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往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华再造善本——明清编(不全)

  [复制链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644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0:55 | 只看该作者
唐宋諸賢絶妙詞選三卷(宋)黄昇輯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框高二十一·一釐米,寬十五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七字,白口,四周單邊。
黄昇(生卒年不詳)字叔暘,號玉林,又號花菴詞客,宋建安(今屬福建建甌)人,理宗淳祐年間在世。據胡德方《中興以來絶妙詞選序》,昇不事科舉,性喜詩詞。著有《玉林詞》或稱《散花菴詞》,編《絶妙詞選》。毛晉《隱湖題跋》云:“叔暘雅意讀書,顔其居曰散花菴。嘗選唐宋詞及中興以來詞各十卷,曰《絶妙好詞選》。”
黄昇編《絶妙詞選》通行本爲二十卷,前十卷爲《唐宋諸賢絶妙詞選》,收錄一百三十四家詞五百一十五首,始於唐李白,終於北宋王昴,方外、閨秀各爲一卷附之;後十卷爲《中興以來絶妙詞選》,收錄八十九家詞七百六十首,始於康與之,終於洪瑹,附昇自作之詞三十八闋。二書後世合稱《花菴詞選》,共錄詞人二百二十三家,詞一千二百七十五首,各有詞人小傳及評語,爲今存宋代規模最大的詞集。《四庫全書總目》著錄内府藏本《花菴詞選》二十卷,是書提要並云:“觀昇自序,其意蓋欲以繼趙崇祚《花閒集》、曾慥《樂府雅詞》之後,故搜羅頗廣。其中如李後主《山花子》一首,本李璟之作,《南唐書》載馮延巳之對可證。亦未免小有疎舛。然昇本工詞,故精於持擇。自序稱暇日裒集得數百家,而所錄止於此數。去取亦特爲謹嚴,非《草堂詩餘》之類參雜俗格者可比。又每人名之下各註字號里貫,每篇題之下亦閒附評語,俱足以資考核。在宋人詞選,要不失爲善本也。”花源真隱顧起綸更生所撰之《花菴詞選跋》云:“是編爲淳祐間黄叔暘所選,計若干卷,溯自盛唐,迄於南宋,凡七百年。詞家菁華盡於是乎!美哉富矣!猶夫不入楚宮,彌知細腰之多;不逾越海,莫測大貝之廣。昔之玉樹新聲,花間豔染,臨風一唱,遂翩翩有鵠背扶搖之想。假令我輩浮白倚瑟,解嘲度曲,固不可得而廢是編。”
《唐宋諸賢絶妙詞選》十卷本今仍存世者有明萬曆刻本、《四庫全書》本、毛晉汲古閣《詞苑英華》本。此鈔本三卷則錄六十八家詞一百七十二首,無序跋,或云此爲十卷本之初選本,或云爲十卷本之選本,尚待詳考。前人著錄屈指可數,清初始見著錄,錢曾《也是園藏書目》著錄“《花菴絶妙詞選》三卷”,應即此本。
上虞羅振常曾得此本並於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影印行世,羅氏跋云:“《唐宋諸賢絶妙詞選》,宋黄叔暘昇所輯。影宋刊大字本。汲古閣别有刻本十卷。此本僅三卷,蓋叔暘初編本也。計唐(五代)人二十一家詞四十七首,宋人四十七家百二十五首。十卷本則唐詞廣爲二十六家二百四首,宋詞一百八家四百十首。所增不啻倍蓰,且尚有《中興詞選》十卷,皆南宋詞。初本或無南宋詞,或有之而毛氏未全得,均未可知。原本爲毛氏影寫宋刻,後歸汪閬源,又歸文登于氏,而‘汲古閣’‘藝芸精舍’兩書目中均未載。前數年得之袁潘書肆,見其字畫精整,藏印尤精絶。摩挲數月不能終。有長女莊,因重影副本置箧中。頃,偶閲十卷本,取此本相勘,粗比對其家數闋數,因濡筆書其後。時壬戌仲秋。蟫隱記。”
張元濟《涵芬樓燼餘書錄》著錄此本,云:“《唐宋諸賢絶妙詞選》三卷,宋黄昇編,鈔本,一册,毛子晉、汪閻源、文登于氏舊藏。題‘花菴詞客編’……是本每卷各删數家,存者僅六十八,方外、閨秀無一人,且所存諸家,首數亦大有删節。前後無序跋,殆爲選中之選歟。鈔手精整,的是毛氏風格。先後經藝芸書舍、小謨山館收藏。則此毛氏精鈔之價值可知矣。”  
曾經毛氏汲古閣、藝芸書舍、文登于氏、袁克文、涵芬樓遞藏。鈐有“毛晋”“毛晋私印”“汲古阁”“汲古主人”“毛晋之印”“東吳毛氏圖書”“汪振勛印”“梅泉”“振勳私印”“汪士鐘臧”“文登于氏小謨觴館臧本”“湘山心賞”等印。據沙嘉孫《文登于氏藏書考》:于氏爲山東藏書家,于昌遂、昌進藏書頗富,自稱“不夜于氏”,又榮城於清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前屬文登縣,故又稱文登于氏。又有“皇二子”“寒雲鑒賞之跡”“後百宋一廛”“寒雲”“海鹽張元濟庚申歲經收”“涵芬樓”“涵芬樓臧”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644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0:51 | 只看该作者
武經七書二十五卷 清影宋抄本。框高二十一·三釐米,寬十四·七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六韜》二十二字),白口,左右雙邊。
《武經七書》含《孫子》三卷、《吳子》二卷、《司馬法》三卷、《唐太宗李衛公問對》三卷、《尉繚子》五卷、《黄石公三略》三卷、《六韜》六卷。舊題宋朱服、何去非校定。據《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三百三載,元豐三年(一〇八〇)“詔校定《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靖問對》等書,鏤板行之”。元豐六年,“丙辰,國子司業朱服言:‘承詔校定《孫子》《吳子》《司馬兵法》《衛公問對》《三略》《六韜》,諸家所注《孫子》互有得失,未能去取,它書雖有注解,淺陋無足採者。臣謂宜去注,行本書,以待學者之自得。’詔:‘《孫子》止用魏武帝注,餘不用注。’《衛公問對》者,出阮逸家,蓋逸倣杜氏所載靖兵法爲之,非靖全書也”(兩條又見《宋會要輯稿·崇儒四》)。又宋何薳《春渚紀聞》卷五《古書托名》條云:“先君爲武學博士日,被旨校正武舉孫、吳等七書。”先君即何去非。則七書之校定,乃朱服總其成,何去非會同勘正。《鐵琴銅劍樓書目》卷十三是書提要引《宋史》“何博士去非爲武學教諭,校《兵法七書》”,據以證明“是出何氏手定也”,今檢《宋史》並無此句。
朱服(一○四八—?)字行中,湖州烏程(今屬浙江)人。熙寧進士甲科,徽宗時官至集賢殿修撰,後黜知袁州。又坐與蘇軾游,貶海州團練副使,蘄州安置。改興國軍,卒。有集十三卷,見《宋史·藝文志》,已佚。《宋史》卷三百四十七有傳。
何去非(生卒年不詳)字正通,浦城(今福建浦城)人。明弘治《八閩通志》稱其學問賅博,有識度,好談古兵法。元豐中,對策論用兵之要,擢優等,除武學教諭。使校兵法七書,書奏,復見褒賞。未幾擢博士。蘇軾見其文,驚曰:“此今班、馬也。”力薦於朝,詔加承奉郎(參見蘇軾《舉何去非换文資狀》)。卒於廬州通判。有文集二十卷、《何博士備論》四卷、《司馬法講義》三卷、《三略講義》三卷。
《太平御覽·經史圖書綱目》有《兵法七書》一部,或以爲即《武經七書》之前身,清章宗源《隋書經籍志考證》疑爲兩《唐書》之《張氏七篇》。《宋史·藝文志》著錄“朱服校定《六韜》六卷,又校定《孫子》三卷,校定《司馬法》三卷,校定《吳子》二卷,校定《三略》三卷”,可見朱、何校刊之後,各書均單行,故宋代史料中,多稱之爲“七書”“兵法七書”,其彙刻定名爲《武經七書》,疑始於南宋(又參《郡齋讀書志》卷三《六韜》條)。前引朱服言《孫子》諸家注互有得失,宜去注,行本書,詔《孫子》止用魏武帝注,餘不用注。今本《孫子》無注,蓋初用曹注,後取體例劃一,注文一併删去。
《春渚紀聞》言何去非受詔校七書時,“以《六韜》《問對》爲疑,白司業朱服,服言:‘此書行之已久,未易遽廢。’”又《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二《李衛公問對》條亦致疑於《六韜》《問對》等書之僞妄,但七書仍鏤版頒行武學,“凡武學生習七書兵法”(《宋史·選舉四》),從此廣爲流傳,後世代有翻刻,注本衆多,唯翻刻時七書順序或有不同。明清武科皆用此書試士。今傳世有南宋孝宗光宗間刊本,與此本版式、行款、刻工姓名等均相同,當同出一源(清江標《宋元本書目行格表》誤疑二本不同)。宋本原爲皕宋樓舊藏,今已歸日本静嘉堂文庫。南京博物院藏有宋刻元明遞修本。傅增湘《静嘉堂文庫觀書記》云“北平歷史博物館藏宋本《六韜》乃余在内閣麻袋中檢出者,其版式與此(静嘉堂本)正同”,所云宋本《六韜》今存藏情況不明。
此本抄寫極爲雅飭。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著錄北圖藏清鮑芳如據皕宋樓宋本影抄之本(現寄存臺灣),張蓉鏡跋已視如“唐橅晉帖”,此本價值亦不在彼本之下。瞿氏鐵琴銅劍樓舊藏,有“良士珍臧”“菰里瞿鏞”“虞山瞿紹基臧書之印”“鐵琴銅劍樓”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644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0:49 | 只看该作者
雞肋編不分卷(宋)莊季裕撰 清初影抄元抄本。框高二十一·一釐米,寬十四·五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
莊季裕(生卒年不詳)名綽,以字行,清源(今屬山西)人,一説泉州惠安人。其父莊公岳在宋哲宗元祐中與黄庭堅、蘇軾、米芾諸人遊。綽學有淵源。呂居仁《軒渠錄》記綽“狀貌清癯,人目爲細腰宮院子”。嘗仕於襄陽、臨涇、.順昌、洪州、澧州、筠州、鄂州、南雄州等處,足迹遍及京西、淮南、兩浙、福建、江西以及廣南等十七路之地。博物洽聞,每到一處即實地考察前人所記,驗證古籍所載,並留意當地民俗民風,爲《雞肋編》的撰寫積纍了豐富資料,故是書對各地習俗、風物記載詳明生動。綽又有《筮法新儀》《灸膏肓法》等書傳世。
“雞肋”蓋典出《後漢書》卷五十四《楊震列傳》:“(曹)操自平漢中,欲因討劉備而不得進,欲守之,又難爲功。護軍不知進止,何依?操於是出教,唯曰‘鷄肋’而已。外曹莫能曉,修(楊修)獨曰:‘夫雞肋,食之則無所得,棄之則如可惜。’公歸計决矣。”季裕取此以名書,意謂此書雖爲小道,亦有可觀之詞。書中或記先世舊聞,或記當代事實,既可爲史家之佐證,兼補正史之闕。如所記紹興初兵馬錢穀之數,爲他書所未載。禁剝桑事亦以此書記載最爲詳備。書中關於摩尼教之條目,歷來爲研究摩尼教者所引用。緙絲、種茶及農作物種植等記載,亦爲研究古代經濟史學者所重視。今世“肥皂”一詞即出於此書,故是書被推爲與周密《齊東野語》相埒。
書前原有紹興三年(一一三三)二月九日莊季裕序,後有至元己卯(十六年一二七九)仲春月觀陳孝先跋,間有朱筆點校。據陳跋,此書乃“莊綽季裕手集也”。自序既題紹興三年,然所記又有紹興九年事,似成書後又有所增補。陶宗儀《説郛》曾錄其二三十條。有汲古閣藏明抄本《説郛》(六十卷,現藏浙江臨海縣博物館)第二十卷末有毛扆短跋云:“第二十卷載《雞肋編》,紕繆百出,幾不可讀。家藏有元人王元伯手抄本,取而校之,改正如右。”此本疑即王氏據抄本所影寫。首卷鈐有“王氏元伯”印可證。王元伯其人待考,《天祿琳琅書目》著錄《龜圖注》亦曾藏其家。此書宋代無刻本,僅有元抄本傳世。傳有明抄本,惜後人未見,故此清影元抄本彌足珍貴。後《四庫全書》收入此書並作删改。清咸豐間胡珽以此影元抄本爲底本,對照文瀾閣本,詳加校勘,以活字本印行,收入《琳瑯秘室叢書》。
是書曾藏元人黄鶴山樵者處,黄鶴山樵者乃元代畫家王蒙。王蒙(一三〇八—一三八五)字叔明,號香光居士,浙江湖州人,後因避亂隱居於浙江杭州黄鶴山,自號黄鹤山樵,亦號黄鶴樵者,係趙孟頫之外孫。此書後藏清汪士鐘處,又轉入涵芬樓,張元濟經手。後入吳鏡汀處,有“鏡汀書畫記”之印爲證。吳鏡汀(一九〇四—一九七二)名熙曾,以字行,號鏡湖,祖籍浙江紹興,居北京,爲北京畫院副院長。是書卷首鈐有“黄鶴山樵者”“王氏元伯”“曾臧汪閬源家”“涵芬樓”“海鹽張元濟經收”諸印,卷末鈐有“鏡汀書画記”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644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0:47 | 只看该作者
高常侍集十卷(唐)高適撰 清初影宋抄本。框高十七·三釐米,寬十三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高適(七〇二?—七六五)字達夫,一字仲武,行三十五,郡望渤海,流寓宋中(今河南商丘)一帶,故被稱爲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少孤貧,落拓不得志,然志存高遠,尚節義,慕功名,志懷經濟,才兼文武,以天下安危爲己任。天寶八年(七四九),張九皋薦有道科,及中第,授封丘縣尉,因不屑官場繁文縟節,厭惡矯揉造作之態,憤而辭官。次年參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官左驍衛兵曹參軍、掌書記。安史亂起,從玄宗至蜀郡,拜諫議大夫。隨後官淮南節度使,率軍平永王璘之亂。歷任蜀州、彭州刺史,官至左散騎常侍,世稱“高常侍”。受封渤海縣侯。《舊唐書·高適傳》謂其爲“有唐已來,詩人之達者”。永泰元年(七六五)卒,諡曰忠。高適同情民生疾苦,曾親赴邊塞,馳騁疆場,對邊塞生活深有體會。性豪放不羈,《舊唐書·高適傳》稱其爲“負氣敢言,權幸憚之”。其作品沉雄悲壯,《河岳英靈集》謂其詩“多胸臆語,兼有氣骨,故朝野通賞其文”。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適虢州岑二十七長史參三十韻》云:“高岑殊緩步,沈鮑得同行。意愜關飛動,篇終接混茫。”高、岑並稱始於此。嚴羽《滄浪詩話·詩體》曰:“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
高適作品之編集,原有天寶七載左右張九皋編、顔真卿作序之詩集,今佚。新舊《唐書》著錄其文集二十卷。《郡齋讀書志》著錄《高適集》十卷,《集外文》一卷,《别詩》一卷。《直齋書錄解題》著錄《高常侍集》十卷。《宋史·藝文志》著錄《高適詩集》十二卷。《天祿琳琅書目後編·明版集部》著錄《高常侍集》書十卷,賦二首,詩二百四十六首,表九首,贊二首,記一首,序一首,祭文一首。卷數與《唐志》合,無序跋。今有《四庫全書》所收明汲古閣影宋抄本《高常侍集》,凡詩八卷、文二卷。又有《四部叢刊》影印明活字本八卷,無刊刻年月及刊刻人姓名,前有《東征賦》《奉和鶻賦》。《中國版刻圖錄》於明銅活字印本《岑嘉州集》下云:“銅活字本唐人集,傳世頗罕,前人多誤認爲宋刻本。原書全目已不可考。范氏天一閣藏三十四家,北京圖書館藏四十六家。觀字體紙墨,疑弘正間蘇州地區印本。”另有明張遜業、許自昌等輯本,皆爲二卷。明楊一統輯《高適集》一卷。敦煌《唐詩選殘卷》《高適詩集殘卷》等,尚存部分佚詩。
宋刊《高常侍集》,清初流傳已稀,多被輾轉影抄。此本爲現存高適作品集之較好版本,入選第二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此本遞藏有序,前有“蕘夫”“翁同龢”“校定經籍之記”“汪士鐘印”等印,説明曾經黄丕烈、翁同龢、汪士鐘等人寶藏。此本字體影印摹寫極精,前數葉連版心原刻字數、刻工姓名等字樣,亦照錄不遺。其影寫底本當爲南宋寧宗趙擴臨御時期刊本。避諱至宋寧宗。又《送渾將軍出塞》中“弦”字缺末筆,當是抄者避玄燁諱,故可斷爲康熙年間或其後所抄。據孫欽善《〈高適集〉版本考》,《高適集》傳世之本有不分體十卷本、分體十卷本、分體詩集本三個系統。此本前八卷爲詩,不分體,亦非編年,每卷前皆題“雜著”,總計詩一百八十九題,二百二十五首。第九卷亦題“雜著”,收賦、贊各二篇,記、序、祭文各一篇。第十卷題“表”,收九篇。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644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0:43 | 只看该作者
楚辭十七卷(漢)王逸章句(宋)洪興祖補注 清初毛氏汲古閣刻本。框高十八·三釐米,寬十三·二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五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
《楚辭》經漢劉向、歆父子整理後,著錄於《漢書·藝文志》詩賦類屈原賦之屬,東漢王逸作《楚辭章句》,是今傳楚辭最古之完整注本。王逸(生卒年不詳)字叔師,南郡宜城(今屬湖北襄陽)人。官至豫章太守,長於文學,明人輯有《王叔師集》。《後漢書》卷八十有傳。
至南宋初,洪興祖作《楚辭補注》十七卷,又《考異》一卷。洪興祖(一〇九〇—一一五五)字慶善,鎮江丹陽(今江蘇丹陽)人。登宋徽宗政和上舍第,爲湖州士曹,改宣教郎。高宗召試,授秘書省正字、太常博士,後出知真州、饒州,興學闢荒,頗有政績。因忤秦檜而編管昭州,卒,年六十有六。好古博學,著《老莊本旨》《周易通義》《繫辭要旨》《古文孝經序贊》《離騷楚辭考異》等行於世。事迹見《宋史·儒林傳》。
《直齋書錄解題》卷十五《楚辭考異》條述《補注》及《考異》之撰著過程云:“興祖少時從柳展如得東坡手校《楚辭》十卷,凡諸本異同,皆兩出之。後又得洪玉父而下本十四五家參校,遂爲定本。始補王逸《章句》之未備者。書成,又得姚廷輝本,作《考異》,附古本《釋文》之後。其末,又得歐陽永叔、孫莘老、蘇子容本於關子東、葉少協校正以補《考異》之遺。洪於是書用力亦以勤矣。”可知舊本兼載《釋文》,而以《考異》一卷附後,今皆散入《楚辭補注》各句之下,非洪氏原本之舊。且《釋文》僅可得七十餘條,必非全書;而“補曰”之前,常混入王注之後内容,如《文選》李善注與五臣注,不知何人所竄亂。《郡齋讀書志》卷四上著錄《補注楚辭》十七卷,云“未詳撰人”,實即此書,又引及洪氏自序,今本其序已佚,蓋因洪氏以忤秦檜獲譴,後人有意删之。
《楚辭補注》題“校書郎臣王逸上,曲阿洪興祖補注”。其體例是先列王逸原注,而後補注於下,並以“補曰”二字别之,逐条疏通、證明、辨析,於王注多所闡發,王注未及之處亦多補足。此體例頗爲四庫館臣贊賞,稱其“異乎明代諸人妄改古書、恣情損益,於《楚辭》諸注之中,特爲善本”( 《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八《楚辭補注》提要)。目錄後有洪氏《附記》,稱鮑欽止云“《辨騷》非楚詞本書,不當錄。班孟堅二序舊在《天問》《九歎》之後,今附於第一通之末”云云。此本《離騷》之末有班固二序,與所記合。而劉勰《辨騷》一篇仍列序後,不詳其故。四庫館臣推測:“豈但言其不當錄,而未敢遽删歟?”《補注》雖以《章句》爲主,亦頗存舊説,如云“古本”“唐本”等,可考見隋唐及以前《楚辭》古注及諸家校語,亦常引用時人之説,觀陳氏《直齋書錄解題》可知。今古注皆不傳,零章斷句,僅見此書。朱熹後來作《集注》,多取洪氏之説。
晁、陳二目著錄之本久已亡佚,蓋因朱熹《集注》行世,《補注》漸不爲人所重,傳本遂稀。《天祿琳琅書目後編》卷六宋版集部有項元汴家藏本《楚辭補注》一部,今亦不存。明翻宋刻有兩種,一爲明嘉靖間翻宋本(《四部叢刊》影印),一即此本。此外尚有明凌毓枬刻朱墨套印本,爲宋洪興祖、明劉鳳等注,明陳深批點。汲古閣本每卷末題下有“汲古後人毛表字奏叔依古本是正”兩行木記。卷末毛表刻書跋謂“壬寅秋,從友人齋見宋刻洪本,黯然於先人之緒言,遂借歸付梓”,並稱贊“洪氏合新舊本爲篇第,一無去取”,能保存《楚辭》舊觀,學者可以“從紫陽而究其意旨,更從洪氏而溯其源流”。壬寅即康熙元年(一六六二),紫陽乃朱熹。毛表字奏叔,號正庵,汲古主人毛晉之子,故自稱汲古後人。汲古閣本文字優勝,前人已有定論。而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金陵書局重刊汲古閣本因校讎精審,有後出轉精之譽。
此本毛表跋已佚(前引跋文據金陵書局重刊本)。有王國維批校。卷二末有識語云:“丁巳除夕以正德黄勉之刊章句本校此二卷。” 卷三末批:“丁巳除夕復校此一卷。”以朱筆注異文於正文之側,書眉等處有墨筆校語。卷端有“王國維”小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644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0:42 | 只看该作者
鮑氏集十卷(南朝宋)鮑照撰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框高十九·八釐米,寬十五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
鮑照(四一四?—四六六)字明遠,南朝宋東海(今屬江蘇)人。鮑照少有文思,臨川王劉義慶愛其才,擢爲國侍郎,宋孝武帝時爲太學博士兼中書舍人。臨海王劉子頊鎮荆州,照爲前軍刑獄參軍,掌書記之任。明帝泰始二年(四六六),子頊起兵應晉安王劉子勛反,鮑照殁於亂兵。鮑照文辭贍逸,長於樂府詩,與顔延之、謝靈運合稱“元嘉三大家”,其七言樂府對唐代歌行體詩産生了重要影響。《宋書》卷五十一、《南史》卷十三皆有傳。
鮑照亡於亂兵之際,詩篇散落,南齊永明年間,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搜求撰集。虞炎《鮑照集序》云:“身既遇難,篇章無遺,流遷人間者往往見在。儲皇博採群言,遊好文藝,片辭隻韻,罔不收集。照所賦述,雖乏精典,而有超麗。爰命陪趨備加研訪,年代稍遠,零落者多,今所存者,儻能半焉。”此處儲皇指武帝太子蕭長懋,蕭長懋未即位而卒,則此書編輯當在齊武帝永明年間。
《隋書·經籍志》著錄“鮑照集十卷”,注則曰“梁,六卷”。南朝梁時六卷本之規制可能爲鮑照集的原始面貌。隋以後諸目錄如新舊《唐書》,《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及《文獻通考·經籍考》皆著錄爲十卷。
此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首有南朝齊虞炎序。卷一、二爲賦,卷三至八爲詩,卷九爲疏、表等,卷十爲銘、頌。每卷首列本卷篇次,正文接連而下。版心下鎸刻工,有屈旻、劉中、曲釿、華再興四人,其中屈旻、劉中曾參與南宋初紹興年間的刻書活動。書中玄、弦、殷、朗等字缺筆,避北宋皇帝先祖之諱;又有恒、樹、丸二字缺筆,爲北宋真宗趙恒、英宗趙曙及末帝欽宗趙桓之諱;而南宋帝諱均不避。綜合二者來看,毛氏影抄之底本當刻於南北宋之際。毛扆曾以宋本校正德朱應登本《鮑氏集》,並跋曰“丙辰七夕後三日,借吳趨友人宋本,比校一過”。此處“丙辰”爲清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毛氏影抄當在借校之後。
鮑照詩文之宋刻並非僅有一種。此書之底本已與他本文字相校,如卷三收錄擬古詩三十二首均以“代”字爲篇名之首,而目錄《代東武吟》下注云“一本已下並無代字”。又,近世瞿熙邦亦曾校《鮑氏集》,“以‘明刊校宋本’校讀一過,其異處悉記上方,後又以影宋抄再校,異處其與影宋不同者以‘√’記别之”。審其標記處,多爲異寫字,則其“明刊校宋本”所據之宋本與毛氏影抄之底本又不同。
《鮑氏集》宋本無傳。現存最早爲明正德五年(一五一〇)朱應登刻十卷本,其底本爲都穆家所藏,版本不詳;《四庫全書》所據即朱本,其卷次及篇目安排與毛抄底本大致相同。明代張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之《鮑參軍集》二卷,重新編排篇目,增加詩歌數篇。此後鮑照詩文集多從朱本或張本而來,然二本文字多有訛誤。毛氏影宋抄本篇目次第、文字内容皆依宋刊原貌,具有重要的校勘價值。楊紹和《楹書隅錄》評價此本云:“是書宋刻久稀,惟汲古閣影宋抄本最稱精善,即盧抱經學士據校本也。顧近世收弆者,大抵轉相過錄,非復毛氏之舊。”
此本紙白如玉,摹寫工雅,周叔弢贊爲所見毛抄中之最精者(《周叔弢批注楹書隅錄》)。書中鈐“毛晉私印”“毛扆之印”印,爲毛氏故物。後黄丕烈得之,盛之木匣,其裝幀原貌留存至今。書中另鈐“汪士鐘讀書”“四經四史之齋”“楊以增印”“海源殘閣”等印,經汪士鐘、楊氏海源閣收藏。後陳清華得此書,一九六五年由國家購回。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随社  

GMT+8, 2024-6-9 14:20 , Processed in 0.025898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