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往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华再造善本——明清编(不全)

  [复制链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29 | 只看该作者
宋之問集二卷(唐)宋之問撰 明崦西精舍刻本。框高十八釐米,寬十三·三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宋之問(六五六?—七一二)字延清,一名少連,虢州弘農(今河南靈寶)人。少居嵩山,師事著名道士潘師正,與其弟子司馬承禎等交遊。高宗上元二年(六七五),登進士第,曾任縣尉等職。武后天授元年(六九〇),與楊炯同爲宮中習藝館學士,後卧病歸陸渾。萬歲登封元年(六九六),爲洛州參軍,陪宮中游宴應制。聖曆中,任司禮主簿,預修《三教珠英》。長安中,遷尚方監丞。中宗神龍元年(七〇五),因諂附張易之兄弟,貶爲瀧州(今廣東羅定)參軍。次年,遇赦北歸,授鴻臚主簿。復依附武三思、太平公主,遷户部員外郎。景龍二年(七〇八),充修文館直學士。遷考工員外郎,知景龍三年貢舉。其年秋,因附安樂公主,爲太平公主所疾,發其知貢舉之贓事,貶越州(今浙江紹興)長史。景雲元年(七一〇)六月,睿宗立,流放欽州(今屬廣西)。先天元年(七一二)八月,玄宗立,賜死桂州(今廣西桂林),年約五十七。著有《宋之問集》十卷,爲其友人武平一所編。《宋之問集》,《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郡齋讀書志》卷十七(作《宋之問考功集》)、《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六均著錄爲十卷。可知原集南宋時猶存,元以後則未見著錄。此本爲現存最早之單行本,即明崦西精舍刊《宋之問集》二卷(簡稱精舍本),版心有“崦西精舍”四字,《四部叢刊續編》曾據以影印,張元濟據其字體定爲嘉靖本。此本按賦、五古、七古、五律、五排、七律、五絶、七絶等分體編次,共收賦二首,詩一百七十六首,其中七古之《下山歌》與七絶之《下嵩山歌》完全相同,故實收一百七十五首。《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十九著錄此書,云:“晁、陳二家書目俱載十卷,近存二卷,蓋明人掇拾之本也。版刻清朗,每版心有‘崦西精舍’四字。”張元濟《古籍書目序跋彙編》亦談及此書,謂“審其字體,當在明嘉靖時矣。然版心題‘崦西精舍’,不知爲何人所刻”。考徐縉,字子容,號崦西,蘇州洞庭西山人,王鏊女婿。弘治十八年(一五〇五)進士,官至禮部侍郎。與前七子有交往。黄貫曾《唐詩二十家自序》云:“洞庭徐太宰刻陳、杜以下十二家。”即指徐縉。因知崦西精舍乃徐縉堂號,故此書亦當是徐縉崦西精舍刻本。現存各本收詩均較爲混亂,如精舍本誤收唐太宗等十人詩二十四首,朱本删去了七絶與七古中相重之《下山歌》,黄本、許本删去了誤收的沈佺期《銅雀臺》、康庭芝《望月有懷》(一作沈佺期詩),楊本在黄本基礎上又删去了張九齡《旅宿淮陽亭口號》及本集重出的《下山歌》,但均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收詩混亂的局面。與精舍本相校,張本雖删除了僞詩八首,又自唐宋典籍中輯得佚詩十五首,但仍未將其中僞詩作徹底清理,所補輯詩文亦皆有僞作。總之,明刊《宋之問集》均爲輯本。其中二卷本詩集同出一源,又以精舍本爲最早。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28 | 只看该作者
唐御覽詩一卷(唐)令狐楚輯 明趙均抄本 黄丕烈跋。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無格。令狐楚(七六六—八三七)字慤士,自號白雲孺子,行四。祖籍敦煌(今屬甘肅),後遷居宜州華原(今陝西耀縣)。唐貞元七年(七九一)登進士第,由太原掌書記遷節度判官、監察御史。《新唐書》《舊唐書》均有傳。楚宦海一生,歷德、順、憲、穆、敬、文宗六朝,官至吏部尚書、校檢左僕射,進封彭陽郡開國公。開成元年(八三六)充山南道節度使,卒於任上。諡曰文。令狐楚爲政有德聲,獎掖後進,李商隱早年曾受其提携。才思俊麗,能文工詩,高步瀛《唐宋文舉要》稱其駢文“隸事生動,尤得子山遺意”。其詩境界開闊,尤善爲樂府、絶句,與李逢吉、劉禹錫、廣宣唱和甚多,後分别編爲《彭陽唱和集》《斷金集》《廣宣與令狐楚唱和集》,均佚。元和中與王涯、張仲素所作樂府詩,編爲《元和三舍人集》,今存。其著作於《新唐書·藝文志》中尚著錄有《漆奩集》一百三十卷、《梁苑文類》三卷、《表奏集》十卷,今皆不存。又《宋史·藝文志》著錄《歌詩》一卷、《雜纂集》一卷亦已散佚。《全唐詩》存其詩一卷,又《全唐詩補編》補其詩二首。《全唐文》存文五卷。《唐御覽詩》又名《唐歌詩》《選進集》《元和御覽》。此集乃令狐楚元和年間爲翰林學士、中書舍人時所奉敕編選進呈之選集。據陸游後記可知此集選錄大曆至元和間詩人三十家,詩作二百八十九首,比碑文中所説的三百一十首,已多有散佚。此本實際存詩爲二百八十六首,可見南宋之後又有散佚。其中選詩最多的爲李益三十六首、盧綸三十二首、楊凝二十九首。所選詩歌均爲近體的五七言律詩和絶句,以氣格開闊的邊塞詩和辭藻婉麗的閨怨詩爲主。《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評曰:“大致雍容諧雅,不失風格,上比《篋中集》則不足,下方《才調集》則有餘,亦不以一二疵累棄其全書矣。”另外,中唐一些名望不高的詩人如李何、鄭鏦等人的詩作因此集而得以傳世。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中著錄有“《唐御覽詩》一卷”。錢曾《述古堂書目》、《四庫全書總目》、《嘉業堂鈔校本目錄》、徐乃昌《積學齋藏書目》等均有此集的著錄。《御覽詩》最早的版本爲南宋陳解元書籍鋪本,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謂“今各家書目皆不載”。此本爲明趙均抄本。黄丕烈跋云:“此《唐御覽詩》,爲寒山趙靈均所校而箋注。其異同者,非復本書舊觀矣。余友陶藴輝識是靈均手迹,持以示余。余以青蚨十金易得。蓋靈均所寫,余固未灼見,而楮墨頗饒古趣,列諸名抄祕册中,當亦得一位置地也。”足見此本之珍貴。前有趙均萬曆四十七年(一六一九)所作題詞,衹言從友人林若撫處得之,與他本互爲校閲,爲之箋注,而未交待出自何本。集後雖有陸游跋語,然是否爲南宋刻本也未可知。此集朱印纍纍,除“趙均之印”“趙靈均”“靈均”等之外,還有“積學齋鎮庫”“南陵徐乃昌審定善本”“積餘秘籍識者寶之”等印,可見其曾爲徐乃昌所收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27 | 只看该作者
唐皮日休文藪十卷(唐)皮日休撰 明正德十五年(一五二〇)袁表刻本 周叔弢跋。框高十八釐米,寬十一·三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皮日休(八三四?—八八三?)字逸少,後字襲美,襄陽竟陵(今屬湖北)人。隱居鹿門山,自號鹿門子,又號閒氣布衣、醉吟先生。其貌不揚,性情傲慢,詼諧好謔,詩與陸龜蒙齊名。咸通八年(八六七)登進士第,爲著作佐郎、太常博士。據《四庫全書總目·皮子文藪》提要云:《唐書》稱其降於黄巢,後爲所害。然尹洙《河南集》有《大理寺丞皮子良墓誌》,則稱“日休避廣明之難,奔錢氏。子光業,爲吳越丞相。生璨,爲元帥判官。子良即璨之子”。陸游《老學菴筆記》亦據皮光業碑,以爲日休終於吳越,並無陷賊之事。以上兩説,未知孰是。皮日休著有《皮子文藪》十卷,收其前期作品,乃咸通七年皮氏所自編。此外,《全唐文》收皮日休文四卷,其中有散文七篇,爲《文藪》所未收。《全唐詩》收皮日休詩,共九卷三百餘首,後八卷詩均爲《文藪》所未收。此書自序稱:“咸通丙戌(七年)中,日休射策不上第,退歸州來别墅,編次其文,復將貢於有司。發篋叢萃,繁如藪澤,因名其書曰《文藪》。”《四庫全書總目·皮子文藪》提要云:“宋晁公武謂其尤善箴銘。今觀集中書序論辨諸作,亦多能原本經術。其《請孟子立學科》《請韓愈配饗太學》二書,在唐人尤爲卓識,不得僅以詞章目之。集中詩僅一卷。蓋已見《松陵唱和集》者不復重編,亦如《笠澤叢書》之例耳。王士禎《池北偶談》嘗摘其中《鹿門隱書》一條、《與元徵君書》一條,皆‘世民’二字句中連用,以爲不避太宗之諱。今考之信然。然後人傳寫古書,往往改易其諱字。安知日休原本非‘世’本作‘代’‘民’本作‘人’而今本易之耶?是固未足爲日休病也。”此書卷末有明正德十五年六月袁表跋。袁表字邦正,號寶華山人,福建閩縣人。嘉靖十九年(一五四〇)爲江西臨江通判,嘉靖二十四年辭歸,自號陶齋,詩酒自娛。著有《河西關志》《黎平府志》《聞德齋志》《江南春集》《閩中十子》等。此書卷尾附有“建德周氏珍藏”題記及周叔弢跋。據周氏跋云:“此《皮子文藪》,明正德袁表刻本。乙丑(一九二五)十二月,余得諸江都方氏,旋遭繼室許氏之喪。丙寅正月,斥賣藏書,爲營齋奠,歸渠氏者多,此其一也。當時匆促,未及鈐印,衹題卷尾,以誌珍惜之意而已。閲十七年,壬午(一九四二)十二月,觀書渠氏,忽見此本,如睹故人,遂以重值贖之。劍合珠還,良足快意!且可與成化本《甫里先生文集》並儲也。卷中有譚公度印記,余所藏嘉靖本雜劇《十段景》、天順本《揭文安公文粹》,皆譚氏書。錢牧齋稱爲‘紈絝兒郎’,不知其於汗簡墨汁有少因緣。如是者,晴窗展閲,益令人緬想其風度不置云。叔弢。”有“譚公度臧書記”“霝威支人”“周暹”等印。由此可知,此本歷譚公度、錢謙益,又經方氏、周叔弢、渠氏遞藏,後仍歸周氏。一九五二年,周氏將所藏善本書籍七百餘種捐獻國家,由文化部接受,後入藏北京圖書館,即今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08:41 | 只看该作者
阮嗣宗集二卷(魏)阮籍撰 明嘉靖二十二年(一五四三)范欽、陳德文刻本。框高十七·二釐米,寬十二·七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阮籍(二一○—二六三)字嗣宗,三國時魏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建安七子”之一阮瑀之子。早年博覽群書,有報國平天下之志,但因身處魏晉亂世,名士多遭殺戮,在政治上遂採取謹慎避禍的態度,《晉書·阮籍傳》稱其“發言玄遠,口不臧否人物”。籍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爲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正始三年(二四二),勉强出爲吏,復爲尚書郎,不久便因病免職。正始八年,又被召爲參軍,旋即托病辭歸。嘉平元年(二四九),爲魏太傅司馬懿從事中郎。嘉平四年,復爲魏大將軍司馬師從事中郎。正元元年(二五四),封關内侯,徙散騎常侍。正元二年,拜東平相,十數日辭去。景元三年(二六二),求爲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次年冬卒,年五十四歲。《三國志》卷二十一、《晉書》卷四十九有傳。《詠懷詩》是阮籍之代表作,嚴羽《滄浪詩話·詩評》云:“黄初以後,惟阮籍《詠懷》之作,極爲高古,有建安風内骨。”鍾嶸《詩品》稱其詩“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又稱其“厥旨淵放,歸趣難求”。除詩歌外,阮籍尚有《大人先生傳》《清思賦》等長篇作品。許逸民先生在《中華名著要籍精詮》中謂:“據《隋書·經籍志》著錄,南朝齊、梁時代,阮籍的詩文集有十三卷,目錄一卷。又據李善《文選注》,宋詩人顔延之、梁詩人沈約都曾爲《詠懷詩》作注,《文選》中收錄的阮籍詩文也有十九篇之多。”,據許逸民考證,至唐初修《隋書》時,阮集似已有散佚,僅僅是一個無目錄的十卷本。《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衹著錄《阮籍集》五卷,這個本子又見於《日本國見在書目》,説明唐時已流傳至日本。但《日本國見在書目》還著錄《阮步兵集》十卷,又可證十卷本在唐代並未亡佚。阮籍的詩集在明代有多種刻本,較早的有嘉靖刻本《六朝詩集》中之《阮嗣宗集》三卷,李夢陽序刊本《阮嗣宗詩》一卷(收詩八十篇)。此嘉靖二十二年范欽、陳德文纂刻的《阮嗣宗集》二卷爲現存魏晉人集中難得之古本,是現存最早的阮籍詩文合集本。上卷包括文十二篇,分别是《東平賦》《首陽山賦》《鳩賦》《獮猴賦》《清思賦》《元父賦》《通易論》《莊論》《樂論》《奏記太尉蔣濟》《答伏羲書》《大人先生傳》,下卷爲詠懷詩八十一首,又四言二首。是書卷首有陳德文序,曰:“今覽其詠懷八十一篇,語莊義密,曲高和寡……”並稱“大梁舊刻籍詩南來少傳,郡伯鄞范子取而刻之宜春”。知是書乃范欽開版於江西。此本刊刻精工,字清墨烏,大氣又不失典雅。有舊時人批語,批語朱墨筆夾雜,邏輯謹嚴,義旨深厚,且字體端莊,廣見於此本書衣、天頭、地脚與字裏行間,朱筆批語與墨黑刻體相得益彰。鈐有“陳氏西畇艸堂臧書印”“西畇艸堂”“平江陳氏”“吳嵩衡印”“雙鑑樓臧書印”“傅沅叔臧書記”諸印,説明此本爲陳墫、傅增湘等諸名家寶愛,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08:35 | 只看该作者
蜕庵詩四卷(元)張翥撰 明初刻本。框高二十·六釐米,寬十三·五釐米。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四字,黑口,四周雙邊。張翥(一二八七—一三六八)字仲舉,晉寧(今山西臨汾)人。少年時負才放蕩,好蹴鞠,喜音樂,不置家業,其父以爲憂。後幡然醒悟,閉門謝客,晝夜讀書,漸以詩文知名。至正初,召國子助教,尋退居淮東。及修宋、遼、金三史,復起爲翰林國史院編修官,纍遷太常博士、國子祭酒、集賢學士,以翰林學士承旨致仕,卒於元末動亂中。張翥卒於亂世,遺稿多散佚。據卷端題署,知此書爲釋大杼所編選,凡四卷。首五言古詩,次七言古詩,後二卷則爲七言律詩。卷前有釋來復序,稱張翥詩“寫情賦景,兼得其妙,讀之使人興起,誠爲一代詩豪矣”。雖不免褒美過甚,但其詩確有佳者,若五古之《漷農嘆》、七古之《人雁吟憫饑也二章》,俱得漢魏風骨。此本爲張翥詩集最早刻本,從卷末釋宗泐(此本“宗泐”二字殘損,不可辨識,據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補)跋文結句落款,時間爲“十年冬”(“十年”前的年號,此本殘損,文淵閣本作“洪武”),似可推斷此本刊刻完成就在此後不久,很可能就在洪武十年(一三七七)底或十一年初。今觀此本,無論紙質墨色,或雕工技法,仍帶有很明顯的元代建刻風格。民國初年,董康誦芬室曾據此本覆刻,收入《四部叢刊》。此本鈐有“金星軺藏書記”“顧廣圻印”“鐵琴銅劍樓”等印記,知其嘗經名家遞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08:33 | 只看该作者
虞初志三十二卷(明)陸采編 明弦歌精舍如隱草堂刻本。框高十五·八釐米,寬十一·八釐米。每半葉八行,行十五字,白口,左右雙邊。《虞初志》係明人編選的小説集。《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云:“舊本題《陸氏虞初志》,不著其名。”陸氏應爲陸采。據書中《鶯鶯傳》末葉末行有“如隱草堂”四字,則此書可定爲如隱草堂刻本。如隱草堂爲陸采堂號,趙萬里曾考證《洛陽伽藍記》刻者爲陸采,云:“此書蓋爲長洲人陸采所刻,范氏天一閣書中藏有陸采所著《天池山人小稿》,内有如隱草堂之名,此《伽藍記》之板刻字樣正類蘇州刻本。”還有一證:書中《續齊諧記》有跋語云:“是書亦罕得佳本,惟外舅都公家藏有之,命余鋟梓,以傳焉。”錢謙益《列朝詩人小傳》中謂:“(陸)采字子玄,給事中子余之弟,都少卿玄敬之婿也。”玄敬爲都穆之字。陸采(一四九五—一五四○)字子玄,號天池山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陸粲之弟,性豪蕩不羈,不治舉業。年十九即作《明珠記》,後又作《南西厢》《懷香記》等。“虞初”本是人名,漢武帝時爲方士侍郎。所作《虞初周説》爲小説之淵藪。張衡《西京賦》云:“小説九百,本自虞初。”故後人多用“虞初”爲小説命名,如《虞初志》《虞初新志》《續虞初志》等。如隱草堂本《虞初志》中除《續齊諧記》爲南朝梁人吳均所著,其餘皆爲唐人小説,包括《虬髯客傳》《離魂記》《柳毅傳》《謝小娥傳》等共八卷三十一種。故事情節曲折,人物特點鮮明,文筆優美清俊,倶爲唐傳奇之佳品。書中除《集異記》分爲二卷外,餘皆不分卷。少數小説前標有目次,如第一種《續齊諧記》題下注明“虞初志一”四字、第四種《虬髯客傳》下注明“虞初志二”等,餘者鮮少標明目次。書前有總目將内容分爲八卷,然袁克文序稱:“是書原闕總目,右目乃估人以意補寫,□初欲删去之,嗣以便於檢讀,遂姑存之。”書中間有朱筆點讀,無批。《虞初志》版本較多,流傳過程中有八卷本和七卷本之分。目前最早之八卷本即爲如隱草堂本。國家圖書館藏有三部如隱草堂本,一部爲全本八卷,另外兩部爲殘本。全本八卷據考證係明刻本,應爲如隱草堂最早刻本。除有“如隱草堂”四字外,《集異記》末行還有“弦歌精舍”四字。弦歌精舍乃明代毛晉室名。據考證,此書蓋弦歌精舍主人在如隱草堂版片基礎上加以補刻重印。以其版本較古,最爲接近原書,内容完整,尤爲可貴。對研究《虞初志》版本流傳和唐代傳奇有重要意義。上海圖書館藏有武進陶湘蘭泉原藏本,“後雲”續補輯本,此本第一卷“寧王”篇下題“如隱草堂”。“後雲”無考,學界稱之爲“後雲氏”。目前《虞初志》之八卷本俱是在後雲氏補陸氏之作基礎上完成。此外還有如隱草堂袁刻本存世,據《武進涉園陶氏鑒藏明版書目》《虞初志》條下記:“虞初志三十二種八卷,袁褧刻。”袁褧字尚之,晚號謝湖居士,明代刻書家、藏書家。此書之後又有隆慶、萬曆年間的正續本傳世。國家圖書館藏如隱草堂八卷本,原藏袁克文處。袁氏對此書十分喜愛,爲之作序和詩,詩云:“小説梁唐卅一篇,虞初舊志罕流傳。伽藍記外今逢此,如隱堂前兩妙鎸。”“伽藍記”即爲《洛陽伽藍記》,可與前文考證編者爲陸采相互印證。書前鈐有“雪茗堂印”“曾在周叔弢處”“埽塵齋積書記”“東菴舊史”“寒雲主人”諸印,書後鈐有“克文私印”印。此書後轉入周叔弢處,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08:30 | 只看该作者
瀛奎律髓四十九卷(元)方回輯 明成化三年(一四六七)紫陽書院刻本。框高二十·九釐米,寬十三·二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黑口,四周雙邊。方回(一二二七—一三〇七)字萬里,號虛谷,歙縣(今屬安徽)人。幼孤,從叔父學。南宋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别省登第,嘗提領池陽茶鹽。初媚賈似道,似道敗,又上十可斬疏,其人品可知。後知嚴州,元兵至,以城降。入元爲建德路總管,尋罷歸,肆意於詩。著有《桐江集》《續古今考》,輯有《瀛奎律髓》。“瀛”者,典出“十八學士登瀛洲”,語出《新唐書·禇亮傳》。唐武德四年(六二一),太宗時爲天策上將軍,寇亂稍平,即立文學館,禮聘杜如晦、于志寕、蘇世長、薛收、褚亮、姚思廉、陸德明、孔穎達等十八人,“每暇日訪以政事,討論墳籍,搉略前載,無常禮之間。命閻立本圖像,使亮爲之贊,題名字爵里,號‘十八學士’,藏之書府,以章禮賢之重。方是時,在選中者,天下所慕向,謂之‘登瀛洲’”(《新唐書》卷一百二《列傳第二十七》)。“瀛洲”,傳説中的仙山,成仙得道者始可登臨。意謂躋身十八學士之列,有如仙者登瀛洲之難。“奎”者,謂五星聚奎,也稱五星聯珠,本指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排列近乎直綫時的一種天象。它的出現,古人認爲乃太平盛世、人才濟濟的象徵。《宋史·竇儼傳》曰:“丁卯歲五星聚奎,自此天下太平。”於是前後出現了周敦頤、程頤、程顥、邵雍、張載等五大哲學、思想家。“瀛奎”連用,意謂此書所選之詩如十八學士登瀛洲,精華薈萃。“律”指此書所選皆爲唐、宋律詩;“髓”指此書所選皆爲律詩精髓。故曰《瀛奎律髓》。《瀛奎律髓》類屬詩歌總集,輯選唐、宋三百七十六位詩人五言律詩和七言律詩二千九百九十二首,釐爲四十九類。每類前標以類目,如登覽類、朝省類、風土類、昇平類、宦情類、風懷類、宴集類、老壽類等。類爲一卷,凡四十九卷。每類前冠以類序,如“登覽類”小序曰:“登高能賦,於傳識之名山大川、絶景極目能言者衆矣,拔其尤者,以充雋永,且以爲諸詩之冠。”用以引導“學者求之,髓由是可得也”(本書卷前方回自序)。每詩後有詩家小傳、掌故、考證及方氏賞評。有話則長,無話則短,不拘一格,爲後人留下不少佳評及難得資料。然紀曉嵐《瀛奎律髓刊誤序》則批評是書“非盡無可取,而騁其私意,率臆成編”,並謂其選詩“大弊有三:一曰矯語古淡,一曰標題句眼,一曰好尚生新”。又曰“其論詩之弊一曰黨援,一曰攀附,一曰矯激”。甚至認爲可能疑惑後人,故“别白是非,各於句下箋之,命曰《瀛奎律髓刊誤》”(清紀昀《紀文達公遺集》卷九)云云。此書卷前有方回自序,落款爲“至元癸未良月旦日”。癸未,即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一二八三),因知是年《瀛奎律髓》當業已成書。卷十三收白居易《戊申歲暮詠懷》二首,詩後小注“予年五十七歲選此詩,深愧之”。五十七歲,亦正是至元二十年癸未。《增訂四庫簡明目錄標注·續錄》於《瀛奎律髓》款目之下標注:“元至元癸未刊巾箱本,其板至明天順間始廢。”意謂此書脱稿同年既已刊行。癸未“良月”,即十月,十月始成之書即能同年刊行,不可遽信。本書卷後有明人龍遵敘後跋,謂“續又得定宇陳先生手自抄本,共十類。定宇自識云惟‘節序類’得虛谷親校本抄之,餘皆傳錄本,疑誤甚多”。陳櫟(一二五二—一三八四)字壽翁,因所居堂名“定宇”,學者咸稱“定宇先生”,是方回晚年好友,並曾參與整理方回遺著。此人所見皆爲傳錄本,未曾獲見“至元癸未刊巾箱本”,故巾箱本之説,蓋子虛烏有。此本卷末龍遵敘後跋又云:“天順甲申,叨守新安,實先生(指方回)鄉郡,因搜訪得其(指《瀛奎律髓》)傳錄全本,間有舛訛,卒無善本校正之。續又得定宇陳先生手自抄本,共十類……遂以其本與先所得本參對之”,“惜不得全編通校之,於是又遍訪郡之儒者,因得各家所藏抄本”,“遂會取諸本通參訂之”,“然後是編始獲復全……故不敢私之於己,敬壽諸梓,以廣其傳”。跋後落款爲“成化三年龍集丁亥六月下澣,皆春居士識”。因知此書乃由龍遵敘搜集各種傳抄之本並悉心加以整理編校方獲復全,且由他“敬壽諸梓”始獲廣傳。然他所壽梓的機構,資訊不明。楊守敬《日本訪書志》卷十三著錄此書,謂是“朝鮮重刊明成化本,首有方回自序,序後有‘成化三年仲春吉日,紫陽書院刊行’木記”。因知方序後當有鎸書木記,此書已被剜去。故此書版本當著錄爲“明成化三年龍遵敘紫陽書院刻本”。此乃是書之最早刻本。龍遵敘,號皆春居士,吉水(今屬江西)人。吳松江由嘉定入海,江口淤塞百年,民受其患。龍遵敘以御史左遷嘉定尹,到官之日,親蒞其地,召父老講求水利,兩越月不雨,遂奏功,號御史河。時掘得一碑,長尺餘,文曰“得一龍,江水通”。童謡亦云“要開吳松江,須等海龍王”。龍氏成化初來守新安,遂刻《瀛奎律髓》於紫陽書院。此本鈐有“經卧雪齋鑒藏一次”“麗蘇樓”“傳是樓”“光焰萬支樓”“因是”等藏書印,表明清初曾藏季振宜、徐乾學等處。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08:27 | 只看该作者
宋名家詞六十一種九十卷(明)毛晉編 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本 陸貽典、黄儀、毛扆、季錫疇、瞿熙邦校並跋 何煌、何元錫校。框高十八·七釐米,寬十四·四釐米。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毛晉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稿本《汲古閣集》時已介紹。是書一名《宋六十名家詞》,實收自晏殊《珠玉詞》至盧炳《哄堂詞》共六十一種,分爲六集(詳目參閲《中國叢書綜錄》)。每家之後各附以毛晉所撰跋語,或介紹詞人生平,或評論藝術風格,有些詞前有原序。編次不以時代先後爲準,而以得詞付雕先後爲序。第一集卷前有夏樹芳序,第二集前胡震亨序。據胡序署年,知是書刻於明崇禎三年(一六三〇)前後。各集底本或是宋元刻本,或源自舊抄本,或自全集析出,亦有從《花庵詞選》中輯錄者,彙刻成書時,有所校勘取捨、訂訛補遺。宋張炎《詞源》曾提及“刊本《六十家詞》”,明吳訥亦曾彙刻宋元百家詞,而均無傳本,唯此毛刻本三百年來爲學者傳誦,流播最廣,可謂詞林之淵海。毛晉原擬先刻六集,以後陸續再刻印其他詞集,但因財力不足等原因作罷,故張先《子野詞》、賀鑄《東山寓聲樂府》、范成大《石湖詞》、楊萬里《誠齋樂府》、王沂孫《碧山樂府》、張炎《玉田詞》等重要詞家未能收入。是書網羅散佚,傳播之功甚偉,而其中錯誤亦頗遭詬病,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所言:“其中名姓之錯互,篇章字句之訛異,雖不能免,而於諸本之誤甲爲乙,考證釐訂者亦復不少。”有鑒於此,陸貽典與毛扆乃遍借宋元刻本、舊抄本並此書底本逐卷精校,詳加考訂。今《中華再造善本續編》所影印者即爲此本。陸貽典(一六一七—一六八六)字敕先,常熟(今屬江蘇)人。諸生,博學工詩,精於校勘,多藏善本,與毛扆爲翁婿。毛扆字斧季,毛晉次子。二人校讎批讀是書近二十年,圈點勾抹,朱墨爛然。每種有題識,交待校本種類、來源、優劣及校改情況,如《樂章集》據“宋本”“趙校本”“周氏、孫氏兩鈔本”校;《東堂詞》“七月廿一日校,凡三抄本,其一即底本也。章次皆同而與此刻異。内一小字本最佳,所得脱誤字極多”;《淮海詞》據“宋刻本集校”;《片玉詞》用元刻本《片玉集》及抄本校,又用底本重校,等等。亦有多種書陸貽典已校過,毛扆又用其校本重校,如《稼軒詞》。每種卷末均書明某年月日、“某某校畢、讀訖”等語。錯訛較多者,毛扆有批云“題詞要毁”(《溪堂詞》)、“跋重刻”(《竹山詞》)、“要重刻”(《近體樂府》《石屏詞》)等語,惜因故未果。此本流傳後世,曾經鮑廷博知不足齋遞藏,又有季錫疇、瞿熙邦、何煌、何元錫等校語數則。今各種參校之本多不存世,賴此校本保留大量異文信息,文獻價值極高。鈐有“古愚藏本”“西河”“古愚”“冰香樓”“歙鮑氏知不足齋臧書”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3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08:25 | 只看该作者

张国荣

石湖居士集三十四卷(宋)范成大撰 明弘治十六年(一五〇三)金蘭館銅活字印本。框高二十一釐米,寬十四·九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致能(一作至能),號石湖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除徽州司户參軍。乾道六年(一一七〇),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士使金,不畏强暴,幾被殺。使歸,遷中書舍人。乾道七年,知静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撫制置使。淳熙四年召對,權禮部尚書。淳熙五年,拜參知政事,尋罷。晚年以病退隱故鄉石湖。卒諡文穆。有文名,尤工詩,與尤袤、楊萬里、陸游並稱“南宋四大家”。著述宏富,除本書外,尚有《吳郡志》《攬轡錄》《驂鸞錄》《桂海虞衡志》《吳船錄》《菊譜》《梅譜》等。事見周必大《周文忠公集》卷六十一《范公神道碑》及《宋史》卷三百八十六本傳。成大“初效王筠一官一集,後自裒次爲《石湖集》一百三十六卷”(周必大《范公神道碑》)。成大一官一集之作,如《西征小集》,淳熙三年陸游爲之作序,謂成大“自桂林入蜀也,舟車鞍馬之間,有詩百餘篇,號《西征小集》,尤雋偉,蜀人未有見者”,因請而刻之。成大晚年將其詩文彙於一編,手自編定,成《石湖集》一百三十六卷。紹熙五年(一一九四)楊萬里爲之作序,稱其子范莘抵書爲父之文集求序,謂“方先公之疾而未病也,日夜手編其詩文,數年成集,凡若干卷”。嘉泰二年(一二○二)(一作嘉泰三年)其子范莘、范兹爲之作跋,稱“詩文凡百有三十卷,求序於楊先生誠齋,求校於龔編修芥隱,而刊於家之壽櫟堂”。關於《石湖集》之卷數,周必大《范公神道碑》、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馬瑞臨《文獻通考》均作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藝文志》作“《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而范莘、范兹跋稱“詩文凡百有三十卷”,或爲概數,或僅計正文詩文卷數而未計附錄六卷。孔凡禮《見於〈永樂大典〉的六十一種宋集考》(《國學研究》第八卷,北京大學出版社二〇〇一年)則認爲“范莘兄弟所刻之本,當不包括《吳船錄》《攬轡錄》《驂鸞錄》《桂海虞衡志》《梅譜》《菊譜》六種。此六種,每種計以一卷,適爲六卷”。據范莘、范兹跋可知,《石湖集》最早刻本當爲南宋嘉泰二年(一作嘉泰三年)范氏壽櫟堂家刻本,後有《石湖大全集》刊於郡庠,二本今皆不存。現存最早之本爲明弘治十六年金蘭館銅活字印本《石湖居士集》三十四卷。三十四卷原在一百三十六卷之内,第一卷爲賦及騷詞,後三十三卷爲詩。“詩不分體,亦不分立名目,惟編年爲次。”(《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此本版心上方鎸有“弘治癸亥金蘭館刻”八字,書末有嘉泰二年范莘、范兹跋。此本鈐有“季振宜臧書”“鐵琴銅劍樓”等印,知爲季振宜、瞿氏鐵琴銅劍樓遞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3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0:40 | 只看该作者
唐甫里先生文集二十卷(唐)陸龜蒙撰 明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嚴春刻本 周叔弢跋。框高二十一·一釐米,寬十三·二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雙邊。
陸龜蒙(?—八八一)字魯望,號天隨子、甫里先生,自比涪翁、漁父、江上丈人,時謂江湖散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屢試不第,曾爲湖州、蘇州刺史幕僚,後退隱松江甫里(松江即今吳松江,古稱笠澤),以讀書著述爲樂。工詩文,與皮日休並稱“皮陸”。光化三年(九○○)追贈右補闕。著有《耒耜經》《小名錄》《松陵集》《笠澤叢書》等。事見《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隱逸》。
陸氏文集中,《松陵集》乃咸通十年(八六九)至十一年間陸氏與皮日休等人在蘇州刺史崔璞幕内唱和之作,陸氏編,皮日休序。《笠澤叢書》爲乾符六年(八七九)後陸氏卧病笠澤期間手編成書,並親爲之序。書中詩文雜編。“以其叢脞細碎,故名《叢書》,以甲、乙、丙、丁爲次。後又有《補遺》一卷。宋元符間蜀人樊開始序而梓之。政和初,毘陵朱衮復行校刊,止分上、下二卷及《補遺》爲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一)二書之外,陸氏詩文尚有遺漏。至南宋寶祐間,陸氏“遺稿所存,僅有《松陵》《笠澤》二書。……今吳江葉君茵乃作意掇拾而裒益之”(寶祐六年林希逸序)。“葉茵始搜採諸書,得遺篇一百七十一首,合二書所載四百八十一首,共六百五十二首,編爲十九卷,並附錄總爲二十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一)其中卷一至十三爲古今體詩,卷十四至十五爲賦,卷十六至十九爲雜著,卷二十爲附錄,錄《新唐書》陸龜蒙傳及諸家爲陸氏文集所作序跋等。因陸氏號“甫里先生”,故以名集。明成化二十三年陸釴序云:“《叢書》《松陵集》總六百五十二篇,並附錄爲二十卷,闕晁氏所校《松陵集》六篇,刊於宋寶祐中。”可知此書最早之本當爲宋寶祐間刻本,“林希逸爲序,刊版置於義莊”(《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一),惜已久佚。現存最早刊本即此明成化二十三年嚴春刻本。此本卷首有明成化二十三年陸釴《重刊甫里先生文集序》,次爲宋胡宿《甫里先生碑銘》,次爲宋寶祐六年林希逸《甫里先生文集序》,卷末有嚴春題識。陸釴序曰:“崑山嚴景和氏居淞江之滸,密邇甫里,素欽甫里之文,乃訪而重刻之……(葉茵輯本)刊於宋寶祐中。歷勝國以來,歲久版廢,景和所爲重刊者,繼前賢之勝事,誠義舉也。”卷末嚴春題識亦云“春重刊《甫里先生文集》”,由此可知,嚴春或據宋寶祐本重刻,並增胡宿所撰《甫里先生碑銘》一篇。嚴春,字景和,江蘇昆山人,此本之後又於弘治七年(一四九四)刊刻《中吳紀聞》六卷。此本封面有周叔弢題記“明成化嚴氏本,自莊嚴堪藏”一行,卷末有周叔弢跋一篇,謂此本爲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十二月自藻玉堂書估王子霖處購得。周氏將此本與黄丕烈校抄本比對後,認爲:“此本即周香嚴舊藏、黄氏據校之本。周氏藏書多無印記,宋元本亦且如是也。”此本鈐有“璜川吳氏收臧圖書”“周暹”等印,結合周跋,知爲吳銓、周錫瓚、周叔弢舊藏。吳銓,字容齋(一作蓉齋),號璜川,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雍正中爲吉安守,歸田後於瀆川筑遂初園,因懷舊之思題其讀書處曰“璜川書屋”,架上萬卷皆秘笈。周錫瓚(一七四二—一八一九),原名贊,鄉試時改名曰漣,後改錫瓚,字仲漣(一作仲連),號漪塘(一作漪堂),又號香嚴居士,長洲人。所居名“水月亭”,藏書處曰“香嚴書屋”。喜藏書,善鑒定。與顧之逵、袁廷檮、黄丕烈並爲吳中四大藏書家。丕烈每購一書,必借其所藏秘本證之。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37#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0:32 | 只看该作者
酒邊集一卷(宋)向子諲撰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框高十四·七釐米,寬十·三釐米。每半葉八行,行十四字,白口,左右雙邊。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宋開封(今屬河南)人。出身顯赫,宋神宗欽聖憲肅皇后之再從侄。元符初,以恩蔭補官。南渡初,歷徽猷閣直學士、户部侍郎,旋罷知平江府。歷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宗,經靖康之難,處南北宋之交,江河轉變之氣象藴於詞集中。其爲人剛正不阿,不畏權勢,執法嚴明,頗有政望。南渡後,力主抗戰,以忤秦檜意而致仕。去朝後,卜築於清江(今屬江西)五柳坊,享林泉逸趣,所居號“薌林”,自號“薌林居士”。退閑十五年始卒,享年六十八歲。今有《酒邊詞》傳世。《宋史》卷三百七十七有傳。此本存向子諲詞一百七十餘首,通爲一卷。卷上共一百八首,稱作“江南新詞”,多悲慨之音;卷下共六十三首,曰“江北舊詞”,多清詞麗句。大多數詞調下用小字解題,交待創作因由。胡寅曾作有《酒邊詞序》,此本不見該序,清光緒十四年汪□刻宋名家詞本《酒邊詞》有此序,名爲《題酒邊詞》,該序云:“退江北所作於後,而進江南所作於前。以枯木之心,幻出葩華;酌元酒之尊,棄置醇味。”序中對蘇軾詞評價甚高,云“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脱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於是花間爲皂隸,而柳氏爲輿臺矣”。此評語後世頻繁轉引。《直齋書錄解題》載子諲詞有《酒邊集》一卷,《樂府紀聞》則稱四卷。此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抄寫精工、清晰,字畫無不追慕宋刻,精美典雅,廣受學者、藏書家珍愛,爲影抄本中精品。章鈺曾據以細校光緒本,吳昌綬也曾影刻收入《雙照樓影刊宋金元本詞》。鈐有“宋本”“甲”“汲古主人”“毛子晉”“毛晉私印”“毛扆”“汪士鐘印”“克文”“惟庚寅吾以降”等印,印記宛然。據《寒雲日記鈔》(乙卯)載,袁克文曾得汲古閣影寫宋本書六種,《酒邊詞》乃其中之一,並云半葉八行,行十四字等,正是此本《酒邊集》。可知此本自毛氏汲古閣之後,又遞經汪士鐘、袁克文收藏。一九五二年,此書隨周叔弢所藏大批善本捐獻國家。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36#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0:31 | 只看该作者
石門洪覺範天厨禁臠三卷(宋)釋惠洪撰 明活字印本。框高十六·六釐米,寬十一·七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惠洪(一〇七一—一一二八),初名德洪,俗姓喻,一説姓彭,字覺範,賜號寶覺圓明禪師,自稱寂音尊者、明白庵人,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十四歲父母雙亡,失怙入三峰寺爲童僧。十九歲試經剃度後,修《唯是論》,並博覽子史群書,外習詩賦,獲詩名。二十九歲後雲遊江南各地,嘗住持臨川北禪寺及南京清涼寺。又好論古今治亂及是非成敗,爲時政所不容,先後三次蒙冤入獄。又以醫識張商英,並往來於郭天信之門。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張、郭獲罪,洪亦受累配至朱(珠)崖(今海南海口),數年釋歸,改名惠洪。洪工詩善畫,尤擅繪竹梅。“每用皂子膠畫梅於生絹扇上,燈月下映之,宛然影也。”(宋鄧椿《畫繼》卷五)著有《石門文字禪》《冷齋夜話》《林間錄》《僧寶傳》《臨濟宗旨》等書,是書乃其詩論之作。
《晉書》卷七十九《謝混傳》謂晉元帝渡江,鎮守建業,財用不足,每得一豚,視爲珍膳。尤以豚項之肉味美,群下不敢自食,特以獻帝,稱爲“禁臠”。後用以比喻别人不得染指的獨占之物。“天厨”本爲星官名,後演變爲天厨可烹美酒佳餚,不是一般人可享用。此書命名《天厨禁臠》,自謂其所選之詩、品評之語,不是一般人能欣賞享用,如同禁臠。此書以唐宋名家、名句爲式,標論詩法、詩格,提出了二十多種詩法、句法、韻法。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分“近體三種頷聯法”“十字句對法”“四種琢句法”等十五類;卷中分“比物句法”“賦題法”“造語法”等八類;卷下分“古詩押韻法”“頓挫掩抑法”“换韻殺斷法”等十五類。每類前有小序,然後選詩,詩後是品評。如杜甫《寒食對月》詩:“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應更多。”評謂:“此杜子美詩也,其法頷聯雖不拘對偶,疑非聲律,然破題引韻已的對矣,謂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也而先開,山谷嘗用此法作茶詞。”然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二則批評此書曰:“惠洪《天厨禁臠》最爲誤人。”元方回《桐江集》卷四亦謂:“《洪覺範天厨禁臠》誤人處極多,或以是釋杜詩,山谷不以爲然,宜戒之。”《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進一步批評此書曰:“多强立名目,旁生枝節,如首列杜甫《寒食對月》詩爲偷春格,而謂黄庭堅茶詞叠押四山字爲用此法,則風馬牛不相及。”故衹入存目。然此書傳本極罕,此本乃是書現存最早印本,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九著錄此書,並謂:“正德丁卯東川黎堯卿跋云:‘《天厨禁臠》頗得三昧之法,勝國前有摹本,今亡矣。予得鈔本訂正,秣陵進士張天植遂成吾志,刻之。’有王宗炎印。”今檢此書,目錄後果有此跋,然並非刻本,而是活字排印本。觀其版面文字,行歪字扭,確有活字排印特徵。正德丁卯,即正德二年(一五〇七),故此書版本可著錄爲“明正德二年張天植活字印本”。是書鈐有“王宗炎印”“八千卷樓”“江蘇第一圖書館善本書之印記”“四庫坿存”等印記,知原爲丁氏八千卷樓之物,後歸江蘇第一圖書館,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35#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0:29 | 只看该作者
楚辭十七卷(漢)王逸章句 楚辭疑字直音補一卷 明隆慶五年(一五七一)豫章夫容館刻本。框高二十·六釐米,寬十四·三釐米。每半葉八行,行十七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雙邊。
王逸(生卒年不詳)字叔師,東漢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人。約生活於漢和帝至漢順帝時。漢安帝元初四年(一一七)舉上計吏,爲校書郎,順帝時爲侍中,順帝後期,出任過豫州刺史。著《楚辭章句》,並參與撰修《東觀漢記》。事迹詳見《後漢書·文苑傳》。其《楚辭章句》,爲流傳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楚辭》注本,乃漢代注楚辭之典範,在楚辭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書首楚辭目錄,次史記列傳、班固序騷、劉勰辨騷、楚辭疑字直音補。正文楚辭卷第一至第十七,凡離騷經章句、九歌、天問傳章句、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九懷、九歎、九思傳章句諸篇。《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云:“集部之目,楚辭最古”,又云“初,劉向裒集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宋玉《九辯》《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賈誼《惜誓》,淮南小山《招隱士》,東方朔《七諫》,嚴忌《哀時命》,王褒《九懷》及向所作《九歎》,共爲《楚辭》十六篇”。“逸又益以己作《九思》與班固二敘爲十七卷,而各爲之注。”逸恪守漢學治經家法,引經據典,博采異聞,兼備衆説,“注雖不甚詳賅,而去古未遠,多傳先儒之訓詁。故李善注《文選》,全用其文”。此本刊者爲朱多煃,字用晦,明寧獻王朱權六世孫,故是本亦有人稱“王孫本”。據黄源海《夫容館楚辭章句版本述略》,此本有原刻本、重修本和遞修本之别。初刻本目錄後有“隆慶辛未歲豫章夫容館宋板重雕”刊記一行,天啓三年(一六二三)遞修本則改刻爲“熙寧辛亥夔州官舍鏤板”一行。辛亥即熙寧四年(一〇七一),故或云此本源自北宋夔州本,或云夫容館仿宋刻本。是本卷一首葉版心下有刻工名氏,爲“章芝刻”;卷一末葉題“姑蘇錢世傑寫章芝刻”。卷一卷端題“漢劉向編集,王逸章句”,且宋諱匡、殷、貞等不避,此爲原刻本特徵。但“兮”字大多已改刻爲“”,卷二葉十三中的“慧”字改爲“彗”,爲重修本特徵。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載該書楊守敬云:“此本即以宋槧翻雕,其誤字亦皆仍之,唯宋諱缺筆則悉填補。嘉慶間大小雅堂本又據此翻刻,而多用洪本校改,失真面目矣。”此本曾經傅承霖、趙元方遞藏。趙元方(一九○五—一九八四)原名趙鈁,字元方,以字行。蒙古族。室名無悔齋。此本鈐有“傅家場明善堂記”“明善選置”“臣承霖印”“硯耘”“永清縣傅家莊明善堂書画印”“永清傅承霖讀過”“曾在趙元方家”“趙鈁珍臧”“無悔齋臧”“一廛十駕”等印。書衣後有傅氏題識“書背秦遊草,紙字皆佳,古香可愛,務必保存不可遺失。傅承霖先浦記”三行;目錄末有傅氏題識“花翎鹽運同升銜候補班補用知州江蘇布政使司布理向傅承霖識”兩行。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34#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0:28 | 只看该作者
蔡中郎文集十卷外傳一卷(漢)蔡邕撰 明正德十年(一五一五)華堅蘭雪堂銅活字印本 黄丕烈跋。框高十六·一釐米,寬十二·二釐米。每半葉七行,行十三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
蔡邕(一三二—一九二)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性至孝,少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喜好辭章,精通經史、天文、音律。工書法,尤善隸書。初爲司徒橋玄屬官,出任河平長,又召拜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熹平四年(一七五),與堂谿典等寫定“六經”文字,邕書丹上碑,刻成石碑,立於洛陽太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因上書論朝政闕失獲罪,流放朔方。遇赦後,避宦官陷害,亡命江湖十餘年。董卓專權,强任爲侍御史,遷左中郎將,故世稱“蔡中郎”。卓被誅,邕又以附逆爲王允所捕,死於獄中。著詩文百餘篇,原有文集十二卷,已散佚,今傳本皆爲後人所輯。生平事迹見《後漢書》本傳及今人鄧安生著《蔡邕集編年校注》。蔡氏長於碑記,工整典雅,善辭賦,《文心雕龍·銘箴》稱“蔡邕銘思,獨冠古今”。《隋書·經籍志》著錄蔡邕文集爲十二卷,注云:“梁有二十卷,錄一卷。”則蔡集至隋已非完帙。唐人漸次搜求,增至十五卷,吳兢《西齋書目》著錄之。唐末之亂,文獻罹劫,《崇文總目》著錄僅五卷,《宋書·藝文志》爲十卷。北宋仁宗天聖間歐静序稱“今之所傳纔十卷,亡外計六十四篇”,其中《宗廟頌贊》等三篇爲後之好事者混入他人之文,“非十五卷之本編”,知蔡集亦未免於唐末兵燹之厄。《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並稱蔡集二十卷,“二十卷”當即“十卷”之誤。
歐静序本爲現存蔡集之祖本,盧文弨《鍾山劄記》言有歐静序本,今未見。今存蔡集可考知者約二十餘本,而以此華堅蘭雪堂銅活字印本爲現存最早之本。華堅字允剛,明無錫(今屬江蘇)人,葉德輝《書林清話》卷八“明錫山華氏活字版”條稱“明人活字版,以錫山華氏爲最有名”。錫山華氏活字版多出自宋刻,勝於元、明諸本。此本首冠歐序,書口上方印有“蘭雪堂”三字,中題“伯喈集”三字,下記葉碼,葉碼下方錄聖、勳、慶、魁、廣諸印工,目錄後有“正德乙亥春三月,錫山蘭雪堂華堅允剛活字銅版印行”正楷牌記,《外傳》後有“錫山蘭雪堂華堅允剛活字銅版印”牌記,又卷五、六、八至十後皆有“錫山”圓形圖記及“蘭雪堂華堅活字版印行”篆文牌記。據牌記年號可知,此本乃正德十年印本。此本正集十卷,收文六十三篇,已删去歐序所稱混入之僞作《宗廟頌贊》及《祀喬太尉文》,然又誤將《宗廟祝嘏辭》離爲二篇,故實存文六十二篇,若加上删去之僞作二篇,與歐序所稱十卷六十四篇之數正合,故陸心源《重雕蘭雪堂本〈蔡中郎集〉敘》稱此本出自歐本,誠非虛言。此本正集之後附有《外傳》,收文八篇,其中《隸勢》爲衛恒作,刊刻者誤輯入此集中。此本雖刊刻不精,訛脱嚴重,然因尚存宋本之舊,且存世絶少,故頗爲清代校勘家所重。
此本鈐有“陳樹杓印”“星邨父”“施子惠印”“施天賜印”“三省堂”“曾在東山徐復菴處”“敦仁堂徐氏珍藏”“尚餘數卷殘書在”“南州孺子”“涵芬樓”“涵芬樓藏”“海鹽張元濟經收”諸印。據卷首嘉慶十五年(一八一〇)黄丕烈跋語,此本乃黄丕烈購之於書賈。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33#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0:27 | 只看该作者
忠愍公詩集三卷(宋)寇準撰 明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蔣鏊刻本。框高十七·四釐米,寬十二·二釐米。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寇準(九六一—一○二三)字平仲,華州下邽(今屬陝西渭南)人。太平興國五年(九八〇)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擢樞密院直學士,判史部銓。參决政事,正直敢言,爲太宗所寵信。景德元年(一○○四)拜相,力主抵抗契丹軍南侵,旋爲王欽若排擠罷相。晚年復職,又爲丁謂排擠去位。後貶死雷州。殁後十一年,封萊國公,諡忠愍。據《郡齋讀書志·附志》所記,準知巴東時,自選詩作一百五十多篇爲《巴東集》。後河陽守范雍輯其作,編爲是集。準與宋初山林詩人潘閬、魏野、“九僧”等爲友,詩風近似,屬晚唐派。其五律情思淒婉,有賈島詩風;七言絶句意新語工,頗受王維、韋應物詩影響。如“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風麥秋時”“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等句,情景交融,清麗深婉,堪稱佳句。
《巴東集》宋代曾有傳刻,《郡齋讀書志·附志》《直齋書錄解題》等書均見著錄。明《文淵閣書目》尚有著錄,之後不見流傳。《忠愍公詩集》三卷,宋代一刻再刻,文獻屢見記載。《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詩集類》下著錄“《忠愍公集》三卷。河陽守范雍得寇公詩二百首,爲三卷,今刻版道州”。《宋史·藝文志》載“《寇準詩》三卷”。宋鄭樵《通志·藝文略第八》:“《寇忠愍集》三卷。”明楊士奇編《文淵閣書目》著錄:“《寇忠愍公集》一部一册。”此本爲嘉靖十四年蔣鏊刻本,正文三卷,收各體詩二百餘首。此書有金紫光祿大夫行尚書户部侍郎知河陽軍州事上柱國范雍《忠愍公詩序》,宣和五年(一一二三)十二月朔濟南王次翁《新開寇公詩集序》。因知景祐間范雍以《巴東集》爲藍本,並“有所持擇”、多有“删汰”,增輯而成《寇忠愍公詩集》三卷。宣和五年,王次翁重刻此本於道州,隆興元年(一一六三)辛斅再刻於揚州。明嘉靖十四年,蔣鏊據上述二宋刻本重刊,是爲此本。此書迭經吳引孫、陶湘、張壽鏞遞藏,鈐有“真州吳氏有福讀書堂藏書”“陽湖陶氏涉園所有書籍之印”“四明張氏約園臧書之印”“壽鏞”“咏霓”“謨觴”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32#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4:38 | 只看该作者
雁門集八卷(元)薩都剌撰 明成化二十年(一四八四)張習刻本。框高十九釐米,寬十二·五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雙邊。
薩都剌(一二七四?—一三四五?)字天錫,號直齋,本答失蠻氏。祖、父因功鎮雲、代,遂居雁門(今山西代縣)。早歲家貧,經商吳、楚,泰定四年(一三二七)進士,授京口錄事司達魯花赤,歷任江南行臺回回掾史、閩海福建道肅政廉訪司知事、河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經歷,翰林國史院應奉文字、江浙行中書省郎中、江南行臺侍御史等職。善詩詞,各體兼備,詩風清麗,名冠一時。晚年寓居杭州。好遊歷名山大川,瞻仰古迹名勝,與公卿名士盧摯、虞集、馬祖常、楊維楨等交遊。著《雁门集》八卷、《西湖十景詞》一卷。生平事迹見干文傳《雁門集序》《兩浙名賢錄》卷五十四、《元詩選·初集》小傳、《新元史》卷二百三十八本傳等。
《雁門集》爲其詩詞集,因薩氏世居山西雁門,故名。其詩詞多寫自然景物,謳歌壯美河山,間有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懷才不遇、憑弔古人及描寫宮廷生活之作,風格俊逸灑脱,清新自然。虞集《清江集序》稱薩氏“最長於情,流麗清婉,作者皆愛之”。楊維楨《竹枝詞序》贊薩詩詞“風流俊爽,修本朝家範。《宮詞》及《芙蓉曲》,雖王建、張籍無以過矣”。《雁門集》卷首干文傳序,謂薩氏“以彈劾權貴之不法,左遷鎮江錄事宣差,後陟官閩憲幕,由是往還吳中,嘗出其所作之詩曰《雁門集》者見示,予得以盡觀”。知薩都剌生前已編定《雁門集》。薩氏手定之本早已亡佚,據康熙刻本《雁門集》附明天順三年(一四五九)薩琦識語,薩氏詩集在元末曾有二十卷及八卷本問世,然因兵燹散失,入明已殘缺不全。明人搜羅遺篇,分編爲三種,即明天順三年裔孫薩琦據元二十卷本所編《雁門集》六卷本、明成化二十年張習刻《雁門集》八卷本、明成化二十一年兗州知府趙蘭刻《薩天錫詩集》六卷本。後世所傳諸本皆據此三本輾轉抄刻而來。此本即爲明成化二十年張習所刻《雁門集》八卷本。張習字企翱,吳縣人,明成化五年進士,授禮部主事,歷員外郎,出爲廣東提學僉事。據黄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六、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四所記,此本原有成化二十年張習刊書後跋,但本書已佚。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卷三十四、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二亦著錄此本,然瞿目誤定爲元刊本。疑此本爲書賈有意脱去張跋,僅留舊序,以充元刻。此本干文傳序題“至正丁丑”,而至正無丁丑年。《讀書敏求記》卷四著錄爲“至元丁丑”,亦有考證當爲“至正丁亥”者。此本收詩四百零五題四百九十二首,詞十一首。其中八首詩爲六卷本所無,文字與六卷本差異甚多,頗具校勘價值。亦未有重刊之本,最爲稀見。此本鈐“毛晉私印”“子晉”“鐵琴銅劍樓”“恬裕齋鏡之氏珍臧”“瞿啓文印”“鹿賓”“何潾印”“五湖遊俠”諸印,知其迭經毛氏汲古閣、瞿氏鐵琴銅劍樓遞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31#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4:37 | 只看该作者
庾開府詩集四卷(北周)庾信撰 明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朱承爵存餘堂刻本。框高十九·六釐米,寬十四·九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
庾信(五一三—五八一)字子山,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幼而俊邁,聰敏絶倫,博覽群書,尤善《春秋左氏傳》。梁元帝時,爲散騎常侍。受聘於西魏,遂留長安。纍官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憲中大夫。進爵義城縣侯。後世稱爲“庾開府”。《北史》卷八十三、《周書》卷四十一有傳。
庾信在南朝梁時與徐陵爲文並有綺麗之風,世號“徐庾體”。晚歲詩文,唯王褒能與之相埒。以《哀江南賦》《枯樹賦》最爲膾炙人口。杜甫有“清新庾開府”(《春日憶李白》)、“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横”(《戲爲六絶句》)之評。《北史》本傳稱其有文集二十卷,即北周滕王宇文逌作序之本。《隋書·經籍志》著錄“《庾信集》二十一卷並錄”(清倪璠疑是平陳後所得增多一卷)。兩《唐書》有《庾信集》二十卷,宋鄭樵《通志·藝文略》著錄《開府儀同庾信集》二十一卷,又《略集》三卷。其餘公私書目俱載二十卷本。《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六云:“其在揚都,有集四十卷;及江陵,又有三卷,皆兵火不存。今集止自入魏以來所作,而《哀江南賦》實爲首冠。”以上諸家書目所著當爲詩文合編本,至元代皆已散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八《庾開府集箋注》之提要引倪瓚《清閟閣集·與彝齋學士書》:“‘聞執事新收得《庾子山集》,在州郭時欲借以示僕,不時也。兹專一力致左右,千萬暫借一觀’云云。則元末明初尚有重編之本,今亦未見此本。雖冠以滕王逌序,實由諸書抄撮而成,非其原帙也。”此本卷末朱承爵刻書識語云:“今天府所存者止二十卷,皆自入魏以來所作,而《哀江南賦》實爲冠首,人間罕得而見也。”是明内府有二十卷本,而《文淵閣書目》不載,今亦不傳。
明刊庾信集大抵依據宋元舊本,並從《文苑英華》《藝文類聚》《初學記》等書中抄輯而成。此本僅錄其詩,是庾信詩集存世最早刻本,明正德十六年朱承爵刊。朱承爵(一四八〇—一五二七)字子儋,號舜城漫士,又號左庵、盤石山樵。明江陰(今江蘇江陰)人。室名左庵、行素齋、存餘堂、集瑞齋等。著有《鯉退稿》《灼薪劇談》《存餘堂詩話》。明書畫家、藏書家。又以刻書精湛著稱。此本有無名氏序,通篇幾乎全用《北史·庾信傳》,序末引及杜甫“清新庾開府”語,是序文出自唐以後人手筆。明刊庾信詩集尚有嘉靖間朱曰藩刻六卷本,校勘較粗疏。其餘明人重輯詩文合編本有:萬曆間屠隆評點《徐庾集》本、天啓元年(一六二一)張燮輯《七十二家集》本、天啓六年汪士賢校刊《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亦不免有所疏漏。此本雖最早,但不完備,收詩少於其後各本,且小有差異。錢曾《讀書敏求記》卷四云:“余近得子山詩舊抄校之,首卷同存餘堂本,餘卷序次迥異,凡多詩百五十首,始知子儋刻未備也。”錢氏所云舊抄本今已不傳。此本有前人圈點及眉批評點,朱墨爛然。卷四末抄錄《七夕》詩一首。書末朱筆錄錢曾述古堂《庾開府詩集》題識(收入《讀書敏求記》卷四之中)。鈐有“稽瑞樓”“鐵琴銅劍樓”“錢孝修圖書印”等印記。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30#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3:52 | 只看该作者
篋中集一卷(唐)元結輯 明刻本 繆荃孫校並跋。 框高十六·五釐米,寬十三·三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元結(七一九—七七二)字次山,唐魯山(今河南魯山)人。少時不羈,十七歲乃折節向學。安祿山反,元結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號“猗玗子”。 天寶十二年(七五三)舉進士。安史之亂中,史思明攻河陽,肅宗召之進京問策,乃上《時議》三篇,受到賞識,擢爲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爲山南西道節度參謀。以討史思明有功,遷監察御史裏行,又進水部員外郎。代宗即位,拜道州刺史,進授容管經略使,加左金吾衛將軍。大曆七年(七七二)入朝,同年卒於長安。 結同情民間疾苦,在道州任間,曾兩次上書,請求蠲免百姓租税,得到皇帝許可。又爲百姓免去徭役、建造屋舍,召還流民萬餘人,受到百姓的愛戴。元結主張詩應有規諷寄托,有益政教。其詩文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力求擺脱六朝以來雕飾華靡的弊病,清淡簡潔,純真自然。唯過於質樸,文采稍遜。元結亦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元次山集》。
此爲唐人選唐詩的重要選本,書中刻有“元結次山編”字樣,所選詩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由盛轉衰的社會生活,標新立異,不選當時名家、大家,所選七位詩人詩作共二十四首,按順序依次爲沈千運四首,王季友二首,于逖 二首,孟雲卿五首,張彪四首,趙徵明三首,元季川四首。集前有元結於乾元三年(七六○)所作序及目錄,元結在序中云,所選詩人爲正直無祿位且貧賤之士,元結彙集其篋中所有,編爲集子,力矯時習,警示時人勿忘風雅切世之風。此集所選詩歌多爲感時傷别之作,詩人們以悲憤之語寫人生疾苦。此本經繆荃孫通本校過,並作跋。繆荃孫跋稱,其丙午中燭前三日據臨安府太廟前大街尹家書籍鋪刊行本校。繆荃孫所提到的刊行本當爲宋本,因其在校語中多用“宋本作”語。繆荃孫(一八四四—一九一九)字炎之,又字筱珊,晚號藝風老人,江蘇江陰人。清光緒進士,喜藏書,精通校勘、目錄學、方志、金石,被尊爲“中國近代圖書館之鼻祖”。 繆荃孫用朱筆圈點此本,其校語則見於地脚,爲墨筆小字。《藝風藏書記》中對此本有簡略記載。此本字體工整、遒勁有力,圈點校對精細,爲明刻本之佳品。書前鈐有“藝風審定”“曾臧汪閬源家”“藝風堂藏書”“錢氏幽古堂收臧印記”等,書中沈千運“感懷弟妹”一詩前鈐有“雲輪閣”“荃孫”印,而目錄處又有“周暹”“上下千年”等鈐印,可知是書曾被錢曾、汪士鐘、繆荃孫、周叔弢所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29#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3:51 | 只看该作者
國秀集三卷(唐)芮挺章輯 明刻本。框高十六·三釐米,寬十三·三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芮挺章(生卒里貫不詳),唐開元時與樓穎同爲國子監諸生。清徐倬《全唐詩錄》卷十九稱芮挺章爲“天寶進士,常依秘書監陳公、國子司業蘇公。編《國秀集》三卷”。此書編於天寶三年(七四四),樓穎序言此書收錄“自開元以來,維天寶三載”的詩人九十人,詩作二百二十篇,今本實存詩人八十八人,共選八十五人詩作二百一十八首。另外呂令問、敬括、韋承慶三人有名無詩。《國秀集》以李嶠、宋之問、杜審言、沈佺期四位初唐宮廷詩人爲引首,其餘所選大多爲盛唐之作,其中還包括編選者芮挺章自己的詩作兩首和樓穎詩作五首。芮挺章此種作法被四庫館臣指斥爲“露才揚己,先自表章,雖有例可援,終不可爲訓”。此書以“風流婉麗”“色彩相宣”爲選詩標準,所收錄的詩歌以近體五言詩爲主,同時也有一些五古、歌行和雜言詩。詩的内容不出模山範水、感物傷懷、唱和贈答、送别懷人範疇。後人雖多詬病,但作爲爲數不多的唐人選唐詩選本,仍是我們研究唐代詩歌創作情況的重要參考文獻,與《河岳英靈集》等唐人選唐詩一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學和文獻學價值。
《國秀集》於《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均闕而不錄。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始見著錄。其後《宋史·藝文志》、高儒《百川書志》、祁承《澹生堂藏書目》、《汲古閣校刊書目》《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善本書室藏書志》、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西諦書目》等書目均有著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有五種版本,其一爲明刻本,清姜渭校,行款與此本相同,但此本無姜渭之校。《四部叢刊》所用《國秀集》的版本爲上海涵芬樓借江南圖書館所藏明刊本影印。此本在國家圖書館館藏目錄著錄中爲明刻本,據其版式風格、字體特徵,可斷定其年代當不晚於嘉靖朝。書中鈐有“無竟先生獨志堂物”“长乐郑振鐸西諦藏书”“長樂鄭氏臧書之印”,表明其在清末民初爲張其煌所珍藏,後又爲鄭振鐸所珍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21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28#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3:49 | 只看该作者
詩紀一百三十卷前集十卷外集四卷别集十二卷(明)馮惟訥輯 明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〇)甄敬刻本。框高十八·九釐米,寬十四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
馮惟訥(一五一三—一五七二)字汝言,號少洲,臨朐(今屬山東濰坊)人。馮裕第四子。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進士,由南直隸常州府宜興令纍擢至江西左布政使,以光祿寺卿致仕。與兄惟健、惟敏俱以詩文名齊、魯間。著有《風雅廣逸》《楚辭旁注》《選詩約注》《文獻通考纂要》及雜劇《僧尼共犯》《不伏老》等。同時人余繼登《淡然軒集》卷六有《明通奉大夫光祿寺卿少洲馮公墓誌銘》,述其生平甚詳。明弘治、正德間,“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等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影響日廣。馮氏 “見世之爲詩者多根抵於唐,鮮能窮本知變以窺風雅之始,乃溯隋而上,極於黄軒,凡三百篇之外逸文斷簡、片辭隻韻無不具焉,秦漢而下詞客墨卿、孤章浩帙、樂府聲歌、童謡里諺無不括焉,《七略》四部之所鳩藏、《齊偕》《虞初》之所志述無不搜焉”(張四維序)。先曾輯上古至秦佚詩爲《風雅廣逸》,雜收箴、銘、頌、誄等文,自成一書,後又益以漢、魏迄於陳、隋諸詩,總名曰《古詩紀》。凡前集十卷,收先秦古佚詩(即原題《風雅廣逸》);正集一百三十卷,收漢至隋詩歌;外集四卷,收錄仙鬼之詩;别集十二卷,收前人統論、品藻、雜解、辨證等論詩之語。其書之編纂“始事於甲辰(嘉靖二十三年)之冬,集成於丁巳(三十六年)之夏,歲凡十四稔”“遇通儒博士無不出而訂焉,驟見之編、郡邑之載、金石之刻無不取而覈焉”(張四維序)。涉及時代綿長,採摭繁富,然不免真僞錯雜,舛漏頻出(詳參逯欽立《古詩紀補正敘例》)。《四庫全書總目》總集類序謂總集之編纂“一則網羅放佚,使零章殘什,並有所歸;一則删汰繁蕪,使莠稗咸除,菁華畢出”,以此衡量馮氏《詩紀》,則於“網羅放佚”頗有功,而於“删汰繁蕪”則用力少。其後臧懋循《古詩所》、張之象《古詩類苑》、梅鼎祚《八代詩乘》,相繼而出,均以是書爲藍本而有所訂補,但又各有不足,難以取而代之。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所評:“溯詩家之淵源者,不能外是書而别求,固亦採珠之滄海,伐木之鄧林也。”明清兩代俱以馮氏此編爲論詩之淵藪。《詩紀》通稱《古詩紀》,嘉靖三十九年太原甄敬刊版於陝西。卷首有嘉靖庚申(一五六〇)甄敬序,嘉靖戊午(一五五八)河中張四維序,次凡例三十條,次引用諸書,次總目。每集卷末均有督刊、校正二人銜名。督刊者,秦州知府李宋。校正者,《前集》爲蘭州知州陳經正;《正集》爲儒學生員白純;《外集》爲儒學訓導馬儐;《别集》爲儒學生員王瑶。馮舒曾撰《詩紀匡謬》一卷,凡一百一十二條。萬曆時吳琯重刻本較此本校讎稍詳。此爲初刻初印本,間有前人眉批、簽條。鈐“天一閣”“古司馬氏”“海鹽張元濟經收”“涵芬樓”等印記。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随社  

GMT+8, 2024-6-19 02:09 , Processed in 0.029197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