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往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华再造善本——明清编(不全)

  [复制链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16 | 只看该作者
鐵崖先生古樂府十六卷(元)楊維楨撰 明初刻本。框高十八·三釐米,寬十二·二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雙邊。楊維楨(一二九六—一三七○)後亦署維禎,字廉夫,號鐵崖,晚號東維子,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元泰定四年(一三二七)進士,授天台縣尹,改紹興錢清場司令,至正初除杭州四務提舉,轉建德路推官,陞江西儒學提舉,避兵未赴。明初命修禮樂書,旋以老病告歸。著有《春秋合題著説》《史義拾遺》《東維子文集》《麗則遺音》《鐵崖賦稿》等。事迹具《明史·文苑傳》。據《四庫全書總目》,鐵崖《古樂府》十卷,至正六年(一三四六)門人吳復類編。元季詩格纖靡,歌行尤多類小詞。維楨以雄桀之才,力挽其弊,而矯枉過直,遂至於詭怪不經。要其别調逸情,亦天地間不可磨滅之文。《復古詩集》六卷,至正二十四年門人章琬編。所載皆琴操、宮詞、冶春、遊仙、香奩之類,而古樂府亦雜列其間。以皆時俗所不爲,故題曰“復古”。此本卷一至十題“鐵崖先生古樂府”,卷十一至十六題“鐵雅先生復古詩集”,而卷數與前十卷連屬,有人爲拼合之迹。卷十有部分詩作重出於卷十四,如《春俠雜詞》十首中有六首重出,《小遊仙》二十首中有十二首重出。《古樂府》前有成化二年(一四六六)王益重刻後敘云:“《古樂府》十卷,乃先生門弟富春吳見心所編,崑山顧仲瑛所刻者。益屢欲鋟梓垂遠,緣無善本,駸尋歲月,竟不克就。成化紀元之春,余邑都憲葉公與中奉敕巡撫兩廣,聽政之暇,留心典籍,嘗校正《古樂府》,命廣州郡守沈公禮刻梓,印寄崑山周德元諸友。”知舊有成化元年沈禮廣州刻本(近人張乃熊舊藏一“明初刻本”,行款爲十二行二十二字,僅《古樂府》十卷,與此本前十卷文字大同小異,或即沈禮刻本,今歸臺北“中央圖書館”);《復古詩集》後有正統元年(一四三六)楊士奇、衛靖二跋,衛靖跋稱從楊士奇家本錄出,屢欲鋟梓而未遂,知有正統元年寫本。此本舊題“明初刻本”,實爲明成化五年劉傚刻本,趙松雪體手寫上版,版式爲成化刻書典型風格。卷末有成化五年劉傚跋云:“鐵崖楊先生以文章鳴世,其《古樂府》等作冠絶古今,然未有鋟梓以傳之者。好文之士,罕獲見之。予得是編,不敢私藏,謹爲命工刊布。”疑劉傚所據原爲二書:一成化元年刻《古樂府》十卷,一正統元年寫《復古詩集》六卷,傚重刻時强合爲一,已非舊觀。坊賈射利,撤去劉傚跋及楊士奇、衛靖二跋,各家藏書著錄遂有誤認作元刻者。丁丙八千卷樓舊藏之“元刻”,今歸上海圖書館;楊紹和海源閣舊藏之“元刻”,今歸臺北“故宮博物院”;吳重熹石蓮闇舊藏本,吳氏手跋題爲“元刻”,今歸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東亞圖書館。實皆爲此劉傚刻本。又,此刻傳世本有初印、後印、更後印之别:丁丙舊藏者爲後印本,卷六第一葉、卷十二第二葉、卷十四第六至八葉補版,卷六《楊佛子行》“恒有馴鳥集墓樹,隨佛子往返”,後印本“返”字作墨釘。楊紹和舊藏者爲更後印本,卷二第五至六葉又補版,版式改作四周單邊,且未刻句讀。是書以明末毛氏汲古閣刻本最爲通行。然毛刻出自此本,而削其行間評注,文字亦多改易:如卷二《城西美人歌》“莫借秉燭添紅粧”,“借”毛本作“惜”;《内人剖瓜詞》“鸞刀未破團玉斗”,“團”毛本作“圓”;《李卿琵琶並引》“一聲一聲如裂帛”,毛本作“一聲如裂帛”;《李卿琵琶並引》“嘗爲溉之學士賞識”,毛本作“李溉之”;《昭君曲》“漢家將軍築高壇”,毛本作“將軍漢家高築壇”。《四庫全書》著錄本書,依據毛本繕出,脱誤正同,未足稱善。此初印本,目錄第一至二葉,卷三第七葉、第九葉,卷五第六葉係後人抄配。鈐有“荃孫”“雲輪閣”等印,繆荃孫《藝風藏書記》卷七曾予著錄。現藏上海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12 | 只看该作者
風雅遺音二卷(宋)林正大撰 明刻本 黄丕烈、丁丙跋。框高二十·九釐米,寬十四·九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單魚尾,左右雙邊。林正大(生卒年不詳)字敬之,號隨庵,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清沈辰垣《歷代詩餘》卷一百零七謂正大爲“嘉泰時人,著有《風雅遺音》四卷”。開禧中爲嚴州(今浙江建德)學官。是書仿蘇軾隱括《歸去來詞》之例,取前人詩文隱括其意製爲雜曲,每首之前仍全載本文。所謂隱括乃是一種文學創作方法,是對原文進行高度概括後的改寫,乃宋人爲詞學另開一徑之獨創。林正大乃宋代創作隱括作品數量最多的人。其書以十五個詞調,隱括六朝、唐、宋時期,李白、杜甫、蘇軾、歐陽修、黄庭堅、范仲淹等十八位作者的詩文四十一篇,其中杜甫的《醉時歌》一篇寫了三調,故全書實際隱括了十八位作者的三十九篇名作。後世對隠括詞總體評價不高,《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稱其書“语意蹇拙,殊無可采”,故僅列入存目,蓋力避俚俗,務求雅正。諸家書目記載是書卷數多有不同,有作二卷,亦有作四卷者,以二卷居多。此書嘗有宋刻本,《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引“編修汪如藻家藏本”卷末過錄的徐釚跋云:“《風雅遺音》上下卷,南宋刊本,泰興季滄葦家藏書。”然此季氏藏本是否爲宋刻,存疑。查《季滄葦藏書目》,並未著錄有宋刻《風雅遺音》者。今季滄葦舊藏《風雅遺音》有幸已隨部分過雲樓藏書歸入南京圖書館。是書鈐有季氏父子諸印。白口方字,行格疏朗,頗有宋版遺風。從字體風格來看,當屬明早期刻本。前人好古佞宋,或疑此書即徐跋所指之宋刻。今南京圖書館所藏此明刻本,有黄丕烈、丁丙題跋。黄丕烈跋云:“此《風雅遺音》上下二卷,余疑爲元刻,因其紙紋之闊而字畫之古也。……此本殆從南宋本翻雕者耶?……即非元刊,究爲希有,所見古書錄中定與稼軒詞争勝矣。”兩部明刻相較,宛若同槧,兩書均半葉九行,行十八字,白口。然二書版框不同,季氏本爲四周單邊,黄跋本爲左右雙邊。二書版刻字體相似,均端莊凝重,古樸大方。然季本作簡體字或俗體字者,黄跋本多爲繁體字,如:“尔”(季本)作 “爾”(黄本),“斈”(季本)作“學”(黄本),“斉”(季本)作“齊”(黄本), “斍”(季本)作“覺”(黄本)等等,不一而足。簡體字或俗體字出現之繁密,爲季本一大突出特徵。文字内容方面,黄跋本較季氏本多出甲子七夕林正大題識及嘉泰甲子陳子式序。黄本内容完整,第十四葉正面:“添悲切試與含愁……絃空絶忽窻前一夜。” “添悲”“忽”字被鏟掉成墨釘。又下卷第三十一葉正面末行,李白“清平調”詞原文後闕:“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槛露华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瑶臺月下逢”幾句,又第三十一葉反面、第三十二葉俱逸。前人題識中,有謂此書爲宋刻者,有謂此書爲元刻者,有謂此書爲明刻者,可知此書版本之難以確定。今觀此本版式風貌、字體風韻確有宋刊或元刻氣息,但又不可遽下結論,尚俟研討。正如黄丕烈所言:“即非元刊,究爲希有,所見古書錄中定與稼軒詞争勝矣。” 此本叠經明清名家收藏,流傳有緒。書中鈐有“張廷臣元忠印”“古譚州袁卧雪廬收藏”“黄印丕烈”“蕘圃”“平江黄氏圖書”“嘉惠堂丁氏藏書之印”“八千卷樓珍藏善本”等印。現藏南京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10 | 只看该作者
埤雅二十卷(宋)陸佃撰 明建文二年(一四〇〇)林瑜 陳大本刻本。框高二十·三釐米,寬十四·九釐米。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三字,黑口,左右雙邊。存十三卷:一至六、十四至二十。陸佃(一○四二—一一○二)字農師,號陶山,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陸游祖父。家貧苦學,映月讀書。千里尋師,過金陵,受經於王安石。熙寧三年(一○七○)入京應考,時王安石當國,首問新法,佃則如實回答:“法非不善,但推行不能如初意,還爲擾民,如青苗是也。”(《宋史·陸佃傳》)廷試,從容條對,擢爲甲科。與王子韶修定《説文》進呈,帝召見,佃考禮以對,神宗悦,用爲詳定郊廟禮文官。加集賢校理、崇政殿説書,進講《周官》,神宗稱善,同修起居注。元豐定官制,擢爲中書舍人、給事中。哲宗立,遷吏部侍郎,以修撰《神宗實錄》徙禮部侍郎。進禮部尚書。紹聖初,坐修《神宗實錄》不實罪,落職,知泰州,改知海、蔡二州。徽宗即位,召爲禮部侍郎,修《哲宗實錄》。建中靖國元年(一一○一)拜尚書右丞,遷左丞。崇寧元年(一一○二),以名在元祐黨籍,謫知亳州,數月卒,年六十一。追爲資政殿學士。佃工詩文,又精通禮象、名數、小學,著書二百四十三卷,著有《爾雅新義》《埤雅》《禮象》《春秋後傳》《鶡冠子》等。事迹詳《宋史》卷三百四十三《陸佃傳》。元豐中,陸佃獲對神宗,答對中縱言至於物性,帝聽後稱善,且恨古未有著爲書者。佃則對曰己嘗爲之,然草創未成,不敢進御。帝意欣然,欲見未成之稿,佃遂進呈《説魚》《説木》二篇。自此,益加筆削,先撰成《物性門類》。書將成,神宗駕崩,未及再進。加之此時出爲外官,略有餘暇,遂傾心論撰,並先注《爾雅》,賡作此書,號曰《埤雅》,以爲《爾雅》之輔。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三著錄陸佃《爾雅新義》二十卷,並謂:“頃在南城傳寫,凡十八卷,其曾孫子遹刻於嚴州,爲二十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三又著錄陸氏《埤雅》二十卷,並謂:“既注《爾雅》,遂成此書。其書物性精詳,所援引甚博。”可證《爾雅新義》與《埤雅》之間確有先後因果關係。《埤雅》凡釋魚二卷、釋獸三卷、釋鳥四卷、釋蟲二卷、釋馬一卷、釋木二卷、釋草四卷、釋天二卷,總二十卷。北宋徽宗宣和七年(一一二五),其子陸宰序而傳之,詳見本書卷前所存陸宰《埤雅序》。本書卷前又有張存《重刊埤雅序》,謂:“其後五世孫壡,由秘閣修撰來知贛州,再用刻於郡庠。”因知陸佃《埤雅》曾由其五世孫陸壡刻於江西贛州郡庠。檢明許東望纂修之[嘉靖]《山陰縣志》卷五,載“陸壡,佃五世孫,後改名景思。紹定五年(一二三二)徐元杰牓”進士。清李亨特纂修之[乾隆]《紹興府志》卷五十四載:“陸壡,字景思,號雲西,會稽人。佃五世孫。紹定五年進士,官禮部員外郎、崇政殿説書。謝皋羽編《天地間集》,列於文謝諸公後。”可證陸壡確爲陸佃五世孫,嘗知江西贛州,故將先祖陸佃《埤雅》刊於贛州郡庠。時間當在南宋理宗紹定五年以後。據本書卷前張存《重刊埤雅序》,至明初,宋刊贛州本《埤雅》“歷世既久,悉燬於兵燹。間有遺編,多爲世俗秘而藏之,人罕得聞”,故於“天子建文貳年,會奉議大夫、江西道肅政按察使司僉事、古閩林公瑜字子潤巡按贛上,公莫遑他務,首以興起斯文爲己任,乃訪於耆民黄維,得是書以讀之”。“於是診於衆曰:‘吾欲散是書與四方學者共之,當今屬官誰可與者?’僉曰:‘莫如太守陳大本克承公意也。’乃命鳩工刻之。”可知此本確於建文二年(一四○○)由林瑜、陳大本刻於江西贛州,其源當由宋陸壡贛州郡庠本所從出。林瑜字子潤,福建龍巖人。洪武中以太學生授五軍右斷事,折獄有方,擢江西僉事,轉副使。陳大本,安徽無爲人。洪武中任贛州同知,據清謝旻[康熙]《江西通志》載其“撫民以寬,臨吏以莊,應務以敏,尋陞本府知府”。仕履行實證明林、陳二人其時確在江西爲官,與重刊《埤雅》事契合。清耿文光《萬卷精華樓藏書記》卷十三著錄有明仿宋寫刻本《埤雅》二十卷;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二著錄有元末刊本《埤雅》二十卷,爲每半葉十行,行十九字,黑口,四周雙邊。今皆不知下落。《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明建文二年刻本,此書今存四部,除國圖藏本外,其餘三部均係建文本之翻刻本。《中華再造善本續編》配書原則是相同版本可配補,不同版本不相與配,故雖有建文本的翻刻本,亦不得拼配,衹得印製國圖所藏十三卷殘本。書内鈐有“雙鑑樓珍臧印”印,表明曾是傅增湘藏園舊物,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09 | 只看该作者
三國志通俗演義二十四卷(明)羅本撰 明嘉靖元年(一五二二)刻本。框高二十四·八釐米,寬十六·五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七字,黑口,四周雙邊。羅本(一三三〇?—一四〇〇?)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太原人,或説東原(今山東東平)人。明郎瑛《七修類稿》謂爲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元至正時曾游江浙,元亡不知所終。元明小説署名羅氏者尚有《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真僞不可考。羅亦能詞曲,有雜劇《趙太祖龍虎風雲會》《忠正孝子連環諫》《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今唯《風雲會》存。事迹見明無名氏《錄鬼簿續編》等書。三國故事早在唐、宋間已在民間流傳,宋、金時,民間藝人説唱三國故事者已相當普遍(參見《東坡志林》卷六、《東京夢華錄》卷五),金元雜劇亦常用三國時事。羅貫中根據《三國志》及裴松之注、《後漢書》,間採話本、民間傳説,綜合熔裁,再創作而成此書。全書以魏、蜀、吳三國興亡爲綫索,以蜀漢爲中心,大體按編年順序,描寫從漢靈帝中平元年(一八四)始至晉武帝太康元年(二八〇)止,近百年間的歷史故事。繼承講史、雜劇傳統,拋棄某些神怪傳説,而加强史事描寫,如明高儒《百川書志》所云:“據正史,採小説,證文辭,通好尚,非俗非虛,易觀易入,非史氏蒼古之文,去瞽傳詼諧之氣,陳敘百年,該括萬事。”結構完整,規模空前,人物形象鮮明,寫作技巧純熟,是我國第一部長篇章回歷史小説,爲馮夢龍所稱“四大奇書”之一(李漁《兩衡堂刊本三國志演義序》)。書中褒貶抑揚與朱熹《通鑑綱目》相一致。是書最早版本是嘉靖元年刻本,上海圖書館等地有收藏。卷首有弘治七年(一四九四)庸愚子(蔣大器)序、嘉靖元年修髯子(張尚德)《三國志通俗演義引》,嘉靖元年爲壬午年,故又稱“嘉靖壬午本”。原題“晉平陽侯陳壽史傳,後學羅本貫中編次”。卷端有《三國志宗僚》一篇,於書内人物各繫一小傳。全書凡二百四十則,並不分回,衹分爲二十四卷,每卷首開列十則七言子目。自“祭天地桃園結義,劉玄德斬寇立功”起,至“羊祜病中薦杜預,王濬討取石頭城”止。此本雖無修髯子引,然與上圖藏本對比,知爲同一版本,故前人亦定爲嘉靖壬午本。《三國志通俗演義》版本甚多,現存明刊本約三十種,清刊本七十餘種,各本間關係十分複雜。大體可分爲嘉靖本(即此本)、“志傳本”(《三國志傳》)、“李評本”(《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毛本”(毛宗崗父子評改本《第一才子書三國志演義》)四個版本系統。各版本系統之來源及其間的演化關係,學界有較大争議。嘉靖本是現存《三國志通俗演義》刊印最早的版本,最爲接近原書原貌(參見鄭振鐸《三國志演義的演化》一文),與其他版本相比,面貌差别很大,對探討《三國演義》的成書時間、原作面貌、版本演變及羅氏的思想傾向有重要價值。書中有民國十七(一九二八)、十八年于右任、李經邁、陶仲木、張一麐、鄧邦述、周鍾嶽、董康等十餘家觀書題款。鈐有“楊壽祺珍藏”“壽祺讀書”等印。現藏甘肅省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2:08 | 只看该作者
名家詩法八卷(明)黄省曾編 明嘉靖二十四年(一五四五)結綠囊刻本。框高二十·三釐米,寬十三·二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黄省曾(一四八九—一五四〇)字勉之,號五嶽山人,吳縣(今屬江蘇蘇州)人。嘉靖十年舉於鄉,後纍試不第,以任達放佚終其身。曾從學於王陽明、湛若水,又學詩於李夢陽。工詩文,好農桑。著述有《五嶽山人集》三十八卷、《騷苑》三卷、《西洋朝貢典錄》三卷、《養魚經》《稻品》等。生平事迹詳見《明史》卷二百八十七、《明儒學案》卷二十五。“詩法”者,指詩之創作方法與規律。明代承襲元代鑽研詩法之風,多將前代詩格、詩式與詩法加以彙集刊行。是編即爲詩法彙編叢書,收錄唐、宋、元詩法著述七種,卷一白樂天《金鍼集》,卷二嚴滄浪《詩體》,卷三范德機《木天禁語》,卷四楊仲弘《詩法》,卷五《詩家一指》,卷六《詩學禁臠》,卷七、八分别爲《沙中金集》上、下。是編《國史經籍志》詩文評類著錄爲“《黄勉之詩法》八卷”,《萬卷堂書目》雜文類作“《詩法源流》八卷”,《千頃堂書目》文史類作“《詩法》八卷”。明成化間,楊成校刊有《詩法》五卷,分内、外二篇,所收品種與是編相同,故一般認爲是編乃據楊成《詩法》重編而成,並將五卷析爲八卷,稍作增減。此編各書雖真僞雜糅,然將多種古代詩論文獻彙爲一集,頗便觀覽。萬曆間,朱紱又以此編爲基礎編成《名家詩法彙編》。此本爲明嘉靖二十四年結綠囊刻本,卷八末有“大明嘉靖二十四年歲次乙巳孟春之吉結綠囊刊”“浙江葉杏園梓行” 二行刊記可證。此本無序跋,各卷卷端皆題“吳郡黄省曾編次,劉佑校正”字樣。卷内有朱墨圈點,間有文字校正。此本所收各書文字與他本多有不同,頗具校勘價值。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是編尚有明嘉靖三十四年詹氏白雲館刻本、明贛郡蕭氏古翰樓刻本,二者皆爲此本之翻刻本。此本鈐有“北平孔德學校之章”諸印,知此本曾爲民國間北平孔德學校收藏。孔德學校由蔡元培、沈尹默等於一九一七年在北京東城方巾巷創辦。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北京市政府將孔德學校藏書調撥首都圖書館。今仍庋藏其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2#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33 | 只看该作者
古今雜劇二百四十二種 明抄本。框高十九·六釐米,寬十二·九釐米。行字不等,欄格不一。是書亦名《脉望館抄校本古今雜劇》,原書種數、册數已不可考,流傳中漸有散失,今存二百四十二種,分裝六十四册,含明刻本《息機子雜劇選》十五種、明刻本《古名家雜劇》五十五種,餘一百七十二種均爲明抄本。是書乃明藏書家趙琦美抄校,爲趙氏藏書室脉望館故物,每册書内幾乎皆有趙琦美於萬曆四十二年至四十五年間(一六一四—一六一七)校跋。趙琦美(一五六三—一六二四)原名開美,字仲朗,號玄度,又自號清常道人,常熟(今屬江蘇)人。趙用賢子,以父蔭,歷官刑部貴州司郎中,授奉政大夫。平生“損衣削食,假書繕寫,朱黄雕校,欲見諸實用。得善本,往往文毅公(用賢)序而琦美刊之”(《趙氏家乘》)。據琦美編訂《脉望館書目》知,曾收藏圖書近五千種二萬餘册,刊印書籍三十六種一百二十六卷,並抄校過大量秘本。琦美與東閣大學士于慎行之子于小谷交好。小谷名緯,以父蔭爲中書舍人。二人同朝爲官,並爲戲曲愛好者,同氣相投,互通有無,抄錄校補自藏雜劇,並考訂諸劇作者,讀者藉以得見明代御戲監戲文真貌。是書輯錄元明兩代劇本,蔚爲大觀,除馬致遠、關漢卿、白樸、鄭光祖等諸名家以外,琦美又請人抄錄衆多無名氏雜劇,並親作校跋。從趙氏題跋可知是書抄本來源有三:一是“從内本錄校”,“内本”即指明宮廷演戲劇本;二是借于小谷家藏本傳抄;三是無題識不知來歷抄本。此書爲孤本秘笈,收錄古代戲曲最多,是研究元明雜劇及其作者之重要資料。所收劇目約有一百三十六種爲久已失傳的孤本,内又有二十九種元雜劇不見於其他戲曲選本。亦有一些雖與他版名目相同,然異文甚夥,内容亦不盡相同,甚至像另一種雜劇。書中有董其昌在崇禎年間跋文四則及錢曾抄補缺文三行,部分雜劇有何煌在雍正三年至七年間(一七二五—一七二九)校跋,何氏據元刊本雜劇及其他抄本曲類數十種校補本書。是書首册又有黄丕烈抄錄自藏曲目《待訪古今雜劇存目》和親筆題跋一則,對鑒定版本、瞭解元明雜劇傳世情況甚有補益。是書發現前,元人雜劇多賴明萬曆四十四年刻臧懋循《元曲選》流傳,《元曲選》收元雜劇凡百種,當時於雜劇選中最爲豐富,而是書種數比《元曲選》多出一倍半,可謂爲中國戲曲研究增添一座寶庫。琦美殁後,是書連同衆多脉望館藏書皆歸錢謙益絳雲樓,後又入錢曾手中。錢曾《也是園書目》著錄大批戲曲書,主要爲琦美抄校本,當時除著錄重複外,是書尚有三百四十種七十二册,後人稱之爲《也是園雜劇目》,或有稱之“也是園戲曲”者。錢曾之後,是書又經季振宜、何煌、黄丕烈遞藏。黄丕烈始定其名《古今雜劇》,一直沿用至今。黄氏之後又輾轉相傳於汪士鐘藝芸精舍、趙宗健舊山樓、丁祖蔭等處。因輾轉數人之手,致此書流傳中不斷散失。已見前説,錢曾時尚有三百四十種,至季振宜著錄時則餘三百種,黄丕烈時又少至二百六十六種六十六册,黄氏手抄目錄四十葉,今附書前。傳至汪士鐘之手,則僅餘今數。一九三八年五月,鄭振鐸於上海淪爲孤島時,由教育部長陳立夫撥專款,從古董商孫某手中購得此書,後入藏國立北平圖書館。是書明代書目未見著錄,清人書目以錢曾《述古堂書目》和《也是園書目》記錄此書最早。又因《也是園書目》詳載此書中每劇名目,故世稱“也是園古今雜劇”。一九三九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從該書選出珍本一百四十四種,由王季烈等人校訂出版,題名《孤本元明雜劇》。一九五八年,鄭振鐸將此書收入其主編《古本戲曲叢刊》第四集影印出版,題名《脉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成爲通用版本。如前所述,琦美之後,此書歷經錢謙益、錢曾、季振宜、何煌、黄丕烈、汪士鐘、趙宗健、丁祖蔭等名家收藏。鈐有“相府賢賢”“杏華書屋”“曾臧汪閬源家”“非昔居士”“常熟趙氏舊山樓經籍記”“舊山樓書臧”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1#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31 | 只看该作者
儒林外史五十六回(清)吳敬梓撰 清嘉慶八年(一八〇三)卧閑草堂刻本。框高十二·八釐米,寛九·五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四周單邊。吳敬梓(一七○一—一七五四)字敏軒,號粒民,晚號文木老人,又稱秦淮寓客,全椒(今屬安徽)人。小説家。吳敬梓生於世家,幼聰穎,善記誦、工詩文。稍長,補官學弟子員。性伉爽,廣結交,急施與,不數年,祖産垂盡,困窘時,至絶糧。雍正十一年(一七三三)移家金陵。雍正十三年末赴博學宏詞科試。爲諸生二十年,以賣文爲生,潦倒不堪。乾隆十九年(一七五四)客死揚州。其子吳烺(一七一八—?)字荀叔,數學家,通古算,撰有《周髀算經圖注》。吳敬梓詩文,多未付梓,有《文木山房集》十二卷,現存四卷。事迹見胡適《吳敬梓傳》及《吳敬梓年譜》。《儒林外史》何年成書,衆説紛紜。吳敬梓友人程晉芳乾隆十三年至十五年間作《懷人詩十八首》,其中第十六首詩云:“《外史》紀儒林,刻畫何工妍。吾爲斯人悲,竟以稗説傳。”胡適認爲是書成於乾隆五年至十五年間(胡適《吳敬梓年譜》)。後人考證程晉芳詩作成書確切時間爲乾隆十四年,李漢秋先生推測是書成於乾隆十四年前。談風梁認爲吳敬梓“握筆伊始,大概在一七三五年秋後”(談風梁《〈儒林外史〉創作時間、過程新探》),何時完成未有定論。周臘生載文《重論〈儒林外史〉成書時間》認爲,吳敬梓動筆始於一七三六年辭徵辟後,大致成於一七四一年末。是書創作於清乾隆時期,明季遺風尚存士流,吳敬梓身爲士人,深知八股士子情形,故以功名富貴爲眼目,着意暴露士子各式醜態,名曰《儒林外史》,乃“深責儒者,儒者之所以卑劣若此者,功名富貴也”。全書五十六回,人物百態衆生,“其書所列武將、貴游、婦女、僧、道、醫、卜、農、商、方士、劍客、流民、胥役、奴婢、倡優無所不具,而士尤多。八股腐生,斗方名士,皆爲可惡;而名士多欺詐,腐生反誠實……於名士尤詆諆……而亦學爲名士,書中特著其醜”(劉咸炘《校讎述林》卷四《小説裁論》)。書中所錄人物大都實有其人,其事多作者所見所聞,如書中之馬二先生,實爲吳敬梓摯友馮粹中。是書雖無主幹,僅列各色人物,然“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雖云長篇,頗同短製;但如集諸碎錦,合爲帖子,雖非巨幅,而時見珍異,因亦娛心,使人刮目矣”(魯迅《中國小説史略》第二十三篇《清之諷刺小説》)。書中“王冕畫荷”及“范進中舉”等名篇,廣爲流傳,婦孺皆知。《儒林外史》被譽爲“吾國社會小説之開山”(解弢《小説話》,民國八年[1919]出版)。是書三大特色——諷刺藝術、現實主義寫照及語言之白話,在文學界産生了深遠影響。魯迅在《中國小説的歷史變遷》中贊道:“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諧,婉而多諷,於是説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是後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陳獨秀在《儒林外史敘》中曰:“《儒林外史》之所以難得可貴,就在他不是主觀的、理想的,是客觀的、寫實的。這是中國文學書裏很難得的一部章回小説。”是書初刻本乃乾隆金兆燕本(金本),金本《儒林外史跋》云:“惟是書爲全椒金棕亭先生官揚州府教授時梓以行世。自後揚州書肆刻本非一。”(李漢秋《〈儒林外史〉的版本及其沿遞》)金棕亭(生卒年不詳)名兆燕,字鍾越,一字棕亭,全椒(今屬安徽)人。據李漢秋先生考證,此人於乾隆三十三年至四十四年爲揚州府教授。惜金本迄今未見。其次乃是本——嘉慶八年卧閑草堂之巾箱本(卧本),内封記曰:“嘉慶八年新鎸儒林外史卧閑草堂藏板。”再次乃嘉慶二十一年之清江浦注禮閣本(清本)及藝古堂本(藝本)。經李漢秋校對,清本和藝本之行款及文字皆與卧本同,卧本空缺處,清本和藝本同缺,僅内封上有挖改痕迹,實爲卧本之複本。後有同治十三年(一八七四)齊省堂增訂本及增補齊省堂本等。抄本有蘇州潘氏抄本及蘇州群玉齋抄本,兩種抄本同出於卧本。故是本爲現存最早刻本。是書現藏復旦大學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100#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30 | 只看该作者
樂律全書十五種四十八卷(明)朱載堉撰 明萬曆鄭藩刻本。框高二十五·五釐米,寬二十釐米。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五字,黑口,四周雙邊。朱載堉(一五三六—一六一一)字伯勤,號句曲山人,諡端清,故稱“端清世子”,明仁宗朱高熾第六代孫,鄭藩恭王朱厚烷之子。恭王於嘉靖二十七年(一五四八)上書得罪,後被削爵,隆慶元年(一五六七)復爵。萬曆十九年(一五九一)載堉襲王爵,然其“肆力於玉册鴻寶”,不樂名利,故引疾辭,不允,後又六次上疏辭爵,萬曆三十三年神宗詔允之,其讓國之舉被譽爲“昭代天潢一勝事,千秋萬代一美談。可以丹青治化,照耀簡編者也”(《明神宗實錄》卷四百十五)。朱載堉一生勤於著述,《明史》稱其“博古通今”,所著曆、律、算之書“考辨詳確”,著有《韻學新説》《先天圖正誤》《律呂正論》《瑟銘解疏》《毛詩韻府》《禮記類編》《金剛心經註》《醒世詞》等。因其首次以求解等比數列之方法完成十二平均律之計算,與現代鍵盤樂器和音樂藝術數理相一致,又曾精確地測定過北京的地磁偏角、計算回歸年長度值、最早用算盤作開方運算並解决不同進位制的换算問題,故今人多以科學、藝術名家稱之。事迹詳王鐸《鄭端清世子賜葬神道碑》及《明史》卷一百十九《諸王列傳》。《樂律全書》十五種,凡《律學新説》四卷、《樂學新説》不分卷、《樂經古文》不分卷、《算學新説》不分卷、《聖壽萬年曆》二卷、《萬年曆備考》三卷(附錄謝廷訓等四疏)、《律曆融通》四卷(附《音義》一卷)、《律呂精義》内外篇各十卷、《六代小舞譜》不分卷、《小舞鄉樂譜》不分卷、《二佾綴兆圖》不分卷、《靈星小舞譜》不分卷、《操縵古樂譜》不分卷、《旋宮合樂譜》不分卷、《鄉飲詩樂譜》六卷。是書各卷均題“鄭世子臣載堉謹撰”。據《聖壽萬年曆卷首》朱載堉認爲:“夫術士知數而未達其理,故失之淺;先儒明理而復善其數,故得之深。數在六藝之中,乃學者常事耳。仲尼之徒通六藝者七十餘人,未嘗不以數學爲儒者事。數非律所禁也,天運無端,惟數可以測其機;天道至玄,因數可以見其妙。理由數顯,數自理出,理數可相倚而不可相違,古之道也。”又云:“明律義,凡天下之理皆可通,不但爲作樂而已。”(《律學新説》卷一)故其樂律之書,尤詳於數之精確及方法之簡易,並對前賢觀點審慎判定,折衷諸家之法,取其簡要者别著新法,由此對數理、樂理、律理均有獨創見解,故此書爲音樂史、科技史研究之重要史料。《律學新説》前有萬曆十二年序,後附《律學四物譜序》,前有小注云:“舊稿原有,正本則無。今依原本續增,附於此卷之末。”又云:“《四物譜》原稿,文煩而考據詳密,後乃删煩摘要,更名曰《律學新説》,成書以進。校其原稿,特十分之一耳。兹因暇日重校原稿,見此序文,不忍棄去。是故續刊附於末簡,使覽者知作書初意。”則是書先有繁富之初稿,後爲進呈乃删繁就簡並更改書名。今存之文即進呈改定之本。又據《鄭端清世子賜葬神道碑》,朱載堉曾獻《樂律全書》二十卷,則此書首次成書並獻於神宗者或爲精簡之本,今所見之全書十五種者乃後續增補刊行者,故各書字體風格差異較大。《算學新説》卷末注:“萬曆叁拾壹年捌月初叁日刻完。”《操縵古樂譜》前有《玉音坊圖》,即萬曆三十四年丙午歲爲鄭世子載堉所建讓國牌坊圖,並附《操縵古樂譜》序,云:“謹按,樂以人聲爲主,故先永而後律。永者聲氣之元,樂之本也;律者和聲而已,樂之末也。歌不永言,聲不依永,臣父患之。表章操縵者,遵聖諭及舜典之定論故也。”則此書部分版片乃朱載堉生前刊刻,部分爲朱載堉晚年或其過世後其子所刊者。此本又附有大量版畫插圖,有人物、器具等,刻畫皆極精妙。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9#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30 | 只看该作者
長安志二十卷(宋)宋敏求纂修 圖三卷(元)李好文撰 明成化四年(一四六八)郃陽書堂刻本 黄丕烈跋。框高二十五·五釐米,寬十八·六釐米。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二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四周單邊。宋敏求(一○一九—一○七九)字次道,趙州平棘(今河北趙縣)人。宋仁宗寶元二年(一○三九)召試學士院,賜進士,爲館閣校勘官,加集賢校理,任編修官,預修《新唐書》。治平中知制誥,判太常寺、加龍圖閣直學士,修兩朝正史,卒禮部侍郎。家中藏書甚富,達三萬餘卷,惜元符中失火,蕩爲煙塵。宋氏諳於朝廷典故,編著有《唐大詔令集》一百三十卷。筆記《春明退朝錄》,多記掌故時事。又私撰唐武宗以下六世實錄一百四十八卷。其都邑地志方面撰述除是書外,尚有《河南志》二十卷、《東京記》三卷,均已亡佚。李好文(生卒年不詳)字惟中,自號河濱漁者,元大名之東明(今屬山東)人。登至治元年(一三二一)進士第,授大名路浚州判官。歷官至光祿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以翰林學士承旨一品祿終其身。李氏一生著述豐富,除《歷代帝王寶鑒》《大元太常集禮稿》等外,還參與編修《金史》和《宋史》。時人虞集爲作墓誌銘,對其人其事記述頗詳,文見《道園類稿》卷四十四。據《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所云,《長安志》一書皆考訂長安古迹,以唐人韋述《西京新記》疏略不備,因更博採實錄、傳記、家譜、古志、古圖、碑刻、筆記等參校成書,共二十卷,凡城郭、官府、山川、道里、津梁、郵驛,以至風俗、物産、宮室、寺院,纖悉畢具。其坊市曲折及唐盛時士大夫第宅所在,皆一一能舉其處,粲然如指諸掌。書首另附圖三卷,内容包括城市圖、官坊圖、古迹圖和農田水利圖等多幅。其初稿成於元至正二年(一三四二),至正四年,李好文再度出任陝西行臺治書侍御史時對原稿又做了補充。《元史》所錄李好文著作中,遺漏了是圖,所以《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批評説“《元史》疎漏,此亦一端矣”。黄虞稷《千頃堂書目》曾將書名誤作《長安圖記》。清人將圖併入《長安志》,並更名爲《長安志圖》。《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評述此書對研究長安歷史地理價值頗高,司馬光嘗以爲考之韋述《西京新記》,其詳不啻十倍。且韋氏之書久巳亡佚,而此志精博宏贍,舊都遺事藉以獲傳,實非他志所能及。然是書亦有不足之處,程大昌《雍錄》稱其引類相從,最爲明晰,然細細校之,亦不免時有駁複,如曲臺既入未央,而又入之三雍,是分一爲二矣。長門宮在都城之外長門亭畔,而列諸長信宮内,則失其位置矣。況宮殿園囿又多空存其名不著事迹,則亦無可尋繹矣。是書對後世影響深遠,元明清之際多有人仿其體例、借其資料撰述古長安城之作。除前説李好文著《長安志圖》三卷外,元人駱天驤採用該書體例與資料,削繁分類,編纂《類編長安志》十卷,增補了金、元時期重要史料。清人徐松撰《唐兩京城坊考》,其中長安部分完全承襲該書體例與内容,又稍加增補。顧炎武《歷代帝王宅京記》亦仿其體例,徵引賅洽,考據亦頗精審。是書宋代刻本久已失傳,存世有明成化刻本、嘉靖刻本、清《四庫全書》本及流傳較廣的清畢沅校刻本。此明成化四年郃陽書堂刻本乃現存最早之本。據書後所附黄丕烈嘉慶十四年(一八○九)所作題跋,此本乃郡中某故家舊藏,黄氏以重值購獲,並命工重裝,且據嘉靖本補其失葉。今審書中數處鈐有“錢氏書印”印記,或即出於錢謙益、錢曾舊藏亦未可知。蓋錢謙益家常熟,黄丕烈家吳縣,同屬蘇州府,且錢謙益《絳雲樓書目》、錢曾《述古堂書目》均著錄有《長安志》一書,或即此帙。此本書法拙樸可愛,鈐印纍纍,有“錢氏書印”“曾臧汪閬源家”“楊紹和審定”“宋存書室”“楊氏海原閣鑑臧印”“周暹”等章,迭經錢謙益、錢曾、黄丕烈、汪士鐘、楊氏海源閣、周叔弢等諸名家寶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8#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29 | 只看该作者
鶡冠子三卷(宋)陸佃注 明弘治碧雲館活字印本(四庫底本)清高宗弘曆題詩。框高二十·八釐米,寬十四·七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漢書·藝文志》著錄《鶡冠子》一篇,曰:“楚人,居深山,以鹖爲冠。師古曰:‘以鹖鳥羽爲冠。’”是書主張黄老刑名之道,以語錄體方式記錄天地陰陽之道、治國兵法之道乃至選人用人之道。《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曰:“其説雖雜刑名,而大旨本原於道德,其文亦博辨宏肆。自六朝至唐,劉勰最號知文,而韓愈最號知道,二子稱之,宗元乃以爲鄙淺,過矣。” 陸佃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明建文二年林瑜、陳大本刻本《埤雅》時已介紹。《鶡冠子》一篇,《漢書·藝文志》以降,《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通志》《宋史·藝文志》等皆有著錄。是書書衣鈐有“乾隆三十八年(一七七三)四月兩淮鹽政李質穎送到馬裕家藏鶡冠子壹部計書壹本”印,知此本爲當時兩淮鹽政採進本。馬裕,字元益,又字竹泉,原籍安徽祁門,先世業鹽於揚州。其藏書多來自馬曰琯“叢書樓”和馬曰璐“小玲瓏山館”。卷前乾隆御筆題詩曰:“鐵器原歸厚德將,雜刑匪獨老和黄。朱評陸注同因顯,柳謗韓譽兩不妨。完帙幸存書著楚,失篇却勝代稱唐。帝常師處王友處,戒合書紳識弗忘。”足見此本在當時很受重視。是書版印清朗,版口下鎸有“碧雲館”“弘治年”和“活字本”,知碧雲館曾於明弘治年間(一四八八—一五○五),以活字排印是書。傳碧雲館刻書僅此一本傳世,然碧雲館主人,難以考證。趙萬里等編製的《中國版刻圖錄》著錄是書爲“明弘治碧雲館活字印本”,將其混排在銅活字印本中,無法斷定其爲何種材質的活字,而後世更多認爲屬木活字排印本。此本鈐印纍纍,有“乾隆御覽之寶”、袁克文“袁氏仲子”及“克文私印”、恽毓鼎“毓鼎”及“澂齋收藏書畫”、莊藴寬“藴寬讀過”和“恩緘手書”及周叔弢“周暹”等印。袁克文(一八八九—一九三一)字豹岑,别署寒雲,袁世凱次子,項城人(今屬河南)。長於詩文,擅書法。恽毓鼎(一八六二—一九一七)字薇孫,一字澄齋,祖籍江蘇常州。清光緒十五年(一八八九)進士,歷任翰林院侍講,國史館協修、纂修、總纂、提調,文淵閣校理。莊藴寬(一八六六—一九三二)字恩緘,號抱閎,晚年稱無礙居士,常州人(今屬江蘇)。擅書法,曾爲故宮博物院圖書館館長。是書曾爲揚州鹽商馬氏兄弟小玲瓏山館舊藏,清光緒時藏於恽毓鼎處,幾經輾轉歸藏於周叔弢先生,新中國成立後,周氏捐贈國家。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7#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27 | 只看该作者
女中七才子蘭咳集五卷(明)周之標輯 明末刻本。框高十九·三釐米,寛十一·七釐米。每半葉八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周之標(生卒年不詳)字君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輯評《女中七才子蘭咳集》《女中七才子蘭咳二集》等書。此本即《女中七才子蘭咳集》五卷,無序跋,且殘損較甚,據尚存之卷端與書口處題名可知,書中收入馮小青《焚餘草》,王修微《未焚稿選》《遠遊篇選》《閒草選》《期山草選》,尹紉榮《斷香集選》,杜瓊枝《題壁詩》(闕),會稽女子《題壁詩》,徐安生(闕),佘五孃等七人詩詞作品(卷四末附載劉玄芝《宮詞三十七首》,殘存“其十七”至“其三十七”,共二十一首),及支如璔《小青傳》、陳翼飛《小青傳》、陳繼儒《微道人生壙記》、許經《修道人生誌銘》、無名氏《徐安生傳》、呂尚絅《佘五孃小傳》等傳記資料,與申繹芳《偶見女子杜瓊枝題壁詩屬和二首》、徐文衡《和杜瓊枝壁間詩》、馮謙吉《和杜瓊枝原韻》、周之標《劉玄芝宮詞三十七首小序》、范景文《和會稽女子詩》、申繼揆《和會稽女子詩》、申紹芳《和會稽女子詩首韻》、吳楨《和會稽女子題壁詩》、汪大年《和會稽女郎詩》、周之標《和會稽女子詩並爲解嘲》、黄雙蕙《和會稽女子驛亭三絶》、呂尚絅《題佘五孃詩後》、吳思穆《題佘五孃詩和韻》、鄭元勳《和韻》、周之標《和韻》等和作及支琳《吊小青文》、汪大年《會稽女郎詩序》。從這些尚存的内容或可窺見周氏存詩存人、注重交遊的編纂原則。書中所選作品多加圈點與評語,又有朱墨筆手批,署“仙洲評”或“洲評”,不知何許人也。書中所收錄之支如璔《小青傳》中有“萬曆壬子歲”的紀年,汪大年《會稽女郎詩序》末署“己未人日漫記”,則此書至早編成於萬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而刊刻亦當在此後。除此書外,周之標還刻有《吳歈萃雅》《周君建鑒定古牌譜》等書。其中《吳歈萃雅》書前小引署“丙辰臘月”,書中“校點”之“校”字未避明熹宗朱由校名諱,則丙辰或即爲萬曆四十四年;書前周氏題辭爲“古吳章鏞刻”,章氏爲萬曆間吳郡刻工。則周氏之刻書活動在明末無疑。另據《周君建鑒定古牌譜》書前周之標序,《古牌譜》附刊於《女中七才子蘭咳集》之後。今核驗兩書行款、開本一致,允爲同時之刻。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6#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26 | 只看该作者
東觀漢記二十四卷(漢)劉珍等撰 清抄本(武英殿聚珍版叢書底本)。框高二十·八釐米,寬十四·六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紅格,白口,四周單邊。《東觀漢記》爲東漢史臣相繼撰修而成的本朝史書。明帝命班固修《漢書》之後,繼令班固、陳宗、尹敏、孟異等合撰《世祖本紀》,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孫述事迹,作列傳、載記二十八篇奏上,是爲此書之初創。安帝時,劉珍、李尤、劉騊駼、劉毅等奉命續撰紀、表,及名臣、節士、儒林、外戚等傳,起自光武帝建武,終於安帝永初。此後伏無忌、黄景等又承命撰諸王、王子、功臣等傳,恩澤侯表,南單于、西羌傳,地理志。桓帝時,邊韶、崔寔、朱穆、曹壽撰孝穆、孝崇二皇傳和順烈皇后傳,增補外戚、儒林二傳,崔寔又與延篤作百官表和順帝功臣孫程、郭鎮、鄭衆、蔡倫等傳。靈帝時,馬日磾、蔡邕、楊彪、盧植等又補作紀、傳四十多篇,撰補十志。經東漢史官四次增補,從光武帝至靈帝的東漢史事可稱完備。班固著述在宮内藏書處蘭臺,所奏二十八篇尚未彙爲一書。東漢章帝、和帝以後圖籍移置東觀,從劉珍至蔡邕皆著作於東觀,此書因之得名。但最初並無定名。《風俗通義》《三國志》《後漢書》等,稱此書爲《漢記》;《文心雕龍》《世説新語》《水經注》或稱《東觀》《東觀記》,或稱《東觀漢記》。直至《隋書·經籍志》,仍有名稱混用的現象,著錄爲《東觀漢記》,小序則省稱“其後劉珍、劉毅、劉陶、伏無忌等相次著述東觀,謂之《漢記》”。此後書名既確定,歷代目錄皆作《東觀漢記》。《隋書·經籍志》著錄此書爲劉珍等撰,未及始作此書的班固等人,後世書目沿襲未改。劉珍(?—一二六?)一名寶,字秋孫,一作秘孫,南陽郡蔡陽(今湖北棗陽西南)人。少好學,任謁者僕射,遷侍中,轉衛尉。曾奉詔與劉騊駼、馬融校定東觀《五經》、諸子傳記、百家藝術,又撰《釋名》三十篇辨萬物之稱號。另著誄、頌、連珠凡七篇。晉時此書與《史記》《漢書》號爲三史,六朝及初唐人多徵引以注書類事,較此書晚出的東漢諸史也多從中取材。但至唐章懷太子李賢集諸儒注范曄《後漢書》,此書漸湮没無聞。《隋書·經籍志》著錄“《東觀漢記》一百四十三卷”。至新、舊《唐書》則爲一百二十七卷。《文獻通考》稱此書在北宋時尚有四十三卷。而南宋《中興館閣書目》僅著錄八卷九篇、《直齋書錄解題》記十卷九篇。《宋史》爲八卷。此書在元明亡佚。直至清康熙,姚之骃據《續漢書十志補注》《後漢書注》《北堂書鈔》《藝文類聚》《初學記》五書所載遺文,輯爲《東觀漢記》八卷,但未按原書體例編排,且掛漏殊多。乾隆時,四庫館臣以姚本爲基礎,又參以《永樂大典》、類書、古注,重加釐正,輯爲《東觀漢記》二十四卷。分《帝紀》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傳》十七卷、《載記》一卷,篇第不可考者,别爲《佚文》一卷,又附錄此書與范書異同。《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詳述此書散失及輯佚之經過,並評價云:“雖殘珪斷璧,零落不完……惟賴兹殘笈,讀史者尚有所稽。其有資考證,良非淺鮮,尤不可不亟爲表章矣。” 此本爲武英殿聚珍版之底本。首爲目錄,首行下題“武英殿聚珍版”。次爲《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末署“乾隆四十二年十月恭校上”,題纂修官陸錫熊、紀昀、楊昌霖銜名。第二十四卷除佚文外,又“附東觀漢記范書異同”。書中“丘”“玄”“弘”缺筆,乃避孔子、康熙、乾隆名諱。全書用紅格紙抄寫,在案語部分有較多圈改增删,多爲對史事的考訂、輯佚出處的删除以及行文體例的統一。大部分紙葉的邊欄外有書寫較爲隨意的日期和姓名,應爲抄手所記的抄寫時間及抄手姓名,時間從三月廿四至三月廿八日,抄手則有謝熊、羅風岡、劉、秦、魁等約三十人。全書有十一卷在每葉的邊欄外題“校錄黄繩祖”或“黄繩祖”,卷三至五的卷首或卷末題寫“錢濟世”,此二人當負校訂之責。四庫館臣增輯的《東觀漢記》除由武英殿聚珍版擺印之外,又收入《四庫全書》及乾隆時刻印的《桐華館史翼》五種。《四庫全書》本在提要末署“乾隆四十九年十月恭校上”,晚於本書提要所署的“乾隆四十二年”;而校勘官則題爲李潢、裴謙、程嘉謨三人。《桐華館史翼》本在目錄首行題“武英殿聚珍版原本”,乃是據武英殿本翻刻。四庫本、桐華館本二者文字與最終的武英殿本基本相同,但與此本稍有出入。則此底本仍非最終定稿,書中的抄校者姓名、圈改,及與武英殿印本的文字異同,可反映四庫館臣對此書編纂及反復修訂的過程。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5#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25 | 只看该作者
明季野史三十四種三十六卷清抄本。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無欄格。全祖望《鮚埼亭集外篇》卷四十四《與盧玉溪請借抄續表忠記書》曰:“明代野史,不下千家。”其中尤以明季野史爲最,故明高儒《百川書志》始立“野史”一門。此本乃彙抄諸種明季野史而成,彙編抄寫者未詳。共收書三十四種,計三十六卷。所收諸史作者皆爲明末清初人士,依次著錄爲:丁大任《癸巳小春入長沙記》一卷,孫慎行《恩恤諸公志略》一卷,華復蠡《兩廣紀略》一卷,孫慎行《孫愷陽先生殉城論》一卷,蔡鼎《孫愷陽先生前後督師略跋》一卷,范樹鍭《繡江集》一卷,姜燕及《輶軒記事》一卷,顧偉南《丙申日記》一卷,丁大任《永曆紀事》一卷,《江陵紀事》一卷,《東林事略》一卷,《東林紀事本末論》一卷,《督師袁崇焕計斬毛文龍始末》一卷,錢邦芑《崇禎甲申燕都紀變實錄》一卷,《甲申三月忠逆諸臣紀事》一卷,華廷獻《閩游月記》一卷,徐世溥《江變紀略》一卷,《殘明紀事》一卷,瞿共美《粵游見聞》一卷,《行在陽秋》二卷,自非逸史《也是錄》一卷,容溪樵隱《求野錄》一卷,《賜姓始末》一卷,夏允彝《幸存錄》二卷,夏復《續幸存錄》一卷,《四王傳》一卷,《左疏》《左檄》各一卷,《東明聞見錄》一卷,《嘉定屠城紀略》一卷,王秀楚《揚州十日記》一卷,應喜臣《青燐屑》一卷,康範生《仿指南錄》一卷,汪光復《續明季遺聞》一卷。此本各史體例不一,所記多涉明季清初史事,雖爲雜記異錄,甚至亦有不經之語或無稽之説,然其記敘生動,藉之可質正史疑謬、補緝闕遺,不失爲明清史研究的珍貴參考文獻。此抄本工整有序,書法端正,間有朱墨筆校改,且不避清諱。其版心上錄書名,下記葉數。每册前附寫目錄,其字體與正文不同,又與實收書目有異,如第一册許悳士《殉忠錄》,第二册宋轅文《東村紀事》、張遴白《難遊錄》、憨融上人《宮廷睹記》,第三册方以智《兩粵新書》,第四册宋直方《瑣聞錄》《瑣聞别錄》等,皆有目無文。明季野史在清代屢遭禁燬,多賴抄本流傳。此本保存完好,收錄品種較多,與現存諸本文字又頗有出入,具有重要的文献價值。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24 | 只看该作者
聊齋志異不分卷(清)蒲松齡撰 稿本。存二百三十一篇。蒲松齡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清曲阜孔氏抄本《聊齋文集》時已介紹。《聊齋志異》是一部膾炙人口的文言短篇小説集,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聊齋志異》故事内容多採自民間傳説和野史軼聞,寫作上運用了志怪和傳奇文言小説的技法,同時借鑒傳統白話小説的長處,形成了獨特的文言敘事風格。《聊齋志異》問世三百年來深受各時代、社會各階層人士喜愛,被推爲説部名著。《聊齋志異》始作於清康熙初期,歷時四十餘年始成。蒲氏身後,家人將此手稿藏於淄川城蒲氏家祠。咸豐年間,蒲氏七世孫蒲價人携《聊齋志異》手稿遠走東北,定居盛京(今瀋陽)。光緒二十年(一八九四),價人子蒲英灝入盛京將軍依克唐阿幕府供職,時依氏商請借閲手稿,英灝先以半部借出,待還回後再以另半部相兑,岂料依氏因事病逝京師,半部手稿由此佚失。現存《聊齋志異》半部手稿共收小説二百三十一篇。其中除庫官、 酆都御史、龍無目 、雙燈、捉鬼射狐等三十一篇爲他人代抄外,其餘二百篇爲蒲松齡手迹。書中眉欄上及各篇正文後間有蒲氏手錄王士禎評語及佚名校語,光緒初年,由於裝裱裁切不慎,曾致部分眉批校語受損。蒲氏生前家境清貧,無力刊行此稿,《聊齋志異》僅以傳抄方式於世間流傳。在其故去五十餘年後,清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始有趙起杲青柯亭本問世,此爲《聊齋志異》最早一次刻印,然其所據底本非蒲氏稿本,在内容上已與蒲氏稿本有了很大差異。如《稿本》中犬姦、牛同人、吳門畫工等二十五篇爲青柯亭本所無。在《聊齋志異》問世三百餘年中,流傳的各種版本所據底本多非蒲氏稿本,傳刻抄寫中或有文字訛誤,或有故事遺漏,或有内容篡改,或有篇目僞托。因此,半部手稿對於補正、校訂世間傳本之訛誤皆有重要價值。一九五〇年,蒲英灝之子蒲文珊將《聊齋志異》所餘半部手稿捐獻給國家。此半部手稿用竹紙抄寫,係原手稿全部八册的一、三、四、七册。一九五一年裝裱時,改爲金鑲玉形制,並由四册析爲八册。是書《聊齋自誌》末鈐有“松齡”印記。現藏遼寧省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3#
 楼主| 发表于 2019-1-1 10:24 | 只看该作者
四大奇書第一種六十卷一百二十回(明)羅本撰(清)毛宗崗 杭永年評定 清康熙刻本。框高十八·九釐米,寬十一·三釐米。每半葉八行,行二十四字,白口,四周單邊。羅本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明嘉靖元年刻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時已介紹。毛宗崗字序始,號孑庵,江蘇長洲(今蘇州)人,毛綸(號聲山)之子。著有《孑庵雜錄》。其生年或生活時代,歷來説法不一,大體以明末清初説爲主。陳翔華《毛宗崗的生平與〈三國志演義〉 毛評本的金聖歎序問題》考證其人生於明崇禎五年(一六三二),卒年當在清康熙四十八年(一七○九)春後或次年以後。與其父毛綸皆曾坐館課徒。平生交往先後有長洲浮雲客子、蔣燦、蔣銘、蔣之逵、蔣深、金聖歎、尤侗、褚人獲、金豫晉諸人。杭永年,生平事迹待考。毛綸《第七才子書琵琶記總論》有云: “昔羅貫中先生作通俗《三國志》一百二十卷,其紀事之妙,不讓史遷,却被村學究改壞,予甚惜之。前歲得讀其原本,因爲校正,復不揣愚陋,爲之條分節解。而每卷之前,又各綴以總評數段,且許兒輩亦得參附末論,以贊其成。書既成,有白門快友見而稱善,將取以付梓,不意忽遭背師之徒欲竊冒此書爲己有,遂致刻事中擱,殊爲可恨。今特先以《琵琶》呈教,其《三國》一書,容當嗣出。”黄霖《有關毛本〈三國演義〉的若干問題》揣測毛綸所謂“背師之徒”,所指即是杭永年,他對毛綸父子稿本作了無足輕重之個别修改,然後以“定”本身份出現在署名地方,雙方最終以“茂苑毛宗崗序始氏評,吳門杭永年資能氏定”的妥協方式署名出版。是書内封邊欄外刻“聲山别集”,欄内右刻“古本三國志”,左刻“四大奇書第一種”大字二行,“種”字下有“天香書屋”。首李漁序,次凡例,次總目,次繡像,次讀法,次卷次。《三國演義》爲羅貫中力作,它以三國時期歷史爲主綫,演義從漢靈帝建寧二年(一六九 )到晉武帝太康元年(二八○)晉滅吳統一全國爲止一百餘年史事,小説“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通過藝術構思,以宏大場景描寫魏、蜀、吳三國約半個世紀的紛争與興衰過程,塑造了曹操、劉備、周瑜、諸葛亮、張飛、關羽等衆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情節曲折生動,引人入勝,在藝術上取得很高成就,成爲歷史演義小説的典範,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殊深。清康熙間,毛綸、毛宗崗父子進一步修訂羅氏所作《三國演義》,在思想内容、情節、回目、文字等方面都作了加工潤飾,並附評語,成爲近代最通行版本。毛氏評人物重點,一是以綱常爲度品評是非優劣,二是重作品表現人物技巧,而較少論述人物個性。因而在評改時將李贄評本中那些表現性格複雜或矛盾的文字予以删除,同時將人物品質的某些特徵誇張化、絶對化、臉譜化,其“三絶論”就是這種做法的理論概括。他寫曹操突出誇張其奸而少雄,寫劉備則仁中無暴,寫孔明則智而無奸,寫關羽則義而不詐,如此等等。儘管這些類型化人物也能給人以單純和諧之美,但杜松柏認爲,相對於李贄評本而言,是種後退(《〈李笠翁批閲三國志〉李漁評點的價值淺探——從與毛批的差異談起》)。“四大奇書”最早刻本是明嘉靖壬午(元年一五二二)本《三國志通俗演義》,此後新刊本大量湧現,至明末不下二十種,它們大多以嘉靖本爲底本,衹做些插圖、音釋、文字增删及卷數、回目的整理工作。至毛評本出,版本亦是異彩紛呈。日本學者上田望將毛本《三國演義》各種版本分爲六種類型:四大奇書第一種六十卷;官板大字繡像批評三國志二十四卷;四大奇書第一種十九卷首一卷;漢宋奇書(水滸、三國合刻);四大奇書第一種五十一卷;其他(《毛綸、毛宗崗批評《四大奇書三國志演義》版本目錄(稿)》)。是本即爲第一種類型。此康熙年間醉畊堂大字刊本共一百二十回,海内孤本,也是現存最早的毛評《三國志演義》刻本。與後來常見毛本不同在於書名不作“第一才子書”而作“四大奇書第一種”;題名無“聖歎外書”字樣,而作“聲山别集”;卷首之序作者不題“金聖歎”而署“康熙歲次己未十有二月李漁笠翁氏題於吳山之層園”,李漁序又僅見於此本内。鈐“武陵郣海”“龍遊脉元里”“光國私印”“□穀堂印”“有臨”“愛古”“譚觀成”“盍齋珍藏書畫之印”“鳳池”“楊啓遵堂藏”“海朝”等印,知經譚墒、楊慶簪諸人寶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10:46 | 只看该作者
柳洲詞選六卷(清)錢煐 戈元穎 錢士賁 陳謀道輯 清初刻本。框高十九釐米,寬十四·二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單邊或雙邊。柳洲,指今浙江嘉善及上海金山、松江部分地區。柳洲之名源自明清之際浙江嘉善縣治魏塘鎮之名勝柳洲亭。嘉善左連嘉興,右接華亭,明代即爲文人淵藪,明末清初重要詞派之柳洲詞派即産生於此。柳洲詞派興起於明代萬曆年間,至崇禎時大盛。沈雄《柳塘詞話》稱其時“柳洲諸公寄情於《虞美人》者,不下百家”。以曹爾堪、魏學渠、錢繼振、吳亮中等結社唱和的“柳洲八子”最爲著名。柳洲詞派以江南望族文化爲主,影響和承續作爲典型傳承方式,曹、魏、錢三大家族爲該詞派的主體,幾代綿延,兄弟子侄多爲詞人。《柳洲詞選》爲柳洲詞派作品選編,編選者錢煐字蔚宗,戈元穎字長鳴,錢士賁字巖燭,陳謀道字心微,俱柳洲詞人。此書凡六卷,卷一至二小令,卷三至四中調,卷五至六長調。卷首目錄自卷二始,卷一目錄佚。序、引、凡例等皆無可考。目錄之後,附所選詞人姓氏錄,首爲“先正遺稿姓氏”,列元明詞人四十一家,名下有小傳,皆《柳洲詞選》編集時已過世者。次爲“名公近社姓氏”,列清初詞人一百一十七家,名下僅注字號,無小傳。凡收嘉善詞人一百五十八家,詞作五百五十二首,柳洲詞派主要人物囊括殆盡。其詞作有專集專卷者凡三四十家可考,然傳世極少,此書爲研究柳洲詞派詞人詞作之主要依據,亦爲研究明清之際江南家族文化之重要資料。《柳洲詞選》所收詞作時間跨度大,其中元代吳鎮,明代前期孫詢、姚綬、陸垹等並非明末清初柳洲詞派人物,《詞選》亦溯源而列入。《詞選》所收詞人以萬曆中後期較爲集中,該期著名詞人有支大倫、袁黄、沈師昌、支如玉、錢士升、魏大中等。年代最晚者應爲李炯,此人後爲康熙二十六年(一六八七)拔貢。總計該詞派活動約百年。此爲清初刻本。順治十七年(一六六○)所刊《倚聲初集》已大量選錄《柳洲詞選》,因知《柳洲詞選》應先於《倚聲初集》成書。國家圖書館另藏有陳增新、李煒、曹鑒平、魏允枚等合輯《柳洲詩集》十卷,刻於順治十六年,《柳洲詞選》刊刻時間應與之相近。此書原屬倫明藏書,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爲傳世孤本,彌足珍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10:45 | 只看该作者
[洪武]平陽志□□卷(明)張昌纂修 明洪武十五年(一三八二)刻本。框高三十·九釐米,寬十九·六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雙邊。存九卷:卷一至九。是書未著撰者,《山西文獻總目提要》此條寫作“張昌修纂”,未詳何據。張昌(生卒年不詳),臨汾(今屬山西)人。元代進士,不就顯職,乞爲晉山書院山長。入明,洪武二年(一三六九)聘至禮部,講究禮儀,上深嘉之,除國子監助教,授皇太子經。尋致仕。甲子(洪武十七年  一三八四)、丁卯(洪武二十年  一三八七)、庚午(洪武二十三年  一三九〇)三科連考本布政司鄉試。修平陽郡志。嘗撰《平陽府臨汾縣創建縣學記》《新修華池神行祠記》《勤政堂記》《武聖門記》《新修中鎮廟碑》等。並爲清音亭賦詩:“清音亭上春無限,且放滄浪入管弦”(清高塘修[乾隆]《臨汾縣志》卷二)。有《存齋稿》。張昌在元代所撰碑刻,現存兩通,一通在堯廟,近年出土;一通在陶寺關帝廟,題爲《襄陵縣陶寺里新修關公行祠碑》。是本卷前《序》末題“洪武壬戌春三月甲子金華朱林可謹識”。壬戌,即洪武十五年,知此志蓋爲是年修成付梓。明清以來公私藏書目錄概未著錄,可知傳世甚稀。全志無目錄。前四卷爲平陽府總説,包括沿革、州縣、山川、風俗、鄉里、公廨、壇墠、坊巷、土産、渠堰、關隘、古迹、陵墓、臺榭、寺觀、仕宦、仙道、人物、驛傳十九門。以後每卷記一縣或數縣,縣首有圖。卷五至卷九記述臨汾、洪洞、趙城、襄陵、太平、浮山、岳陽、曲沃、翼城、汾西、蒲縣十二州縣,其餘州縣闕失。州縣所記門類與府基本相同,衹是“州縣”目改爲“鄉”目,多“里路”目,缺“驛傳”目。志中不見歷任職官,不見賦税户口,不見藝文。明代平陽府轄六州二十九縣,該志除平陽府外,共記有十二個州縣的有關資料。[洪武]《平陽志》的價值在於保存了一些明代以前和明初的資料,且許多記載經過作者實地核實,足可珍貴。一九八○年前後,中國國家圖書館在整理書庫時發現該殘本三册,未見國内外圖書館著錄,爲存世孤本,亦是山西省目前最早的地方志原刻本,彌足珍貴。是書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9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10:44 | 只看该作者
廣川畫跋六卷(宋)董逌撰 明嘉靖韓宸刻本 黄廷鑑校。框高二十一·二釐米,寬十四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雙邊。董逌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明吳氏叢書堂抄本《廣川書跋》時已介紹。是書共錄畫作題跋一百三十四篇。畫作主題多爲歷史故事及人物風俗,宮廷藏品及私人所藏皆錄。以考據和鑒賞爲主,亦評畫理和畫法,兼述畫作所反映時代之風尚、章程、儀式,但不究畫作技法之優劣,衹據詩文、題跋、人物及故事來源明解釋疑、訂誤辨訛。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説》卷二十八曰:“蓋不甚評畫之高下,但論古今之章程儀式,可謂極備。若天子欲議禮制度考文,則此書恐不可缺。”近人余紹宋《書畫書錄解題》亦評曰:“題故事圖畫,應以此種爲正宗,然非學有本源者不辨,故後來無能效之者。” 《直齋書錄解題》《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佩文齋書畫譜》《四庫全書總目》《皕宋樓藏書志》等皆有著錄。是書卷前有明嘉靖二十一年(一五四二)劉大謨序,曰:“聞(逌)有書跋六卷,想在昔以善書名者靡不經其品題,而篆、隸、正、草、行書、八分之微旨奧義發明殆無餘藴矣。若得原本與此共爲一編,更與升菴近刻《宣和書畫譜》並傳於世,則凡遊藝於翰墨丹青者,寧不得以契其六法而達其三昧矣乎。”意謂若得《廣川書跋》原本,與此《畫跋》共爲一編,同時付梓,可令遊藝於書畫者契六法,達三昧。表明寫此序時,是書已付梓。劉大謨(一四七六—一五四三)字遠夫,儀封(今屬河南)人,方志學家。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圖書館著名版本目錄學家趙萬里先生曾在本書編目草片附注:“楊慎跋,框外左下角原有‘什邡縣知縣韓宸刻’一行,此本脱。”是書卷末確有楊慎跋,韓宸曾爲楊慎門生,大理(今屬雲南)人,明嘉靖任什邡令。故是書著錄爲明嘉靖韓宸刻本可信。是書鈐“鐵琴銅劍樓”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8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10:35 | 只看该作者
秋水軒倡和詞二十六卷(清)曹爾堪撰 清康熙十年(一六七一)遥連堂刻十一年增補本。框高十八·五釐米,寛十三·六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曹爾堪(一六一七—一六七九)字子顧,號顧庵,浙江嘉善籍,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順治九年(一六五二)進士。博學多聞,工詩,善書畫,不輕授人,故罕有流傳。曹氏爲柳洲詞派盟主,早年善作豔詞,多有宴飲狎妓之作。與宋琬、沈荃、施閏章、王士祿、王士禎、汪琬、程可則並稱“海内八家”或“清八大詩家”。有《南溪詞》二卷傳世。《清史列傳》卷七十有傳。“秋水軒倡和”是清初詞壇上的一件盛事。康熙十年,周在浚寓居其父周亮工友人孫承澤在京師的别墅秋水軒,一時名公賢士,無日不來,相與飲酒,嘯詠爲樂。六月二十日,曹爾堪“見壁間酬唱之詩,雲霞蒸蔚,偶賦《賀新涼》一闋,廁名其旁”(《秋水軒倡和詞紀略》),成爲“秋水軒倡和”活動的首倡者。嗣後龔鼎孳、紀映鍾、徐倬等詞人紛紛加入其中,倡和活動持續至本年歲暮周在浚離京。康熙十一年六月,周在浚返京師,秋水軒倡和又經歷了一段短暫的繁榮,是年六月二十三日,周亮工去世,秋水軒詞人紛紛作詞悼亡,是爲秋水軒倡和最後一次成規模的倡和活動。與同爲清初倡和活動的“江村倡和”“廣陵倡和”相比,秋水軒倡和活動的内容更爲豐富多彩。既有節日倡和、祝壽倡和,也有送别倡和、悼亡倡和、詠物倡和等題材。而經過秋水軒倡和與陽羨詞派的醖釀發展,清初詞風由花間派的婉約綺麗向蘇軾、辛棄疾式的豪放曠達轉變。康熙十年冬至,汪懋麟撰《秋水軒倡和詞序》,稱“詞非一題,成非一境,統冠之以‘秋水軒’者,大都登壇樹幟,鼓諸軍之氣,而卒以奏成功者,雪客之力爲多也”。王士祿《秋水軒倡和題詞》亦有“雪客因强余更賦,因再補作”云云,可知在秋水軒倡和活動的過程中,周在浚實爲中心人物,他既是活動的先導者之一,又是活動的參與者與推動者,更是《秋水軒倡和詞》的編刊者。周在浚(一六四〇?—一七〇〇)字雪客,號梨莊,河南祥符(今開封)人。以貢監生考充國子監官學教習,後任職山西幕府。周在浚幼承家學,在文學和史學上都有建樹。歷經十年注《南唐書》,著有《梨莊詞》《花之詞》。此本《秋水軒倡和詞》共收入曹爾堪、梁清標、龔鼎孳、紀映鍾、徐倬、王豸來、陳維岳、沈光裕、宋琬、王士祿、龔士稹、陳祚明、張勄、曹貞吉、吳之振、汪懋麟、杜首昌、周在浚、王槩、王蓍、宗元鼎、蔣文焕、馮肇杞、吳宗信、黄虞稷、張芳等二十六家詞人的一百七十六闋“剪”字韻《賀新涼》詞。因其中錄有悼亡周亮工的詞作,可知編成當不早於康熙十一年六月二十三日。該書按人編次,人各一卷。書口所題葉碼則接續,其中第一至七十六葉書口下端題“辛亥”,第七十七至八十四葉題“壬子”,可知此本爲康熙十年(辛亥)付刻,十一年(壬子)續刻而成。而内封鎸有“遥連堂藏板”字樣。遥連堂是周亮工早年寄居張民表家時的室名,後周氏刻書用此名,或有不忘本初之意。書中鈐“四藏樓藏書”“景賢”“曉岑”等印記。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0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558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8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3 10:33 | 只看该作者
定盦詞五卷(清)龔自珍撰 清抄本 龔橙校並跋。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無直格。龔自珍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清道光七年手稿本《定公破戒草》時已介紹。龔氏十九歲始倚聲填詞,二十一歲成《懷人館詞》三卷,段玉裁《經韻樓集》卷九《懷人館詞序》稱:“余索觀其所業詩文甚夥,間有治經史之作,風發雲逝,有不可一世之槩。尤喜爲長短句,其曰《懷人館詞》者三卷,其曰《紅禪詞》者又二卷,造意造言,幾如韓李之於文章,銀盌盛雪,明月藏鷺,中有異境……自珍以弱冠能之,則其才之絶異,與其性情之沈逸,居可知矣。” 此本内容包括《無著詞》《懷人館詞》《小奢摩詞》《景事詞》《庚子雅詞》五種,經龔自珍子龔橙手校,行間校字即出橙手,間有數葉如《小奢摩詞》《景事詞》通體爲橙所書,可視作龔橙校輯稿本。龔橙(一八一七—一八七八)初名公襄,字孝琪,又作孝珙,號昌匏,晚自號半倫。幼好學,兼識滿、蒙及唐古忒文字。著書好爲新奇可怪之論,爲世駭愕。裘毓麟《清代軼聞·龔半倫傳》説橙“中年益寥落,至以賣書爲活。舊所藏書畫古玩,斥賣略盡”。撰有《元志》五十卷、《雁足燈考》二卷、《詩圁》稿本、《理董許書》二十一册稿本等,又編《孝珙手抄詞》《龔定盦别集》《定盦詩集定本》。據龔橙書後跋語,是本爲龔詞定本,校於咸豐辛酉(十一年一八六一)冬,正文有墨色删削圈改痕迹,書眉附校語,頗具文獻價值。如《桂殿秋》(二首)若依吳煦刻本《定庵詞選·無著詞選》編次,似作於嘉慶壬申(十七年)之後。龔橙手校本此兩闋詞序云“庚午六月望”,樊克政、郭延禮等學者進而論證,此兩闋或作於嘉慶庚午(十五年)。與吳煦刻本相較,此本文字異同不少,如《菩薩鬘》中“輕寒”作“秋陰”,“秋思正沉吟”作“員鏡午粧遲”,“秋陰幾許深”作“鮫綃濯罷時”等,可資校勘者參稽。目前較爲通行之王佩諍校本、楊伯嶺箋説本皆以此本爲底本。此本鈐有“椿蔭書屋珍臧”“長樂鄭氏臧書之印”“长乐郑振鐸西諦藏书”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随社  

GMT+8, 2024-5-30 15:13 , Processed in 0.039216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