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509|回复: 1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华再造善本——明清编(不全)

  [复制链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继唐宋编、金元编后。明清編是最新的一套丛编。可惜遗珠不少。而我收集的也不全。大家看看就好。如有需要,可作参证。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0:42 | 只看该作者
鮑氏集十卷(南朝宋)鮑照撰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框高十九·八釐米,寬十五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
鮑照(四一四?—四六六)字明遠,南朝宋東海(今屬江蘇)人。鮑照少有文思,臨川王劉義慶愛其才,擢爲國侍郎,宋孝武帝時爲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臨海王劉子頊鎮荆州,照爲前軍刑獄參軍,掌書記之任。明帝泰始二年(四六六),子頊起兵應晉安王劉子勛反,鮑照殁於亂兵。鮑照文辭贍逸,長於樂府詩,與顔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其七言樂府對唐代歌行體詩産生了重要影響。《宋書》卷五十一、《南史》卷十三皆有傳。
鮑照亡於亂兵之際,詩篇散落,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搜求撰集。虞炎《鮑照集序》云:“身既遇難,篇章無遺,流遷人間者往往見在。儲皇博採群言,遊好文藝,片辭隻韻,罔不收集。照所賦述,雖乏精典,而有超麗。爰命陪趨備加研訪,年代稍遠,零落者多,今所存者,儻能半焉。”此處儲皇指武帝太子蕭長懋,蕭長懋未即位而卒,則此書編輯當在齊武帝永明年間。
《隋書·經籍志》著錄“鮑照集十卷”,注則曰“梁,六卷”。南朝梁時六卷本之規制可能爲鮑照集的原始面貌。隋以後諸目錄如新舊《唐書》,《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及《文獻通考·經籍考》皆著錄爲十卷。
此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首有南朝齊虞炎序。卷一、二爲賦,卷三至八爲詩,卷九爲疏、表等,卷十爲銘、頌。每卷首列本卷篇次,正文接連而下。版心下鎸刻工,有屈旻、劉中、曲釿、華再興四人,其中屈旻、劉中曾參與南宋初紹興年間的刻書活動。書中玄、弦、殷、朗等字缺筆,避北宋皇帝先祖之諱;又有恒、樹、丸二字缺筆,爲北宋真宗趙恒、英宗趙曙及末帝欽宗趙桓之諱;而南宋帝諱均不避。綜合二者來看,毛氏影抄之底本當刻於南北宋之際。毛扆曾以宋本校正德朱應登本《鮑氏集》,並跋曰“丙辰七夕後三日,借吳趨友人宋本,比校一過”。此處“丙辰”爲清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毛氏影抄當在借校之後。
鮑照詩文之宋刻並非僅有一種。此書之底本已與他本文字相校,如卷三收錄擬古詩三十二首均以“代”字爲篇名之首,而目錄《代東武吟》下注云“一本已下並無代字”。又,近世瞿熙邦亦曾校《鮑氏集》,“以‘明刊校宋本’校讀一過,其異處悉記上方,後又以影宋抄再校,異處其與影宋不同者以‘√’記别之”。審其標記處,多爲異寫字,則其“明刊校宋本”所據之宋本與毛氏影抄之底本又不同。
《鮑氏集》宋本無傳。現存最早爲明正德五年(一五一〇)朱應登刻十卷本,其底本爲都穆家所藏,版本不詳;《四庫全書》所據即朱本,其卷次及篇目安排與毛抄底本大致相同。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之《鮑參軍集》二卷,重新編排篇目,增加詩歌數篇。此後鮑照詩文集多從朱本或張本而來,然二本文字多有訛誤。毛氏影宋抄本篇目次第、文字内容皆依宋刊原貌,具有重要的校勘價值。楊紹和《楹書隅錄》評價此本云:“是書宋刻久稀,惟汲古閣影宋抄本最稱精善,即盧抱經學士據校本也。顧近世收弆者,大抵轉相過錄,非復毛氏之舊。”
此本紙白如玉,摹寫工雅,周叔弢贊爲所見毛抄中之最精者(《周叔弢批注楹書隅錄》)。書中鈐“毛晉私印”“毛扆之印”印,爲毛氏故物。後黄丕烈得之,盛之木匣,其裝幀原貌留存至今。書中另鈐“汪士鐘讀書”“四經四史之齋”“楊以增印”“海源殘閣”等印,經汪士鐘、楊氏海源閣收藏。後陳清華得此書,一九六五年由國家購回。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0:43 | 只看该作者
楚辭十七卷(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 清初毛氏汲古閣刻本。框高十八·三釐米,寬十三·二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五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
《楚辭》經漢劉向、歆父子整理後,著錄於《漢書·藝文志》詩賦類屈原賦之屬,東漢王逸作《楚辭章句》,是今傳楚辭最古之完整注本。王逸(生卒年不詳)字叔師,南郡宜城(今屬湖北襄陽)人。官至豫章太守,長於文學,明人輯有《王叔師集》。《後漢書》卷八十有傳。
至南宋初,洪興祖作《楚辭補注》十七卷,又《考異》一卷。洪興祖(一〇九〇—一一五五)字慶善,鎮江丹陽(今江蘇丹陽)人。登宋徽宗政和上舍第,爲湖州士曹,改宣教郎。高宗召試,授秘書省正字、太常博士,後出知真州、饒州,興學闢荒,頗有政績。因忤秦檜而編管昭州,卒,年六十有六。好古博學,著《老莊本旨》《周易通義》《繫辭要旨》《古文孝經序贊》《離騷楚辭考異》等行於世。事迹見《宋史·儒林傳》。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五《楚辭考異》條述《補注》及《考異》之撰著過程云:“興祖少時從柳展如得東坡手校《楚辭》十卷,凡諸本異同,皆兩出之。後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參校,遂爲定本。始補王逸《章句》之未備者。書成,又得姚廷輝本,作《考異》,附古本《釋文》之後。其末,又得歐陽永叔、孫莘老、蘇子容本於關子東、葉少協校正以補《考異》之遺。洪於是書用力亦以勤矣。”可知舊本兼載《釋文》,而以《考異》一卷附後,今皆散入《楚辭補注》各句之下,非洪氏原本之舊。且《釋文》僅可得七十餘條,必非全書;而“補曰”之前,常混入王注之後内容,如《文選》李善注與五臣注,不知何人所竄亂。《郡齋讀書志》卷四上著錄《補注楚辭》十七卷,云“未詳撰人”,實即此書,又引及洪氏自序,今本其序已佚,蓋因洪氏以忤秦檜獲譴,後人有意删之。
《楚辭補注》題“校書郎臣王逸上,曲阿洪興祖補注”。其體例是先列王逸原注,而後補注於下,並以“補曰”二字别之,逐条疏通、證明、辨析,於王注多所闡發,王注未及之處亦多補足。此體例頗爲四庫館臣贊賞,稱其“異乎明代諸人妄改古書、恣情損益,於《楚辭》諸注之中,特爲善本”(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八《楚辭補注》提要)。目錄後有洪氏《附記》,稱鮑欽止云“《辨騷》非楚詞本書,不當錄。班孟堅二序舊在《天問》《九歎》之後,今附於第一通之末”云云。此本《離騷》之末有班固二序,與所記合。而劉勰《辨騷》一篇仍列序後,不詳其故。四庫館臣推測:“豈但言其不當錄,而未敢遽删歟?”《補注》雖以《章句》爲主,亦頗存舊説,如云“古本”“唐本”等,可考見隋唐及以前《楚辭》古注及諸家校語,亦常引用時人之説,觀陳氏《直齋書錄解題》可知。今古注皆不傳,零章斷句,僅見此書。朱熹後來作《集注》,多取洪氏之説。
晁、陳二目著錄之本久已亡佚,蓋因朱熹《集注》行世,《補注》漸不爲人所重,傳本遂稀。《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六宋版集部有項元汴家藏本《楚辭補注》一部,今亦不存。明翻宋刻有兩種,一爲明嘉靖間翻宋本(《四部叢刊》影印),一即此本。此外尚有明凌毓枬刻朱墨套印本,爲宋洪興祖、明劉鳳等注,明陳深批點。汲古閣本每卷末題下有“汲古後人毛表字奏叔依古本是正”兩行木記。卷末毛表刻書跋謂“壬寅秋,從友人齋見宋刻洪本,黯然於先人之緒言,遂借歸付梓”,並稱贊“洪氏合新舊本爲篇第,一無去取”,能保存《楚辭》舊觀,學者可以“從紫陽而究其意旨,更從洪氏而溯其源流”。壬寅即康熙元年(一六六二),紫陽乃朱熹。毛表字奏叔,號正庵,汲古主人毛晉之子,故自稱汲古後人。汲古閣本文字優勝,前人已有定論。而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金陵書局重刊汲古閣本因校讎精審,有後出轉精之譽。
此本毛表跋已佚(前引跋文據金陵書局重刊本)。有王國維批校。卷二末有識語云:“丁巳除夕以正德黄勉之刊章句本校此二卷。” 卷三末批:“丁巳除夕復校此一卷。”以朱筆注異文於正文之側,書眉等處有墨筆校語。卷端有“王國維”小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0:47 | 只看该作者
高常侍集十卷(唐)高適撰 清初影宋抄本。框高十七·三釐米,寬十三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高適(七〇二?—七六五)字達夫,一字仲武,行三十五,郡望渤海,流寓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故被稱爲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少孤貧,落拓不得志,然志存高遠,尚節義,慕功名,志懷經濟,才兼文武,以天下安危爲己任。天寶八年(七四九),張九皋薦有道科,及中第,授封丘縣尉,因不屑官場繁文縟節,厭惡矯揉造作之態,憤而辭官。次年參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官左驍衛兵曹參軍、掌書記。安史亂起,從玄宗至蜀郡,拜諫議大夫。隨後官淮南節度使,率軍平永王璘之亂。歷任蜀州、彭州刺史,官至左散騎常侍,世稱“高常侍”。受封渤海縣侯。《舊唐書·高適傳》謂其爲“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永泰元年(七六五)卒,諡曰忠。高適同情民生疾苦,曾親赴邊塞,馳騁疆場,對邊塞生活深有體會。性豪放不羈,《舊唐書·高適傳》稱其爲“負氣敢言,權幸憚之”。其作品沉雄悲壯,《河岳英靈集》謂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云:“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高、岑並稱始於此。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曰:“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
高適作品之編集,原有天寶七載左右張九皋編、顔真卿作序之詩集,今佚。新舊《唐書》著錄其文集二十卷。《郡齋讀書志》著錄《高適集》十卷,《集外文》一卷,《别詩》一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高常侍集》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高適詩集》十二卷。《天祿琳琅書目後編·明版集部》著錄《高常侍集》書十卷,賦二首,詩二百四十六首,表九首,贊二首,記一首,序一首,祭文一首。卷數與《唐志》合,無序跋。今有《四庫全書》所收明汲古閣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詩八卷、文二卷。又有《四部叢刊》影印明活字本八卷,無刊刻年月及刊刻人姓名,前有《東征賦》《奉和鶻賦》。《中國版刻圖錄》於明銅活字印本《岑嘉州集》下云:“銅活字本唐人集,傳世頗罕,前人多誤認爲宋刻本。原書全目已不可考。范氏天一閣藏三十四家,北京圖書館藏四十六家。觀字體紙墨,疑弘正間蘇州地區印本。”另有明張遜業、許自昌等輯本,皆爲二卷。明楊一統輯《高適集》一卷。敦煌《唐詩選殘卷》《高適詩集殘卷》等,尚存部分佚詩。
宋刊《高常侍集》,清初流傳已稀,多被輾轉影抄。此本爲現存高適作品集之較好版本,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此本遞藏有序,前有“蕘夫”“翁同龢”“校定經籍之記”“汪士鐘印”等印,説明曾經黄丕烈、翁同龢、汪士鐘等人寶藏。此本字體影印摹寫極精,前數葉連版心原刻字數、刻工姓名等字樣,亦照錄不遺。其影寫底本當爲南宋寧宗趙擴臨御時期刊本。避諱至宋寧宗。又《送渾將軍出塞》中“弦”字缺末筆,當是抄者避玄燁諱,故可斷爲康熙年間或其後所抄。據孫欽善《〈高適集〉版本考》,《高適集》傳世之本有不分體十卷本、分體十卷本、分體詩集本三個系統。此本前八卷爲詩,不分體,亦非編年,每卷前皆題“雜著”,總計詩一百八十九題,二百二十五首。第九卷亦題“雜著”,收賦、贊各二篇,記、序、祭文各一篇。第十卷題“表”,收九篇。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0:49 | 只看该作者
雞肋編不分卷(宋)莊季裕撰 清初影抄元抄本。框高二十一·一釐米,寬十四·五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
莊季裕(生卒年不詳)名綽,以字行,清源(今屬山西)人,一説泉州惠安人。其父莊公岳在宋哲宗元祐中與黄庭堅、蘇軾、米芾諸人遊。綽學有淵源。呂居仁《軒渠錄》記綽“狀貌清癯,人目爲細腰宮院子”。嘗仕於襄陽、臨涇、.順昌、洪州、澧州、筠州、鄂州、南雄州等處,足迹遍及京西、淮南、兩浙、福建、江西以及廣南等十七路之地。博物洽聞,每到一處即實地考察前人所記,驗證古籍所載,並留意當地民俗民風,爲《雞肋編》的撰寫積纍了豐富資料,故是書對各地習俗、風物記載詳明生動。綽又有《筮法新儀》《灸膏肓法》等書傳世。
“雞肋”蓋典出《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曹)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爲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於是出教,唯曰‘鷄肋’而已。外曹莫能曉,修(楊修)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决矣。”季裕取此以名書,意謂此書雖爲小道,亦有可觀之詞。書中或記先世舊聞,或記當代事實,既可爲史家之佐證,兼補正史之闕。如所記紹興初兵馬錢穀之數,爲他書所未載。禁剝桑事亦以此書記載最爲詳備。書中關於摩尼教之條目,歷來爲研究摩尼教者所引用。緙絲、種茶及農作物種植等記載,亦爲研究古代經濟史學者所重視。今世“肥皂”一詞即出於此書,故是書被推爲與周密《齊東野語》相埒。
書前原有紹興三年(一一三三)二月九日莊季裕序,後有至元己卯(十六年一二七九)仲春月觀陳孝先跋,間有朱筆點校。據陳跋,此書乃“莊綽季裕手集也”。自序既題紹興三年,然所記又有紹興九年事,似成書後又有所增補。陶宗儀《説郛》曾錄其二三十條。有汲古閣藏明抄本《説郛》(六十卷,現藏浙江臨海縣博物館)第二十卷末有毛扆短跋云:“第二十卷載《雞肋編》,紕繆百出,幾不可讀。家藏有元人王元伯手抄本,取而校之,改正如右。”此本疑即王氏據抄本所影寫。首卷鈐有“王氏元伯”印可證。王元伯其人待考,《天祿琳琅書目》著錄《龜圖注》亦曾藏其家。此書宋代無刻本,僅有元抄本傳世。傳有明抄本,惜後人未見,故此清影元抄本彌足珍貴。後《四庫全書》收入此書並作删改。清咸豐間胡珽以此影元抄本爲底本,對照文瀾閣本,詳加校勘,以活字本印行,收入《琳瑯秘室叢書》。
是書曾藏元人黄鶴山樵者處,黄鶴山樵者乃元代畫家王蒙。王蒙(一三〇八—一三八五)字叔明,號香光居士,浙江湖州人,後因避亂隱居於浙江杭州黄鶴山,自號黄鹤山樵,亦號黄鶴樵者,係趙孟頫之外孫。此書後藏清汪士鐘處,又轉入涵芬樓,張元濟經手。後入吳鏡汀處,有“鏡汀書畫記”之印爲證。吳鏡汀(一九〇四—一九七二)名熙曾,以字行,號鏡湖,祖籍浙江紹興,居北京,爲北京畫院副院長。是書卷首鈐有“黄鶴山樵者”“王氏元伯”“曾臧汪閬源家”“涵芬樓”“海鹽張元濟經收”諸印,卷末鈐有“鏡汀書画記”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0:51 | 只看该作者
武經七書二十五卷 清影宋抄本。框高二十一·三釐米,寬十四·七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六韜》二十二字),白口,左右雙邊。
《武經七書》含《孫子》三卷、《吳子》二卷、《司馬法》三卷、《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三卷、《尉繚子》五卷、《黄石公三略》三卷、《六韜》六卷。舊題宋朱服、何去非校定。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三載,元豐三年(一〇八〇)“詔校定《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靖問對》等書,鏤板行之”。元豐六年,“丙辰,國子司業朱服言:‘承詔校定《孫子》《吳子》《司馬兵法》《衛公問對》《三略》《六韜》,諸家所注《孫子》互有得失,未能去取,它書雖有注解,淺陋無足採者。臣謂宜去注,行本書,以待學者之自得。’詔:‘《孫子》止用魏武帝注,餘不用注。’《衛公問對》者,出阮逸家,蓋逸倣杜氏所載靖兵法爲之,非靖全書也”(兩條又見《宋會要輯稿·崇儒四》)。又宋何薳《春渚紀聞》卷五《古書托名》條云:“先君爲武學博士日,被旨校正武舉孫、吳等七書。”先君即何去非。則七書之校定,乃朱服總其成,何去非會同勘正。《鐵琴銅劍樓書目》卷十三是書提要引《宋史》“何博士去非爲武學教諭,校《兵法七書》”,據以證明“是出何氏手定也”,今檢《宋史》並無此句。
朱服(一○四八—?)字行中,湖州烏程(今屬浙江)人。熙寧進士甲科,徽宗時官至集賢殿修撰,後黜知袁州。又坐與蘇軾游,貶海州團練副使,蘄州安置。改興國軍,卒。有集十三卷,見《宋史·藝文志》,已佚。《宋史》卷三百四十七有傳。
何去非(生卒年不詳)字正通,浦城(今福建浦城)人。明弘治《八閩通志》稱其學問賅博,有識度,好談古兵法。元豐中,對策論用兵之要,擢優等,除武學教諭。使校兵法七書,書奏,復見褒賞。未幾擢博士。蘇軾見其文,驚曰:“此今班、馬也。”力薦於朝,詔加承奉郎(參見蘇軾《舉何去非换文資狀》)。卒於廬州通判。有文集二十卷、《何博士備論》四卷、《司馬法講義》三卷、《三略講義》三卷。
《太平御覽·經史圖書綱目》有《兵法七書》一部,或以爲即《武經七書》之前身,清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疑爲兩《唐書》之《張氏七篇》。《宋史·藝文志》著錄“朱服校定《六韜》六卷,又校定《孫子》三卷,校定《司馬法》三卷,校定《吳子》二卷,校定《三略》三卷”,可見朱、何校刊之後,各書均單行,故宋代史料中,多稱之爲“七書”“兵法七書”,其彙刻定名爲《武經七書》,疑始於南宋(又參《郡齋讀書志》卷三《六韜》條)。前引朱服言《孫子》諸家注互有得失,宜去注,行本書,詔《孫子》止用魏武帝注,餘不用注。今本《孫子》無注,蓋初用曹注,後取體例劃一,注文一併删去。
《春渚紀聞》言何去非受詔校七書時,“以《六韜》《問對》爲疑,白司業朱服,服言:‘此書行之已久,未易遽廢。’”又《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二《李衛公問對》條亦致疑於《六韜》《問對》等書之僞妄,但七書仍鏤版頒行武學,“凡武學生習七書兵法”(《宋史·選舉四》),從此廣爲流傳,後世代有翻刻,注本衆多,唯翻刻時七書順序或有不同。明清武科皆用此書試士。今傳世有南宋孝宗光宗間刊本,與此本版式、行款、刻工姓名等均相同,當同出一源(清江標《宋元本書目行格表》誤疑二本不同)。宋本原爲皕宋樓舊藏,今已歸日本静嘉堂文庫。南京博物院藏有宋刻元明遞修本。傅增湘《静嘉堂文庫觀書記》云“北平歷史博物館藏宋本《六韜》乃余在内閣麻袋中檢出者,其版式與此(静嘉堂本)正同”,所云宋本《六韜》今存藏情況不明。
此本抄寫極爲雅飭。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著錄北圖藏清鮑芳如據皕宋樓宋本影抄之本(現寄存臺灣),張蓉鏡跋已視如“唐橅晉帖”,此本價值亦不在彼本之下。瞿氏鐵琴銅劍樓舊藏,有“良士珍臧”“菰里瞿鏞”“虞山瞿紹基臧書之印”“鐵琴銅劍樓”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0:55 | 只看该作者
唐宋諸賢絶妙詞選三卷(宋)黄昇輯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框高二十一·一釐米,寬十五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七字,白口,四周單邊。
黄昇(生卒年不詳)字叔暘,號玉林,又號花菴詞客,宋建安(今屬福建建甌)人,理宗淳祐年間在世。據胡德方《中興以來絶妙詞選序》,昇不事科舉,性喜詩詞。著有《玉林詞》或稱《散花菴詞》,編《絶妙詞選》。毛晉《隱湖題跋》云:“叔暘雅意讀書,顔其居曰散花菴。嘗選唐宋詞及中興以來詞各十卷,曰《絶妙好詞選》。”
黄昇編《絶妙詞選》通行本爲二十卷,前十卷爲《唐宋諸賢絶妙詞選》,收錄一百三十四家詞五百一十五首,始於唐李白,終於北宋王昴,方外、閨秀各爲一卷附之;後十卷爲《中興以來絶妙詞選》,收錄八十九家詞七百六十首,始於康與之,終於洪瑹,附昇自作之詞三十八闋。二書後世合稱《花菴詞選》,共錄詞人二百二十三家,詞一千二百七十五首,各有詞人小傳及評語,爲今存宋代規模最大的詞集。《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内府藏本《花菴詞選》二十卷,是書提要並云:“觀昇自序,其意蓋欲以繼趙崇祚《花閒集》、曾慥《樂府雅詞》之後,故搜羅頗廣。其中如李後主《山花子》一首,本李璟之作,《南唐書》載馮延巳之對可證。亦未免小有疎舛。然昇本工詞,故精於持擇。自序稱暇日裒集得數百家,而所錄止於此數。去取亦特爲謹嚴,非《草堂詩餘》之類參雜俗格者可比。又每人名之下各註字號里貫,每篇題之下亦閒附評語,俱足以資考核。在宋人詞選,要不失爲善本也。”花源真隱顧起綸更生所撰之《花菴詞選跋》云:“是編爲淳祐間黄叔暘所選,計若干卷,溯自盛唐,迄於南宋,凡七百年。詞家菁華盡於是乎!美哉富矣!猶夫不入楚宮,彌知細腰之多;不逾越海,莫測大貝之廣。昔之玉樹新聲,花間豔染,臨風一唱,遂翩翩有鵠背扶搖之想。假令我輩浮白倚瑟,解嘲度曲,固不可得而廢是編。”
《唐宋諸賢絶妙詞選》十卷本今仍存世者有明萬曆刻本、《四庫全書》本、毛晉汲古閣《詞苑英華》本。此鈔本三卷則錄六十八家詞一百七十二首,無序跋,或云此爲十卷本之初選本,或云爲十卷本之選本,尚待詳考。前人著錄屈指可數,清初始見著錄,錢曾《也是園藏書目》著錄“《花菴絶妙詞選》三卷”,應即此本。
上虞羅振常曾得此本並於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影印行世,羅氏跋云:“《唐宋諸賢絶妙詞選》,宋黄叔暘昇所輯。影宋刊大字本。汲古閣别有刻本十卷。此本僅三卷,蓋叔暘初編本也。計唐(五代)人二十一家詞四十七首,宋人四十七家百二十五首。十卷本則唐詞廣爲二十六家二百四首,宋詞一百八家四百十首。所增不啻倍蓰,且尚有《中興詞選》十卷,皆南宋詞。初本或無南宋詞,或有之而毛氏未全得,均未可知。原本爲毛氏影寫宋刻,後歸汪閬源,又歸文登于氏,而‘汲古閣’‘藝芸精舍’兩書目中均未載。前數年得之袁潘書肆,見其字畫精整,藏印尤精絶。摩挲數月不能終。有長女莊,因重影副本置箧中。頃,偶閲十卷本,取此本相勘,粗比對其家數闋數,因濡筆書其後。時壬戌仲秋。蟫隱記。”
張元濟《涵芬樓燼餘書錄》著錄此本,云:“《唐宋諸賢絶妙詞選》三卷,宋黄昇編,鈔本,一册,毛子晉、汪閻源、文登于氏舊藏。題‘花菴詞客編’……是本每卷各删數家,存者僅六十八,方外、閨秀無一人,且所存諸家,首數亦大有删節。前後無序跋,殆爲選中之選歟。鈔手精整,的是毛氏風格。先後經藝芸書舍、小謨山館收藏。則此毛氏精鈔之價值可知矣。”  
曾經毛氏汲古閣、藝芸書舍、文登于氏、袁克文、涵芬樓遞藏。鈐有“毛晋”“毛晋私印”“汲古阁”“汲古主人”“毛晋之印”“東吳毛氏圖書”“汪振勛印”“梅泉”“振勳私印”“汪士鐘臧”“文登于氏小謨觴館臧本”“湘山心賞”等印。據沙嘉孫《文登于氏藏書考》:于氏爲山東藏書家,于昌遂、昌進藏書頗富,自稱“不夜于氏”,又榮城於清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前屬文登縣,故又稱文登于氏。又有“皇二子”“寒雲鑒賞之跡”“後百宋一廛”“寒雲”“海鹽張元濟庚申歲經收”“涵芬樓”“涵芬樓臧”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0:58 | 只看该作者
李群玉詩集三卷後集五卷(唐)李群玉撰 清道光四年(一八二四)黄氏士禮居影宋抄本 黄丕烈跋。框高十七·七釐米,寬十二·七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李群玉(八〇八?—八六二)字文山,澧州(今湖南灃縣)人。晚唐詩人。清才曠逸,專以吟詠自適。好吹笙,擅草書,不樂仕進。裴休觀察湖南,曾厚禮之。大中八年(八五四)入京,宰相裴休、令狐綯薦之,進詩三百篇,受宣宗賞識,授弘文館校書郎。三年後辭官歸里,十二年復東游,卒於洪州(今江西南昌)。死後追賜進士及第。群玉與張祜、杜牧、段成式等皆有交往,與方干唱酬尤多。其生平事迹於《唐詩紀事》《唐才子傳》卷六等書中均有記載。
李氏詩散佚頗多,此集收詩僅二百五十二首。《湖南通志》稱其“詩筆妍麗,才力遒健”。因久居湘沅,崇屈原、宋玉,故所作頗有湖湘民歌氣息。《題二妃廟》《皇陵廟》等詩膾炙人口。辛文房稱其詩能“曲盡羈旅坎壈之情”(見《唐才子傳》卷七)。賀裳《載酒園詩話》也有頗爲公允的評價:“文山雖生晚唐,不染輕靡僻澀之習,五言古頗有素風,但警拔處亦少。其於温、李不爲,亦不能也。”
《新唐書·藝文志》著錄《李群玉詩》三卷、《後集》五卷,爲目前所知最早的著錄。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四庫全書總目》、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鐵琴銅劍樓藏書目》、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葉德輝《郋園讀書志》等均有著錄。其版本流傳頭緒繁多,以明代刻本、抄本尤爲豐富,而清代版本則校勘精良。《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錄其版本有十二種之多。其中未提及的還有南宋杭州陳起經籍鋪刻本,世稱“書棚本”,卷中朱印纍纍,爲席虞卿、徐乾學、季振宜、黄丕烈等先後收藏,民國間張元濟編印《四部叢刊》即據此影印。
此本爲黄丕烈據宋本影抄,黄在跋中謂道光三年購得宋刻《碧雲集》《群玉集》兩書,不惜重資請人影抄。又在另一篇序中對所見毛刻與宋本的差異進行了比較:“余家嚮藏舊鈔本《李群玉集》有三本,未知何本爲善,及得宋刻此集,知葉鈔最近,蓋行欸。……毛刻非出宋刻本,故以體分,統前後併爲三卷,或以意改之,抑别有本。七言律羨三首,七言絶羨一首,宋刻皆無之。五言古詩二十四韻一首未有缺,宋刻及抄俱有,而毛刻獨注云缺,則所據必别有本矣。”其中葉抄當指明崇禎三年(一六三〇)葉奕抄本,毛刻應爲毛氏汲古閣刻唐人八家詩本《李文山詩集》。
此本鈐有“黄丕烈”“蕘夫”“蕘圃過眼”“碧云群玉之居”“鐵琴銅劍樓”等印。表明自黄丕烈士禮居散出後,又爲常熟鐵琴銅劍樓所得。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1:00 | 只看该作者
碧雲集三卷(南唐)李中撰 清道光四年(一八二四)黄氏士禮居影宋抄本 黄丕烈跋。框高十七·八釐米,寬十二·九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李中(生卒年不詳)字有中,九江(今屬江西)人,郡望隴西(今陝西隴山)。南唐時與劉鈞共學於廬山國學。南唐元宗李璟時嘗仕下蔡,後主時官吉水縣尉。入宋後歷新喻、安福、晉陵等縣令,宋開寶五年(九七二)任新淦縣令,終水部郎中。《唐才子傳校箋》卷七有傳。
李中工詩,在新淦縣令任上自編詩集《碧雲集》,友人孟賓於癸酉年(開寶六年)爲之作序,云“以公五、七言兼六言三百篇,目曰《碧雲集》”。收詩三百多篇,多爲酬唱之作。李中詩集流傳甚少,卷帙亦有不同,《崇文總目輯釋》著錄《碧雲集》三卷,《郡齋讀書志》著錄《李有中詩》二卷,《全唐詩》則編爲四卷。
《碧雲集》曾有宋、元刻本流傳。黄丕烈曾藏宋臨安府陳宅書籍鋪刻《碧雲集》三卷;明毛氏汲古閣刻《唐人八家詩》之《碧雲集》三卷,所據爲元本;清康熙四十一年(一七〇三)席啓寓琴川書屋據宋本刻《唐人百家詩》,有《碧雲集》三卷。毛刻、席刻與黄氏所藏宋本互異,以篇次而言,毛刻、席刻卷上均缺詩八首,宋本則全;宋本、毛本卷中重出一首,席本則無。黄丕烈跋影宋抄本《碧雲集》云:“余見毛刻《碧雲集》,知多闕文。及獲見此集宋刻,初不解毛氏何以有缺,想别有所本也。迨夏間,坊友以毛藏舊抄本來,始知毛刻據元本,故所缺如此。蓋宋元本各有面目在也。抄本中多子晉手校字,可與宋本竝儲。”毛本、席本之底本,今皆無傳,現存《碧雲集》最早的版本即爲原黄丕烈所藏宋本。
道光癸未(三年)三月,黄丕烈於崑山古董鋪中收得宋刻《碧雲集》《李群玉詩集》,二書皆爲宋臨安府陳宅書籍鋪所刻。黄丕烈遂影寫二書,一仍宋本舊貌。《碧雲集》分上中下三卷;目錄及卷端下題著者“登仕郎守新淦縣令知鎮事賜緋魚袋李中”,目錄後有牌記“臨安府棚北睦親坊南陳宅書籍鋪印”一行,版心上記字數,中題卷數、葉數,下記刻工。避諱字有玄、朗、匡、貞、徵、樹、桓、敦等,避至光宗趙惇。季振宜寫於宋本卷末的“泰興季振宜滄葦氏珍藏”十字,影宋本也照原樣抄錄。
至於影寫的時間和緣起,黄丕烈在影宋本《李群玉詩集》跋中提及:購得二書後“海虞友人張君欲丐予讓之”,後“允爲之錄副,月霄欣然從予請,不惜重貲酬鈔胥”。跋作於道光甲申清和中澣日,即道光四年四月中旬。則影寫乃因張金吾亦愛二書,不惜重金請黄丕烈雇胥錄副。《愛日精廬藏書志》著錄《碧雲集》曰“從吳門黄氏藏宋刊本影寫”,後來收藏此書的瞿氏亦於《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著錄曰“此愛日精廬張氏從士禮居所藏宋本影寫”,皆説明此書與張金吾有關。故此《碧雲集》雖由黄丕烈倩工抄寫,但黄氏僅跋曰“予舉此以與月霄賞析之”,又僅鈐“蕘圃過眼”。
此影宋抄本先後經張金吾及瞿氏鐵琴銅劍樓收藏,鈐“鐵琴銅劍樓”,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又,此書影抄所據之宋本清末爲鄧邦述所得,並因而顔其室曰“群碧樓”,現藏中國臺北傅斯年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1:06 | 只看该作者
唐秦隱君詩集一卷(唐)秦系撰 清影宋抄本 傅增湘跋。框高十七·二釐米,寬十二·九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秦系(七二○?—八一○)字公緒,自號東海釣客,亦稱爲“秦隱君”,越州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天寶中赴京應舉,未第。天寶末避亂剡山。大曆五年(七七○)相衛節度薛嵩奏爲右衛率府倉曹參軍,不就。大曆末流寓睦州。建中元年(七八○)又客居南安九日山,後歸隱越州。貞元七年(七九一),徐泗濠節度使張建封闢爲從事,加檢校秘書省校書郎。晚年居茅山,年八十餘卒。嘗與劉長卿、韋應物等唱酬。其詩多寫山水隱逸,以五言爲多。生平見《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唐才子傳校箋》卷三。
本集所收秦詩三十九首,其中五絶兩首,五律十五首,七絶十三首,七律八首。此外,末附韋應物《蘇州刺史韋應物答秦十四校書》七絶一首。秦詩語言沖淡平和,言近旨遠,多抒情之作,其中五言尤工,誠如時相權德輿所云:“長卿自以爲五言長城,(秦)系用偏師攻之,雖老益壯。”《新唐書·秦系傳》)韋應物於本集末附詩亦云:“五言今日爲君休。”
據北宋呂夏卿序云:“慶曆六年八月,與弟嗣卿、友人江淵、僧法輝同遊兹亭(案:指後人爲紀念隱君所建之麗句亭),得隱君詩二十九篇於榜。惜乎年代久遠,古人之詩不可得也,又況有遺而不錄者,因攟其外詩八篇以揭諸楹間。”“上人全公居南安觀音院,以吟詠禪觀見稱,喜隱君詩益多,願摹刻之。”可知本書初爲東平呂夏卿所輯集,由僧人全公摹刻。南宋時,右承事郎知泉州南安縣主管學事張端重新鏤版刊刻。紹興二十三年(一一五三)十二月張端跋云:“紹興二十有一年冬十月,端試縣南安。暇日登高士峰,覽君遺跡,見其亭館穨圮,嚮來詩版無復存者,私心竊謂君詩在處應有神物護持,必未遽散逸。既而尋訪,果獲之。因新其棟宇,錄而置諸楹間,仍鏤版以廣其傳,庶幾霑君之膏馥者,於君不能忘,則他日全編或出焉。舊本所錄有可疑者,姑存之,不敢以意改也。”此本即據端刻所抄,爲現存各種版本中最佳者。傅增湘曾跋此書云:“隱君詩,余曾得明活字本校過。今以此本覆勘,增訂竟達百許字,爲之忻快無已。呂序、張跋各本所無,尤足貴也。”
此書乃清人據宋紹興間張端本影寫,書中有“稽瑞樓”印和“鐵琴銅劍樓”印,可知本書曾經清代藏書家陳揆和瞿氏收藏,現存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1:36 | 只看该作者
臺閣集一卷(唐)李嘉祐撰 清初影元抄本。框高十七·二釐米,寬十二·八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李嘉祐(生卒年不詳)字從一,趙州(今河北趙縣)人。唐天寶七年(七四八)進士,授秘書正字。至德、乾元間謫鄱陽,後移江陰令,上元中出爲台州刺史,大曆中爲袁州刺史。與李白、劉長卿、錢起、皇甫曾和皎然等交識。嘉祐善爲詩,風格綺靡,長於七律。中唐李肇《唐國史補》載王維曾化用其詩句。高仲武《中興閒氣集》評李嘉祐:“往往涉於齊梁,綺靡婉麗,蓋吳均、何遜之敵也。”王夫之《唐詩評選》亦稱其爲“中唐第一佳手”。
《崇文總目》著錄“李嘉祐詩一卷”,《郡齋讀書志》作二卷,《直齋書錄解題》作“李嘉祐集一卷”,又云“亦號《臺閣集》”。 李嘉祐詩集《四庫全書》未收。李肇稱王維取用“水田飛白鷺,夏木囀黄鸝”以爲七言,此詩今僅存此殘句,知其詩篇早有佚失。李嘉祐詩集至遲在南宋初已付梓。“建炎三年正月甲申郡守陽夏謝克家”所作《李嘉祐詩集序》云:“右李嘉祐詩一卷,以數本參校既定”,“郡之黄唐悉著唐刺史名氏,至有百餘人,能自表見者無幾。嘉祐獨以詩(按:原脱‘傳’)可貴也,因刻印以遺邦人”。謝克家曾於北宋紹聖年間知台州,此集乃爲表彰前賢而刻。
李嘉祐詩集宋本無傳,存世單行本僅有黄丕烈舊藏兩種《臺閣集》抄本。通行者則爲唐人詩集叢編本,如明活字本《唐五十家詩集》、毛氏汲古閣《唐人八家詩》、席氏琴川書屋《唐詩百名家全集》。其中明活字本《李嘉祐集》分爲二卷,並按詩體編次,乃明人重編。其餘皆名爲《臺閣集》,不分卷,詩歌編排順序相同。諸本皆收詩一百二十九首。其中兩種明抄本、毛刻本、席刻本尚存宋謝克家序。諸本面貌大略相同,亦可表明現存李嘉祐詩集基本保存着宋代謝克家本的内容。
此本題名《臺閣集》,無目錄,無謝克家序,黄丕烈舊藏。黄丕烈曾藏三種《臺閣集》:一爲毛氏汲古閣舊藏抄本;一爲明劉成德刻《李嘉祐詩集》五卷本;另一即此本,黄丕烈稱之爲“精抄本”。黄氏於汲古閣舊藏本跋謂“精抄本無目與序”,又云“彼精抄亦無宋諱,想亦出元本也”。然書中僅見之兩處“玄”“弦”均缺末筆,一爲詩題《同皇甫冉登重玄閣》,一爲《冬夜饒州使堂餞相公五叔赴歙州》詩中“丞相過邦牧,清弦送羽觴”句。書中並無其他宋諱,其他各本亦未見避諱,則此處缺筆蓋爲此本抄寫之時避清聖祖玄燁之諱所致。此本字畫端謹、繕寫精整,無勾畫點抹,頗有影寫本風貌。稱此本爲清初影元抄本較爲可信。
現存諸本文字互有出入。相與校勘,毛氏汲古閣舊藏抄本與其所刻《唐人八家詩》本文字接近,而與他本差别較大。如《至七里灘作》“遷客投于越”句中的“于”,他本皆誤作“干”;《憶楚州史君弟》,他本詩題皆作《白田西憶楚州史君弟》,題下並有“六言”二字;《送元侍御遥荆南幕府》中的“遙”,他本皆改正爲“還”;以上皆爲二本與他本相異處。毛氏舊藏抄本後歸黄丕烈,黄氏又曾將己藏三種《臺閣集》互校,謂劉本字句多同於精抄本。劉本今不傳,則此精抄本保留了有别於毛本的版本狀況。
此本鈐“丕烈”“士礼居”“汪士鐘印”“鏡汀書画記”“常熟翁同龢藏本”“均齋秘笈”“金德鑑印”“雙琯閣”等印,知其曾經清黄丕烈、汪士鐘、翁同龢及晚清金德鑒等收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1:37 | 只看该作者
剪綃集二卷(宋)李龏撰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
李龏(一一九四—?)字和父(一作仲甫),號雪林,荷澤人,家居吳興三匯之交(今屬浙江)。效元、白歌詩,無意仕進,但據其《八月三十日小園桂香清甚招同僚吟賞憶劉判官葉令君》一詩,似曾短期出仕。年登髦期,自作墓誌。無子,死後葬河道兩山間,種梅百株,趙德符題曰“宋詩人雪林李君之墓”。有《吳湖藥邊吟》《雪林采蘋吟》《雪林撚髭吟》《雪林漱石吟》《雪林擁蓑吟》等,均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南宋陳起所編《江湖後集》李龏詩一卷。此外,李龏編有《唐僧弘秀集》十卷,另有集句詩《梅花衲》一卷、《剪綃集》二卷傳世。《江湖後集》卷二十中有其小傳,《湖州府志》卷九十亦有傳。
集句始盛於宋代,當時與聯句、摘句相媲美。至南宋漸盛,有别錄成集者,《剪綃集》即爲其一。《四庫全書總目》之《香屑集》提要論及此,曰:“有唐一代無格不備,而自韋蟾妓女續《楚詞》兩句之外,是體竟亦闕如。至北宋石延年、王安石閒以相角而未入於集。孔武仲始以入集,而别錄成卷,尚未單行。南宋李龏之《梅花衲》《剪綃集》,文天祥之《集杜詩》,始别著錄。”
《剪綃集》現存版本甚多,大都收於宋人詩文合集中,如毛氏汲古閣刻本《詩詞雜俎》,清趙氏小山堂抄本《南宋群賢小集》,清知不足齋抄本《宋八家詩鈔》,清金氏文瑞樓抄本《宋人小集》及清抄本《兩宋名賢小集》《群賢小集》《南宋群賢詩》等。此汲古閣影宋抄本之行款格式、字迹風貌悉仿宋本。卷末題“臨安府棚北大街陳解元書籍鋪印行”,知此書原爲南宋詩人陳起書坊所刻。其上卷除五言律詩一首外,餘皆古體詩,共二十八首,下卷共九十首,皆七言絶句。詩句均集自唐人,每詩前標明出於何人。
此本有“汲古主人”“毛晉”“毛晉之印”“毛氏子晉”“希世之珍”“宋本”等印,書衣有翁同龢題書名,可知曾先後爲毛氏汲古閣、翁同龢等所收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1:50 | 只看该作者
梅花衲一卷(宋)李龏撰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
李龏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剪綃集》時已介紹。
集句始盛於宋代,當時與聯句、摘句相媲美。至南宋漸盛,有别錄成集者,《剪綃集》即爲其一。《四庫全書總目》之《香屑集》提要論及此,曰:“有唐一代無格不備,而自韋蟾妓女續《楚詞》兩句之外,是體竟亦闕如。至北宋石延年、王安石閒以相角,而未入於集。孔武仲始以入集,而别錄成卷,尚未單行。南宋李龏之《梅花衲》《剪綃集》,文天祥之《集杜詩》,始别著錄。”
《梅花衲》爲集前人詩句詠梅七絶,收詩二百十一首,其中七言絶句一百四十六首、五言絶句六十五首。編者序曰:“此集實如野僧敗襖,將新捺舊,拆東補西,元無一片完物,非衲而何?”可見此書編輯不易。因其内容頗具雅趣,嚮爲藏書家所推重。而《全宋詩》以此書補遺校勘,其文獻價值亦頗可觀。
《梅花衲》現存版本甚多,大都收於宋人詩文合集中,如清冰蕸閣抄本《六十家名賢小集》,清趙氏小山堂抄本《南宋群賢小集》,清知不足齋抄本《宋八家詩鈔》,清金氏文瑞樓抄本《宋人小集》及清抄本《兩宋名賢小集》《群賢小集》《南宋群賢詩》等,而以汲古閣影宋抄本爲佳。卷首有寶慶三年劉宰序,卷後有淳祐二年李龏自序,首末均有牌記,卷首爲“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宅書籍鋪印”,卷末爲“臨安府棚北大街睦親坊南陳解元書籍鋪刊行”,知此書係南宋詩人陳起書坊所刻,此抄本之祖本當即此,行款格式、字迹風貌悉仿宋本。
此本鈐有“汲古閣”“毛晉”“毛晉之印”“毛氏子晉”“希世之珍”“宋本”等印,書衣有翁同龢題書名,可知曾先後爲毛氏汲古閣、翁同龢等收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1:51 | 只看该作者
虛齋樂府二卷(宋)趙以夫撰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框高十七·四釐米,寬十二·八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趙以夫(一一八九—一二五六)字用父(用父或誤作用文,虛齋或誤作虛舟),號虛齋,晚號芝山老人,宋宗室,長樂(今屬福建)人。宋寧宗嘉定十年(一二一七)進士,知監利縣。纍官至資政殿學士、禮部尚書兼侍讀。與劉克莊同修國史,且以詩詞相唱和。所著甚富,傳世有《易通》六卷(《四庫全書》收錄)、《虛齋樂府》二卷。事迹具劉克莊《後村大全集》卷一百四十二《虛齋資政趙公神道碑》。
《虛齋樂府》分上下二卷,詞凡六十八闋,多填長調。“其倚白石自度曲者:如《角招》第二韻九個字,可爲姜集誤衍一字佐證;如《揚州慢》歇拍十一個字,可證姜詞以三字四字分讀,於義爲長。《探春慢·四明除夜》云‘鯨海停波’,殆指迅速消弭監軍擅斬禁卒激變事。又張榘《芸窗詞》附錄虛齋二首,語較平實,疑是初稿,與本集比勘,可見後來修削之功。”(饒宗頤《詞籍考》)可見此集有其文學成就,亦於詞學研究有益。
汲古閣影宋抄本卷前有自序,題“淳祐己酉中秋芝山老人”。卷末有“臨安府棚前北睦親坊南陳解元書籍鋪刊行”條記一行。汲古閣刻詞集甚夥,而此集未刻。影抄底本已失傳,此爲傳世最古本。避諱不嚴謹,“徵”字缺末筆,“殷”字或缺或不缺。曾經黄丕烈收藏,書末有黄氏跋尾,述收書始末。《虛齋樂府》又有錢曾述古堂影宋抄本二卷,亦歸黄丕烈,黄氏曾請顧千里以汲古閣本校述古堂本。顧氏《思適齋序跋》卷四謂述古堂本“每有不審”,“如上卷《夜飛鵲》云‘竹枕綀衾’,《玉篇》糸部已收‘綀’字,《集韻》曰:‘綀綌屬,後漢禰衡著綀巾’,《類篇》同於六書假借,亦用‘踈’,此作‘練’,誤矣。他皆準是。其下卷《摸魚兒》當於‘長堤路’句换頭起,又《荔枝香近》當云‘涼館薰風遶’以押韻,毛本訛,與此無異,則似宋槧已如是者也”。可見汲古閣本抄寫之精。《天祿琳琅書目》卷四《周易輯聞》條云:“明之琴川毛晉,藏書富有,所貯宋本最多。其有世所罕見而藏諸他氏不能購得者,則選善手以佳紙墨影鈔之,與刊本無異,名曰影鈔。一時好事家皆争仿效,以資鑒賞,而宋槧之無傳者賴以傳之不朽。”《虛齋樂府》即其一例。民國間陶湘曾據以影刊。
鈐有“子晉書印”“汲古閣”“子晉私印”“汲古主人”“竹垞”“黄丕烈印”“蕘圃”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1:54 | 只看该作者
唐中興閒氣集二卷(唐)高仲武輯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框高十七·八釐米,寬十三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高仲武,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約生活於唐代宗大曆時期。《唐中興閒氣集》卷首自署“渤海高仲武”,但唐人喜署郡望,故渤海可能僅爲其郡望而非籍貫。高仲武除編選《中興閒氣集》外,尚著有《格律異門論》及《譜》三篇(見本書卷下孟雲卿評語),惜均已佚。
《中興閒氣集》爲今存唐人選唐詩中的重要選本之一,歷來受到唐詩研究者的重視。《中興閒氣集》成書之由,據編者高仲武在序中所言:“唐興一百七十載,屬方隅叛涣,戎事紛紜,業文之人,述作中廢。粵若肅宗、先帝,以殷憂啓聖,反正中原。伏惟皇帝,以出震繼明,保安區宇,國風雅頌,蔚然復興。所謂文明御時,上以化下者也……起自至德元首,終於大曆暮年……命曰《中興閒氣集》。”按,唐代安史之亂後,肅宗、代宗兩朝戡平叛亂,史稱中興。至於“閒氣”二字,蓋源於“正氣爲帝,閒氣爲臣”的古代讖諱之説,即謂所選爲諸臣之作。由此可見,本書專選肅、代時期作品,故名爲《中興閒氣集》。
過去學界多以序文所言“伏惟皇帝”之皇帝爲代宗,又據“起自至德元首,終於大曆暮年”,認爲《中興閒氣集》成書於大曆末。然由“大曆暮年”一語可知,此序必然作於代宗駕崩之後,即大曆十四年四月以後,故“伏惟皇帝”之皇帝實指德宗。傅璇琮先生認爲,此集的編選時間當在貞元初年,較爲可信。
《中興閒氣集》共收作者二十六人,作品共一百三十四首。其中,錢起十二首、張衆甫三首、于良史二首、鄭丹二首、李希仲二首、李嘉祐八首、章八元二首、戴叔倫二首、皇甫冉十三首、杜誦一首、朱灣八首、韓翃七首、蘇涣三首、郎士元十二首、崔峒九首、張繼三首、劉長卿九首、李季蘭六首、竇參三首、道人靈一四首、張南史三首、姚倫二首、皇甫曾五首、鄭常三首、孟雲卿六首、劉灣四首。此書大致反映出至德至大曆間詩壇的主要面貌。從取捨標準來看,高仲武特别推崇錢起、郎士元,將二人列爲上下卷之首,而皇甫冉則爲入選作品最多者,達十三首。此集多爲贈别酬和、留連光景之作,也有少數反映民生疾苦的篇什。在藝術上追求清逸幽遠之境,所製多爲五言。高仲武在《序》中提出“體狀風雅,理致清新”的選取標準,基本符合當時詩風的特點。此書在每家姓氏之後,皆“略敘品彙人倫”,其中不乏精闢見解。如評劉長卿“大抵九首已上,語意稍同,於落句尤甚,此其思鋭才窄也”,頗有見地。但也有品評高下失當之處,如評郎士元《鄭儀宅送錢大》開頭兩句“暮蟬不可聽,落葉豈堪聞”爲“工於發端”,實則“聽”“聞”犯合掌對,微有小疵。鄭谷《讀前集二首》云:“何事後來高仲武,品題《間氣》未公心。”説他不如殷璠《河岳英靈集》品評公允。陸游《跋中興閒氣集》也指責他“評品多妄”“議論凡鄙”。
傅璇琮對《中興閒氣集》的版本系統進行了較爲全面、細緻的梳理,並將諸多可考較早的存世版本歸納爲四種:一是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二是明萬曆本;三是明嘉靖本,即《四部叢刊初編》影印本,與萬曆本字句正合,可視爲同一系統之版本;四是汲古閣刻《唐人選唐詩本》,其異於影宋抄本者往往與嘉靖本同。
錢曾《讀書敏求記》謂得宋鋟本,如朱灣《詠玉》一首,“玉”字作“三”,蓋每句皆藏“三”字義也。後人不解詩義,反以“三”爲訛字,妄改爲《詠玉》。此本則徑作“詠三”。又,凡刻本原缺高仲武自序及張衆甫、章八元、戴叔倫、孟雲卿、劉灣五人評語,都見於何焯校記。自元至明,刻本皆然。但此本則爲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貞”“玄”“恒”等字均缺末筆,錢曾所言刻本不完者,此本皆具。
有“宋本”“甲”“汲古主人”“子晉”“毛晉私印”“三十五夆園主人”“汪士鐘印”“周暹”等印。由鈐印可知此書出自毛氏汲古閣,曾爲汪士鐘所藏,後爲周叔弢所得。新中國成立後,周氏將此書捐贈國家,後入藏北京圖書館,即今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2:03 | 只看该作者
六朝事迹編類二卷(宋)張敦頤撰 清初馮知十家抄本 馮知十校 馮武校並跋。框高十六·一釐米,寬十三·一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六字,黑口,左右雙邊。
張敦頤(生卒年不詳)字養正,歙州婺源(今屬江西上饒)人。南宋紹興八年(一一三八)進士,由南劍州教授歷知舒、衡二州,致仕。著有《柳集音辯》《衡陽圖志》等。
是書爲訂補此前建康史志而作。張敦頤紹興庚辰(三十年)自序云:“余因覽《圖經》《實錄》,疑所載六朝事尚有脱誤,乃取《吳志》《晉書》及宋、齊而下史傳與夫當時之碑記,參訂而考之。分門編類,綴爲篇目,凡十有四卷。雖猥陋無益於治道,然展卷則三百餘年興衰之迹若身履乎其間,非徒得之於傳聞而已。”書中多處徵引《圖經》,其中一處寫明爲《金陵圖經》,疑張敦頤所覽即《金陵圖經》。《實錄》指《建康實錄》,書前韓仲通序謂“高陽許嵩作《建康實錄》,文多汗漫,參考者疲於省閲。新安張養正裒舊史而爲《六朝事迹編類》”。 《六朝事迹編類》專記六朝時期建康古迹之興廢,分總敘、形勢、城闕、碑刻等十四門,體例整潔、隱括宏富,爲上承《建康實錄》、下啓[景定]《建康志》的重要著述。書中於“總敘門”力主駐蹕建康,亦爲南宋初年朝野不滿偏安、希望移都以提振士氣的反映。另據今人張忱石統計,書中徵引六朝至宋典籍八十餘種、詩作近百首,多爲亡佚之作,頗具輯佚校勘價值,其中“碑刻門”尤資考鏡。 是書流傳不廣。南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著錄有“《六朝事迹》二卷《南朝宮苑記》二卷,不知何人作。記六朝故都事迹頗詳”。《宋史·藝文志·故事類》則著錄爲“張養正《六朝事迹》十四卷”。檢此後歷代藝文志,此書題名及内容皆與張敦頤之書相類。又此書分類編排,韓仲通序所言《六朝事迹編類》與之契合,《直齋》《宋史》皆作《六朝事迹》,當爲簡稱。 此書最早當爲韓仲通於紹興二十九年至三十一年知建康期間主持刊刻,書前紹興三十年韓序云:“余叨守建康,養正適以議郎居幕府,因取其書,刊於此邦。” 此後諸刊本亦有十四卷、二卷本兩個系統。十四卷本以十四門分卷,與張敦頤自序所言相合;二卷本則以前五門爲卷上、後七門爲卷下。分卷雖異,内容約略相同。現存十四卷本有清道光二十年(一八四〇)張寶德刻本、清光緒十三年(一八八七)寶章閣仿紹興建康府學刻本。前者的底本爲曹寅舊藏抄本,朱緒曾據其中避諱定爲宋抄;後者底本之末葉有刊刻題記“建康府學開鏤 司書黄永弼校勘 紹興三十年十月 日”二行,後附衆官結銜,重刊本因而標爲“仿宋紹興建康府學本”。二卷本有明吳琯《古今逸史》本、《四庫全書》本、清嘉慶沈兆澐刊本(見《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 是書亦存明清抄本多種,此馮知十家抄本爲其中之一。馮知十(?—一六四四)字彦淵,因仰慕岳飛更名鵬舉,蘇州府常熟(今江蘇常熟)人,縣學生。明末,清兵至邑,格鬥死。知十子武,字竇伯,號簡緣,從叔父馮班習書法,著有《書法正傳》《遥擲稿》等。此本首有韓仲通序,次目錄,次張敦頤自序,結銜爲“左奉議郎充江南東路安撫司幹辦公事”。分上下二卷,卷端題“新安張敦頤編”。抄本已刷印邊欄,外鎸“馮彦淵臧本”五字,與《書林清話》“明以來之抄本”所言“馮彦淵抄本,格闌外有‘馮彦淵臧本’五字”相合。
此本經馮知十、馮武父子三次手校。書末馮武識曰“先府君彦淵公手校”;清順治五年(一六四八)又識“太歲戊子端午後,長武重校畢”;順治十年,馮武又“借得宋刻,亟爲勘對,復見是編面目,然後册已是印鈔本子”。書中校對文字有朱、藍、墨三色,其中朱筆多在原文字上徑改,又有校改增補;藍筆(僅“山崗門”幾處)、墨筆有在朱筆上之改動,且墨筆除校補文字外還有版式的説明,如“宋板十行十八字”“細字夾註後倣此”等。據其改動痕迹,朱筆所校爲先,墨筆最末,且墨筆乃馮武據宋本重校。此本於第一、三、六、十門末,皆有墨筆“較訖”字樣;下卷雖有少許文字改動但已無版式之説明,此因馮武所假宋本已有配補,故其於江河門第五卷末識曰:“已上照宋板較訖,以下不復可得矣。”另,馮武校書雖已在清順治,但“較”字仍避明末之諱,蓋繼其父馮知十抗清之意。 馮氏抄、校底本皆爲二卷,並均保留宋諱,如玄武湖作真武湖、貞觀作正觀、遇“皇朝”頂格書寫等。底本明顯的一處訛誤是將北宋詩人“楊修之”(名備,字修之,楊億之弟)誤爲“楊修”;而馮武據宋刊勘對,並未校出。此誤現存諸十四卷本無,而爲明代吳琯的《古今逸史》二卷本所有;但馮抄、馮校文字又與《古今逸史》有出入。因《六朝事迹編類》之二卷本早在南宋已有流傳,故可説馮抄、馮校與《古今逸史》本屬同一版本系統,但並無相承關係。 是書爲有關建康史事的重要著作,但成書之初流傳不廣,至明代始輯入《古今逸史》,明清之際因衆人抄錄流傳稍廣,至清代始有十四卷本之重刊。馮武於書末跋曰:“今人耳食相尚,至以此爲奇書,家錄一册,沾沾自喜,不暇校讎,至有脱落數行,增入助語,以夾註作正文,傭書之弊也。”馮抄底本亦可謂錯訛纍纍,僅補大段脱文就十餘處,足以見馮氏父子校勘之辛勤。 《書林清話》以“常熟馮己蒼舒、馮定遠班、馮彦淵知十兄弟一家鈔本”爲“明以來鈔本書最爲藏書家所秘寶者”十三家之一,謂之“皆竭一生之力,交换互借,手校眉批,不獨其鈔本可珍,其手迹尤足貴”。此本鈐“馮氏藏本”“馮彦淵讀書記”“馮長武印”印,知爲馮氏家藏舊本;後爲鐵琴銅劍樓所得,鈐“鐵琴銅劍樓”印,並著錄於《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2:04 | 只看该作者
洛陽伽藍記五卷(北魏)楊衒之撰 明末毛氏綠君亭刻本 毛扆、黄丕烈、周星詒、周寅校並跋 薛雪、顧廣圻跋。框高二十·三釐米,寬十三·三釐米。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無格。
楊衒之,“楊”一作“陽”,又作“羊”,今人范祥雍《洛陽伽藍記校注》認爲陽、羊皆誤。生卒年不詳。北魏北平(今天津薊縣一帶)人。北魏孝莊帝永安中(五二八—五三〇)爲奉朝請。帝躍馬射於華林園,讀三國魏明帝《苗茨之碑》,衒之於“苗茨”之釋,衆咸稱善。後爲期城太守,遷撫軍府司馬。東魏孝静帝武定五年(五四七),因事過洛陽,時值戰亂之後,東魏遷都於鄴,洛陽城廓崩毁,寺廟斷壁殘垣,荒煙蔓草,衒之見而生黍離麥秀之悲,乃撰《洛陽伽藍記》。後爲秘書監,曾上書孝静帝,謂釋教虛誕,有爲徒費,乞立嚴勒,知其真僞,然後佛法可遵。未被採納。《洛陽伽藍記》以散文加駢句形式,描述洛陽寺院之宏麗、宮室之奢華、園林之精妙、風土人情之特色,皆逼真生動,爲後人所傳誦。
此書前自序中,楊氏先勾勒了北魏時洛陽寺觀的繁華狀況,繼而表述緣起曰:“至武定五年(五四七),歲在丁卯,余因行役,重覽洛陽。城郭崩毁,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墻被蒿艾,巷羅荆棘。……京城表裏,凡有一千餘寺,今日寮廓,鐘聲罕聞。恐後世無傳,故撰斯記。”因知此書乃楊氏重返洛陽之後所發的興廢之嘆。
是書正文共五卷,按城内、城東、城南、城西、城北順序,分别記述北魏洛陽城内比較有影響佛寺的興建過程、鼎盛狀況及一些典故雜談。書中全面介紹的佛寺有四十所,簡略提及的有四十五所。
是書雖以寺院爲綱,但撰述中却記載了許多當時的政治事件、風俗習慣、人物風情、地理沿革及鄉野傳聞等内容,因此,除對研究南北朝佛教史有重要價值外,對研究和瞭解北魏末年的社會政治、經濟生活、民風習俗及北魏洛陽城建置、坊巷、變遷等,也具有很重要的參考價值。正如四庫館臣所云:“其文穠麗秀逸,煩而不厭,可與酈道元《水經注》肩隨。其兼敘爾朱榮等變亂之事,委曲詳盡,多足與史傳參證。其他古迹藝文,及外國土風道里,採摭繁富,亦足以廣異聞。”
此書今存明代刻本數種,以如隱堂本、吳琯本及此本較爲有名。但是書傳抄既久,難免魚魯亥豕,且自兩宋以降,已有正文竄入注文、注文誤入正文的現象出現,因此明刻諸本間也各有優劣。
此本每葉版心下方均標“綠君亭”字樣。“綠君亭”乃毛晉早期刻書之堂號,以校勘水平較高、刊刻質量上乘而知名。加之至今存世稀少,益顯珍貴。然而,毛氏刻書雖以精審見稱,但此本中仍留下了不少遺憾,乃至其子毛扆在手跋中都不得不發出“惜乎!付梓之時,未見點竄筆迹,遂致涇渭不分。深痛此書之不幸”之嘆。其後,毛扆、黄丕烈、周星詒、周紹寅等名家相繼以他本對此本進行較爲詳備的勘校,爲此本增添了不少資料與藝術價值。
此本鈐“虞山毛扆手披”“黄丕烈印”“星詒”等印,知其流傳有緒。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2:10 | 只看该作者
珊瑚木難不分卷(明)朱存理輯 稿本王廣、翁方綱、楊繼震跋 顧渚題詩並跋又錄文徵明、文震孟、呂一經等詩翰。每半葉十六行,行三十字,無格。
朱存理(一四四四—一五一三)字性甫,又字性之,號野航,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代藏書家、學者、鑒賞家。博學工文,以布衣終。與同郡文人學者李應禎、吳寬、沈周、祝允明、文徵明等友善。文徵明《朱性甫先生墓誌銘》謂其“聞人有奇書,輒從以求,以必得爲志。或手自繕錄,動盈筐篋。群經諸史,下逮稗官小説,山經地志,無所不有,亦無所不窺”。[乾隆]《江南通志》云:“元季明初,中吳南圃何氏、笠澤虞氏、廬山陳氏,書籍金石之富,甲於海内。繼其後者,存理其尤也。”纂集有《珊瑚木難》《經子鈎元》《吳都獻徵錄》《名物寓》《野航漫錄》《鶴嶺隨筆》《鐵網珊瑚》等。生平事迹見《國朝獻徵錄》卷一百十五。
《珊瑚木難》主要輯錄元至明初的書畫題跋及有關詩文,部分題畫詩不見前人文集,詩文輯佚頗可採擇。《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云:“兹編悉載所見字畫題跋,其卷中前人詩文世所罕睹者,亦附錄焉。”每種下具記得自某氏,大約皆出於杜東原、沈周、黄應龍、沈維時、王雲松、趙思式諸人所藏。每條結尾間附題跋,記其年月或記得於某處詩文,其中有辛丑、壬寅、乙巳、丙午、戊申、壬戌諸年所記。考性甫生於正統九年(一四四四)甲子,卒於正德八年(一五一三)癸酉,年七十,故此稿應爲成化、弘治間所成。
《珊瑚木難》久無版刻,長期以抄本流傳,轉相傳寫,訛脱頗多。楊紹和《宋存書室宋元秘本書目》、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丁仁《八千卷樓書目》、陸心源《皕宋樓藏書志》、耿文光《萬卷精華樓藏書記》,皆著錄有《珊瑚木難》抄本。清修《四庫全書》收《珊瑚木難》八卷,爲兩淮鹽政採進本,並“詳加釐正,而闕其所不可知者,著之於錄”。
一九一五年,張鈞衡刻《適園叢書》,收《珊瑚木難》八卷,據張鈞衡後跋言,“此書出於湖州瓜纑外史章綬銜家,爲明崇禎元年(一六二八)王廣所抄,據莪齋跋,爲野航原本,並有墨癡道人顧渚跋,……又假柯遜庵(柯逢時)中丞藏本補足,遂梓入叢書以傳之,歲在旃蒙單閼(一九一五)冬月,烏程張鈞衡跋”。可知《適園叢書》所據底本爲章綬銜家藏抄本(現爲南京圖書館所藏清抄本,有章綬銜校並跋、丁丙跋),並借柯逢時家藏本補充,然所刻頗爲粗糙,錯誤頗多。此稿本爲朱氏手稿,書内間有朱墨點校,爲《珊瑚木難》現存最初之稿本,可與四庫本、《適園叢書》本及各抄本互校,極具校勘價值。
此稿本鈐“吳門朱存理印”“墅航”“文徵明印”“文休承氏”“文嘉之印”“肇錫余以嘉名”“文起”“王廣之印”“顧渚之印”、“秀峰賞鑒”(汪啓淑)、“何焯私印”“翁方綱”“楊繼震印”“周暹”諸印,因知迭經文徵明、文嘉、王穉登、王騰程、顧渚、楊繼震、周叔弢等遞藏。文嘉於萬曆二年甲戌(一五七四)曾裝潢題籖,今佚。王騰程號莊叟,其子王廣,號莪齋,崇禎二年復跋於前,並又加重裝。後又歸於顧渚,復題記於前後。顧渚號渚山,又號墨癡道人,第一册尾有呂一經所作《墨癡小傳》,及文震孟、文徵明、吳偉業贈詩,從字體上看,似皆爲顧渚山過錄。清道光藏書家楊繼震又跋,繼震字幼雲,漢軍鑲黄旗人,收藏甚富,金石、圖書皆收羅,家有“石筝館”“雪蕉館”“星風堂”,自稱自少至長,嗜書彌篤,積數年所得,藏書數十萬卷。此稿本最後由周叔弢先生捐入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2:36 | 只看该作者
翰苑群書二卷(宋)洪遵輯 明抄本 傅增湘等跋並題詩 陳寶琛、夏孫桐、邵章、陳雲誥、郭則澐、俞陛雲題記。框高二十二·四釐米,寬十七·五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雙邊。
洪遵(一一二〇—一一七四)字景嚴,號小隱,饒州鄱陽(今屬江西)人。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中博學宏詞科,賜進士出身,除秘書省正字。通判常、婺、越三州。二十八年爲起居舍人,遷翰林學士兼權吏部尚書。三十一年出知平江府。孝宗即位,進翰林學士承旨。隆興元年(一一六三)拜同知樞密院事,以端明殿學士提舉太平興國宮。乾道六年(一一七〇)起知信州,徙太平州、建康府、江東安撫使兼行宮留守。淳熙元年卒,年五十五,諡文安。事見《宋史》卷三百七十三本傳及清洪汝奎《洪文安公年譜》。
是書卷末有乾道九年二月洪遵跋:“翰苑秩清地禁,沿唐迄今,爲薦紳榮……曩嘗稡《遺事》一編,朅來建鄴,以家舊藏李肇、元稹、韋處厚、韋執誼、楊鉅、丁居晦洎我宋數公,凡有紀於此者,併栞之木,仍以《國朝年表》《中興題名》附。”洪遵於乾道七年六月知建康府,九年十二月提舉臨安府洞霄宮。據[景定]《建康志》卷十四,是書當成於乾道七年六月至九年二月知建康府任上。
是書初爲三卷,《讀書附志》卷五上著錄:“唐李肇《翰林志》、元稹《承旨學士院記》、韋處厚《翰林學士記》、韋執誼《翰林院故事》、楊鉅《翰林學士院舊規》《皇朝禁林宴會集》爲一卷;錢惟演《金坡遺事》、晁迥《别書金坡遺事》、李宗諤《翰苑雜記》爲一卷;蘇易簡《續翰林志》《學士年表》《翰苑題名》《翰苑遺事》爲一卷。”《玉海》卷五十四載:“乾道《翰苑群書》,乾道間洪遵纂。唐李肇《翰林志》、元稹《承旨學士院記》、韋處厚《學士記》、韋執誼《翰林院故事》、楊鉅《學士院舊規》、丁居晦《壁記》、本朝李昉《禁林燕會集》、錢惟演《金坡遺事》、晁迥《别書金坡遺事》、李宗諤《雜記》、蘇易簡《續志》、蘇耆《次續志》、沈該《中興翰苑題名》及《學士年表》《翰苑遺事》粹爲一書,凡三卷。”《直齋書錄解題》卷六著錄:“自李肇而下十一家及《年表》《中興後題名》共爲一書,而以其所錄《遺事》附其末,總爲三卷。”是本二卷,卷上李昉《禁林讌會集》前有丁居晦《重修承旨學士壁記》,與洪跋、《玉海》合,卷下蘇易簡《續翰林志》後有蘇耆《次續翰林志》,亦與《玉海》合,缺卷中錢惟演《金坡遺事》、晁迥《别書金坡遺事》、李宗諤《翰苑雜記》,蓋已佚失。前所言“自李肇而下十一家”即唐代六家—李肇、元稹、韋處厚、韋執誼、楊鉅、丁居晦及宋代五家—李昉、錢惟演、晁迥、李宗諤、蘇易簡。十一家均曾爲翰林學士。蘇耆未居其職,《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皆以其父子所作《續翰林志》《次續翰林志》並列一目,故不應單算一家。據洪跋,是書最早當爲南宋乾道九年刻本,惜已久佚。目前所知存世最早之本當即是本。是本卷前有傅增湘跋,謂於民國二十一年(一九三二)購於北京文友堂。傅跋云:“筆墨精美,紙幅闌格尤古雅絶倫,望而識爲明代内府藏書,以楷法風氣觀之,必爲嘉、隆時翰苑人手寫。且版式寬展,卷中語涉朝廷空格,《翰苑遺事》卷末有乾道九年遵跋十行,提行款式一仍舊觀,又必從宋本撫摹無疑。”傅氏據楷法風氣推論是本爲明代嘉靖、隆慶間翰苑人抄本,當屬可信。是本鈐有“湯焕之印”“汲古主人”“寒可無衣可無食至於書不可一日失此昔人詒厥之名言是可爲拜經樓臧書之雅則”“聖清宗室盛昱伯羲之印”“增湘”“藏園”諸印,可知歷經明湯焕、毛晉,清吳騫、盛昱、傅增湘諸家收藏,端緒可尋,尤足珍重。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2:39 | 只看该作者
讀畫錄四卷(清)周亮工撰 清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周氏煙雲過眼堂刻本。框高十六·八釐米,寬十三·四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
周亮工(一六一二—一六七二)字元亮,一字減齋,號櫟園,别號陶庵、緘齋、適園、櫟下生、櫟園老人、諒工、笠僧、伯安等,學者稱櫟下先生,祥符(今河南開封)人。明崇禎十三年(一六四〇)進士,歷官山東濰縣令、浙江道試御史。李自成進京後南奔江寧。仕清後,纍擢福建左布政使,官至户部右侍郎,遭劾罷。康熙元年起補山東青州海防道僉事、江南督糧道參議。九年復遭劾解職,後遇赦得釋,尋卒。 周亮工自幼好學,博覽群書,好書畫篆刻,喜收藏,精鑒賞。尤喜印,自謂“平生嗜此,不啻南宮之愛石”。家富藏書,著有《賴古堂詩鈔》《讀畫錄》《印人傳》《閩小紀》《因樹屋書影》等。室名有因樹屋、藏密庵、蕉堂、恕老堂、偶遂堂等。藏印有“周亮工印”“緘齋藏書”“曾爲大梁周氏所藏”“周元亮鈔本”“櫟園周氏藏書”“賴古堂”“疏豁堂”“響山樓”“櫟園賞鑒圖書”“賴古堂手鈔”“周亮工鑒定真迹”“賴古堂圖書記”等。
《讀畫錄》乃周氏所作書畫史論隨筆,取明末清初畫家七十七人,各論其品第生平、交遊繪事,兼引時人品評或附以題詠。其中多人與周氏素有交往或爲至友,故所載之事多翔實可靠。正文後附有名無傳者六十九人。此書嘗有周氏賴古堂刻本、清康熙十二年雲煙過眼堂刻本、讀畫齋叢書本、海山仙館本、風雨樓叢書本等傳世。 此清康熙十二年刻本係周亮工之子輩周在浚等所輯而成。書前有毛甡、張遺兩序及周在浚跋。《四庫全書》曾予以著錄,後《四庫全書》詳校官祝堃因書中“人皆漢魏上,花亦義熙餘”之句,疑其有反清之意,遂將其簽出,故《四庫全書》不見著錄。 此本有“晉水徐居敬家臧書”“龔維疆印”“龔維疆字治初”“长乐郑振鐸西諦藏书”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随社  

GMT+8, 2024-11-22 22:14 , Processed in 0.027757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