末有“皇明天啓甲子孟春上浣錄完,王□”識語一行。入清,經吳翌鳳以毛本校勘;後歸百宋一廛,又以宋本補校;過陳墫手,再據毛本精校;至周星詒,則據張本讎校。故書中朱字粲然,是正尤多。得此本,可見宋本、毛本、張本異同與諸校勘名家手澤。書中鈐“枚庵流覽所及”“士礼居”“仲遵收藏”“西畇草堂”“翁斌孫印”等印記。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7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58 | 只看该作者
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宋)徐夢莘撰 明抄本(卷一百五十一至一百五十五配清抄本)。框高二十五·七釐米,寬十六·五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存二百三十卷:卷一至一百十、一百二十一至一百三十五、一百四十六至二百五十。徐夢莘(一一二六—一二○七)字商老,臨江(今江西清江)人。幼慧,耽嗜經史,下至稗官小説,寓目成誦。宋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歷官南安軍教授,改知湘陰縣,轉知賓州,以議鹽法不合,罷歸。夢莘嗜學博文,恬於榮進,平生多所著述,有《集補》《會錄》《讀書記志》《集醫錄》《集仙錄》等。生平事迹見宋人樓鑰所著《攻媿集》卷一百八《直秘閣徐公墓誌銘》及《宋史·儒林傳》。夢莘幼值靖康之亂,遭際時難,哀嘆“嗚呼,靖康之禍古未有也!”及長,自念生長兵間,欲得盡見事之本末,宦遊四方,收羅野史及他文書,多至二百餘家,自序云:“然各説有同異,事有疑信,深懼日月浸久,是非混淆,臣子大節,邪正莫辨,一介忠欵,湮没不傳。”乃網羅舊聞,薈萃同異,爲《三朝北盟會編》二百五十卷,自政和七年(一一一七)海上之盟,訖紹興三十一年金海陵王完顔亮被殺,次年宋金恢復和議止,上下四十五年。成書於光宗紹熙五年(一一九四),時夢莘已近古稀。書成後,又將後續所搜資料編爲《北盟集補》五十卷,然未傳世而佚。是書又名《三朝北盟集編》,採編年體例,會集宋徽宗、欽宗、高宗三朝有關宋金和戰多方面史料,以事立目,按年月日詮次本末,凡分上、中、下三帙。上爲政、宣二十五卷,中爲靖康七十五卷,下爲炎、興一百五十卷。靖康爲時不過一年半,篇幅幾占全書三分之一,且敘事亦極細緻,以揭示自“海上之盟”到“靖康之禍”原委終始。是書大量徵引文獻,凡曰敕、制、誥、詔、國書、書疏、奏議、記傳、行實、碑誌,登載靡遺。有學者指出,若排除奏章等單篇文獻,《三朝北盟會編》引書有明確書名者共一百三十五種,其中雜史、筆記、雜著一百三種,《詩選》一種,實錄二種,圖經一種,行狀十種,家傳八種,神道碑和墓誌十種(湯勤福《〈三朝北盟會編〉引書數量及相關問題》)。書中徵引皆全錄原文,無所去取,亦無所論斷,自序曰:“其辭則因原本之舊,其事則集諸家之説,不敢私爲去取,不敢妄立褒貶。參考折衷,其實自見。”極大保存了文獻材料原貌。一些後來散佚文獻,亦賴該書得以保存。此外,有些史籍諸如《建炎通問錄》《順昌破賊錄》《靖康小雅》《僞齊錄》等,多與《會編》所載文字相同,當係後人從該書輯錄而出。再有,因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徽宗、欽宗部分全部散失,而是書北宋末部分共有一百卷之多,故尤顯珍貴。《四庫全書總目》稱讚其爲南宋野史中之佳作,地位僅次於李心傳《建炎以來繫年要錄》。是書完成後,先有四個抄本,爲實錄院所藏二本、樓鑰所藏一本,原本則爲徐家所藏。宋世以還,出現大量抄本,然竄改甚多。又有一種摘抄本,名《三朝北盟會編摘抄》,同他本相較,不僅内容(如人名、地名、時間等)有不同,且錯誤也少,頗具校勘價值。通行刊本有清光緒四年(一八七八)袁祖安活字排印本及光緒三十四年許涵度校刻本,許本較勝於袁本,然文中多有避諱。由於二本所據祖本皆難稱善,袁、許在校勘中又不甚謹慎,故皆有諸多錯誤。此本爲季振宜舊藏明抄本,初爲何子宣所藏,每葉有何子宣騎縫圖記。後歸季氏,季氏身後又輾轉多人,民國間爲涵芬樓購得。前人對此抄本多所推許,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九曰:“(是書)傳鈔者率多謬訛脱落,惟泰興季氏藏本尚爲舊帙,友人邵君恩多據以校過,有跋曰:‘《北盟會編》世無刊本,惟季滄葦家鈔藏本,每葉有何子宣騎縫圖記者,最爲近古。向藏蘇氏,今爲張君子謙所有,向其借得,屬余參校,凡訛謬脱略,悉爲訂正,可稱完善。’”傅增湘《校本〈三朝北盟會編〉跋》曰:“余生平所見寫本不下十許。涵芬樓藏明鈔本,大字闊行,源出宋刊,爲張子謙舊物,斷推第一。”對此本評價甚高。然陳樂素《〈三朝北盟會編〉考》折衷前人之説,謂:“現存之諸本中,論者多以季振宜舊藏之明鈔本爲最佳。……此本大抵直接抄自宋本,較其他諸本爲早。然其抄手不甚高明,且缺數册。余嘗以他本合校其前六十卷,則知其脱誤亦已多。故所謂佳本,仍不過比較言耳。”概因是書所有傳本皆出自實錄院藏本系統(鄧廣銘、劉浦江《〈三朝北盟會編〉研究》),許多訛誤帶有普遍性,因此難稱最善。鈐“何子宣躋德樓封識”“躋德樓藏”“季振宜藏書”“滄葦”“愛日精廬臧書”“張月霄印”“張承焕印”“子謙”“汪士鐘字春霆号朗園書畫印”“祕册”“海鹽張元濟經收”“涵芬樓臧”等印,知迭經何子宣、季振宜、張金吾、張承焕、汪士鐘諸人收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7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59 | 只看该作者
中吳紀聞六卷(宋)龔明之撰 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 毛晉 毛扆校 陸貽典校並跋。框高二十·五釐米,寬十四·七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黑口,左右雙邊。龔明之(一○九一—一一八二)字熙仲(一作希仲),號五休居士,崑山(今屬江蘇)人。屢試不第,以教書授徒爲生。南宋紹興二十年(一一五○)鄉貢。乾道八年(一一七二)以特恩廷試,授高州文學,時年逾八十,法不應出官,以薦得監潭州南嶽廟。淳熙五年(一一七八)乞致仕,因舉經明行修,遷宣教郎致仕。居崑山黄姑别墅,作期頤堂,日飲其間。事見《中吳紀聞》附《傳》、《夷堅志補》卷一、《吳郡志》卷二十七。此書爲龔氏晚年之作,旨在保存一代遺聞軼事,以便後人不忘中吳地區(今江蘇蘇州、昆山一帶)所流傳下來的風物人情。書成於南宋淳熙九年(一一八二),龔氏時年九十二,“恐其説之無傳也,口授小子昱,俾抄其大端,藏之篋衍”。書中所載均出於龔氏耳聞目睹,較爲可信。龔氏自謂此書“不惟可以稽考往跡,資助談柄,其間有裨王化、關士風者頗多,皆新舊《圖經》及夫地志所不載者。至於鬼神夢卜,雜置其間,蓋效范忠文《東齋紀事》體;談諧嘲謔,亦錄而弗棄,蓋效蘇文忠公《志林》體,皆取其有戒於人耳”(龔氏自序)。明正德九年(一五一四)刻本龔弘跋云:“是書出自宋淳熙間,弘九世祖龔明之著。時年九十二,後四年祖始終。(筆者按:此處龔明之卒年或爲誤記,可參考羅炳良《龔明之生卒年代問題袪疑》,《文史》第四十輯,中華書局一九九四年)又三年,八世祖昱述鍾離松所譔《墓誌銘》附後,刊行於世。”此書最早之本或爲宋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刻本,然無更多佐證。元至正間,武寧盧熊修《蘇州志》,訪求此書而校定之。至正二十五年(一三六五)盧熊作跋記其事。此書現存最早之本爲明弘治七年(一四九四)嚴春刻本,卷首有楊子器序,謂:“元運訖於至正三十二年,及於皇明,通計三百六十餘年,未有刻而傳者。乃重加校勘,命邑義民嚴春刻而傳之。”《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辛壬稿》卷二稱弘治本“字體樸茂,大似元刻。各家書目著錄,亦往往誤爲元刻。近武進董氏誦芬室重刊,亦然。則據至正盧熊記而失去楊子器新刻序也”。弘治本之後有明正德九年龔弘刻本,其中龔弘跋謂:“吳人摩印日衆,積二十年餘,板不可行。弘以爲先世故物,不敢廢墜,復以嚴本重壽諸梓,用彰不泯。”其後,又有明末若墅堂刻本及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初爲毛晉所刻,清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毛扆曾修版重印。《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五錄康熙十八年毛扆跋云:“丁巳秋,先兄華伯没,檢其遺籍,得家刻樣本,方知先君子曾付剞劂,但未流通耳。遍搜其板,惜十缺其三矣。今年自春徂夏,鳩工重整,缺者補之,譌者正之,始復爲完書。”此本首有宋淳熙元年(當爲“九年”之誤)龔氏自序,末有元至正二十五年(一三六五)盧熊跋、毛晉跋、附《傳》。每卷首葉、末葉版心題“汲古閣  毛氏正本”。書中有朱、墨二色校記。據《涵芬樓燼餘書錄》“校改諸字,有筆意端凝者,當爲斧季手筆”,可知墨筆校記當出毛扆之手。此本盧熊跋末有“戊午穀日刻本校一過  覿菴”朱字一行,又經比對字迹,可知朱筆校記當出陸貽典之手,校勘時間爲康熙十七年,適爲毛扆修版重印前一年。經與毛扆修版重印本(現存毛氏汲古閣刻本大多爲毛扆修版重印本,各卷卷末有“虞山毛晉挍刊  男扆再挍”一行可證)比對,此本尚爲毛晉所刻原貌,其上毛扆、陸貽典校改諸字幾乎全已改入毛扆修版重印本中。由此可知,此本當爲毛扆修版重印前的校改底本,毛扆、陸貽典均參與修版重印前的校正工作。此本卷四末雖有“虞山毛晉挍刊  男扆再挍”一行,蓋因毛扆修版重印時於卷四末增入《著作王先生》一篇(此本目錄中無此篇,可知毛晉原刻當無此篇),此本卷四末二葉當爲毛扆修版重印後抽换所致。除此末二葉外,卷四其他書葉仍爲毛晉所刻原貌,其上毛、陸二氏校字也已改入毛扆修版重印本中。此本鈐有“謏聞齋”“竹泉珍秘圖籍”“海鹽張元濟經收”“涵芬樓”等印,知爲顧錫麒(字竹泉,一字敦淳,别署謏聞齋主人,江蘇婁江人)、張元濟舊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7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4:00 | 只看该作者
華陽國志十二卷(晉)常璩撰 明嘉靖四十二年(一五六三)張佳胤刻本。框高十九·八釐米,寬十三·二釐米。每半葉十行,每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常璩(約二九一—三六一)字道將,江源(今屬四川)人。祖上爲江源望族。自幼博極群書,學識淵博,李雄擅權時,因重其才,任其爲散騎常侍。晉穆帝永和三年(三四七),桓温伐蜀,李雄敗,温惜其才,授璩參軍之職。著有《漢之書》和《唐志》,惜二者俱佚。唯《華陽國志》傳世。華陽之地,以處華山之陽而得名。今秦嶺以南,四川、雲南、貴州一帶,均屬華陽。《尚書·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璩取首二字以名其書,故稱《華陽國志》。乃巴、漢中、蜀、南中等地區上起遠古、下迄東晉穆帝永和三年之通史,地理、風俗,及公孫述、劉焉、李特等事迹,均有所描述,是研究中國古代西南地區的重要歷史文獻。北宋呂大防爲此書作序,亦云“蜀記之可觀,未有過於此者”。清代經學家、文學家洪亮吉認爲,是書與《越絶書》乃中國最早的方志,亦被當今學界譽爲我國現存最早且最爲完整的志書。是書有北宋神宗元豐間呂大防成都刻本、南宋嘉泰四年(一二○四)李坖四川丹稜刻本,惜二者已佚。明嘉靖劉大昌成都刻本,多半殘缺。唯明嘉靖四十二年張佳胤四川銅梁刻本,内容完整且版本較早。是書刻印拙樸,惜缺失嘉靖癸亥五日張佳胤《刻華陽國志序》,同本複本尚存,序云:“余往歲薄遊江原,遵常氏之故墟,痛先民之如在,因憤漢以來地理諸典僅存類目,使往行嘉言沉淪略盡。”“顧前刻損逸,垂四百年,作者之功,幾同灰燼。余舊得鈔本於澶淵晁君石太史家,篇章所存,缺脱十五。後艤舟江陽,與成都楊用脩夜談里中文獻,因請所藏璩《志》舊本,錄之笥中。數年,余以罪謫陳、蔡間矣,邇又得副本於大梁朱灌甫氏。交互取質,魚亥稍明。今守蒲阪,退食既暇,採摭史志,或參證明訛,或附註鉤深,或循體準制,獨於疑闕不能臆筆。爰付梓人,用章淹廢。惟巴郡士女,傳讚並逸。”足證是書乃明嘉靖四十二年張佳胤刻本無疑。張佳胤(一五二七—一五八八)字肖甫,四川銅梁人。明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明史》卷二百二十二有傳。是書鈐印纍纍,有“籍書圜本”“林汲山房臧書”“福山王懿榮收臧記”“福山王氏正孺臧書”“海上精舍臧本”“曾在周叔弢處”“怡静齋印”等。“籍書圜”“林汲山房”乃清乾隆藏書家周永年藏書處,周永年(一七三○—一七九一)字書昌,一字書愚,祖籍餘姚(今屬浙江),後遷山東。清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入四庫館,任校勘《永樂大典》纂修兼分校官。王懿榮(一八四五—一九○○)字正孺,一字廉生,山東福山人。近代金石學家、甲骨文字發現者。著有《漢石存目》二卷、《南北朝存石目》八卷等。是書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7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4:01 | 只看该作者
習學記言序目五十卷(宋)葉適撰 明抄本 葉萬跋 周星詒校並跋。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四字,無格。葉適(一一五〇—一二二三)字正則,温州永嘉(今屬浙江)人。淳熙五年(一一七八)進士第二,授平江節度推官。纍官至寶文閣學士。韓侂胄伐金時,葉適以寶謨閣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屢挫敵鋒。開禧三年(一二〇七)侂胄誅,葉適被劾附侂胄而奪職,遂杜門講學、著述,自成一家。卒贈光祿大夫,諡忠定。著有《水心集》等。史稱其爲文藻思英發,志意慷慨,雅以經濟自負。提倡“事功之學”,爲永嘉學派代表人物,學者尊稱“水心先生”。《宋史》卷四百三十四有傳。是書有嘉定十六年(一二二三)葉氏門人山陰孫之宏序,云:“初,先生輯錄經史百氏條目,名《習學記言》,未有論述。自金陵歸閒,研玩群書,更十六寒暑,乃成《序目》五十卷。”《宋史·藝文志》誤作四十五卷。古籍書目著錄或作《習學記言》,省“序目”二字。凡分經十四卷,諸子七卷,史二十五卷,文鑒四卷。《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謂“所論喜爲新奇,不屑摭拾陳語,故陳振孫《書錄解題》謂其文刻峭精工,而義理未得爲純明正大。劉克莊爲趙虛齋作《註莊子序》,亦稱其講學析理,多異先儒”。黄宗羲《宋元學案·水心學案》則謂葉氏於經史群書“靡不該覽綜貫,抉其義藴,其淹博尤非陋儒所敢望,未可以陳伯玉(即陳振孫)所論遽譏其偏駁也”。孫之宏序又云:“(先生)子寀既以先志編次,諗今越帥新安汪公鋟木郡齋。”“汪公”即汪綱(字仲舉),時知紹興府。汪跋云:“余曩得林德叟(名居安,葉氏弟子)所傳水心《習學記言》前後兩帙,一自《書》《詩》《春秋》三經、歷代史訖五代史,大抵備史法之醇疵,集時政之得失,所關於世道者甚大。一自《易》《禮》《語》《孟》五經諸子訖呂氏《文鑑》,大抵究物理之顯微,著文理之盛衰,所關於世敎者尤切。”孫之宏携來鋟版之本“乃用諸經史子前後排比次第,聚爲一書,總五十卷”。疑是書未定稿時,門人已競相抄錄,故前後不同。孫詒讓《温州經籍志》卷十七謂“以汪氏所述,推之林本,先後分合,義例不甚可解,固不若孫本之精整,然今本書末亦有‘學生林居安校正’一行,則汪刊雖依孫本,亦經林氏手校矣”,所引“學生林居安校正”一行此本未見。此本汪跋末句“癸未良月望日新安汪綱仲舉父書”轉行至下葉,而其葉適闕,孫氏所引恐正在所佚之葉末。又卷四十六末孫之宏附記云:“按諸子書惟《莊》《列》《文中子》不及論述,先生嘗答之宏書云‘《記言序目·孫卿》後僅有四卷。如《莊》《列》諸書能(“能”字孫詒讓引作“雖”)熟商量,莫知所以命筆,衹得且放過’”云云,今本《荀子》在卷四十四,後凡六卷。故孫詒讓疑“葉寀及門人編定時或有分併矣”。汪綱所刻即所謂新安郡齋本,久已失傳。是書存世者皆明以來舊抄本。此本有跋署“南陽道轂”,鈐“歸來艸堂”印,當即明末藏書家葉樹廉抄本。樹廉又名萬,字石君,博古好學,藏書皆手自校正,爲世所寶。清周星詒朱筆校字並作跋,謂“校讀訖,更影寫副本寄孫琴西觀察於江寧”。孫琴西即孫衣言,此錄副本今存南京圖書館。卷九第二葉鈐“白沙翠竹邨庄”印,卷十八、二十八、三十五鈐“孫從添印”“慶增氏”二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7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4:02 | 只看该作者
飲膳正要三卷(元)忽思慧撰 明景泰七年(一四五六)内府刻本。框高二十四·五釐米,寬十八·七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雙邊。忽思慧(生卒籍里不詳)又譯爲和斯輝。是書附忽氏天曆三年(一三三○)三月三日進書表,知其爲元文宗天曆時人,於延祐至天暦年間(一三一四—一三三〇)任宮廷飲膳太醫。忽氏長於食療養生,掌管皇家飲食營養及藥物補益諸事。忽氏任食醫一職,行走宮廷多年。其《進書表》云:“臣思慧自延祐年間選充飲膳之職,於兹有年,久叨天祿,退思無以補報,敢不竭盡忠誠,以答洪恩之萬一。……天曆三年三月三日,飲膳太醫臣忽思慧進上。”可知此書乃忽氏感恩之作,成書當在元天曆三年。是書卷首有虞集天曆三年五月朔日序、忽思慧自序。卷一首列《三皇聖紀》及養生、妊娠、乳母、飲酒等避忌五篇,次列“異饌”九十四種;卷二列各種營養保健食品,詳述其功用及製作方法;卷三附圖論述穀物、果蔬、禽魚等性味與主治病癥。其《進書表》云:“是以日有餘閑,與趙國公臣普蘭奚,將纍朝親侍進用奇珍異饌、湯膏煎造及諸家本草、名醫方術,並日所必用穀肉菓菜,取其性味補益者,集成一書,名曰《飲膳正要》,分爲三卷。本草有未收者,今即採摭附寫。”此書爲食療養生專著,歷代書目著錄皆入子部醫類。《四庫全書總目》《元史·藝文志》《讀書敏求記》《皕宋樓藏書志》均著錄此書。“萬有文庫”叢書将其作爲第二輯第三百七十八種收錄其中。是書於天曆三年進呈後,當即命中政院刊刻行世,是爲初刻本,亦是元代唯一刊本。及於明代,明景帝朱祁鈺覽此書,大爲稱賞曰:“朕嘉是書而用之,以資攝養之助,且鋟諸梓,以廣惠利於人,亦庶幾乎好生之仁。”(本書御製序)末署“景泰七年四月初一日”。知此本爲明景泰七年内府刻本。明劉若愚《酌中志》卷十八《内板經書紀略》著錄此本:“《飲膳正要》三本,七(疑爲一之訛)百七十五葉。”明呂毖《明宮史》卷五《内板書數》亦載《飲膳正要》計三本,一百七十五葉。證明明代内府確實刻過此書。此書現存元刻僅有殘本,唯此明景泰刻本爲三卷,尤屬珍貴。是書鈐有“陸時化印”“鐵琴銅劍樓”印。陸時化(一七二四—一七八九)字潤之,號聽松,清江蘇太倉人,精於鑒别。著有《吳越所見書畫錄》《書畫説鈴》《賞鑒雜説》。可知是書先爲陸時化所藏,後乃歸鐵琴銅劍樓。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7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4:04 | 只看该作者
苕雅四卷餘集一卷苕華詩餘一卷(清)鄭文焯撰 稿本。框高十八·一釐米,寛九釐米。鄭文焯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稿本《冷紅詞》時已介紹。鄭文焯少即工詞,光緒八年從鄂人李復天學琴,遂精於律。光緒十一年於吳中壺園舉詞社,與湘人易順鼎、易順豫兄弟,蜀人張祥齡、蔣文鴻等唱和。光緒十四年刻行《瘦碧詞》二卷,二十二年有《冷紅詞》四卷之刻,二十八年(一九〇二)有《比竹餘音》四卷行世。宣統三年(一九一一)重新寫定舊刻,付仁和吳昌綬重雕版於武昌,以辛亥革命爆發,未能蕆事。至民國二年(一九一三),重寫定舊刻刻入《樵風樂府》前五卷。鄭氏又有憫時之作,始壬寅,迄辛亥,凡一百七十三首,取《詩·苕之華》傷周室將亡之意,初名《苕華詩餘》,辛亥四月易名《苕雅》,後選刻入《樵風樂府》卷六至九,存一百十首。民國四年,又將未刊之詞及新作者凡八十二闋,彙編爲《苕雅餘集》付刻。此本爲《苕雅》與《苕雅餘集》稿本。册一首有書名葉,題“苕雅”“樵風佚叟手鈔”,卷一卷端鈐“高密”“冷紅詞客”“樵風遺老”等印記,卷四末有“樵風逸民手藳,時壬子春仲”,“以上癸丑之春仁和吳伯宛刻於京師”題記兩則。均爲稿本之證。册二《苕雅餘集補遺》之前亦有書名葉一紙,題“苕雅”“餘集附錄一卷”“附詩品雋語”“樵風佚民鈔”,今據以題識書名。檢鄭氏詞集刻本核之,《苕雅》稿本中天頭有紅圈的作品都刻入《樵風樂府》,餘者多刻入《苕雅餘集》;《餘集附錄》中的作品亦多已刻入《苕雅餘集》。稿本中的未刊篇什,僅《如夢令》“又是江城吹絮”、《點絳唇》“搖落吳臺”、《浣溪紗》“江樹春寒綠意遲”、《蝶戀花》“□酒重尋看鞠處”等幾題;然其中的圈改字迹,則對瞭解作者的創作構思、遣詞造句功夫頗有助益。書中鈐印還有“吳興劉氏嘉業堂臧”,知曾經藏劉承幹處。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7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4:05 | 只看该作者
秋林琴雅四卷(清)厲鶚撰 清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瓮熺刻本。框高十六·九釐米,寬十二·六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厲鶚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清抄本《遼史拾遺》時已介紹。《秋林琴雅》一名《樊榭山房詞》,收詞一百六十首,所錄爲厲鶚早期詞作。此清康熙六十一年瓮熺刻《秋林琴雅》,有杭州徐逢吉康熙六十一年序,吳允嘉、陳撰、吳焯、趙信等題辭,瓮熺跋。徐序云:“去臘於友人華秋岳所讀樊榭高陽臺一闋,生香異色,無半點煙火氣,心嚮往之。新年過訪,披襟暢談,語語沁入心脾,遂相訂爲倡和之作……頃寓秦淮,樊榭書至,知前後俱削稿,復合以平時所作,付之梓人,先以首卷刻成者寄示。迴環讀之,如入空山,如聞流泉,真沐浴於白石、梅溪而出之者。噫,捨紫山而外,知此者亦鮮矣。”徐逢吉,字紫山,一字紫寧,號青蓑老渔。原名昌薇,字紫凝,銭塘諸生。少能詩,晚年歸隠西湖,有黄雪山房齋。著有《黄雪山房集》。此書又有瓮熺跋,云“樊榭先生幽居道古,翛然清遠,詩文之外,鋭意於詞……十年以來已有三數曲流傳朋游間,賞音者以所見未多爲憾。予因請于先生盡發篋衍之藏,釐爲四卷,鋟而行之”。表明此書實際操刻者是瓮熺。此書有墨筆批注,鈐有“帶經堂陳氏臧書印”“茂苑香生蔣鳳藻秦漢十印齋秘篋圖書”等印,曾經陳征芝、蔣鳳藻等名家收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7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4:07 | 只看该作者
天籟集二卷摭遺一卷(元)白樸撰 清康熙楊友敬刻本。框高十七·八釐米,寬十二·三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單邊。白樸(一二二六—一三〇六?)字仁甫,後改字太素,號蘭谷,祖籍河曲隩州(今山西曲沃)人。其父寓齋,金哀宗時爲金樞密院判官。白樸幼經喪亂,倉皇失母,又與父失散,其父摯友元好問“教之成人”(《天籟集》孫大雅序),後隨父定居真定(今河北正定)。白樸自幼穎悟過人,喜讀詩書,長於詞曲,無心仕途,史天澤曾多次舉薦其出仕,屢遭婉拒。後白樸棄家出遊,寓居大江南北,最終定居金陵。白樸多作雜劇,與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爲元雜劇四大家。《錄鬼簿》錄載十六種,今存兩種。《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稱“樸詞清雋婉逸,意愜韻諧”。《天籟集》爲白氏生前手定詞集。白樸言:“作詩不及唐人,未可輕言詩。平生留意於長短句,散失之餘,僅二百篇。願吾子讀之。”(《天籟集》王博文序)據傳元末曾有刻本流行,散失於兵燹。後“其孫溟得之姑孰士大夫家,傳寫失真,字多謬誤”(《天籟集》孫大雅序)。洪武七年(一三七四),孫大雅任姑孰郡文學,得白溟所藏《天籟集》,考訂一二,序而歸之。孫大雅回京後,白溟復請其敘之。《天籟集》現存版本有清康熙楊友敬刊本、《四庫全書》本、《四印齋所刻詞》本、丁丙八千卷樓藏抄本、繆荃孫光緒校刊本、王文才《白樸戲曲集校注》本等。此清康熙楊友敬刻本,爲楊氏得於白樸後裔,凡一百十八篇,朱彝尊訂爲上下二卷,作序並付梓行世。朱序云:“白氏於明初由姑孰徙六安,是集希洛得之於其裔孫駒,將刊行,屬余正其誤,乃析爲二卷,序其端。”書前有朱彝尊序及孫大雅、王博文原序。目錄前有蘭谷先生小像,孫大雅、曹安、陳霆、王著像贊,均爲手書上版;正文後補入白樸散曲成《摭遺》一卷,有楊友敬、王皜跋及姜穎新跋。後附洪昇撰《隱括蘭亭序》,有楊友敬、沈紅祚、徐材仲等人題跋。楊友敬字希洛,號晴麓,又號雪蘿真隱。博覽群書,喜藏古籍,曾任太和縣教諭。清李蔚同治時所修《六安州志》卷二十七謂友敬“詩文不染時趨,嘗遊歷四方,舟車所至,名公宿儒恨相見晚……有《困學日程》”。王皜字又皜,號雪鴻,好搜羅古籍,精於書法,行、楷得晉唐遺法,著有《向山堂集》《劍南詩集》《六經圖考》等。此本爲手書上版,書法秀美,刊刻精良,屬清初刻本之精品。鈐有“延古堂李氏珍藏”“古疁挹百城樓主人珍臧書畫印記”“廖世陰印”“穀木”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7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09:47 | 只看该作者
山中白雲八卷(宋)張炎撰(清)江昱疏證 清稿本 朱康壽跋。框高十六·三釐米,寬十二·九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山中白雲》是南宋張炎所撰詞集,一名《玉田詞》。張炎(一二四八—一三二〇)字叔夏,號玉田,又號樂笑翁,張俊五世孫,祖籍陝西鳳翔,家於臨安。宋亡後縱游浙東西,漂泊落拓以終。工長短句,以《春水詞》得名,人因號曰“張春水”。著有詞學理論書《詞源》。今存詞三百餘首。《玉田詞》雖爲歷代倚聲家所喜愛,清初詞壇有“數十年來,浙西填詞者,家白石而户玉田”之説(朱彝尊《曹溶静惕堂詞序》),但元明以來衹有抄本流傳。元代有陶宗儀抄本,清初爲吳縣錢中諧(庸亭)收藏,朱彝尊轉錄並釐爲八卷,康熙六十一年(一七二二),龔翔麟與李符據以校刻行世,其後翻刻不斷,乾隆間始有江昱作《疏證》。江昱(一七〇六—一七七五)字賓谷,號松泉,江都(今江蘇儀徵)人。諸生。仕途不暢,安貧好學,與弟恂著述唱酬。曾爲石鼓書院主教。所居“凌寒竹軒”,擁書萬卷,多藏精本。通音韻訓詁之學,著《韻歧》四卷。精於《尚書》,又好金石文字,有《尚書私學》四卷,考究博雅。長於詩詞,與厲鶚、陳章等頻相唱和。著有《梅鶴詞》四卷、《松泉詩集》六卷、《草窗集外詞疏證》八卷等,並傳於世。《清史列傳》卷七十一有傳。江氏極好《玉田詞》,謂“詞自白石後,惟玉田不媿大宗,而用意之密,適肖題分,尤稱極詣”,故起而爲之作《疏證》。自乾隆初年始,歷二十年而成書(詳見自序)。是書以經學考據之法箋釋詞集,先作疏證,後加按語,合計近兩百條,對書中地名、人物、作詞年代、張炎生平事迹及交游等等詳加考證,於地名、人物考證最爲用力。考人物如曾遇、周邦彦、高似孫、王沂孫、袁桷、仇遠、陸文圭等均引翔實資料作小傳。考地名如卷三《高陽臺·古木迷鴉》釋南園建造始末及園内諸景,卷五《壺中天·咏周静鏡園池》釋烏石峰,《甘州》釋君山,皆大有助於讀者。其他若輯補佚詞、校勘文字、疏通詞意,參考互證,亦時有見。雖小有疏誤,要爲張氏功臣。首卷卷端題“江昱賓谷輯江恂于九較”,書中字體不一,知是兄弟二人合作而成。以康熙間龔翔麟刻本剪貼裁綴,有所疏證、按斷則書於本詞之後,屢有眉批、簽條,蓋成稿後有所增補。近代論此書版本者皆謂有乾隆十八年序刊本,其實不然(參見夏志穎《〈山中白雲詞〉“汪氏刊本”及“江昱疏證本”考辨》,《文獻》二〇一三年五月第三期),此書始終以稿本存世,至朱祖謀刻入《彊村叢書》,方廣爲人知。《彊村叢書》本於龔本夾注一作某某及卷末所附别本斷章,一律删去,又據疏及他刻校改原書,殊非舊觀。鈐有“竹西詞客”“小東軒”等印。不知何時歸蔣氏密韻樓,鈐“密均廔”“烏程蔣祖詒藏書”等印。前有吳湖帆署檢。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7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09:51 | 只看该作者
徐霞客遊記不分卷(明)徐弘祖撰 清鮑氏知不足齋抄本 鮑廷博校 吳騫、唐翰題跋。框高二十·二釐米,寛十三·八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二字,細黑口,左右雙邊。徐霞客(一五八六—一六四一)名弘祖,字振之,别號霞客,南直隸江陰(今屬江蘇)人。霞客生平及事迹不見於史傳,而以其友陳函煇所撰《徐霞客墓誌銘》記述最爲詳盡,謂其不慕科舉仕進,而好讀奇書,博覽史籍,尤喜輿地方志、山海圖經。性好遊歷,自萬曆丁未(三十五年一六〇七)起出遊太湖,至崇禎庚辰(十三年一六四〇)滇南之行止,前後逾三十載。足之所至、目之所及,皆記之以文,成“遊記”數十萬言。臨終,遺命其友季夢良理而輯之,成《徐霞客遊記》。是書除寫景外,於各地民情、風物、地形、地貌亦多有記載。所記皆作者親歷,故見聞較確,對於山川脉絡的描述剖析尤爲精細詳明。又以其所至多人迹罕至之所,或黔、滇等荒遠之地,故所記多有此前輿地之書所未及者。而關於某些獨特的地理風貌如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的記述,則是世界上最早的。錢謙益《徐霞客傳》謂此書“當爲古今遊記之最”,《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則謂“遊記之夥,遂莫過於斯編”,誠非溢美之評。是書初以抄本流傳,先後有季夢良、史夏隆、李寄、奚又浦、劉南開、楊名時等多家抄本,或存或佚。乾隆四十一年(一七七六)霞客侄孫鎮始刻於木。《四庫全書總目》卷七十一著錄有“徐霞客遊記十二卷”,謂“楊名時所重加編訂者也”,當據楊名時本抄錄,而隨意删削,失其原貌。此本爲鮑氏知不足齋抄本,未知錄自何本。正文前有錢謙益《徐霞客傳》及《囑仲昭刻遊記書》,楊名時康熙己丑(四十八年一七〇九)及庚寅(四十九年)二序,康熙癸未(四十二年)奚又浦序,康熙甲子(二十三年)史夏隆序。卷首吳騫嘉慶丁巳(二年一七九七)題識云:“予少負書癖,綠飲先生每割愛見贈,《徐霞客遊記》其一也。予什襲珍之,迄今不下三十年矣……夏日曝書,偶得此編。”據此,鮑廷博(淥飲先生)贈書時間至遲在乾隆三十二年,此本抄錄時間當在此年之前。此本第四册版心下題“知不足齋鈔本”,其餘諸册均無,版框大小亦稍有差,而字體風格迥異,非出一人之手。内容闕《黔南遊記》,《滇南遊記》僅存第七和八。正文有朱筆校點,係據康熙四十九年楊名時抄本、民國十七年(一九二八)丁文江整理本校訂,則當近人所爲,亦可資參考。此本鈐“吳騫之印”“吳重熹”“曾在趙元方家”等印,曾經清人吳骞、唐翰題、吳重熹及近代藏書家趙鈁收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8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09:52 | 只看该作者
古本董解元西厢記八卷 明適適子刻本。框高十九·三釐米,寬十三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元鍾嗣成《錄鬼簿》卷上提格載:“董解元,金章宗時人。以其創始,故列諸首。”未知里貫。據鄭振鐸《宋元金諸宮調考》,謂“解元”二字,在金元時爲對讀書人之通稱或尊稱,不像明人之必以中舉首者爲“解元”。《西厢記》本事源於唐元稹《鶯鶯傳》(又名《會真記》),敷演張生與崔鶯鶯的愛情故事。董氏在《會真記》基礎上,將部分故事豐富,將不合理處加以改削、增添。如《會真記》結尾張生無故與鶯鶯絶情,發“德不足以胜妖孽”(見《鶯鶯傳》)之感想,董氏改結尾爲二人歷經波折,終成眷屬。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正集》卷二十五稱是書“精工巧麗、備極才情,而字字本色、言言古意,當是古今傳奇鼻祖,金人一代文獻盡此矣”。諸宮調爲 “聯合不同宮調若干的曲套以詠唱一個故事”,“是絶爲偉大的嶄新的一個嘗試”(鄭振鐸《宋元金諸宮調考》)。是書爲存世最完整的諸宮調作品,足見其珍。今存世之董氏《西厢記》,除此適適子刻本外,尚有明嘉靖刻本、明黄嘉惠刻本、明湯顯祖評套印本、明會真六幻本、民國暖紅室本等。此本與上海圖書館藏明嘉靖本同分爲八卷,與其他四卷、二卷本不同,應爲較早刻本。此本爲趙萬里於一九五七年赴安徽徽州績溪縣訪書時所得,“按照此書版式和刻工體勢看來,當是嘉靖、隆慶之間或萬曆初年刻本”(《趙萬里文集》第二卷《元適適子本〈董解元西厢記〉跋》)。正文卷端題“海陽風逸散人適適子重校梓”,正文前有手抄明嘉靖三十六年(一五五七)張羽序。有朱筆浮簽,提到“黄本、屠本、湯本、六幻本、煖紅室本(以下稱各本)”,與各本對校的異文。又曰:“此書可能是現存張本最早的刊本,但非張羽原本,而是適適子重校本。”題寫浮簽時,或未見嘉靖本。浮簽内容與趙萬里跋結論相合,或爲趙氏手書。與嘉靖本(以《續修四庫全書》影印本爲據)對校,此本與嘉靖本多同,與其他各本多異。如卷一第二葉三行“比前賢樂府不中聽”,“前賢”其他各本皆作“前覽”,此本與嘉靖本同,更合文意。又卷二第二葉八行小字“若不仿佛,必被擄掠而去”,“仿佛”其他各本皆作“準備”,此本與嘉靖本同,但“準備”似文意更順。亦有此本與嘉靖本、其他各本均不同處,如卷一第三葉後八行小字“上連霄漢泛槎”中“泛槎”,嘉靖本及各本皆作“泛浮槎”,此爲七言律詩之末句,此本當是脱字。卷一第十葉後一行“而今没這本話兒”中“話兒”,嘉靖本及各本皆作“話説”,此處頗可研究,浮簽亦云此處或事關全曲的破句與韻脚問題。二本來源或相同,也是現存最接近原貌之早期刻本。是本傳世極罕,彌足珍貴。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随社  

GMT+8, 2024-11-22 16:19 , Processed in 0.035883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