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3496|回复: 16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华再造善本——明清编(不全)

  [复制链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0:0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继唐宋编、金元编后。明清編是最新的一套丛编。可惜遗珠不少。而我收集的也不全。大家看看就好。如有需要,可作参证。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66#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48 | 只看该作者
  予所藏盡於此。倘有補充。再續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65#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47 | 只看该作者
世説新語八卷(南朝宋)劉義慶撰(南朝梁)劉孝標注(宋)劉辰翁、劉應登(明)王世懋評 明凌瀛初刻四色套印本。框高二十·九釐米,寬十四·六釐米。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劉義慶(四○三—四四四),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劉宋宗室,武帝劉裕異母弟道憐之子,又出繼於道憐弟道規。東晉安帝司馬德宗義熙十二年(四一六),義慶隨劉裕北伐。十四年,授豫州刺史。劉裕代晉,襲封爲臨川王,徵爲侍中。宋文帝劉義隆元嘉元年(四二四),轉散騎常侍,徙丹陽尹。六年,加尚書左僕射。九年出爲荆州刺史。十六年遷江州刺史。翌年又遷南兗州刺史。十九年染病,入都。二十一年正月卒,年四十二。追贈司空,諡康王。《宋書》卷五十一、《南史》卷十三並有傳。義慶爲政平和,性簡素,寡嗜欲,好文義,才辭爲宗室之冠。撰有《徐州先賢傳》十卷、《江左名士傳》一卷、《宣驗記》十三卷。又擬班固《典引》而爲《典敘》。自己所寫詩文並不多,然致力於編纂典籍,招聚才俊,袁淑、鮑照、張暢、何偃、蕭思話、何長瑜、陸展等飽學之士,均在其幕中,編纂《集林》二百卷。劉孝標,本名法武,後改名峻,字孝標,平原(今屬山東)人。八歲被掠爲奴,貧不能自立,隨母出家,後還俗。南朝梁武帝天監初爲典校秘書,旋又被免。後任荆州户曹參軍。曾講學東陽紫巖山。所著《辯命論》反映了他的世界觀,認爲“自然”是不可抗拒的力量,鬼神不能預,聖哲不能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所注《世説新語》,乃其主要的傳世之作。《梁書》卷五十、《南史》卷四十九有傳。劉辰翁(一二三二—一二九七)字會孟,號須溪,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入元托方外以歸,隱居著述,終老其身。早從王泰來學詩,尤以善評詩著稱,一生點評多部唐宋人詩集,還點評過《班馬異同》《越絶書》《老子道德經》及《世説新語》等。劉應登字堯咨,安福(今屬福建)人。南宋景定間漕貢進士。宋室將危,隱居不仕。爲文出入經史,劉辰翁、趙文交相推許。有《詩經訓注》《杜詩句節》《耘廬集》等行世。王世懋(一五三六—一五八八)字敬美,號麟洲,太倉人。王世貞弟。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進士。除南儀制主事,出爲江西參議,陝西、福建提學副使,擢南京太常少卿。好學善詩文,聲名僅次其兄王世貞,人稱“小美”。這幾位都是文學名家,有他們的閲評,自是錦上添花。《世説新語》本名《世説》,今存唐寫本殘卷名《世説新書》。主要記敘東漢、魏、晉名士的言行、佚事,保存了較多的清談思想資料。對豪門士族的奢淫、放誕亦有所非議。文辭簡遠雋永,尤爲後世所稱道。宋黄伯思《東觀餘論》卷下《跋世説新語後》曰:“《世説》之名肇劉向,六十七篇中已有此目,其書今亡。宋臨川孝王因錄漢末至江左名士佳語,亦謂之《世説》……本題爲《世説新書》。段成式引王敦説‘澡豆事’,以證陸暢事爲虛,亦云‘近覽《世説新書》,而此本謂之《新語》,不知孰更名之’。”《唐書·經籍志》著錄劉義慶《世説》八卷,劉孝標《續世説》十卷。宋《崇文總目》則著錄爲十卷。《郡齋讀書志》推測義慶原書爲八卷,劉孝標續二卷,通計爲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和《宋史·藝文志》著錄爲三卷。唯《玉海》謂爲八卷,與今本卷數合。雖卷數有異,皆爲三十六篇。此本目錄前引錄南宋高似孫《緯略》卷九劉孝標《世説》中一段文字云:“宋臨川劉義慶,採擷漢晉以來佳事佳話,爲《世説新語》,極爲精絶,而猶未爲奇也。梁劉孝標注此書,引援詳確,有不言之妙。如引漢、魏、吳諸史及子傳地理之書,皆不必言,衹如晉氏一朝史及晉諸公列傳、譜錄、文章,皆出於正史之外,記載特詳,聞見未接,實爲注書之法。”並且將其引用之書開列於後,凡一百六十八種。可知《世説新語》固爲精絶,而劉孝標之注更有不言之妙,所以歷來爲諸家所推重。《世説新語》乃是早期名著,宋代即有刻本,惜已無完帙流傳。現存較早刻本有明正德四年(一五〇九)刻本、明嘉靖袁褧嘉趣堂刻本。另外還有萬曆七年(一五七九)管大勳刻本、萬曆三十七年周氏博古堂刻本等,凌瀛初刻本衹是其中的一種,且爲四色套印,在衆本中具有特色,故印入《中華再造善本續編》。是本卷前有王世懋、劉應登、袁褧、喬懋敬舊序,又有高氏舊題、陸游舊跋,其後是凌瀛初藍印識語。識語曰:“弱冠嘗覩是書,以豫章藩司所刻不能家傳户誦爲恨。萬曆十年壬午嘗命之梓行,不久版又星散。”“嗣後家弟初成得馮開之先生所秘辰翁、應登兩家批註本刻之。”並曰:“予復合三先生手澤,耘廬綴以黄,須溪綴以藍,敬美綴以硃,分次井然,庶覽者便於别識云。吳興凌瀛初識。”因知此書之刻當在萬曆十年之後。今核以原書,確係朱、墨、黄、藍四色套印,洵爲精麗。吳興凌氏,原出浙江練溪,其中凌晏如在明初曾做過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正室周氏,衹生一子名凌敬便與世長辭。繼室唐氏生四子:名啓、肇、敦、敷。宣德九年(一四三四)凌晏如卒於官,年僅五十三歲。父親早卒,家道中落,最小的兒子凌敷衹得入贅於烏程閔家,遷至吳興晟舍,爲閔家上門女婿。此後凌、閔兩家世代姻親,共居吳興晟舍鎮。凌敷與閔珪是同一代人,他們的後人,不乏做官爲宦者,亦多爲詩禮之家。如凌濛初的曾祖凌震就是俊才。凌氏從事刻書事業,大概始於凌濛初的父輩凌稚隆。凌瀛初乃凌濛初從兄。凌濛初(號初成)刻此書時已帶有劉辰翁、劉應登評語,瀛初又加進王世懋評語,故云“予復合三先生手澤”而刻之。因知此本確係凌瀛初刻四色套印本。鈐有“括仙蔡建熙”“何焯之印”“屺瞻”等印記。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64#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47 | 只看该作者
陽山顧氏文房小説四十種五十八卷(明)顧元慶輯 明正德嘉靖間顧元慶刻本。框高十七·八釐米,寬十二·九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顧元慶(一四八七—一五六五)字大有,號大石山人,長洲(今蘇州)人。平日以圖書自娛,好藏書、刻書。經史叢説,多有纂述。齋名“夷白”,藏書萬卷,宋元舊本頗多,擇而刻之,署“陽山顧氏文房”。年七十五,猶酬對不倦。著有《十友圖贊》《雲林遺事》《夷白齋詩話》《紫府奇言》《陽山新錄》《山房清事》《大石八景記》《瘞鶴銘考》《茶譜》等十餘種。事見《列朝詩集小傳》《武陵顧氏宗譜彙編》《武陵埭川支顧氏宗譜》等。魏晉至宋元,志怪、傳奇多有流傳。至明代世俗文學繁榮,筆記小説空前興盛。而遺文軼事、叢殘小語,不便單行,彙刻之風遂起。此書即爲顧元慶所輯宋代之前唐宋傳奇、志怪小説及見聞雜錄,擇其精善版本校刊而成。收書四十種五十八卷,其中傳奇有《周秦行紀》《楊太真外傳》等,志怪集異有《博異志》《續齊諧記》等,筆記雜著有《開元天寶遺事》《隋唐嘉話》等,地理雜史有《卧遊錄》《洛陽名園記》等,音韻詞譜類有《小爾雅》《嘯旨》,文藝品評有《詩品》《本事詩》等。此書部分書葉版框外有“陽山顧氏文房”書耳;各卷卷末題記各異,有“長洲顧氏宋本校行”“長洲顧氏家塾梓行”“長洲顧氏家藏宋本校行”“陽山顧氏十友齋宋本重刻”“夷白齋宋本重雕”“夷白齋宋版重雕”“正德丁丑長洲埭川顧氏雕”“正德庚辰陽山顧氏宋本翻刻”“嘉靖壬午長洲顧氏家塾梓行”“嘉靖辛卯夷白齋重雕”等,可知各卷刊刻年代不一,當爲顧氏擇家藏善本,陸續校行或重刊。其中《詩品》卷末題有“正德丁丑長洲埭川顧氏雕”,《松窗雜錄》卷末題有“嘉靖辛卯夷白齋重雕”,可知此書刊刻時間在明正德至嘉靖間。此書無總題名、目錄,題名當爲後人所加。此書所收各書,大多據顧氏所藏宋本、善本校刊而來,頗具版本價值,多爲後世祖本,後世彙刻叢書多取資於此書。清黄丕烈曾得一部《顧氏文房小説》本《開元天寶遺事》,跋曰:“書僅明刻耳,在汲古閣毛氏時已珍之,宜此時視爲罕秘矣。”可見該書在明末已爲學界所重。此本鈐“涵芬樓”“海鹽張元濟經收”等印,曾爲張元濟等人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63#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46 | 只看该作者
李卓吾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一百卷引首一卷(元)施耐庵撰(明)李贄評 明容與堂刻本。框高二十一·三釐米,寬十四·五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白口,四周單邊。施耐庵(一二九六—一三七一)本名彦端,字子安,號耐庵,揚州府(今江蘇興化)人。博古通今,才氣横溢。三十六歲中進士,後棄官歸里,閉門著書。與弟子羅貫中一起研究《三國演義》《三遂平妖傳》的創作,搜集整理關於梁山泊宋江等英雄人物的故事,撰成《水滸傳》。有《施氏家簿譜》存世。李贄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明萬曆四十八年閔于忱松筠館刻朱墨套印本《孫子參同》時已介紹。《水滸傳》初名《江湖豪客傳》,此後又以《宋江》《水滸》《忠義傳》等名流傳。成書於元末明初,此後百餘年其聲不彰。明嘉靖時高儒《百川書志》載:“《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貫中編次。”這是現存關於此書的最早記載。嘉靖、萬曆之後影響漸著。此本正文前有小沙彌懷林《批評水滸傳述語》《梁山泊一百單八人優劣》等四篇文字。卷末間題“諸名家先生批評忠義水滸傳”。有插圖二百幅,分插每回正文前。正文中有眉批、夾批和各回總批。此本既爲評點本,又是插圖本、全本。《水滸傳》成書六百餘年,因屢經文人删改、書商易版,以致版本衆多而複雜。嘉靖至崇禎間,不同版本迭出。影響較大的評點本先後有李贄評容與堂本、葉晝評袁無涯本、金聖歎評貫華堂本等。金本問世後,成爲有清三百年來唯一的通行本。李贄以“童心説”爲評價《水滸傳》的指導思想,主要表現爲對“真”的頌揚,如“真忠義”“真男子”等評語,强調“童心之至文”;且主張“不必矯情,不必逆性,不必昧心,不必抑志”,可“奪他人之酒杯,澆自己之壘塊”。明中葉起,已有人考證《水滸傳》的版本、著者。此後,考證辨僞絡繹不絶,至今亦無確論。魯迅將其劃分爲簡本和繁本兩個系統,孫楷第認爲簡本是繁本的删節本。繁本又分爲百回本、百二十回本和七十回本等。容與堂本乃繁本,明萬曆三十年(一六〇二)前後刻於杭州,是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種。評點内容涉及社會歷史批評、美學和文學等多個方面,在小説理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書之後,小説評點形式之體制初備,於小説評點形式發展史有承前啓後作用。此本鈐有“原覺”“羅原覺”“杳冥君室”“澄觀堂”“嶺海遺珠”等印,表明曾經今人廣東羅原覺收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62#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45 | 只看该作者
玉臺新詠十卷(南朝陳)徐陵輯 明崇禎六年(一六三三)趙均小宛堂刻本 伊秉綬 王霖 葉志詵 屠倬 劉嗣綰 汪喜孫 管同 梅曾亮 鄧瑶 李士棻等題款 陳鴻壽跋。框高二十一釐米,寬十四·二釐米。每半葉十五行,行三十字,黑口,左右雙邊。徐陵(五〇七—五八三)字孝穆,南朝陳東海郯城(今屬山東)人。徐摛子。八歲能文,及長博涉經史。初仕梁,爲通直散騎常侍。梁武帝太清二年(五四八)使魏,值侯景之亂,七年不得南歸。後歸陳,纍遷御史中丞。勇於彈劾權要,官至太子少傅。其詩歌駢文辭藻綺麗,與庾信齊名,世稱『徐庾體』。唐劉肅《大唐新語》卷三載:『先是梁簡文帝爲太子,好作豔詩,境内化之,浸以成俗,謂之宮體。晚年改作,追之不及,乃令徐陵撰《玉臺集》,以大其體。』可知徐陵輯《玉臺新詠》,乃梁簡文帝欲革詩風,特令徐陵而作。《玉臺新詠》是繼《詩三百》和《離騷》之後又一詩歌總集。上自西漢,下迄南朝蕭梁,前八卷爲五言詩,第九卷爲歌行,第十卷爲五言二韻之詩。《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謂其所選之詩『雖皆取綺羅脂粉之詞,而去古未遠,猶有講於温柔敦厚之遺,未可概以淫豔斥之』。當爲確評。《玉臺新詠》版本十分複雜,已有劉躍進、傅剛、談蓓芳、張蕾等諸君深入研究,可參考,此不贅述。《四庫全書》採錄此書所用之本,據提要曰:『爲趙宧光家所傳宋刻,有嘉定乙亥(八年一二一五)永嘉陳玉父重刻跋,最爲完善。』此説蓋不可信,量其所説蓋非真宋,而即此崇禎六年趙均小宛堂覆宋刻本。此本密行細字,版式精雅,宋諱仍有缺筆,卷末有宋嘉定乙亥陳玉父《後敘》。若是將趙均小宛堂覆宋刻本跋文撤掉,極易被誤爲就是嘉定乙亥陳氏刻本。此本之所以有衆多前人觀款,即因題款之人皆以此本爲宋刻。此本卷九前有一段識語,謂:“此集錄之最古者,後人以枚乘證昭明之謬。然刊本謬誤宏多,及得此宋槧,老目爲之一明。惜均之不肯割愛,題字還之……時嘉慶丁丑長至前一日,同觀者聽香曼生晴厓蘧庵並記於袁浦之竿木盦。”此段短跋,道出了題款者的心迹。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另本,有一葉臨摹趙均所撰《玉臺新詠集跋》,謂此集『凡爲十卷,得詩七百六十九篇,世所通行,妄增又幾二百,惟庾子山七夕一詩本集俱闕,獨存此宋刻耳。虞山馮己蒼未見舊本,時常病此書原始梁朝,何緣子山廁入北之詩。……故今合同志詳加對證,雖隨珠多纇,虹玉仍瑕,然東宮之令旨還傳,學士之崇尊斯在。竊恐宋人好僞,葉公懼真,敢協同人,付諸解士,矯釋莫資,逸篤終馳焉耳。崇禎六年歲次癸酉既望,吳郡寒山趙均書於小宛堂。』由於趙均於崇禎六年覆宋鎸刻此書時有此一跋,因而確知其爲崇禎六年趙均小宛堂覆宋刻本,而非陳玉父宋刻原本。趙均是趙宧光之子,字靈均,從其父傳六書之學,又從燕山僧見林習大梵字及諸國字母,夜以繼日,父子自相講習。趙宧光字凡夫,吳縣(今蘇州)人。讀書稽古,精於篆書,與夫人陸卿子隱於寒山,築小宛堂以居,足不入城市。時人慕其名,多造門求見,宧光亦不下山報謁。可知小宛堂乃趙宧光所築,屬於趙均家的堂號。其家所傳宋本此書,在明清易代之際失傳,故有人撤去趙氏覆宋《玉臺新詠跋》,亂人眼目,冒充宋本。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南陵徐氏積學齋又請高手黄岡、陶子麟精心覆刻趙本,被傅增湘贊爲『鏤刻甚精,所謂下真迹一等也』。故徐覆趙本也成了造僞稱宋的獵物。此本雖刻年較晚,但直接來自宋本,今宋本失傳,尤顯珍貴。鈐有『子京之印』『季滄葦臧書印』『海鹽張元濟經收』『涵芬樓』等印記。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61#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45 | 只看该作者
新校注古本西厢記五卷(元)王德信撰(明)王驥德校注 彙考一卷(明)王驥德撰 明萬曆四十二年(一六一四)王氏香雪居刻本。框高二十一·四釐米,寬十四·二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王德信(生卒年不詳),元大都(今北京)人。善詞章。所著雜劇傳於世者有《西厢記》《麗堂春》《破窑記》三種;存佚曲兩種,即《芙蓉亭》《販茶船》;全佚而僅存目者九種。然《西厢》盛行於世。王實甫根據金人董解元《西厢記》諸宮調改編爲雜劇《西厢記》,其故事來源於唐元稹《會真記》(又名《鶯鶯傳》),敷演張生與相國小姐崔鶯鶯的愛情故事。《西厢記》問世後,流傳甚廣,刊刻衆多。然流傳既久,未免纂易而失其本真,故王驥德取其所謂“古本”“善本”,“訂其訛者,芟其蕪者,補其闕者,務割正以還故”(自序)。孫楷第《戲曲小説書錄解題》評王之校注,“蓋匯集諸本一一考校而成此書,用力至勤。其注以是正文字者爲多,然亦釋事釋義。……唯其校書過逞己見,以典贍爲上,以整齊爲工,以簡潔爲雅,不免以後來制製曲風氣衡量古人。又古人倚聲製曲,本無定譜。……驥德乃欲劃一,動以三尺繩之,亦不免拘滯”。然其校注嚴謹,首列所引書目,後列凡例三十六則,保存文獻資料價值亦較高,如保存了後佚失之碧筠齋本、金在衡本等資料。是本前有萬曆四十二年王驥德自序,末有朱朝鼎萬曆四十一年跋,提及“此真西厢善本也,付剞劂廣其傳”,自題“書於香雪居”。卷端下題“山陰徐渭附解,吳江詞隱生評,古虞謝伯美、山陰朱朝鼎同校”。“詞隱生”據本書末卷,知爲吳江沈璟,其評語刻於是本眉端。版心下鎸有“香雪居”。綜上所述,是本當爲明萬曆四十二年香雪居刻本,朱朝鼎當爲刊刻者,即香雪居主人。是本分爲五折,每折四套,每套附二字標目。前有插圖版畫四十二幅,題爲“長洲錢穀叔寶寫,吳江汝氏文淑摹”,有圖上鎸有刻工“黄應光”。據版畫研究,錢穀生卒年與此本成書年代不符,當爲僞托。其版畫鎸刻精工,綫條細膩,生動傳神,展現了當時徽州版畫的特色。《彙考》中《王實甫關漢卿考》處有簽條,題“世珩按”,當爲暖紅室主人劉世珩。是本鈐有“八千卷樓”“錢塘丁氏臧書”“希古右文”“不薄今人愛古人”等印,原爲丁丙所藏,後被鄭振鐸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成立的“文獻保存同志會”所收。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60#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44 | 只看该作者
絶妙好詞七卷(宋)周密輯 清初毛氏汲古閣抄本 朱孝臧跋。框高二十·四釐米,寬十四·四釐米。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周密(一二三二—一二九八)字公謹,號草窗,祖籍濟南(今屬山東),故自署“華不注山人”,南渡後居湖州(今屬浙江),因號蘋洲、弁陽老人、四水潛夫。理宗景定二年(一二六一)入浙西安撫司幕,度宗咸淳初爲兩浙運司掾,宋末曾爲義烏令。入元不仕,定居杭州。生平撰述甚多,有《齊東野語》《癸辛雜識》《浩然齋雅談》《志雅堂雜抄》《雲煙過眼錄》《澄懷錄》等,並傳於世。尤工於詞,有《蘋洲漁笛譜》二卷、《草窗詞》二卷。事迹見《珊瑚木難》卷五《弁陽老人自銘》、近人夏承燾《周草窗年譜》,《宋史翼》卷三十四有傳。此書爲周密晚年所輯,始於張孝祥,終於仇遠,大體按時代先後排列,據此本總目,凡收錄南宋詞人一百三十一家三百八十一首作品。其選詞標準以婉約清麗爲主,推崇姜夔、吳文英一派詞作,入選自作詞最多,達二十二首。所選少而精,素爲學者所重。清初朱彝尊評曰“雖未全醇,然中多俊語,方諸《草堂》所錄,雅俗殊分”(《書絶妙好詞後》);厲鶚則推爲“詞家之準的”(《絶妙好詞箋》);《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贊其“去取謹嚴,猶在曾慥《樂府雅詞》、黄昇《花菴詞選》之上。又宋人詞集今多不傳,併作者姓名亦不盡見於世。零璣碎玉,皆賴此以存,於詞選中最爲善本”。是書編於宋末元初,當時已稱罕見,張炎《詞源·雜論》即惜“此版不存,恐墨本亦有好事者藏之”,可知曾經刊刻,但流傳稀少。元明兩代一度湮没無聞,清初始見記載。《讀書敏求記》卷四著錄錢曾述古堂藏抄本《弁陽老人絶妙詞選》七卷,云“弁陽老人選此詞,總目後又有目錄,卷中詞人大半予所未曉者。其選錄精允,清言秀句,層見叠出,誠詞家之南、董也。此本又經前輩細勘批閲,姓氏下皆朱標其出處里第,展玩之,心目了然”。述古堂本爲清代各種刻本所自出。康熙二十三年(一六八四),錢曾族婿柯煜將述古堂藏本過錄一部,於次年刊行,是爲小幔亭本,此書始有刻本流傳。其後清吟堂、小瓶廬皆用柯氏書版改頭换面印行。乾隆間,查爲仁、厲鶚爲此書做箋注,始風行於世。此本後有朱孝臧跋,稱“己未歲尾,鶴逸先生出示所藏精鈔本,有‘毛氏子晉’‘斧季’諸印,遵王藏書半歸季滄葦,此爲毛氏所得”,以爲此即錢曾藏本,其實不然。此本見於《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無錢氏藏印,亦無《讀書敏求記》所謂“前輩細勘批閲”之處,顯非錢本。與柯煜刊本相校,編次相同,殘缺處亦大多相合,是兩本同出一源之證。此本總目後有細目,殘缺之處此本留空待補;柯本則經過校訂,删除細目,殘缺處注缺詞數,不留空,調名可補則補。其餘文字異同,詳見朱孝臧跋。可知此本旨在保留底本原貌,且能校正刻本之處不少。錢曾藏抄本已佚失,與此本之關係並無確論,傳世《絶妙好詞》推此本爲最早。鈐“元本”“甲”等汲古閣毛氏父子各印,又曾經黄丕烈、顧鶴逸遞藏,鈐“平江黄氏圖書”“顧隺逸”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59#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42 | 只看该作者
雲自在龕隨筆不分卷(清)繆荃孫撰 稿本。框高十七·六釐米,寬十二·七釐米。每半葉八行,行字不等,黑口,左右雙邊。繆荃孫(一八四四—一九一九)字炎之,一字筱珊,晚號藝風老人,江陰(今屬江蘇)人。初入淮安麗正書院,後入張之洞幕。光緒二年(一八七六)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充國史館纂修、總纂等職。曾任南菁、濼源、鍾山書院講席,先後主江南圖書館和京師圖書館事。辛亥革命後,寓居上海,除參纂《清史稿》外,主要從事版本目錄及金石碑帖研究,收藏甚富,藏書處名雲自在龕。繆氏學識淵博,著述繁富,主要有《續碑傳集》《南北朝名臣年表》《清學部圖書館善本書目》《清學部圖書館方志目》《藝風堂文集》《藝風堂藏書記》《藝風堂金石文字目》《藕香零拾》等。編有地方志、文集多種,輯刻巨編亦多。生平事迹詳見夏孫桐《繆藝風先生行狀》、繆祿保《學部候補參議翰林院編修繆府君行述》及自編《藝風老人年譜》等。是書係繆荃孫晚年所輯讀書見聞筆記,計十萬餘字,殁後又經他人整理成編。其内容涉及論史、書畫、金石、書籍等。其書畫於重要收藏家及其所藏書畫作品的名稱、作者、内容、題跋、鑒賞、流傳等,均有記述,而書以詩劄、詞翰爲多,間記歷代書家、畫家事迹,以清代居多。金石記造像、碑銘、摩崖等,拓本、刻本亦並載,所記碑多帖少,偶錄題識,以流轉傳授爲旨。繆氏博學精勤,是書雖隨筆短書,但多足資考鏡。此本乃繆氏手稿,共四册,分時政、論史、目錄、書籍、經籍、金石、雜記七部分,其時政、論史爲一册,目錄、書籍、經籍爲一册,金石一册,雜記一册,與通行本條目差異較大。除個别條目外,總體爲繆氏手筆,其中亦有繆氏親筆校改與批注。此本所用稿紙版心皆印“蕅香簃别鈔”,“蕅香簃”爲繆氏齋號。北京大學圖書館亦藏有繆荃孫三子繆僧保(子彬)手抄稿本六卷,經比對,乃爲由此本整理抄錄。此繆氏手書,保留了是書創作之本來面貌,彌足珍貴。繆氏一九一〇年至一九一一年任京師圖書館監督,其著述手稿多留於此,《雲自在龕隨筆》即爲其一。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58#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42 | 只看该作者
昌黎先生詩集注十一卷(清)顧嗣立删補 年譜一卷 清康熙三十八年(一六九九)顧氏秀野草堂刻本。框高十九·六釐米,寬十五·一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三十字,白口,左右雙邊。顧嗣立(一六六九—一七二二)字俠君,號秀野、閭邱,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康熙三十八年中舉,四十四年被徵入京編纂宋、金、元、明詩選、《皇輿全覽》等書。五十一年特賜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五十三年,入武英殿,纂輯《鳥獸蟲魚廣義》。五十四年,改知縣,因病告歸。著述繁富,除此書外,尚有《閭邱詩集》《秀野草堂詩集》《閭邱辨囿》《温飛卿集箋注》等,輯有《元詩選》《詩林韶濩》等。事見自撰《閭邱年譜》、清楊繩武所撰《外舅顧秀野先生墓誌銘》、《清史列傳》卷七十一、《國朝先正事略》卷四十、《國朝耆獻類徵》卷一百二十四、《國朝名家詩鈔小傳》等。唐宋古文八大家之首韓愈,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韓集嚮來詩文合刊,單刊韓詩並不多見。《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六曾著錄宋槧《昌黎先生詩集》一部,當爲目前所知首次單刊韓詩者。韓集歷代箋注者衆,然箋注多重文輕詩。專爲韓詩作注並單行於世者,此書首開其端。顧氏於其自序中云:“余於詩雅,宗仰昌黎先生,而論先生詩者,或有以文爲詩之誚,至直斥爲不工……先生之詩,幾爲其文所掩而不能自伸……余覃精既久,欲奉其詩集單行於世,以埽除異論。”顧氏認爲諸家箋注詳略失宜且多所舛誤,故採擇宋慶元間魏仲舉五百家注本、宋寶慶間王伯大音釋本、明季徐氏東雅堂本等諸家箋注,復參以己見,加以校定删補。康熙三十八年春成書,其後即梓行於顧氏秀野草堂。此書體例,卷首《凡例》已詳言之。韓愈門人李漢編定韓集四十卷,首列詩集十卷,此書詩篇序次悉仍其舊,復採入外集詩五首、遺詩十六首及文集部分詩作,合爲一卷,總附於後。各詩詩題下有題解,每字後有音釋,每句後有箋注,每詩後附諸家品評。書中廣搜博採,除諸家舊注外,又增宋元以來名公評語,復採當世名家如顧炎武等人之遺書緒論有裨此書者。卷前冠有《昌黎先生年譜》一卷,乃顧氏參考新、舊《唐書》,增訂宋洪興祖、宋方崧卿所作年譜而成。此書最早刻本即此康熙三十八年顧氏秀野草堂刻本。書中首列康熙三十八年顧氏自序,次凡例,次《舊唐書》本傳,次昌黎先生年譜,次正文。版心下方鎸“秀野艸堂”及刻工姓名,計有曾唯聖、繆際生、鄧子佩、顧有恒、鄧玉宣、鄧芃生、張公化、唐元吉等。此本精刻精印,秀美明麗,楮墨精良,洵爲清寫刻本之精品。此本鈐有“獨山莫祥芝圖書記”等印,知曾爲晚清獨山莫祥芝舊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57#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41 | 只看该作者
遺山先生文集四十卷(金)元好問撰 附錄一卷 明弘治十一年(一四九八)李瀚刻本。框高二十·八釐米,寬十五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九字,黑口,四周雙邊。元好問(一一九○—一二五七)字裕之,號遺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七歲能詩,興定五年(一二二一)進士第,不就選。正大元年(一二二四)再中博學宏詞科,授國史院編修。歷鎮平、内鄉、南陽縣令。正大八年入都,任尚書省掾、左司都事。金亡不仕,以著述存史自任。採摭金元君臣遺言往行至百餘萬言,成《壬辰雜編》,元人編修《金史》多本其著。纂成《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有金一代詩詞多賴以存。又有筆記小説集《續夷堅志》等著。元憲宗七年(一二五七)卒於獲鹿(今屬河北)寓舍,年六十八。《金史》卷一百二十六有傳。是書又名《遺山集》,爲元氏詩文集,其詩、文、詞、曲各體皆工,尤以詩作成就最高;其詞爲金代一朝之冠,可與兩宋名家媲美;散曲雖傳世不多,但影響頗大,有宣導之功。《金史》本傳評其“爲文有繩尺,備衆體。其詩奇崛而絶雕劌,巧縟而謝綺麗。五言高古沈鬱;七言樂府不用古題,特出新意;歌謠慷慨挾幽、並之氣。其長短句,揄揚新聲,以寫恩怨者又數百篇。兵後,故老皆盡,好問蔚爲一代宗工,四方碑板銘志盡趨其門”。大體客觀屬實。金元之際,元氏被尊爲“北方文雄”“一代文宗”,文壇盟主地位一直無人能撼。郝經《祭遺山先生文》云:“先生雅言之高古,雜言之豪宕,足以繼坡谷;古文之有體,金石之有例,足以肩蔡黨;樂章之雅麗,情致之幽婉,足以追稼軒。其籠罩宇宙之氣,撼摇天地之筆,囚鎖造化之才,穴洞古今之學,則又不可勝言。人得其偏,先生得其全。”徐世隆序本書云:“遺山詩祖李杜,律切精深,而有豪放邁往之氣。文宗韓歐,正大明達,而無奇纖晦澀之語。樂府則清雄頓挫、閑婉瀏亮,體製最備。又能用俗爲雅,變故作新,得前輩不傳之妙,東坡稼軒而下不論也。”稱譽極高。遺山殁後五年,即元中統三年(一二六二),嚴忠傑將其詩文編錄成集,張德輝類次,前有李治、徐世隆二序,後有杜仁傑、王鶚二跋,共四十卷,前十四卷爲詩,收詩一千二百八十首,衹分體不編年,是爲最早刊本。後曹益甫得遺山詩於其家,又續採遺詩八十一首,凡二十卷。益甫殁後,由其子曹輗付梓印行,時在元至元七年(一二七○),距中統印本不過八年。中統、至元二本並行於元明兩代,後世抄刻諸本皆源於此,然今二本皆不傳。明弘治十一年四月,沁水李瀚以家藏至元本付梓於河南汝州。同年閏十一月,李瀚得中統本於海陵儲巏處,並付梓於河南開封,此本即是。先是,儲巏“慕遺山甚篤,嘗以不見全集爲恨,訪之十數年,始得秘本於今禮部程公,錄而藏之,欲托好古者刊行而未得也”(《附錄儲太僕先生手簡》)。正逢李瀚有意重刊,其序云:遺山“詩文全集卷帙頗多,在元時固已盛行,然歷時既久,屢更兵燹,書在人間多是抄本,而魯魚亥豕漫不可讀,瀚竊病之。近始得善本於太僕儲公静夫”。事遂成。李瀚刊行至元本之時,未見中統本,故無校理之事。及其刊中統本時,其序中一言未及讎校。今觀二本異文頗夥,可知當日李瀚但據元本翻刻而已,並未取二本而讎校其異同多寡。明弘治二本今皆有傳本。是本鈐印纍纍,有“玉蘭堂”“辛夷館印”“梅谿精舍”“竹塢”“季滄葦圖書記”“季振宜印”“季振宜臧書”“鐵琴銅劍樓”“曾經我眼”“張承涣印”等印,知迭經文徵明、季振宜、常熟瞿氏、張承涣諸名家寶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40 | 只看该作者
夢粱錄二十卷(宋)吳自牧撰 清初抄本。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無格。關於《夢粱錄》作者吳自牧的時代、里貫,歷來説法不一。多數文獻都説自牧是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包括《四庫全書總目》亦謂“自牧錢塘人”,“特其仕履則已不可考耳”。一九八五年,官桂銓先生據明代徐所編《徐氏家藏書目》卷五家集類所錄《新安吳氏倡于篇》一卷,其下小注云“唐吳少微、吳鞏;宋吳自牧、吳自中”,從而推斷:“吳自牧原籍新安,爲唐文學家吳少微的後裔,後遷居銭塘,遂爲銭塘人……弟名吳自中,亦能文。”其實從那幾個字的小注,難以導出這様的結論。好在官先生衹是推斷,並未當作結論。其實明汪舜民弘治年間所修《徽州府志》卷九已載:“吳自牧字益謙,歙溪南人。……稍長,俯視辈行,嘗取鄉薦,三上春官輒不利,益謙不以爲意。退講究問辨,益自信其所得,作講義史評雜著數百篇。”持新安説者還推算出吳自牧生於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一一六一),卒於理宗嘉熙元年(一二三七)。然書中所記内容已有南宋末咸淳年間事,據此判定此爲同名同姓的兩個吳自牧,“新安説”爲“誤説”,李裕民先生之“訂誤”實爲“誤訂”。由此不難判定,寫《夢粱錄》的吳自牧應是由宋入元的銭塘人,否則寫不到咸淳年間的事,更談不上所寫之書叫什麽《夢粱錄》。清曾廉《元書》卷二十三、銭大昕《元史藝文志》卷三、俞樾《右台仙館筆記》卷十六、《茶香室叢鈔》卷二等談到《夢粱錄》時,均謂吳自牧爲元人。《夢粱錄》是一部筆記體的雜記,記述南宋都城臨安(今屬浙江省杭州市)的歷史和盛時風貌。内容涉及節令、禮俗、道路、橋梁、廟觀、坊巷、官署、館驛、山水、舟船、市鎮、錢會、團行、祠堂、學校、貢院、墓葬、商肆店鋪、人物、科舉、民俗、户口、物産、賦税、民政、園囿、房舍、嫁娶、育兒、妓樂、百戲等方方面面,可謂包羅萬象。此外,還記載了很多典章制度。《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該書體例仿照宋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而俚俗之紀有甚於《夢華錄》。且所記得自見聞,頗爲質實,“與《武林舊事》詳略互見,實可資以稽考故事”。此書正文所記最晚年代爲宋度宗咸淳七年(一二七一)。又卷首有作者自序,序末署年爲“甲戌”,應該是宋度宗咸淳十年,據此推斷,此書應成於咸淳七年至十年間。此時元朝雖已建立,但南宋尚未滅亡,都城臨安亦尚未陷落。《夢粱錄》成書後靠傳抄流布,故乾嘉之前未見刻本傳世。此書現存最早的版本,爲國家圖書館所藏明抄本。但該本不分卷,是明人楊循吉的删節本。已知現存較早的二十卷本,有北京大學圖書館所藏抄本、中山圖書館藏清初徐釚(一六三六—一七〇八)抄本和復旦大學圖書館藏清初抄本(有朱錫庚跋)。國家圖書館所藏抄本清諱皆不避,故定爲清初抄本。且書中鈐有朱筠(一七二九—一七八一)藏印,亦可作爲佐證。該本字迹雋秀、工整。文中有多處空白,恐因該書歷經數百年傳抄,已有多處脱文。此書在乾隆年間被收入《四庫全書》。以四庫本與國家圖書館清初抄本相較,發現清抄本脱文處,四庫本亦闕;清抄本不闕者,四庫本亦有闕。可見清抄本較四庫本底本爲佳、爲全。四庫本之後,該書開始有刊本行世,且多爲叢書本,如《知不足齋叢書》本、《學津討原》本、《學海類編》本、《武林掌故叢編》本、《筆記小説大觀》本、《叢書集成初編》本。該本爲近代著名藏書家李盛鐸舊藏,書中鈐有“麐嘉館印”印,另鈐有“大興朱氏竹君藏書之印”印,後者是乾隆時期著名文獻學家、藏書家、學者朱筠藏章。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55#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40 | 只看该作者
迦陵詞稿不分卷(清)陳維崧撰 稿本。陳維崧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清康熙天藜閣刻本《陳檢討集》時已介紹。陳維崧創作兼有詩、詞、散文、駢文各體,其中以填詞時間最晚,然用力最勤,數量最多,成就亦最突出。陳氏詞作首部刊行者爲《烏絲詞》,其後,陳維崧又將《烏絲詞》之後出版詞集及其他集外作品彙成一編,名曰《迦陵詞》,故《迦陵詞》實爲陳氏中後期主要詞作之合集。陳詞仿蘇、辛,豪爽跌宕,以壯語著稱,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三評曰:“國初詞家,斷以迦陵爲巨擘。”順、康之際,宜興詞人以陳維崧爲首,形成陽羨詞派。此本爲《迦陵詞》稿本。全書風格大體統一,除少量作品外,皆爲同一抄錄者墨筆楷書抄錄。書中鈐有陳維崧印章數枚,且存錄其親筆題寫評語數條,故此稿雖非陳氏手迹,然其收錄、抄寫及修訂當在陳氏指導下完成。是稿共收陳維崧詞作三百五十八調、一千三百九十一首,除二十七首重出之作,實收詞作一千三百六十四首,其中《絳都春·詠雞冠花》《鎖窗寒·夏夕驟涼快作》二首僅見載於此稿。陳維崧四弟陳宗石曾廣泛收集陳氏著述版本爲之編纂刊印《迦陵詞全集》,而此稿詞調旁及詞題之下多鈐“彊善堂主人對訖”長方印及“寓園抄校訖”“寓園閲訖抄訖”字樣。陳宗石字子萬,號寓園,“彊善堂”乃陳宗石安平官署之名,故此稿應爲陳宗石“患立堂”所刊《迦陵詞全集》所用底本之一。此外,詞作正文旁又多鈐“履端”二字,知陳維崧嗣子陳履端亦參與全集之校勘。該稿本彙錄衆多名家評點、修改,故在陳氏詞集版本、校勘、輯佚、詞評等方面皆具有重要價值。此本鈐有“陳印維崧”“其年”“蔣平階印”“大鴻”“章式之讀書記”“任氏振采”諸印。此稿在陳宗石完成《迦陵詞全集》編撰工作後,將其珍重保藏並傳諸子孫,後經陳宗石五世孫陳重携至天津。陳重(一八二七—一八九一)字小蕃,亦作筱帆,河南商丘人,咸豐二年(一八五二)舉人,任刑部主事,官至永定河道。陳重去世後,詞稿傳至其子陳實銘。陳實銘字葆生,號踽公,幼承家學,爲晚清民國間津門詞壇重要人物。據書前李放題記,陳實銘於一九二五年邀請當時文化名流李放、李準、冒廣生、鄭孝胥、陳曾壽、朱孝臧、胡嗣瑗、温肅等人爲此稿題寫分册書名。此後該書輾轉周折,落入坊間,一九五七年由南開大學圖書館從天津市古舊書店購買入藏,並保存至今。此本現藏南開大學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54#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39 | 只看该作者
陳檢討集十二卷詩鈔十卷詞鈔十二卷(清)陳維崧撰 清康熙天藜閣刻本。框高十九·三釐米,寛十四·二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左右雙邊。陳維崧(一六二五—一六八二)字其年,號迦陵,宜興(今屬江蘇)人。明南北都察院都御史、東林黨魁于廷之孫,副貢、復社中堅貞慧之子。縣學生,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應博學鴻詞科,以第十名考中,授翰林院檢討,與修《明史》,時年五十四,越四年而卒。維崧天才絶艷,幼承家教,每名流宴集,援筆作序記,千言立就。瑰偉無比,衆皆折服與交。遇花間席上,倚聲度曲,落紙如飛,必得其作以爲榮。與吳兆騫、彭師度有“江左三鳳凰”之稱。入清與王士祿、王士禛、宋實穎、計東等時相唱和。詩詞文悉工。文能駢能散,而駢勝於散,與吳綺、章藻功並稱“駢體三家”。詩始爲雄麗跌宕,一變而爲沉鬱之調。尤善填詞,凌厲光怪,變化若神。維崧與朱彜尊齊名,時稱“朱陳”。領袖陽羨,允稱清初大手筆。所著刻有《湖海樓全集》五十一卷、《兩晉南北史集珍》六卷、《婦人集》一卷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有傳。此集包括《陳檢討文集》十二卷、《陳檢討詞鈔》十二卷、《陳檢討詩鈔》十卷。其中《文集》按文體排序,錄文一百三十篇,目錄前有康熙二十二年孟冬月余國柱序,稱“其年既通籍詞垣,從容侍從之列,病革,又以其文詞屬蔣子京少,京少即與尊人慎齋掌科梓而行之”,“其年集成而慎齋屬爲之序”。蔣景祁(字京少)序曰:“余偕南耕校定陳檢討其年先生集,計百三十篇,凡十二卷,以次就版。”“(其年先生)所譔散體古文最多,時散見諸名人集,皆不錄,獨以是編授余,其意可知已。”可知陳維崧病篤時交與蔣氏者爲駢體文集,此集經蔣景祁、曹亮武(字南耕)編訂,康熙二十二年末已編刻成書。《詞鈔》以詞牌分類,共收詞七百七十首,蔣景祁《陳檢討詞鈔序》稱:“予初刻先生儷體,謁開府余公,公濡筆爲之序,仍索其填詞,謀梓行之,而家阮葭友、廣存同有此志,公乃屬予與顧子梁汾校讐之。計原藳未刻《迦陵詞》合《烏絲詞》幾千八百篇,今選若干,嚴芟已刻,寬錄新詞,而其所去則應酬祝嘏之篇爲多,顔曰《陳檢討詞鈔》,志其闕也。”可知《詞鈔》是在《烏絲詞》刻本和《迦陵詞》手稿的基礎上選輯而成。《詩鈔》以詩體分類,錄詩五百首,蔣景祁《陳檢討詩鈔序》稱:“予既校刻先生之詞,復與南耕曹子、雪客周子鈔其詩行世。”可知此書先文次詞後詩的順序,乃蔣氏編書次第,萬不可以詞爲小道而擅易之。《文集》扉葉題“余佺廬、徐健菴、蔣慎齋三先生鑒定”,“蔣京少、曹南耕同選”,“陳檢討文集”,“天藜閣藏版”;《詞鈔》扉葉題“李容齋、成容若兩先生鑒定”,“顧梁汾、蔣葭友、蔣京少、蔣廣存同選”,“陳檢討詞鈔”,“《烏絲》《迦陵》合集,金阊葉繼照梓行”;《詩鈔》扉葉題“王阮亭、高澹人兩先生鑒定”,“周雪客、蔣京少、曹南耕同選”,“陳檢討詩鈔”,“天藜閣藏版”(扉葉上均有“天藜閣”印)。其中主要編刻者蔣景祁(一六四四—一六九七)字京少,一作荆子,宜興(今屬江蘇)人。以歲貢生至府同知。工詞,搜羅順治、康熙間詞作精華,輯成《瑶華集》二十二卷,又與儲欣同撰《春秋指掌》三十卷,兩書亦由天藜閣版刻行世。宜興儲大文(一六六五—一七四三),《祭吳霖蒼文》稱“君之辱臨予邑也,實假館城西南天藜閣……大文、在文暨伯兄素田、季弟汜雲時時登閣,縱論古賢喆”(《存硯樓文集》卷十五),則天藜閣爲宜興一文士匯聚之所。《陳檢討集》中有“同學校定姓氏”,其中可查索者如崑山葉奕苞(一六二九—一六八六)、吳江吳兆騫(一六三一—一六八四)、武進惲格(一六三三—一六九〇)、祥符周在浚(一六四〇—一六九六前後)等均爲康熙間士人,且此本中“玄”“絃”等字均缺末筆,“胤”“弘”“曆”等字則不諱,亦可佐證此本爲康熙間刻本。書中鈐“慶勳”“叔彝讀過”等印記,知其曾經上海王慶勳(一八一四—一八六七,字叔彝)收藏。現藏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53#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38 | 只看该作者
梅村集四十卷目錄二卷(清)吳偉業撰 清康熙七年(一六六八)顧湄等刻本 趙執信批校並跋。框高十八·二釐米,寬十四·二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細黑口,左右雙邊。吳偉業(一六〇九—一六七二)字駿公,號梅村、鹿樵生,太倉(今屬江蘇)人。復社領袖張溥弟子,明崇禎三年(一六三〇年)中舉,四年成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東宮講讀、南京國子監司業等職,崇禎十四年告假歸里。南明弘光朝任少詹事,不久即還鄉隱居。清順治十年(一六五三)應召仕清,初授秘書院侍讀,國子監祭酒,後辭官歸里。吳氏工於詩詞,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著述宏富,除詩文集外,尚著有《春秋地理志》《氏族志》《綏寇紀略》及傳奇《秣陵春》、雜劇《通天臺》《臨春閣》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有傳。此集凡詩十八卷、詞二卷,序、記、碑銘、墓誌、傳等散文、雜著二十卷。其詩多寓身世之感,既委婉含蓄又沉着痛快,早期作品風華綺麗,明亡後多激蕩蒼涼、感慨興亡之音。《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評價曰:“其中歌行一體,尤所擅長。格律本乎四傑,而情韻爲深;敘述類乎香山,而風華爲勝。韻協宮商,感均頑艷,一時尤稱絶調……惟古文每參以儷偶,既異齊梁,又非唐宋,殊乖正格。” 此本爲《梅村集》現存最早刻本。詩集卷端題“後學許旭九日、顧湄伊人訂,男暻元朗、吳暄少融較”,文集卷端題“後學周肇子俶、王昊惟夏訂,侄曉省初校”。詩集目錄後附錢謙益《與梅村先生書》,文集卷前有康熙八年盧綋序、陳瑚序。陳序曰:“越十年而爲戊申,先生著作日富,門弟子顧伊人輩裒集其詩文四十卷刻而行之。工將竣,先生以書來告。”戊申爲康熙七年,知此本應由門人顧湄等裒集校訂,於康熙七年付梓,次年刻竣,且書中文字遇“玄”字皆缺末筆,而康熙以下諸帝御名不避,故定爲康熙七年刻本。經與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同一版本比較,此本佚順治十年錢謙益序文一則及文集目錄一卷。此本雖名爲顧湄等編校,實爲吳氏自訂,而後世翻刻諸本又多有抽毁,且詩集多有趙執信眉批,故此本不僅保留了吳氏詩文集原貌,亦爲研究趙執信對吳氏詩學評價之重要文獻。此本鈐有“吾山”“七錄齋記”“秋谷”“趙執信印”諸印,知此本曾爲趙執信舊藏。趙執信(一六六二—一七四四)字伸符,一作仲符,號秋谷,晚號飴山老人,山東益都(今青州)人。康熙進士,授編修,官至右春坊右贊善。工於詩文,家富藏書,藏書樓名“飴山堂”。此本現藏山東省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52#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38 | 只看该作者
重刊邵堯夫擊壤集七卷邵堯夫先生詩全集九卷(宋)邵雍撰 宋刻本。框高十七·六釐米,寬十二·一釐米。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詩全集框高十八至十九釐米,寬十二·四釐米。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單邊或雙邊。邵雍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明初刻本《伊川擊壤集》時已介紹。邵雍是宋代理學象數體系的開創者,又是理學詩派的創始人。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卷四謂雍“邃於《易》數”,“歌詩蓋其餘事”。《四庫全書總目》引證朱國楨《湧幢小品》曰“佛語衍爲寒山詩,儒語衍爲擊壤集”。邵雍主張作詩不必苦吟,隨口成章,直抒胸臆。他在《無苦吟》中曰“平生無苦吟,書翰不求深”;在《閑吟》中又曰“句會飄然得,詩因偶爾成”,正是他對詩歌主張的自然流露。“弄假像真終是假,將勤補拙總輸勤。”(《弄筆吟》)“知行知止爲聖者,能屈能伸是丈夫。”(《代書寄前洛陽簿陸剛叔秘校》)詞淺義深,飽含哲理。河南程顥久識其人,謂“堯夫,内聖外王之學”(《宋史》卷四百二十七《邵雍傳》)。雍卒,洛人哭吊者不絶於途。親朋故舊聚謀其葬,雍子邵伯温則説:“昔先人有言,志於墓者,必以屬吾伯淳。”伯淳,程顥之表字。因知邵雍與程顥交遊甚密,相知甚深。著有《皇極經世》《觀物内外篇》《漁樵問對》,皆其理學之作。閒適則寫詩,古風、律詩號約兩千篇。程顥《邵堯夫先生墓誌銘》謂“先生有書六十二卷,命曰《皇極經世》;古、律詩二千篇,題曰《擊壤集》”(宋程顥《二程文集》卷四)。宋范祖禹《范太史集》卷三十六《康節先生傳》亦説邵堯夫“有書六十二卷,曰《皇極經世》;詩二千篇,曰《擊壤集》”。臺灣“中央圖書館”藏有南宋末期刻本《伊川擊壤集》二十卷《集外詩》一卷,卷前有邵堯夫自序,謂“《擊壤集》,伊川翁自樂之詩也”。並云“志士在畎畝則以畎畝言,故其詩名之曰《伊川擊壤集》。時有宋治平丙午中秋日也”。丙午,即治平三年(一○六六),表明在他去世前十一年已將其自編的詩集序而傳之。傳世《伊川擊壤集》多保存有宋邢恕後序,曰:“恕嘗從先生學,而奉親從仕南北,未之卒業,然於講聞其文章,而次第其本末,則或能之。其子伯温裦類先生之詩凡若干篇,先生固嘗自序矣,又屬恕以系其後,義可辭乎!元祐六年辛未夏六月甲子十有三日,原武邢恕序。”這時距邵雍謝世已有十四年,因推知《擊壤集》可能到元祐六年纔有刻本行世。《擊壤集》在宋代有兩個版本系統,一爲二十卷本,一爲十五卷本。《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的均是二十卷。清楊紹和《楹書隅錄》卷五著錄“北宋本《康節先生擊壤集》十五卷,六册一函”。並曰:“此本《内集》十二卷《外集》三卷,前有治平丙午中秋自序,編次與各本迥異。序後有蔡氏弼題語一則,蓋由公手訂二十卷本重編爲此本。卷一前後有木記,題‘建安蔡子文刊於東塾之敬室’。細行密字,鎸印至精。”《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續錄》更説此本爲“宋蔡弼子蔡子文刊本,題《康節先生擊壤集》,分内(外)集,與世行本迥異”。一九七五年,江西九江星子縣横塘鄉修灌溉排澇水渠,從陶桂一墓中出土之《重刊邵堯夫擊壤集》,卷端第二行上鎸有“内集”二字,下題鎸有“敬室蔡弼重編”字樣。證明在出土本之前確曾有過分内、外集的傳本,並表明出土本《擊壤集》很有可能就是重編這個傳本所由生。但内、外集十五卷本書名爲《康節先生擊壤集》,出土本書名則爲《重刊邵堯夫擊壤集》;楊《錄》本爲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二三字不等,而出土本則是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楊《錄》本爲《内集》十二卷《外集》三卷,凡十五卷,而出土本則衹有七卷。這些不同,證明出土本可能是在《内集》十二卷《外集》三卷基礎上又重新加以編纂而成的另一個版本。出土本《擊壤集》七卷,收詩二百一十九首。詩題多帶“吟”字,似有類分之意。此本之改編,很有可能以蔡弼重編《内集》十二卷《外集》三卷的傳本爲祖本,故卷端第二行上端仍題有“内集”,下端仍題有“敬室蔡弼重編”字樣。二十卷本《伊川擊壤集》收詩一千三百零七首,此纔二百十九首;《内集》十二卷《外集》三卷本《康節先生擊壤集》由於世無傳本,其收詩多少不得而知,但由於它是在二十卷本基礎上加以重編而成,估計收詩也不會太少。而此出土本《重刊邵堯夫擊壤集》衹有七卷二百十九首詩,顯然是重編的重編,絶非蔡弼所初編者。而這位重編的重編者爲誰,推想很可能仍是閩建書坊,而最大可能就是蔡氏的後人。書坊所得《康節先生擊壤集》蓋衹剩内集七卷二百十九首詩的規制,卷帙太小,難以立世獨行,故衹好再編一部《邵堯夫先生詩全集》,以擴其卷帙和收詩容量。然《邵堯夫先生詩全集》(以下簡稱《詩全集》)也衹有九卷,收詩三百二十八首。邵堯夫一生有詩兩千篇,僅收三百二十八首詩,就敢以《邵堯夫先生詩全集》名之,這也是南宋閩建書坊刻書常用的虛誇説法。之所以推定此兩書爲南宋書坊所編刊,除上述原因外,還有些現象也是書鋪刻書常有的特徵:一是兩書均無序跋,這與官府刻書、私宅刻書不大相同;二是兩書均無刻工,與官刻私雕也很不相類;三是兩書諱字較少,與官刻私雕也不盡相同;四是南宋,特别是南宋後期,坊肆刻書多用簡體、俗體、異體字,原因無它,就是這些字筆畫少,結體簡單,寫樣、刻字都可以節時省工,降低工本,壓低售價,贏得市場,以便獲利。兩書在這一點上表現得十分突出,如万、齐、渊、尽、争、蛮、与、离、变、献、挤、乱、厉、迁、爱、号、厘、数、执、尔、刘、楼、栾、弃、归、战、庙、国、举、递、体、学、宁、辞、兴等字,非俗即簡,這是南宋後期,特别是元代閩建書鋪刻書的常見現象。上述表明,南宋陶桂一墓所出土的兩部邵堯夫詩集,可能是陶氏謝世前若干年福建書鋪子所編刻。陶桂一,世居南康軍星子鎮長岡里,陶淵明二十二代孫。淳祐七年(一二四七)進士,多次授官,均堅辭不赴。終生廉儉自守,安貧樂道。景定二年辛酉(一二六一)正月十六日卒。因知這兩部邵氏詩集的付梓,絶不會晚於景定二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51#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36 | 只看该作者
歷代賦話十四卷續歷代賦話十四卷(清)浦銑輯 復小齋賦話二卷(清)浦銑撰 清乾隆復小齋刻本。框高十九·七釐米,寬十四·五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浦銑(一七二九—一八一三)字光卿,號柳愚,嘉善(今屬浙江)人。制藝根柢經史,尤工詩賦。乾隆三十年(一七六五)選拔貢,次年廷試列高等,不得銓用,遂壯游天下,所至名流無不傾倒。曾先後主秀峰書院、真州書院講席。年八十五卒,終生懷才不遇。著有《歷代賦話》《復小齋賦話》《百一集》《唐宋律賦箋注》《柳愚詩存》《羊城集》《西征集》等,多散佚,或被人竊爲己有。古人重賦由來已久。唐以後,詩有詩話,文有文評,詞有詞話,獨賦無話。北宋王銍所著《四六話》自序云:“詩話、文話、賦話各别見,顧賦話未見其書也,豈爲之而未成歟,抑失其傳歟?”故浦銑輯著的《歷代賦話》一書,可以説是填補空白的開創之作。作者三十六歲(乾隆二十九年)時開始纂輯此書,遍覽“二十二史”及諸家文集、説部,將載於正史的賦話輯爲正集十四卷;博採他書者輯爲續編,亦十四卷。上自戰國,下逮元明,兩千餘年之賦話略具於此。書中且有作者按語。乾隆四十一年作者四十八歲,此書初稿完成。此後又不斷修訂增補,五易其稿而後成編。《復小齋賦話》則是浦銑原著,是乾隆三十八年他四十五歲時開始創作的。此書一經問世,即引起當時文苑矚目,並獲得高度評價。袁枚爲此書作序,云:“柳愚先生創《賦話》一書,溯厥源流,考其義意,部居别白,釽苛碎。凡正史稗官,遺文墜典,有涉於賦者,無不鱗羅而布列之。”孫士毅序云:“柳愚《歷代賦話》一書述而兼作者也。”“得柳愚輯爲一篇,六義附庸蔚成大國,二千餘年之詞客聚若比鄰夫!”張之洞在《輶軒語》中,稱此書爲學賦之“門徑”。該本卷首依次有乾隆五十三年袁枚序、乾隆五十二年孫士毅序、乾隆五十三年楊宗岱序、乾隆二十九年自序兩篇。《復小齋賦話》卷首有乾隆五十三年自序,云:“會正續《賦話》工竣,男榮溎從臾授梓。”據此可知,該本刻於乾隆五十三年。卷末有乾隆五十二年王敬禧跋。書中“琰”字不諱。該本上世紀九十年代被收入《續修四庫全書》影印出版,其版本亦著錄爲乾隆五十三年刻本。《中國古籍總目》著錄爲乾隆五十三年復小齋刻本。浦銑的《賦話》不僅在文獻學和古典文學方面有開創之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文獻。據知見,該本之後再未刊刻過,而且流傳稀少,僅見存於國家圖書館、湖北省圖書館、哈爾濱師範大學圖書館和北京大學圖書館,彌足珍貴。關於浦銑及該書的研究,主要有何新文的《浦銑及其賦話考述》、詹杭倫的《浦銑〈歷代賦話〉收採漢賦資料介紹及其賦論辨析》《浦銑生平著述新考》、湯美麗的《浦銑賦話研究》四篇論文。該本爲近代著名藏書家李盛鐸舊藏,書中鈐有“木犀軒臧書”“麐嘉館印”兩枚印。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50#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36 | 只看该作者
楊盈川集十卷(唐)楊炯撰(明)童珮輯 明萬曆三年(一五七五)韓邦憲、涂杰刻本。框高十九釐米,寬十四·六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楊炯(六五〇—六九三)行七,唐華州華陰(今陝西華陰)人。幼聰明博學,善屬文,十歲舉神童,侍制弘文館。上元三年(六七六)應制舉登科,授校書郎。永淳元年(六八二),以薛元超表薦任太子詹事司職,充崇文館學士。武周如意元年(六九二),出任盈川(今浙江龍游)令,世稱楊盈川。炯恃才傲物,爲政嚴酷。炯善屬文賦,駢儷宏博,張説稱其“文如懸河,酌之不竭”(元辛文房《唐才子傳》卷一)。時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自言“愧在盧前,恥居王後”。長於五律,開有唐一代邊塞詩先聲。《舊唐書》卷一百九十、《新唐書》卷二百十四有傳。楊炯所著詩文頗多,新舊《唐書》均載其有文集三十卷,《郡齋讀書志》著錄《盈川集》二十卷,惜未傳世。據萬曆三年本童珮序“唐盈川令贈著作郎華陰楊侯炯之所作也,楊侯有詩文二十卷,世遠遺逸,流傳者僅詩一卷”,可知明初曾有單卷本存世,當爲各明刻本之祖本,但未見流傳。此刻本書前有皇甫汸、童珮序。書中所收詩文均爲童珮所輯,共收賦八篇,五言古詩四首,五言律詩十四首,五言排律十四首,五言絶句二首,序十一篇,碑三篇,銘、表、議各一篇,神道碑十一篇,墓誌銘八篇,行狀二篇,祭文四篇,附錄收新舊《唐書》本傳及友人贈詩二首、祭文一篇及後世品評七條。童珮字子鳴,一字少瑜,明龍游人。受業於歸有光,好刻書藏書,《少室山房筆叢》載其藏書二萬五千卷,頗多秘帙,著有《童子鳴集》六卷。童珮爲龍游州民,頗爲敬重楊炯,此書序云:“每見侯(楊炯)文章於他書,輒自手錄,凡得如干篇,久之恐復散漫,因爲詮次成帙,仍其舊題曰楊盈川集。”童珮後將所輯詩文獻於衢州郡守韓邦憲。韓侯深獎斯舉,令龍游縣令涂杰鋟梓成書。楊炯詩文後世多有刊刻,常見於總集、合集。有明銅活字《唐人詩集》、明刻四十九卷本《唐十二家詩》、明嘉靖十九年(一五四〇)朱警輯《唐百家詩》、明刻《唐八家詩》、明嘉靖刻二十六卷本《唐六家詩》、明嘉靖二十七年(一五四八)張明刻《唐四傑集》、明張遜業輯、黄墩刻二十四卷本《十二家唐詩》、明萬曆十二年楊一統輯《唐十二名家詩》、明崇禎十三年(一六四〇)張燮、曹荃刻《初唐四子集》、清江標影刻《唐人五十家小集》、清同治鄒氏刊《初唐四傑文集》等本。其中銅活字本《楊炯集》二卷爲存世明代文獻中所收詩賦最全、分體編次最早者,童珮輯本所用編次即源於此。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49#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35 | 只看该作者
列女傳十六卷(漢)劉向撰(明)汪道昆增輯(明)仇英繪圖 明萬曆刻清乾隆四十四年(一七七九)鮑氏知不足齋印本。框高二十三·一釐米,寬十五·五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單邊。劉向(前七七?—前六)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漢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劉歆之父。治《春秋穀梁》,以陰陽休咎論時政得失,屢上書劾奏外戚專權。宣帝時,任散騎諫大夫給事中。元帝時,擢爲散騎宗正給事中。後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專權,被譖下獄。成帝即位,得進用,更名向。遷光祿大夫,官至中壘校尉。校閲中秘群書,撰成《别錄》,爲我國目錄學之祖。撰有《新序》《説苑》等。《漢書》有傳。汪道昆(一五二五—一五九三)字伯玉,號南明,明歙縣(今屬安徽)人。嘉靖二十六年(一五四七)進士。授義烏知縣,教民講武,練成義烏兵。後與戚繼光募義烏兵破倭寇。官至兵部侍郎,王世貞亦曾任此官,天下因稱王、汪爲兩司馬。文章簡而有法,常與李攀龍、王世貞相切磋。有《太函副墨》《太函集》。《明史》有傳。仇英(一四九三—一五六〇)字實甫,號十洲,明太倉(今屬江蘇)人。漆匠出身,居蘇州,從周臣學畫,以賣畫爲生,知名於時。善摹宋元名迹,落筆亂真。擅山水、花鳥,尤長人物,設色、水墨、白描均精。與沈周、文徵明、唐寅並稱“明四家”。詳見《明畫錄》卷一。據《漢書·劉向傳》記載,西漢成帝時禮制衰頹,内寵驕恣,光祿大夫劉向以爲王教由内及外,自近者始,故採《詩》《書》所載賢妃貞婦興國顯家可法則及孽嬖亂亡者,序次爲《列女傳》,凡八篇,以戒天子。是書爲女教經典,流傳廣泛,影響深遠。屢經傳寫刊刻及後人注釋、增補,其卷帙分篇多有不同,人物亦由最初之一百零五人衍至明代之三百餘人。明萬曆年間,歙人汪道昆於劉向《列女傳》基礎上大幅增輯,人物自“有虞二妃”起,至“熊烈女”訖,釐爲十六卷。所增人物皆出明代,多爲歙郡汪、程二姓節烈女子事迹。其書删去向書頌文,改以傳後之“汪□□曰”代之。每篇皆附以插圖。雖仍其名曰《列女傳》,實爲《列女傳》之增輯改編本。卷前有盧文弨《汪氏輯列女傳序》,略云:“今此十六卷者,乃明新安汪某之所增輯。其紀年至明之神廟而止,其紀述近事則歙郡居多,而一郡之中,又汪氏、程氏爲獨多。其稱引太函則汪氏之翹楚名道昆者是也。於向之本書去其子之所爲頌,而繫以己所爲説。於劉氏之輕信者正焉,其事則善矣,而猶有未盡善者,又復爲之推論焉。删其所爲孽嬖亂亡者,而後傳授之間不至赧赧然難以形於口。其析義也精,其敘事也確,其繪畫也又極其工,其爲文辭,亦幾幾乎與向爲甚似焉。剞劂既備,未及印行,距今幾二百年無知之者。有得其版以示吾友鮑君以文,鮑君固歙人,重是鄉前輩之書,爲重價購焉,其名則不知誰,何所刊去,亦嘗遍考之,而卒未得也。”署“乾隆四十有四年孟夏之吉東里盧文弨撰於西湖之崇文書院,錢塘後學汪庚書”。《列女傳》最早著錄於劉向《七略》及《漢書·藝文志》,此後史志、公私目錄多有著錄,篇卷不一。歷代版本衆多,版本源流複雜。南宋嘉定間,武夷人蔡驥整理刊刻《列女傳》,頌義大序排於目錄前,小序七篇散於目錄間,頌則置於各人傳後,現存明代以來各本多源出蔡驥改定八卷本。汪道昆本則自成體系,每傳前有圖,計三百十二幅,插圖由傳統之上圖下文式擴展爲單獨一版,合葉相連。書前有扉葉,鎸“仇十洲先生繪圖列女傳知不足齋藏版”。目錄下有“仇英實甫補圖”一行。每卷首葉書口下鎸“仇英實甫繪圖”。鄭振鐸以爲“所云仇繪,根本無稽,明代徽派刻工,人物形態,往往都作斯狀,實非出仇十洲手筆也”(《關於版畫》)。仇英之説,蓋爲托名。雖無鎸工題名,就其筆筆落實之風格及嫻熟刀法,或出於新安黄氏刻工。此本繪畫雕工極爲精美,綫條細膩流暢,典雅峭麗,毫髮畢現,爲明代徽派版畫精品。明版初印者殊不可得,亦未見有全本存世。清乾隆年間,歙人鮑廷博重金得其板片,板片尚完好如初,遂重新刷印。知不足齋印本因其版畫精美,頗爲後世推重。另有日本大正十三年(一九二四)圖本叢刊會覆刻本,幾與原刻分毫不差,常有作僞者裁去覆刻牌記,僞充知不足齋本。現藏清華大學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3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6346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48#
 楼主| 发表于 2019-1-3 05:34 | 只看该作者
十家宮詞十二卷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 金嘉采跋。框高十七·七釐米,寬十三·四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此書收唐王建,後蜀花蕊夫人,五代和凝,宋王珪、張公庠、王仲修、周彦質、宋白所作《宮詞》各一卷,詩各百首,胡偉《宮詞》集句一卷及宋徽宗宣和御製《宮詞》三卷。宮詞是以宮廷日常生活爲題材所作之小詩,一般爲絶句。内容如《宋文安公宮詞序》所云:“皆所以誇帝室之輝華,敘王遊之壯觀,抉彤庭金屋之思,道龍舟鳳輦之嬉。”故以鋪寫宮廷華麗生活及歌舞昇平、享樂逸遊情狀之詩爲多,亦偶有寄托深遠、諷諭尖鋭之佳作,以“宮怨詩”最有價值。所寫題材多爲作者親歷親聞,亦有得自内侍、宮妃之口述者。唐大曆中王建所作《宮詞》百首,始以“宮詞”爲題,爲此種體裁之濫觴。稍後花蕊夫人復以《宮詞》一百首大暢其風,後世作者蜂起,宮詞之作遂層出不窮。歷代好事者每有輯錄。《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五著錄《三家宮詞》三卷,“唐王建、蜀花蕊夫人、本朝丞相王珪三人所著”,又有《五家宮詞》五卷,“石晉宰相和凝,本朝學士宋白、中大夫張公庠、直秘閣周彦質及王仲修”所著,各百首。明嘉靖間黄魯曾輯《編選四家宮詞》(收王建、花蕊夫人、宋徽宗、王珪四家),萬曆間又有《三體宮詞》刊行於世。此本王珪《宮詞》後有“臨安府陳道人書籍鋪刊行”刊記一行,知抄自南宋陳起書棚刻本。集各家宮詞之大成,輯錄者當即陳起。王珪《宮詞》後又有嘉定己巳(二年一二〇九)洪伋跋,云:“宮詞古無有,至唐人始爲之,王建所作多至百篇,繼之者蜀有花蘂夫人,本朝有王岐公客自吳中來,又得胡元邁集句,亦且百篇,宮詞其備矣。予謂建與王守澄遊,故多知掖庭事;花蘂少長僞蜀宮中;岐公久在禁苑,其事皆得於見聞;元邁一布衣,乃能集諸家之善,是固博洽所得。至述清燕之閒、遊豫之度,平徹若此,豈‘馬周若素宦於朝’之謂歟?因類而刻之,以備好事者觀覽。”可據知陳起輯錄來源之一即洪伋所刻王建、花蕊夫人、王珪、胡偉四家《宮詞》,其餘六家則不詳其依據。今陳氏書棚刻本尚存《宣和宮詞》三卷、《張公庠詞》一卷、《王仲修詞》一卷、《周彦質詞》一卷,“徵”“構”“慎”“敦”“廓”等字皆避諱缺末筆。與此抄本相校,有數處異文,如《宣和宮詞》卷一“燧人鑚火應時分”,抄本“鑚”從火旁;卷二“想應曾占惜年春”,鈔本“惜”作“昔”;卷三“零露瀼瀼夜未睎”,鈔本“睎”作“晞”;“夜静綺窗輝絳”,鈔本“”作“臈”。《張公庠詞》“更宜踈雨濕欄杆”,鈔本“杆”作“竿”。此外鈔本“構”字有不缺筆者。可見雖曰影抄,與宋刻原本亦難免差異。《王仲修詞》“魚鑰傳呼鎖禁城”,抄本“禁”字爲空格;《周彦質詞》“故産皇家是吉祥”,抄本“吉”字爲空格;最末一首宋刻獨占一葉,鈔本無此首,恐抄本所據之本略有殘損,不如今存宋本之完善。雖此抄本與宋刻原本有小小異同,仍大體保存底本文字原貌,是唐宋《宮詞》最重要之傳本。書中實以王建、花蕊夫人、王珪、胡偉爲四家宮詞,版心分别記“宮詞一、二、三、四”;以和凝、張公庠、王仲修、周彦質爲四家宮詞,版心分别記“和詞一、張詞二、王詞三、周詞四”;宋徽宗所作版心記“宣和一、二、三”;宋白宮詞版心衹記“宋詞”,合爲十家。此本《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不載。書末有光緒元年(一八七五)金嘉采跋,稱此本“筆畫謹嚴精雅,妙絶當時”,“紙質薄仞,絶無簾紋,明潔若卵膜,翻動簌簌有聲”。鈐有“宋本”“甲”等毛氏父子各印,又曾經四明蔡鴻鑑墨海樓收藏,鈐有“琴樵”“碧玉壺蔡鴻鑑校書讀畫之印”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随社  

GMT+8, 2024-11-22 16:09 , Processed in 0.025862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