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往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中华再造善本——明清编(不全)

  [复制链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54 | 只看该作者
涑水記聞二卷(宋)司馬光撰 明抄本。框高二十·四釐米,寬十四·八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六字,藍格,白口,四周單邊。司馬光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明萬曆七年莫與齋刻本《宋司馬温國文正公家範》時已介紹。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鑑》時,已準備“取《實錄》、正史,旁採異聞,作《資治通鑑後紀》”(《文獻通考·經籍考》),以記北宋建國以後史事。《涑水記聞》即司馬光平時隨手記錄所見所聞,起於宋太祖,訖於宋神宗,皆關乎北宋軍政大事、歷代皇帝、文臣武將、朝章政典、契丹西夏等大事,亦間涉瑣事,以備撰寫《通鑑後紀》之用。每條皆注其述説之人,故曰《記聞》。其偶忘名姓者,則注曰“不記所傳”。間有數條不注者,或總注於最後一條,以括上文,或後來傳寫不免有所佚脱。司馬光在世時,未曾整理、編次和刊刻此書,身後則由子孫藏諸祖廟,直至北宋滅亡,亦無人整理、刊刻。原書稿“細書粘連,綴集成卷”,尚未定稿。宋高宗紹興六年(一一三六),范沖奉詔整理爲十册奏呈,從此深藏内府,世人無由得見該書原稿。然《記聞》此前早已廣爲傳抄,紹興十五年,建安書坊且一度有刊本。南宋江少虞《宋朝事實類苑》、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朱熹《五朝名臣言行錄》《三朝名臣言行錄》等史書對《記聞》均有大量徵引,足見當時流傳之廣。此書最初衹名曰“記聞”或“紀聞”,後又有冠以“温公”或“司馬温公”者,至南宋晚期,各本多採用“涑水記聞”爲書名。然《記聞》一書乃未定稿,無卷次之别,傳抄者爲便利計,往往隨意編錄。傳抄既多,分卷遂有差異,《郡齋讀書志》作五卷、《直齋書錄解題》作十卷、《宋史·藝文志》作三十二卷。清代流傳的本子則有作十六卷者:武英殿聚珍本、《學津討源》本,舊抄本或清抄本,見《皕宋樓藏書志》卷六十二、《抱經樓藏書志》卷四十六、《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九。有作兩卷者:明抄本,見《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九;清知不足齋抄本,見《浙江採進遺書總錄》;清抄本,見《藝風藏書續記》卷八、《藝風藏書再續記·校本第五》《藏園群書經眼錄》卷九、《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卷十八;舊抄本,見《寒瘦山房鬻存善本書目》卷四、《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二十一、《藏園群書題記》卷八“明抄本《涑水記聞》跋”所説李盛鐸藏潘介繁本(李盛鐸藏本現藏北京大學圖書館)。各本分卷不一,條目次第多不同,詳略大異,且有甲本有某數條而乙本缺佚者。傳世諸本以明抄、清抄兩卷本之條目編次爲最合理,其字句脱漏、錯訛亦最少。此明抄兩卷本,在傳世本中爲最古,較接近舊貌。此本卷上皆據“閣本”以朱筆一一校過,校改之處有校記書於天頭,作“某字據閣本改”“某下閣本有某字”“某字閣本作某”等。所謂“閣本”,其文多與武英殿聚珍本同,當指聚珍本。一九二七年,文祿堂曾送傅增湘賞鑒,傅增湘曰:“此本爲天一閣舊藏”,“其字體亦在明正、嘉以前”,又曰王鴻甫“以聚珍本校於上方”。是此本曾經天一閣、王鴻甫遞藏。一九二八年,周叔弢自文祿堂購得此書,後捐獻北京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53 | 只看该作者
焦氏筆乘六卷續集八卷(明)焦竑撰 明萬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謝與棟刻本 孫祖同跋。框高二十·八釐米,寬十三·八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九字,白口,四周單邊。焦竑(一五四〇—一六二〇)字弱侯,又字從吾、叔度,號漪園,又號澹園,著文署漪南生、澹園子、澹園居士等,江寧(今江蘇南京)人。萬曆十七年始以殿試第一官翰林修撰,遷東宮講讀官,後謫爲福寧州同知。辭官還里,以講學著述終身。學問屬陽明後學之泰州學派。《明名臣言行錄》稱其“生平養深性定,無旁睇,無倚容,澹然得失之場。擁書數萬卷,日哦詠其中,有若寒士。副墨之傳,得其片楮剩牘,争襲之”。《明史》稱其“博極群書,自經史至稗官雜説,無不淹貫。善爲古文,典正馴雅,卓然名家”。《四庫全書總目》《莊子翼》提要評云:“明代自楊慎以後,博洽者無過於竑。”著有《國史經籍志》《易荃》《禹貢解》《遜國忠臣錄》《支談》《焦弱侯問答》《焦氏類林》《玉堂叢話》《獻徵錄》《焦氏筆乘》《澹園集》等。詳《明史》本傳。是書載焦氏讀書與講學劄記,焦氏自序云:“余觀古今稗説,不啻千數百家。其間訂經子之訛,補史傳之闕,網羅時事,綴輯藝文,不謂無取。”此本首有顧起元《澹園先生正續筆乘序》、次焦氏自序。卷端題“秣陵焦竑弱侯輯”“門人謝與棟吉甫、男焦尊生茂直校”。版心上題“焦氏筆乘”,下計某卷及葉數。卷末有孫祖同跋,云:“焦氏筆乘正集六卷續集八卷,凡十四卷,爲繆筱珊丈舊藏,乃《藝風藏書記》僅載八卷,因何致訛,殊不可知。又此書曾刊入《粵雅堂叢書》,然續集第八卷第二十二葉至二十五葉竟缺未補。於此可見善本之足珍,更幸不才之得窺全豹也。辛卯夏六月朔旦孫祖同讀竣記。”是書内容豐富,凡名物典章、古今人物、文史經籍及儒釋道醫方等内容均爲研究焦竑學術思想及明嘉靖時期學術之重要文獻資料。《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亦云:“是書多考證舊聞,亦兼涉名理,然多剿襲説部,没其所出。”《適園讀書志》卷八云:“弱侯藏書最富,朱竹垞稱其所儲勝於中秘,多手自抄撮。是書考證舊聞,推演名理,博雅淹貫,亦不讓楊用修。”此書有明萬曆八年刻本,今已亡佚。此萬曆三十四年本爲現存最早之刻本。且詳校精鎸、字畫工整、楮墨精麗,具校勘價值。此本曾經孔繼涵、繆荃孫、孫祖同等遞藏,鈐有“孔繼涵印”“葒谷”“荃孫”“雲輪閣”“虛静齋臧書”諸印。孔繼涵(一七三九—一七八三),山東曲阜人,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恩科進士,官至户部河南司主事兼理軍需局事。著有《紅櫚書屋集》,刻《微波榭叢書》七種及《算經十書》等,皆稱精本。孫祖同,字伯繩,爲清末民國時期收藏家,名其藏書處爲“虛静齋”,著有《虛静齋詩初定稿》《虛静齋宋元明本書目》等。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52 | 只看该作者
陶廬雜錄六卷(清)法式善撰 清嘉慶二十二年(一八一七)陳預刻本。框高十六·九釐米,寬十三·一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法式善(一七五二—一八一三)原名運昌,因與關帝(號雲長)音相近,詔改法式善,字開文,别號時帆、梧門、陶廬、小西涯居士。烏爾濟氏,蒙古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五年(一七八○)進士,曾任四庫館提調。乾隆五十九年任國子監祭酒。嘉慶十八年病逝於詩龕。其父曾受業於翁方綱,翁氏稱其爲門人。法式善自幼聰穎好學、喜詩文,築詩龕三間,藏書萬卷。又性情温厚,嗜詩會友,廣結文緣。乾隆後期,“詩龕”之興盛活躍,可與袁枚之“隨園”媲美,爲當時北方詩壇中心。曾參與編纂《皇朝文穎》及《全唐文》,著有《存素堂詩集》《存素堂文集》《梧門詩話》以及筆記《槐廳載筆》《陶廬雜錄》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有傳。是書題名《陶廬雜錄》,陶廬毗鄰詩龕,築於嘉慶四年重陽日。取意“瓣香陶淵明”(《存素堂詩初集錄存》卷八)。從築廬時間推知,此書當成於嘉慶四年至嘉慶十八年間,乃法式善晚年作品。是書乃法式善讀書隨筆,不拘形式、不囿内容,故爲“雜錄”。正如翁方綱序云:“其於典籍卷軸,每有見聞,必著於錄。手不工書而記述之富什倍於人,即此卷可見其大凡矣。”陳預序亦云:“上自内府圖書,下至草茅編輯,罔不詳其卷帙,考厥由來;其中如歷代户口之盛衰、賦税之多寡、職官之沿襲、兵制之廢興,一切水利農桑、鹽茶鈔幣、治河開墾、弭盜救荒、與夫儻論名言,零縑佚事,參稽臚列,語焉能詳。”評價甚高。是書版印清晰,卷前陳預序云:“嘗念梧門先生於余爲館閣前輩。相從輦下,知交最深。後即中外分官,亦時通書疏。此編之見遺也,無一言。……因思所以報梧門先生父子而並可以質諸辛君者,計惟壽諸梨棗,以永其傳。爰芟其繁複,釐爲六卷,於丁丑歲二月付之剞劂氏,閲六月工竣,爲誌其緣起。嘉慶丁丑冬十一月北平陳預書於濟南官廨。”後有翁序亦云:“今得見笠帆陳中丞以是編付梓。嘉慶丁丑冬十二月廿有二日。北平八十五叟翁方綱並書。”可知此本爲清嘉慶二十二年陳預刻本。陳預(生卒年不詳)字笠帆,清末北平人,曾於嘉慶間任福建巡撫。是本卷端鈐有陳乃乾“慎初堂”印。陳乃乾(一八九六—一九七一),文獻學家,編輯出版家。浙江海寧人,清代著名藏書家向山閣主人陳仲魚後裔。有藏書樓“慎初堂”和“共讀樓”。編纂《慎初堂所藏書目》,收書目類圖書一百三十四種。編印《清代學術叢書》《周秦諸子斠注十種》和《重訂曲苑》等著作。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51 | 只看该作者
封氏聞見記十卷(唐)封演撰 明抄本 蔣杲校並跋。框高二十二·七釐米,寬十五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藍格,白口,四周雙邊。封演(生卒年不詳),渤海蓚(今河北景縣)人。天寶末進士及第。曾爲薛嵩僚屬,後改入田承嗣幕府,官至朝散大夫、檢校尚書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該書卷三《銓曹》條載:“中宗時,余從叔希顔始爲大樂丞。”知演有一族叔名希顔,據《元和姓纂》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記載,希顔爲封隆之的後人,封行賓之孫。行賓有兩弟:行高、梁客。演當爲此三人之一的曾孫。撰有《古今年號錄》《錢譜》和《元正占書》各一卷,均亡佚。存世著作除《封氏聞見記》外,另有《魏州開元寺新建三門樓碑》一文。此書約成於唐貞元年間(七八五—八〇五),大抵前六卷敘典制與風習,七八兩卷敘古迹與雜論,末兩卷敘士人軼事。記事以類相從,標題立目。每目之下敘事若干,間有論述或另加按語,首尾完具。所論多爲唐事,兼及前代。此書語必徵實,源委詳明,足資考證。所記多爲親見,其論每脱臼巢,故今人劉葉秋歸之爲考據辯證類筆記小説。《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稱“唐人説部,自顔師古《匡謬正俗》、李匡乂《資暇集》、李涪《刊誤》之外,固罕其比偶矣”。盧見曾亦贊其爲“説部之佳者”。全書共一百零一條,保留了一些頗足珍貴的歷史資料,是研究史學、語言文字學、科舉制、科技史料、地理、考古等方面的重要參考。在流傳過程中,因輾轉抄刻,散佚嚴重。全書今存近三萬字,爲後人輯錄而成,但仍有闕佚。《崇文總目》《新唐書·藝文志》《通志·藝文略》《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郡齋讀書志》均著錄爲五卷,而《直齋書錄解題》著錄爲二卷。殆輾轉傳抄,互有分合。而後世流傳的多爲十卷本。十卷本起於何時,無確論。宋周南《山房集》卷五《題跋》載:“《封氏聞見記》,唐德宗時吏部郎中封演撰,凡十篇。首篇《道教》,敘道君符應之誕,辨河上公非漢文帝時人。《儒術》篇記廣文館本末,與孔子廟祈子之事。《文字》《石經》,所載甚詳。其後雜載官名制度,名物殊異,終於《侮謔》。”周氏所見與今本類似,首末篇皆同。略有不同之處是周氏稱第二篇爲《儒術》,而今爲《儒教》,或爲後人求同而改。周氏跋有“《儒術》篇記廣文館本末”一句,今本無,蓋是脱文。周南字南仲,吳郡人,淳熙庚戌(一一九〇)登甲科,官至秘書省正字。其生活年代早於陳振孫,且得見十卷本,而此本於《直齋書錄解題》《宋史·藝文志》均未著錄,可見十卷本非當時主流。宋之後,元明清時期出現了很多手抄本。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卷八著錄有明藍格寫本、明寫本、明上党馮氏寫本、舊抄本四種抄本,其中的明寫本即爲此本。傅氏曰:“《封氏聞見記》十卷,唐封演撰。明寫本,十行二十字,後有夏庭芝、朱良育跋。蔣子遵杲跋錄後:‘此本乙未歲從小山處得之,是舊抄善本,而首卷、三卷、七卷脱誤甚多。己酉秋抄,假紅豆齋新抄對校,乃傳自吳方山、秦酉巖、孫伏生、陸敕先者,夏伯和、朱良育二跋亦錄於卷尾。其大脱誤處一如是帙,而傳寫訛舛更多,惜無完書,成兹合璧,輒是以俟博雅君子。杲識。’鈐有汪閬源藏印數方。按:此書余藏有兩本,一舊抄,莫郘亭指爲明隆慶所寫者,一明抄藍格,乃天一閣舊藏。莫本自是佳勝,近日富陽趙君貞信校勘兹書甚勤,余兩本皆以假之矣,有校證十卷,旁徵博考,匡謬訂訛,無微不至。惜其書已行世,未及更見此本。第據蔣氏跋,此帙亦出紅豆齋,而脱誤更多,則披沙揀金亦戛戛乎難矣!沅叔書於長春室中。(邢贊亭藏書,甲戌二月見。)”此本爲邢之襄所藏,有清蔣杲校並跋。從傅氏記載亦可見該書經傳抄,訛誤和闕佚在所難免。《封氏聞見記》一書刊刻至今,版本甚多。在抄本方面,有天一閣藏明抄本,莫郘亭藏舊抄本,凌紱曾藏抄本,《四庫全書》本,天津周氏藏抄本;在校本方面,有海源閣藏朱邦衡校蔣氏本,陸心源校本,繆荃孫雲輪閣藏校本,王國維校本;在刻本方面,有雅雨堂叢書本,江都秦黌刻本,《學海類編》本,封氏家刻本,指海續刻本等。此本鈐有“古民氏”“三十五峰園主人”“汪士鐘印”“汪士鐘字春霆号朗園書画印”“邢之襄印”“南宮邢氏珍臧善本”等印,表明曾經汪士鐘、邢之襄等人遞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44 | 只看该作者
貞觀政要十卷(唐)吳兢撰 明洪武三年(一三七○)王氏勤有堂刻本。框高十九·三釐米,寬十二·七釐米。每半葉十三行,行二十四字,黑口,四周雙邊。吳兢(六七○—七四九),汴州浚儀(今河南開封)人。武周後期,頗受魏元忠、朱敬則器重,薦直史館,與修國史。中宗時,改右補闕、起居郎、水部郎中。玄宗時,官衛尉少卿兼修文館學士,纍遷太子左庶子。天寶八年(七四九)卒,年八十。吳兢博通經史,以史才稱,畢生嗜修史。因爲官忠諫,又秉筆直書,故有良史之風。曾私撰《唐書》《唐春秋》,未果。撰有《梁史》《齊史》《周史》《陳史》《隋史》《唐史》《則天實錄》《中宗實錄》《睿宗實錄》,多散佚,唯《樂府古題要解》《開元生平源》與《貞觀政要》傳世。《舊唐書》卷一百二、《新唐書》卷一百三十二有傳。唐太宗李世民雄才大略、文武兼通、勵精圖治,繼西漢“文景之治”後八百年,創造了“貞觀之治”。是書兢自序云:“太宗時政化良足可觀,振古而來,未之有也。”“至於垂代立教之美,典謨諫奏之詞,可以宏闡大猷,增崇至道者,爰命不才,備加甄錄。”兢遂“綴集所聞,參詳舊史,撮其指要,舉其宏綱”,纂輯成書,“凡一帙一十卷,合四十篇,名曰《貞觀政要》”。“庶乎有國有家,克遵前軌,擇善而從,則可久之業益彰矣,可大之功尤著矣。”纂輯緣起、成因經過、意義目的等,皆由此序昭然可知。宋王應麟《玉海》卷四十九引《中興館閣書目》曰:“兢於《太宗實錄》外,採太宗與群臣問對之語,以備勸誡。……始君道、政體、任賢、求諫,終於謹終。”知是書乃隨事載錄而成,以記言爲主,旨在爲後世君主樹立施政楷模,故其後歷代君臣多珍視此書。唐憲宗李純元和二年(八〇七)十二月謂宰臣曰:“近讀《貞觀政要》,粗見當時之事。以太宗神武,一事少差,諫者往復數四,況朕寡昧。事不得中者, 卿須十論,不得一二而已。”(《玉海》卷四十九)到唐宣宗李忱臨朝執政時,索性“書《貞觀政要》於屏風,每正色拱手而讀之”(出處同上)。足見《貞觀政要》在其後帝王中所起的作用。元代戈直云:“自唐世子孫既已書之屏帷,銘之几案,祖述而憲章之矣。至於後世之君,亦莫不列之講讀,形之論語,景仰而效法焉。”(元戈直《貞觀政要序》)清乾隆皇帝曾爲《貞觀政要》作序,云:“余嘗讀其書,想其時,未嘗不三復而歎曰:‘貞觀之治盛矣!’”《文淵閣書目》《四明天一閣藏書目錄》《萬卷堂書目》《晁氏寶文堂書目》《百川書志》《澹生堂藏書目錄》等書目皆有著錄。是書開篇有宋濂《重刻貞觀政要序》,云:“太和初政,燦然可觀,雖未能如貞觀之治,亦可謂能法其祖武者矣。自是以來,其書盛行於世。南北刻本,多有舛訛。臨川戈直嘗集諸家而校讎之,然亦未能盡善。昇有良士曰:‘王敬仁,故大族也,欲刊梓於家塾以傳。’予遂假中祕本重爲正之。理有可通者,因仍其舊,不敢輒改。”知此本乃經宋濂校勘。是書目錄後有長方書牌,曰“洪武庚戌仲冬王氏勤有堂刊”。序後小字一行云“寓吳郡盧遂良刻”,可證是書爲明洪武三年王氏勤有堂刻本。勤有堂,明洪武年間潤州(今江蘇鎮江)王敬仁室名,曾刻《魁本對相四言雜字》及《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等。是書鈐有“黄岡劉氏校書堂藏書記”“黄岡劉氏紹炎過眼”“宗室文慤公家世藏”“曾臧汪閬源家”“吳郡西崦朱尗英書画印”“駿昌”“雅庭”“吳中汪六”“儀正堂印”“杭州汪駿昌藏”“姑蘇城外人家”“小有壺天”等印。兩枚“黄岡劉氏印”印主劉卓雲(?—一九四○),字紹炎,湖北黄岡(今黄岡)人,民國藏書家。經商之餘廣購古籍,藏書處命名爲“校書堂”。“宗室文慤公家世藏”印主盛昱(一八五○—一八九九)字伯熙,隸滿洲鑲白旗,肅武親王豪格七世孫。光緒三年(一八七七)進士,官至國子監祭酒。喜藏書,有藏書樓名爲“意園”“鬱華閣”。“吳郡西崦朱尗英書画印”印主朱良育,吳縣(今江蘇蘇州)人,明正德年間藏書家。是書迭經各家收藏,流傳有緒。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43 | 只看该作者
吳越備史五卷補遺一卷 題(宋)范坰林禹撰雜考一卷(明)錢受徵輯 明萬曆二十七年(一五九九)錢達道刻本。框高二十釐米,寬十四·五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吳越備史》卷前題“武勝軍節度使掌書記范坰、武勝軍節巡官林禹譔”,然二人生平均難詳考。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五著錄:“《吳越備史》九卷,吳越掌書記范坰、巡官林禹撰。《吳越備史遺事》五卷,全(金)州觀察使錢儼,俶之弟也。其序言《備史》亦其所作,托名林、范,而遺名墜跡、殊聞異見、闕漏未盡者,復爲是編。”此後著錄多取托名之説。錢儼(九三七—一〇〇三)字誠允,本名信(或弘信),五代臨安(今浙江杭州)人。吳越王錢鏐之孫,忠懿王錢俶之異母弟。幼入沙門。漢乾祐間,曾任鎮東軍安撫副使。開寶三年(九七〇)知湖州。歸宋後,出任隨州觀察使,改金州。後出判和州,任職十七年,咸平六年(一〇〇三)卒於職,年六十七,諡静宣。錢儼自幼嗜學,博涉經史,樂爲文辭,敏速富贍,吳越國中辭翰多出其手。晚年以整理吳越國史爲己任。著有《吳越備史》《吳越備史遺事》《忠懿王勳業志》及《貴溪叟自序傳》。《宋史》卷四百八十有傳。錢受徵,錢氏二十四世孫,吳中(今江蘇蘇州)人。曾任奉直大夫。吳越國乃五代十國之一,公元九〇七年由錢鏐創建,都杭州,稱吳越王。經三世五王,公元九七八年,忠懿王錢俶被迫獻土納宋,吳越國終結。吳越因地利經濟繁榮、百姓富足,如是書王遴序云:“吳越之錢最後起,而繁衍烜赫最冠之。”是書錢岱序亦云:“當時中原内地,鞠爲戰場,獨吳越人嬉遊化國,迄今林林摠摠,莫不有祖有宗。”爲使祖功宗德事迹得以流傳,不至爛於青史,不至遺忘後世,錢儼雖已爲宋臣,仍以留存吳越文獻爲己任而撰寫是書,故是書當成於九七八年之後,乃錢儼晚年之作。《吳越備史》記事起於後梁太祖戊辰年(天平二年九〇八),終於《補遺》所錄宋太宗丁亥年(雍熙四年九八七)。是書收錄錢鏐以下纍世事迹,以各王事迹爲中心,仿唐五代實錄體,逐年記載吳越國與唐王朝、宋王朝及當時各種割據政權勢力間的軍事鬥争、經濟往來和文化交流,再現了吳越國創立、興起、消亡之全過程。特别是對某些重臣或貴胄,作者着重加以介紹。錢儼乃吳越王室後裔,曾參政議事,更是錢氏後人,追述亡國史同時,亦敘述錢氏族譜家史,故是書收錄史實詳實可靠,且組織頗工,條系分明。《崇文總目》《中興館閣書目》《直齋書錄解題》《文獻通考》《宋史·藝文志》及《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皆著錄是書。是書附吳越武肅王二十五世孫錢岱序云:“《吳越備史》五卷,至十九世緒山公,命門人馬生補《忠懿逸事》,合六卷,刻之姑蘇學署。余叔柱峰封公受而讀之,喜得畢睹當年盛美,而尤虞前刻不能遍吳中子姓,遂並平日手輯《雜考》六條,付五卿弟刻之兖中。己亥(萬曆二十七年)春,千里緘寄,時余方僻索本支之遺,滛搜瓜瓞之末,彙吾譜之大全。”卷末有二十五世孫錢達道跋云:“家封公慨然有嘉惠之志,以原本椷發兖中,命不肖重梓,而又自爲《雜考》六首,附諸《備史》之末,删訛訂贋,成一家言,猗與盛矣!謹合而鏤之版,以眎吾虞宗人,家置一帙,傳之世世,俾知祖功宗德,爛焉青史,不敢自棄於後云。”知錢氏子孫秉承先人修史之志,由錢岱彙集完本,錢達道剞劂而成,足證是書乃明萬曆二十七年錢達道刻本。是書鈐“壽椿堂王氏家藏”“太原仲子”“靈石王臣恭觀”“靖廷”“靖廷讀過”“小萬卷樓主人”“山右王郎”等印。前五枚印主爲王靖廷(生卒年不詳),字臣恭,山西靈石人。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42 | 只看该作者
新刊大宋宣和遺事四卷 明金陵王氏洛川刻本(有抄配葉)。框高十九·九釐米,寛十三·六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大宋宣和遺事》爲講史話本,撮合多種類型之筆記小説,並以説書方式連貫而成。傳爲宋代無名氏所作,故題名“大宋”云云。元人或有增益,如元集中記陳摶爲宋朝卜都之地,有“一汴、二杭、三閩、四廣”之説,當是宋亡以後所加。全書由講述歷代帝王荒淫誤國之事始,至宋高宗定都臨安止,大體分爲十段:首段歷數前朝荒淫無道之君,直至宋徽宗;次段講王安石變法致禍;再次講蔡京等在徽宗朝用事;四段講宋江等三十六人聚義梁山濼,是爲《水滸》故事之雛型;五段講徽宗寵愛李師師;六段講徽宗迷信道士林靈素;七段記臘月預賞元宵與元宵放燈之盛況;八段講金人入侵,攻陷京城;九段講金兵擄徽、欽二帝北行;末段講康王南渡即位,定都臨安。全書文白雜糅,文言部分大抵抄襲宋人資料,如第九段即引無名氏的《南燼紀聞錄》、《竊憤錄》(清人題辛棄疾撰)、《竊憤續錄》;白話部分則應是説話人所講故事之記載。因其來源不同,文風亦不盡一致。是書現存版本系統有二:一爲二卷本,有旌德郭卓然刻本、《士禮居叢書》本;一爲四卷本。《新刊大宋宣和遺事》分元亨利貞四集,屬四卷本系統。此本元集卷端次行鎸“金陵王氏洛川校正重刊”,而其所據底本或爲宋刻。故書中用字,有可見宋本痕迹者,如元集葉八“皇帝”“聖慈”等字提行,葉十、十二、十三“章惇”之“惇”字皆缺末筆等。書前有丁丑冬至盛昱(號韻蒔)跋:“黄蕘圃刻此書,分前後二卷。此本作四卷,《述古堂藏書目》亦作四卷,當即此本。蓋當日委巷流傳非一本也。校讀一過,字句無大異同。黄刻稱從宋本翻雕。此本標題處稱‘大宋’,當亦宋季刻也。”元集行間間有墨點,天頭處則有盛昱校字。觀此本,可知此本與黄刻之異同。書中鈐“安樂堂臧書記”“明善堂覽書畫印記”“宗室盛昱收臧圖書印”“海鹽張元濟經收”等印。知此本曾爲康熙帝之孫怡親王弘曉舊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6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41 | 只看该作者
桂洲詞一卷(明)夏言撰 明嘉靖十九年(一五四○)石遷高刻本。框高十八·八釐米,寬十四·二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六字,白口,四周單邊。夏言(一四八二—一五四八)字公瑾,號桂洲,貴溪(今江西貴溪)人。正德十二年(一五一七)進士,授行人,擢兵科給事中。嘉靖初,定祭祀典禮,進禮部尚書。嘉靖十二年兼武英殿大學士,十五年加太子太保,進少傅兼太子太師、禮部尚書,入閣參預機務。十八年正月擢内閣首輔,爲嚴嵩所忌,漸失帝意。二十一年革職歸。二十四年復任,因支持收復河套事忤帝意,削職,二十七年賜死。隆慶初,追復故官,諡文愍。著有《南宮奏稿》《桂洲奏議》《桂洲集》《桂洲近體樂府》《鷗園新曲》等。生平詳《明史》卷一百九十六。是書搜集夏言詞作一百五十二首。據吳一鵬序,夏言詞“上賡帝歌,下鳴雅頌,與二三元老更倡迭和於廟堂之上。……公之作華而有則,樂而不淫,實詞林之宗匠也”。《藝苑卮言》亦謂:“我朝以詞名家者,伯温秾纖有致,去宋尚隔一塵。用修好入六朝麗事,似近而遠。公瑾最號雄豪,比之稼軒,覺少精思。錢氏(錢允治)謂:公瑾喜爲長短句,當其得君專政,聲勢烜赫,長篇小令,草藳未削,已流布都下,互相傳唱。殁後未百年,黯然無聞。《花間》《草堂》之集,無有及桂洲名氏者。求如前代,所謂‘曲子相公’亦不可得,可一慨也。”(見清王昶《明詞綜》卷三)王國維《觀堂外集·庚辛之際讀書記》亦稱:“有明一代,樂府道衰,‘寫情’‘扣舷’尚有宋元遺響,仁、宣以後,兹事幾絶。獨文愍以魁碩之才,起而振之,豪壯典麗,與于湖、劍南爲近。方其得路,入正郊廟,出扈禁蹕,一詞朝傳,萬口暮誦。同時名公皆摹擬其體格。門生故吏,争相傳刻,雖居勢使然,抑其風采文采,自有以發之者歟?”(見施蟄存《詞籍序跋萃編》卷六)夏言詞作刊本頗夥,趙尊嶽《明詞彙刊》著錄《桂洲集》六卷、《桂洲集外詞》一卷。今據《中國古籍總目·集部·詞類·别集之屬》夏言之詞集有:《桂洲詞》(《桂洲集》)六卷,明嘉靖二十年朱選刻本,上海圖書館藏;《桂翁詞》六卷、《鷗園新曲》一卷,嘉靖二十五年常熟陳堯刻本,臺灣“中央圖書館”藏;嘉靖四十五年雙童泉氏刻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桂洲先生詞》九卷《鷗園新曲》一卷,明萬曆十五年(一五八七)吳萊刻本,臺灣“中央圖書館”藏。此本爲明嘉靖十九年石遷高刻本。石遷高(?—一五四九)字謙甫,號易菴,恩縣(今山東平原)人,嘉靖八年己丑科羅洪先榜進士,九年任内黄縣知縣、擢工科給事中、陞户科大名府知府,二十年任江西饒州兵巡副使,二十四年爲河南布政使司分守汝南道右參政,二十七年任四川布政使左使,二十八年任巡撫山西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是年卒於官。今以此本校饒宗頤初纂、張璋總纂《全明詞》(第二册)異文頗夥,略具數條,以備一觀:《水調歌頭·答甬川寫情》“綠槐陰合匝” 闋“簡點”爲“點檢”;《水調歌頭·題許司徒松皐書屋》“書屋”爲“書室”,“亂枝”爲“虬枝”;《水調歌頭·柬浚川司馬論詩》闋“薝花纖”爲“薝花細”;《沁園春·送蔡都御史巡撫山東》爲“送蔡都御史半洲巡撫山東”;《沁園春》“屢疏求閒”闋“晝錦”爲“晝繡”,“聲名竝起事方張。”爲“聲名並起,事業方張。”;《沁園春·賀大司徒李蒲汀》爲“賀大司徒蒲汀李公”。其他諸如名爲元、才爲材、週爲周、戍爲戌等等亦多見,又有“前調”爲“又”,“首”爲“闋”之類。故知此刻頗具校勘價值,殊可寶之。此本曾爲鄭振鐸插架之物,鈐“长乐郑振鐸西諦藏书”“長樂鄭氏臧書之印”諸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39 | 只看该作者
碧雞漫志五卷(宋)王灼撰 明抄本 錢曾校並跋。框高二十·八釐米,寬十三·七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王灼(一一○五—一一七五?)字晦叔,號頤堂,遂寧(今屬四川)人。南宋紹興中嘗爲幕官,仕宦不顯。著有《頤堂先生文集》五十九卷(一説五十七卷,現存五卷)、《碧雞漫志》五卷、《長短句》一卷(又名《頤堂詞》,現存二十一首)、《祭文》一卷(已佚)、《周書音訓》三十二卷(已佚)、《疏食譜》(已佚)、《糖霜譜》一卷。此書成於紹興十九年(一一四九)。書前有紹興十九年己巳三月王氏自序,謂紹興十五年乙丑冬寓居成都碧雞坊妙勝院,其後往來於王和先、張齊望二家,每飲歸,“旁緣是日歌曲,出所聞見,仍考歷世習俗,追思平時論説,信筆以記,積百十紙,混群書中,不自收拾。今秋(按:疑爲“去秋”之訛)開篋偶得之,殘脱逸散,僅存十七。因次比增廣成五卷,目曰《碧雞漫志》”。此書卷一論樂,述古初至唐、宋聲歌遞變之由;卷二論詞,品評唐末五代至南宋初之詞人詞作;卷三至五專論詞調,詳述曲調源流,對《虞美人》《念奴嬌》等二十八個曲調,逐一追溯得名之緣起與其漸變宋詞之沿革。王氏自序有“一時醉墨,未忍焚弃”之語,可知成書之初尚未付梓。據最早著錄此書的《郡齋讀書志·讀書附志下》可知,此書曾與《頤堂先生文集》五十九卷、《長短句》一卷、《祭文》一卷合刊行世。《頤堂先生文集》最早刻本爲宋乾道八年(一一七二)其侄王傅編刊之本,現存五卷,卷一末有“乾道壬辰六月王撫幹宅謹記”牌記。王灼《長短句》今傳本有《彊村叢書》本,而《彊村叢書》目錄標明所收《頤堂詞》爲“宋乾道刊本”。由此推知,此書最早刻本當爲乾道八年與詩、文、詞合刊之本,惜已久佚。至明代,此書分爲五卷本、一卷本兩個系統。一卷本是五卷本的删節本,最初由陶宗儀删節編定,收入《説郛》卷十八。五卷本是此書足本,在明代以抄本行世,現存有三個明抄本。一爲明祝允明手抄本,現存國家圖書館,僅抄錄五卷本之後三卷。二爲明天一閣抄本,現存臺灣“中央圖書館”,首尾有殘缺。三爲此明藍格抄本。卷末有清初藏書家錢曾於康熙八年己酉(一六六九)所題跋語一行:“己酉三月望日,錢遵王假毛黼季汲古閣本校定訛闕。惜家藏舊本少第二卷,無從是正爲恨。”此本多處鈐有“毛晉”“汲古主人”“汲古閣”等印,而未鈐錢曾一印,知爲錢曾所借之毛氏汲古閣藏本,而非錢曾家藏舊本。此本字裏行間多有朱筆校語,當是錢曾於二本之上同出校語所致。錢曾家藏舊本現已不知下落,據此本校語當可推知其貌。此本除汲古閣諸印外,尚鈐有“四明盧氏抱經樓藏書印”等印,知曾爲盧址(一七二五—一七九四)抱經樓舊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38 | 只看该作者
坐隱先生精訂陳大聲樂府全集七種十二卷(明)陳鐸撰(明)汪廷訥訂 明萬曆三十九年(一六一一)汪氏環翠堂刻本。框高二十二釐米,寬十四·六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陳鐸(一四五四?—一五○七)字大聲,號秋碧,别號七一居士,南直隸下邳(今江蘇邳縣)人,家金陵。世襲濟州衛指揮。工詩善畫,山水仿沈周。尤精聲律,以詞曲馳名,時稱“樂王”。《明史》稱“南都自洪、永初,風雅未暢。徐霖、陳鐸、金琮、謝璿輩談藝正德時,稍稍振起”(《明史》卷二百八十六《文苑第二》)。著有《秋碧軒集》五卷、《秋碧樂府》《梨雲寄傲》《滑稽餘韵》《草堂餘意》等。汪廷訥(一五七三—一六一九)字昌朝,號無如,别署坐隱先生、無無居士、全一真人、清癡叟。休寧(今屬安徽)人。曾爲鹽商,明萬曆間官南京鹽運使,左遷寧波府同知。汪氏工詩賦,喜製詞曲,辭歸後築坐隱園,設環翠堂書坊,廣藏圖籍。與湯顯祖、李贄等有唱和。著有《環翠堂樂府》(含雜劇九種、傳奇十六種)、《人境陽秋》二十二卷、《坐隱先生全集》十八卷、《環翠堂坐隱集選》四卷、《養正小史》等,編有《文壇列俎》十卷等。環翠堂刻書頗夥,傳世四十餘種。是書包括陳大聲詞曲傳奇主要作品。據曹學佺序,大聲爲“金陵將家子,生當弘正昇平之世,乃以詞曲鼓吹休明”,凡《梨雲寄傲》《滑稽餘韵》等,及長篇短令,爲“昭代白眉,前無古人”。清末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五亦稱“陳大聲詞,全明不能有二”。時人稱其詞曲韻“發而意新,聲婉而辭豔,其體貼人情,描寫物態,有發前人所未發者”。故“按拍花前,兩京教坊,彈絲樽畔,纔一開口便度陳大聲諸曲”(湯有光序)。汪廷訥所作樂府數十種,悉遵陳大聲矩度,因以“原刻不善,日久益復模糊”,不忍“大聲諸作,散佚無統,乃手自訂彙,而更以詩詞二韻,並《草堂餘意》附刻之”,統曰《坐隱先生精訂陳大聲樂府全集》,庶“作者知詩與詞各自爲韻,不得以己意相假借也”。“昔人謂詞絶於明,觀大聲之作,斯言殆未爲信。”(況氏《蕙風詞話》續編卷二)是書凡五册,册一《梨雲寄傲》、册二《秋碧軒稿》、册三《可雪齋稿》《月香亭稿》、册四《納錦郎傳奇》(末葉已殘損)和《太平樂事》、册五《草堂餘意》卷上下。是書各卷前題“環翠堂精訂陳大聲某書”,標“高士里藏板”,各卷卷端則題 “坐隱先生精訂某書”,並標“新都環翠堂藏板”,版心上題“精訂某書”,下著葉數並題“環翠堂”。册一《梨雲寄傲》前有朱鈜書湯有光序,曹學佺序,汪昹澷書汪廷訥刻書序。其餘各册均無序跋。《中國版刻圖錄》稱“此刻世不多見”。入清已極稀見,據況周頤《蕙風詞話》卷五載,其曾得鉅帙逾百葉,《草堂餘意》爲“半塘(王鵬運)假去,即付手民,寫樣甫竟,半塘嬰疾遽歾,元書及樣本並失去,不復可求。是書失傳,明詞之不幸,半塘之隱恫矣”。王重民《中國善本書提要·集部四·詞類》略有瑕處:“考《千頃堂書目》卷三十二,著錄《草堂餘意》一卷,稱‘陳鐸選宋詞,附以己作’。鐸字大聲,卷内題陳大聲者,即黄氏所謂‘附以己作’者也。依春夏秋冬分爲四意,與《草堂詩餘》相同,因冠‘草堂’之目。此本分爲二卷,殆廷訥所分歟?”上文所論“鐸選宋詞”一説非是,《草堂餘意》全爲陳氏和《草堂詩餘》之作,無宋人詞作。此書中題陳大聲者即爲《草堂詩餘》原書題無名氏者,此書題宋人名氏者即《草堂》原書所題,但詞作已是陳氏所爲。而此本分卷爲卷上下,似亦可稱一卷。據鄭振鐸日記,此本一九五六年五月二日歸鄭氏。鈐“长乐郑振鐸西諦藏书”“長樂鄭氏臧書之印”諸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7#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3:38 | 只看该作者
沜東樂府二卷(明)康海撰 明嘉靖三年(一五二四)康浩刻本。框高十七·六釐米,寬十一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細黑口,四周單邊。康海生平事迹簡況,前錄明嘉靖二十四年(一五四五)吳孟祺刻本《對山集》時已介紹。康海認爲,古來“曲與詩同,自樂府作,詩與曲始歧而二矣,其實詩之變也。宋元以來益變益異,遂有南詞北曲之分。然南詞主激越,其變也爲流麗;北曲主慷慨,其變也爲檏實。惟樸實,故聲有矩度而難借;惟流麗,故唱得宛轉而易調”(本書康海《沜東樂府序》)。又謂“由是興之所及,亦輒有作,歲月既久,簡帙遂繁,乃命僮子錄之,以存篋笥,題曰《沜東樂府》……正德八年歲在癸酉冬十二月朔旦,沜東漁父自序”。因知此書之成在正德八年(一五一三)。李夢陽下獄,海受李夢陽妻弟之托,往見權璫劉瑾,李獲救。逮瑾敗,被指坐瑾黨削職爲民,李却不進一言相救,反作《中山狼》雜劇以刺之。海罷歸後放形物外,寄情山水,廣蓄優伶,以曲爲樂。此書便是他閒居沜東時所作散曲的結集。《沜東樂府》依文體分爲兩卷:第一卷收散曲小令和帶過曲,凡一百七十五首;第二卷收散曲套數,凡三十三套,其中北曲二十九套,南曲四套。散曲多以北曲寫作,表現出剛勁豪放風格,爲明代散曲創作上做出突出的貢獻。由於其人陟罷非常,故作品中多抒發憤世嫉俗、人生感歎之情,但亦不少表現其閒適散淡、觸景生情之作。 “天應醉,地豈迷,青宵白日風雷厲。昌時盛世奸腴蔽,忠臣孝子難存立。朱雲未斬佞人頭,禰衡休使英雄氣”(本書卷一《寄生草》),簡直是對世道不公的呐喊。“半百年華鬢如絲,興如嚼蠟,樂閑心恰,會行踏。雨兒催,風兒刮,心驚膽怕,想平生閲盡浮夸,向人行,再伏低凹”(本書卷二《粉蝶兒·書懷》),無疑是對世態炎涼、人生坎坷的感歎。而在《紅繡鞋·秋望》中則寫道:“撲翠色,秋山如靛;涌寒波,秋水連天,西風黄葉滿秋川。秋喚起天邊雁,秋折盡水中蓮,秋添出階下蘚。”情景交融,作者心態與文學技巧表現得淋漓盡致。卷末有其弟短跋:“右《樂府》二卷,家兄沜翁舊作也,好事者求錄踵至,因刻之以傳焉。嘉靖甲申春三月丁卯,弟浩謹識。”甲申,嘉靖三年。因知此書確爲是年由康海之弟康浩所付梓。康浩,康鑾中子,正德六年進士,户部主事。《天一閣書目》卷四著錄其《康旻集》三卷。此本鈐有“壽祺經眼”印記,壽祺蓋爲王褆(一八七八—一九六〇),初名壽祺,字維季,杭州人。喜藏印篆刻,工書法,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又鈐有 “長樂鄭氏臧書之印”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43 | 只看该作者
敝帚稿略八卷(宋)包恢撰 清乾隆翰林院抄本(四庫底本)。框高二十二·五釐米,寛十五·二釐米。每半葉八行,行二十一字,紅格,白口,四周雙邊。卷八末有缺葉。包恢(一一八二—一二六八)字宏父,一字道夫,號宏齋,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嘉定十三年(一二二〇)進士。官至刑部尚書,簽書樞密院事。其父辈皆從朱熹、陸九淵學,故恢少聞義理之學、心性之旨,學力宏厚。著《易説》《周禮記》《講義》《家傳》等,皆不存。今僅見《敝帚稿略》一書。包恢少時文譽籍甚,既登仕籍,轉爲功業所掩,或亦由其不自表曝也。嘗作《自識》曰:“疇昔雖或有斐然妄發,未嘗留藁。中間有親友見之,不忍棄,爲之收拾類聚,因而成編,遂有誤傳錄以去者。於是不能掩其惡而匿其醜,予每病之,乃就其間選其彼善於此者,姑别存之,曰《敝帚稿略》。”因知此書乃包氏自行編選成集者。門人鄭無妄刻而行之。元劉塤《隱居通議》卷十七稱,包恢爲文根據義理,下筆輒汪洋放肆,娓娓不窮;所作大都疏通暢達,沛然有餘。則其時當有專集存世。然《宋史·藝文志》、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考》皆無所著錄,是已傳世甚罕。清乾隆間開四庫館,未見恢集傳本,館臣僅從《永樂大典》中採掇編輯,得文七十餘篇、詩八十餘首,釐爲八卷。是爲恢集現存諸本之祖。此本係四庫底本,行款與四庫正本全同。卷端首行及書口上端均寫“欽定四庫全書”,卷一、卷五首葉鈐滿漢文“翰林院印”。書中有朱筆字迹,注明需補改之字;又有墨筆字迹,説明抄寫格式。所舉諸端,多爲四庫正本所採用。故讀此本,不僅於恢集有所得,亦於四庫館工作始末有所見。書中粘有浮簽若干,其中卷一第十六葉之簽實爲卷一第十八葉者。書中鈐有“温陵黄氏藏書”印記。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42 | 只看该作者
納蘭詞五卷補遺一卷(清)納蘭性德撰(清)汪元治輯 清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汪元治結鐵網齋刻本。框高十九·一釐米,寬十三·六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納蘭性德(一六五五—一六八五) 原名成德,後避東宮太子保成名諱,改性德,字容若,亦稱成容若,號楞伽山人,清滿洲正黄旗人,大學士明珠之子。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進士,初授三等侍衛,後晉陞爲一等。精於書畫鑒賞,喜與文人交往,與游皆一時名士,以詞名,有《飲水詞》。又有《通志堂集》等。事具《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汪元治(?—一八八七)字仲安,一字珊漁,號謐卿,鎮洋(今江蘇太倉)人。曾任河南湯陰、中牟令。晚年曾赴徐州、宿遷、崇明等地書院主講。有《結鐵網齋詩集》十卷、《詩稿補抄》一卷。納蘭詞集初名“側帽”,或云典出《北史》卷六十一《獨孤信傳》:“信美風度,雅有奇謀大略。……既爲百姓所懷,聲震隣國。……信在秦州,嘗因獵日暮,馳馬入城,其帽微側。詰旦而吏人有戴帽者,咸慕信而側帽焉。”或云取晏幾道《清平樂》“春雲綠處,又見歸鴻去。側帽風前花滿路,冶葉倡條情緒”句意。後由顧貞觀、吳綺訂定更名爲“飲水”,或云取《五燈會元》道明禪師答盧行者語“如魚飲水,冷暖自知”之意。是書内封題《納蘭詞》“結鐵網亝藏版”。首周僖序、次趙函後序、次道光壬辰(十二年)夏六月汪元浩(汪元治之伯兄)跋、次道光壬辰秋七月既望汪元治後跋、次原序(含康熙戊午顧貞觀序、吳綺序、嘉慶丁巳夏五月楊芳燦蓉裳序等)、次詞話(含徐釚《詞苑叢譚》、阮葵生《茶餘客話》、顧貞觀《彈指詞書贈詞後》、袁枚《隨園詩話》等)、次詞評(含陳其年維崧、顧梁汾貞觀、丁藥園澎、聶晉人先等諸家評語)、次納蘭詞目錄。全書分五卷附補遺五闋(此本補遺兩葉殘甚)。卷端題“長白納蘭成德容若著,鎮洋汪元治仲安編輯”,卷一終題“錢塘汪燿校”、卷二終題“太倉周升堂校”、卷三終題“歙縣王斑校”、卷四終題“鎮洋蔣希曾校”、卷五終題“昭文蔣寶齡校”。汪元浩跋稱:“仲安因顧梁汾原輯本,及楊蓉裳抄本、袁蘭邨刊本、《昭代詞選》《名家詞鈔》《詞滙》《詞綜》《詞雅》《草堂嗣響》《亦園詞選》等書,彙鈔得二百七十餘闋。其前後之次,則按體編之。字句異同,悉加注明。並采詞評、詞話,錄於卷首。”汪元治後跋云:“元治輯納蘭詞四卷……剞劂告竣,將次刷印,復於吳門彭丈桐橋處得《通志堂全集》共二十卷,内詞四卷計三百四闋(實爲三百闋)……爰即補刊於後,編爲卷五。而元治所輯亦有一十九闋爲全集所未載,殆當時失傳故耳。今彙得三百二十三闋(實爲三百三十六闋),可稱大備無遺憾矣。”周僖序稱:“今珊漁(汪元治)於飲水側帽諸刊外,彙諸家所錄,分體編輯,美矣,備矣,讀者無遺憾矣。”光緒六年(一八八〇)許增邁孫娛園叢刻(即榆園叢刻)本即翻刻此本,許氏本增張預重刻序、補遺十六闋、神道碑、墓誌銘等,此外無增删。王國維《人間詞話》稱:“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此本爲納蘭詞集中首以《納蘭詞》爲名者,納蘭指性德或自此本始,且流傳頗罕,凡體例、校勘等頗具參考價值,殊爲可貴。據李慈銘日記及跋文:咸豐甲寅(四年一八五四)秋,李氏從周星貽處借得汪氏刻納蘭詞全帙,即抄錄六十餘闋。但亦云納蘭詞“絃絃掩抑,令人不懽,洵有顧梁汾所謂非文人不能多情,非才子不能善怨者。然根柢太淺,每露其底藴,長調猶時若不醇,此不讀書之故”。庚申(十年)冬,呂耀斗(字庭芷,一字定子,或稱鶴緣太史,有《鶴緣詞》)屬意李氏評點納蘭詞,並借予汪氏刻本納蘭詞。辛酉(十一年)二月十八夜又讀一過,並評“容若詞長調不如中令,中令不如小令,右三卷已足盡其長矣”(卷三末跋文),李慈銘《越縵堂讀書記·集部·詞曲類》並稱“汪氏本合《飲水》《側帽》二集,又搜其遺賸,共得三百二十三闋(應爲三百二十六闋),所作大約已備”。惜校讎不精,又指“琵琶仙”“秋水”等調爲自度曲,蓋全不知此事者矣”。李氏鈐“絳跗閣主”“慈銘”“霞川花隱”諸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4#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41 | 只看该作者
北堂書鈔一百六十卷(唐)虞世南輯 明抄本 孫星衍、嚴可均 、周星詒校並跋 王石華、洪頤煊、王引之、錢東垣、顧廣圻、譚儀校 傅以禮跋 戴望、譚儀、葉昌熾、鄧邦述題款。框高十八·八釐米,寬十六·二釐米。每半葉十二行,行十八字,藍格,藍口,四周單邊。虞世南(五五八—六三八)字伯施,越州餘姚(今屬浙江)人。隋大業初授秘書郎。入唐後,纍官至弘文館學士,授秘書監,封永興縣子,授銀青光祿大夫,世稱“虞永興”。卒贈禮部尚書,諡文懿。書法繼承二王,爲唐初四大書家之一,傳世墨迹碑刻甚多。有詩文集三十卷,已散佚不全。民國時張壽鏞輯爲《虞秘監集》四卷,收入《四明叢書》。《舊唐書》卷七十二、《新唐書》卷一百十五有傳。唐劉禹錫《嘉話錄》云:“虞公之爲秘書,於省後堂集群書中事可爲文用事,號爲《北堂書鈔》,今北堂猶存,而《書鈔》盛行於世。”可知北堂爲秘書省之後堂,是書乃虞氏在隋爲秘書郎時所作。凡分帝王、后妃、政術、刑法、封爵、設官、禮儀、藝文、樂、武功、衣冠、儀飾、服飾、舟、車、酒食、天、歲時、地等十九部,八百五十一類。每一類目下,抄撮彙集經史百家中之相關材料,摘出原句,附注出處、解釋及虞氏案語。書中所引經典,據清孔廣陶統計,除集部外,引書八百多種,“皆三代、漢、魏迄於南朝宋、齊,其最晚者沈約《宋書》、蕭方等《三十國春秋》、崔鴻《十六國春秋》、魏收《後魏書》;其詩、賦、頌則顔、謝、鮑爲最晚,陳、隋隻字不鈔,鈔者今世亡其本十蓋八九,其存者亦流俗寫變,殘闕誤訛,不爲典要”(《清嚴可均《鐵橋漫稿》卷八《書陳禹謨刻本〈北堂書鈔〉後》)。保存隋以前古本文獻資料極爲豐富,是今存最古之大型類書,爲歷代學者所推重。《隋書·經籍志三》雜家類有《書鈔》一百七十四卷,當即是書。《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作一百七十三卷。宋《崇文總目》《中興館閣書目》《直齋書錄解題》等均作一百六十卷,與今本同,較隋唐時已有所亡佚。王應麟《玉海·藝文》云:“二館舊闕虞世南《北堂書鈔》,惟趙安仁家有本,真宗命内侍取之,嘉其好古,手詔褒美。”則是書在宋代已稱罕見。其後長期抄寫流傳,明萬曆二十八年(一六〇〇)始有陳禹謨校刻本,然其所據傳抄底本脱誤甚多,且刻版時又憑臆增删、改動,大失原書面貌。明代書賈作僞,曾改題爲《古唐類範》《大唐類要》。清嘉慶間,孫星衍得此明抄本,作跋尾定之爲天台陶宗儀影宋抄本,實則並無實據。此本雖亦不免訛謬誤脱,然較陳禹謨本接近宋元舊本原貌。孫氏遂約同嚴可均、洪頤煊、王引之、顧廣圻、王石華、錢東垣等先後加以校勘整理,詳情可參看嚴可均《書〈北堂書鈔〉原本後》一文。此本卷一百三十九後有嚴氏手跋云:“嘉慶二十年十一月初六日校此卷起,至十七日校訖。每日黎明即起,至二鼓或三鼓就睡,窮十二日之力,始得清本一卷,嗚呼難矣!”其難校可以想見,故嚴氏稱“世間難校之書,此爲第一”。經各家校勘後,尚餘六十九卷未校。光緒間,此本爲南海孔廣陶所得,遂與林國賡及其子孔昭熙、孔昭述、孔昭鋆等分校之。此本面貌與陳氏刻本已有天壤之别,可謂存世《北堂書鈔》相當精善之本。孔氏所校定之本於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刻印,通行於世。此本卷首鈐有“雲章閣收藏圖籍印”“紉佩齋清賞印”,不知何人印鑒。自孫星衍五松書屋散出後,爲何夢華所得,何氏去世後,其子售予秀水陳徵芝,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周星貽以七百金收得。其後流傳過程中迭經名家題款。鈐有“五松書屋”“蘭鄰”“閩中韜庵陳氏珍臧”“祥符周氏瑞瓜堂圖書”“星貽”“少唐煙雲過眼之物”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40 | 只看该作者
樊川詩集四卷(唐)杜牧撰 明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江陰朱承爵朱氏文房刻本 趙元方跋。框高十六·五釐米,寬十四·四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杜牧(八○三—八五二)字牧之,唐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出身高門世族“京兆杜氏”,爲宰相杜佑之孫,繼承了其祖父以《通典》爲代表的經世致用之學,政治抱負遠大,胸懷建功立業之心,其《上李中丞書》中表明其注意研究“治亂興亡之跡,財賦兵甲之事,地形之險易遠近,古人之長短得失”。主張平定外患,維護安内統一之局面,但由於性格耿介,不屑於逢迎權貴,仕途並不順暢。太和二年(八二八)登進士第,在江西等地爲幕僚多年,也曾做黄州等地刺史,亦曾入朝任監察御史等職,官至中書舍人。杜牧才華横溢,爲詩作文功夫卓越,與李商隱並稱“小李杜”,在《獻詩啓》中自稱“苦心爲詩,本求高絶。不務奇麗,不涉習俗。不今不古,處於中間”。其詩歌題材豐富,七言絶句有不少佳作,在關注現實生活的同時,擅長咏史抒懷,借古時之人、事,引出對時局的看法。其詩情致高遠,筆力勁拔,俊爽峭健之中,時帶風華流美之致。杜牧享年五十歲,有《樊川文集》等傳世,新舊《唐書》有傳,均附載《杜佑傳》内。杜牧祖父杜佑在長安南面樊川置有别墅,牧喜愛有加,用自己的官俸重新修葺,晚年居於此,自號“樊川子”。其外甥裴延翰彙集杜牧作品,以“樊川”二字入其名,爲《樊川文集》,並在《樊川文集序》中謂,杜牧臨終前,盡搜文章,閲千百紙,擲焚之,留者僅十之二三。幸其外甥裴延翰所貯藏的比焚餘者十多七八,釐爲二十編,共存詩文四百五十篇,題曰《樊川文集》。宋代以後又出現《外集》《别集》,然多混入他人僞作。清人馮集梧《樊川詩集注》是最爲通行的舊注本,馮氏僅注《樊川文集》之前四卷詩歌,《外集》《别集》中詩概不出注,以爲此皆樊川臨終前欲棄焚者,非欲留者。世行本《樊川詩集》出自《樊川文集》,衹收前四卷詩。此本爲正德十六年朱承爵所刻,版式精勁古雅,字體仿宋,横平豎直,整齊嚴謹,左欄上角書耳中刻有“江陰朱氏文房”六字。朱承爵字子儋,號舜城漫士,又號左庵,明代江陰人。好聚書,尤喜宋版。愛刻書,多刊詩集。除《樊川詩集》外,還刻有《庾開府集》《浣花集》等。此《樊川詩集》書前有“樂志樓”等印,卷末鈐有“曾在趙元方家”“鈁”等印章。上世紀五十年代,趙氏諸多精本入藏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多是罕傳善本。本書趙氏跋語,曰:“此册爲王蓮涇舊藏,卷末葉數及書根皆蓮涇筆也,庾樓丈云。”王蓮涇即王聞遠。聞遠(一六六三—一七四一)字聲宏、又作聲弘,一字叔子,號蓮涇,亦號蓮涇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精鑒賞、富收藏,所藏之作多爲名品。從趙元方跋語及相關鈐印知,是書經王聞遠藏,後輾轉歸藏趙元方無悔齋。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2#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39 | 只看该作者
温庭筠詩集七卷别集一卷(唐)温庭筠撰 明弘治十二年(一四九九)李熙刻本 馮長武校並跋。框高十九釐米,寬十二·一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黑口,四周雙邊。温庭筠(八一二?—八七○)一作廷筠,又作庭雲,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相貌奇醜,人稱温鈡馗,其人聰穎,才思敏捷,尤長於詩賦,士人翕然推重,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有“温八叉”之稱。然士行塵雜,不修邊幅,且恃才不羈,又喜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於時,故屢試不第,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他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温李”。存詩三百餘首,所涉體裁、題材廣泛,古詩、律詩均有佳作,字裏行間充滿羈旅行役、友人寄贈、身世感懷之情。精通音律,詞采出衆,爲詞華麗,穠豔精緻,領銜“花間派”,與韋莊並稱“温韋”。駢文與李商隱、段成式齊名,他們所創造的“三十六體”在駢文史上亦有深遠影響。《舊唐書》卷一百九十有傳。此本是現存温庭筠詩集之最早刻本,前七卷收詩二百五十餘首,别集一卷收詩四十二首,偶有幾首詩題旁附有作者創作緣起。據《新唐書·藝文志》等所載可知,温庭筠詩在唐末已成集。《郡齋讀書志》對温集七卷本已有著錄,並提及外集一卷。温詩外集應是宋人在本集七卷外,集其佚詩而成。《直齋書錄解題》亦提及温詩七卷本。直至今日,七卷本仍爲温詩較通行之本。此外,國家圖書館尚藏有明弘治十二年李熙刻《温庭筠詩集》七卷本的另外一部,有殘,無馮長武跋,集前有李熙序,頗有價值。此明弘治十二年李熙刻本,正文中詩歌題目低兩格刻印,經馮長武朱筆圈點校過,卷尾馮氏跋云:“太歲戊子季冬之月望後一日校練一過,此本不甚精好,先君子曾獲宋刻半本,爲友人借去,不復得歸,今更存一抄本頗勝於此也。”馮武(一作長武)(一六二七—?)字竇伯,號簡緣,明末清初江蘇常熟人。藏書家馮舒、馮班之侄,能詩善書。其父馮知十藏書頗富,武子承父業,廣肆搜集,精於校勘,隱湖毛氏刊書多經其校訂。家有“世豸堂”,是其藏書與刻書之所。有“海虞馮氏”“簡緣馮氏藏本”“簡緣子”“竇伯藏書記”等印。此本在流傳過程中前後有數葉遺失,經補抄後依然完整呈現出全部内容。補抄部分分别是卷首目錄中的前七葉與卷尾别集中的兩葉,刻本至别集《傷寒宵》詩半戛然而止,剩餘四首詩與馮長武跋均在補抄葉面。由此觀之,推測此書補抄不晚於藏於馮氏之時。此本墨黑字端,偶有連筆,卷首目錄處與卷尾均鈐有“鐵琴銅劍樓”“簡緣”“馮氏藏書”等印,再參之跋文落款“天目民海虞馮長武竇伯氏識”,可知此本曾爲上黨馮氏所藏,後入鐵琴銅劍樓。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1#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35 | 只看该作者
顔魯公文集十五卷補遺一卷(唐)顔真卿撰 年譜一卷(宋)留元剛撰 附錄一卷 明嘉靖錫山安氏館銅活字印本 趙元方跋。框高十九·六釐米,寬十四釐米。每半葉十三行,行十六字,白口,左右雙邊。顔真卿(七○九—七八五)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陜西西安)人,郡望琅玡臨沂(今屬山東)。唐開元二十二年(七三四)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歷醴泉尉、長安尉、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出爲平原太守。安祿山叛,發兵抵抗,聯結附近十七郡,被推爲盟主。亂平,入官京師,遭讒貶黜。後爲刑部尚書,封魯郡開國公。德宗時,李希烈叛亂,受命往諭,持節不屈,被縊殺。贈司徒,諡文忠。書法精絶,尤擅楷書,世稱“顔體”。事見殷亮《顔魯公行狀》、令狐峘《顔魯公神道碑銘》、《舊唐書》卷一百二十八本傳、《新唐書》卷一百五十三本傳。真卿有《盧陵集》《臨川集》《吳興集》等,均已早佚。北宋時,吳興沈氏採掇遺逸,編爲十五卷,劉敞爲之序。嘉祐年間,宋敏求集其刻於金石者,又編爲十五卷。南宋嘉定年間,留元剛得宋敏求所編殘本十二卷,乃以史傳諸書、碑迹雜記,詮次年譜,繫以見聞,參異訂疑,搜亡補失,編爲十五卷,末附補遺、年譜、行狀、碑銘及新舊《唐書》本傳,自爲後序。沿及明代,留本亦不甚傳。明嘉靖二年(一五二三),錫山安國(字民泰)得傳錄舊本,欲重梓之,請吳郡都穆校訂。都穆取其家藏舊本與留元剛本互校,認爲留本“有公文補遺及年譜、行狀,皆予家所無,而予家本自《和政公主碑》至《顔夫人碑》十首,又元剛之所未有”,遂重加編訂,“舊本皆以詩居首,今僭爲編訂,以奏議第一,表次之,碑銘次之,書序與記之類又次之,而以詩終焉。若補遺諸作,則各從其類。卷仍十五,以符舊集之數。而年譜、碑狀、列傳諸文,别爲繕寫,以附於後”(明嘉靖二年安國安氏館刻本卷末嘉靖二年都穆後序),由錫山安國安氏館刊刻行世,首有嘉靖二年(一五二三)楊一清序,次爲劉敞序,次爲正文及補遺,後附年譜、行狀、碑銘、新舊《唐書》本傳,末有留元剛後序、嘉靖二年都穆後序。此乃顔氏文集現存最早之本,後曾影印收入《四部叢刊》。此本版心鎸“錫山安氏館”,版心下有印工姓名,各卷卷端題“錫山安國刊”或“錫山安國校刊”。此本卷一爲奏議,已爲都穆編訂後之面貌。此本卷末有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趙元方跋,謂“以此本校安國刻本,此本絶勝。是以知活字本之可貴者,不僅以其傳印之少也”。此本流傳絶稀,傳世僅寥寥數部,洵足珍重。此本鈐有“曾在趙元方家”“一廛十駕”“趙鈁珍臧”“元方心賞”“無悔齋校讀記”“沅叔審定”“臧園藉觀”等印,知爲趙元方舊藏,傅增湘曾借觀。建國初,趙元方擇其所藏精本,捐獻北京圖書館(今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50#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34 | 只看该作者
西崑酬唱集二卷(宋)楊億等撰 明嘉靖十六年(一五三七)張綖玩珠堂刻本。框高十七·二釐米,寬十三·二釐米。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楊億(九七四—一○二○)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人。北宋雍熙元年(九八四)十一歲,召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三年(九九二)賜進士第。真宗即位,與修《太宗實錄》。景德中,與王欽若等同修《册府元龜》。纍官至翰林學士、工部侍郎。卒諡文。其人才思敏捷,博覽强記,爲北宋前期文壇領袖。除此書外,尚著有《武夷新集》二十卷。詳見《宋史》卷三百五本傳。此書爲楊億彙集《册府元龜》編修期間同僚唱和詩作而成。景德二年(一○○五)九月,宋真宗下詔令王欽若、楊億編修《歷代君臣事迹》,王欽若奏請以錢惟演等十人同編修。大中祥符六年(一○一三)八月,書成,賜名《册府元龜》。期間,楊億、錢惟演、劉筠等人與同僚“歷覽遺編,研味前作,挹其芳潤,發於希慕,更迭唱和,互相切劘”(楊億自序)。其後,楊億將這些唱和詩作彙爲一集,“析爲二卷,取玉山策府之名,命之曰《西崑酬唱集》”(楊億自序)。全書以詩題編次各家唱和之作,同題唱和之作列於一處,原唱在前,和詩在後;詩題大體以創作時間先後爲序。關於此書結集時間,有景德四年、大中祥符元年、大中祥符六年諸説。楊億自序署“翰林學士户部郎中知制誥”,而《宋史》卷三百五本傳記其“大中祥符初,加兵部員外郎、户部郎中”。又此書所收諸詩,有明確紀年而時間最晚者爲《戊申年七夕五絶》,戊申乃大中祥符元年,由此可推知此書結集不會早於是年。大中祥符六年之説蓋由錯誤繫年造成。此書成於大中祥符元年,當較爲可信。關於此書所收酬唱人數,有十七人、十八人二説。楊億自序曰:“余景德中忝佐修書之任,得接群公之遊。時今紫微錢君希聖、祕閣劉君子儀,並負懿文,尤精雅道,雕章麗句,膾炙人口,予得以游其墻藩而咨其模楷。二君成人之美,不我遐棄,博約誘掖,置之同聲……而予以固陋之姿,參酬繼之末……其屬而和者又十有五人。”揣摩楊億自序之意,“其屬而和者又十有五人”應不包括楊億、錢惟演、劉筠三人。宋劉克莊《後村詩話》續集卷四曰:“今考十五人者,丁謂、刁衎、張詠、晁迥、李宗諤、薛映、陳越、李維、劉隲、舒雅、崔遵度、任隨、錢惟濟,有名秉不著姓(筆者按:清代通行本作劉秉,今人多疑爲張秉),王沂公衹有一篇,在卷末。”由此可知,劉克莊所見本中,參與酬唱者爲十八人,與楊億自序正合。此本及後世傳本皆收十七人,脱王沂公(王曾)一人。關於此書所收詩歌篇數,楊億自序曰“凡五、七言律詩二百四十七章”,此本及後世傳本實收二百五十首,較之初期原貌,脱王曾詩一首,衍詩四首。具體爲何,已不可考。此書編成不久,即有刊本行世。宋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卷七十一載,大中祥符二年正月,“御史中丞王嗣宗言:‘翰林學士楊億、知制誥錢惟演、秘閣校理劉筠唱和《宣曲》詩,述前代掖庭事,詞涉浮靡。’上(真宗)曰:‘詞臣,學者宗師也,安可不戒其流宕!’乃下詔諷勵學者,自今有詞屬浮艷不遵典式者,當加嚴譴。其雕印文集,令轉運使擇部内官看詳,以可者錄奏”。爲此書而發的禁浮文詔(《宋大詔令集》卷一百九十三)中有“别集衆製,鏤版已多”之語,又歐陽修《六一詩話》“《西崑集》行”也顯指刊行。由此表明此書時已刊行。《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後村詩話》《玉海》等書均著錄此書,亦可證此書宋時當有刻本,惜已不存。此書現存最早刻本當爲明嘉靖十六年張綖玩珠堂刻本,即此本。張綖字世文,自號南湖居士,江蘇高郵(今屬江蘇)人。少聰敏,十五歲入郡庠,與兄經、紘,從弟繪合稱“張氏四龍”。正德八年(一五一三)舉人,八試會試不中,謁選爲武昌通判,官至光州知州。後歸隱武安湖上,構草堂數楹,藏書數千卷。此本版心上方鎸有“玩珠堂”三字。前有嘉靖丁酉(十六年)張綖序,次楊億自序,次詩人姓氏一葉。此本較爲罕見。民國初年爲揚州秦更年珍藏,民國十一年(一九二二)傅增湘轉歸傅氏藏園。《藏園群書題記》卷十九《明玩珠堂本〈西崑酬唱集〉跋》云:“此本既以舉世稀見爲珍,又以探源宋槧足貴,雖梓於明代,要與天水遺刊同其罕秘也。”張元濟輯印《四部叢刊初編》初用寫本,重印時傅氏遂舉此本易之。此本鈐有“江都秦更年曼青之印”“增湘”“佩德齋”“晉生心賞”等印,知爲秦更年、傅增湘、傅忠謨(字晉生,傅增湘子)遞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9#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33 | 只看该作者
張子壽文集二十卷(唐)張九齡撰 明成化九年(一四七三)蘇韡刻本。框高二十一·六釐米,寬十二·六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雙邊。張九齡(六七八—七四〇)字子壽,一名博物,唐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幼聰敏,善詩文,廣州刺史王方慶嗟賞之曰:“此子必能致遠。”官至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後爲李林甫所譖罷相,貶荆州長史。爲人忠耿剛正,直言敢諫,爲開元賢相。開元二十八年(七四〇)病卒,年六十三,諡文獻。《舊唐書》卷九十九、《新唐書》卷一百二十六有傳。張九齡工詩能文,名重一時。其文格調剛健,雅正沖淡,著有《曲江集》《講經語錄》等。《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評曰:“九齡守正嫉邪,以道匡弼,稱開元賢相。而文章高雅,亦不在燕許諸人下。”《舊唐書》著錄張九齡“有集二十卷”,《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及《宋史·藝文志》亦有記載。《直齋書錄解題》曰:“《曲江集》本有元祐中郡人鄧開序,自言得其文於公十世孫蒼梧守唐輔而刊之。於末附以中書舍人樊子彦所撰行狀、會稽公徐浩所撰神道碑及太常博士鄭宗珍議諡文獻狀,蜀本無之。”可知《曲江集》曾有兩個宋本,惜未見流傳。明成化五年,翰林院侍講學士丘濬得《曲江集》於館閣群書中,手自抄錄成帙。後丘濬奔喪携書稿南歸,期免喪後付梓。韶州知府蘇韡請留刻郡齋,始刊刻成册,題爲《張子壽文集》。丘濬(一四二〇?—一四九五)字仲深,號瓊臺,瓊山(今屬廣東)人。蘇韡字廷茂,江蘇江陰人,成化中韶州知府,曾刻《武溪集》二十一卷、《張子壽文集》二十卷。
《張子壽文集》明代刊本衆多,多以成化本爲宗,題名有《曲江張先生文集》《唐丞相曲江張先生文集》《張子壽文集》《張九齡集》《張曲江集》等。嘉靖十五年(一五三六)湛若水據丘本翻刻《唐丞相曲江張先生文集》二十卷。另有十二卷本多種,如嘉靖二十四年李而進刻本、萬曆十二年(一五八四)王民順刻本,天啓四年(一六二四)顧懋光刻本等,多出於丘本;清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張氏刊十二卷本,附《千秋金鑒錄》五卷,亦稱出於丘本。故成化九年本當爲張九齡文集現存最早刻本。此成化本《張子壽文集》二十卷,卷首前有成化九年丘濬序,於卷末蘇韡刻書跋文曰:“韡承乏韶郡之又明日,進拜文獻公祠,退求夫文獻之猶有存者,僅得詩文二十許篇而已,餘未得也。成化己丑冬,始得全集於翰林學士瓊臺丘公仲深。……捐俸重刊,惠此學者,有能於此。”可知該書係蘇韡得文獻公全集於丘濬處、後捐俸刊刻而成。書内鈐有“鐵琴銅劍樓”“新安汪氏”“啓淑信印”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21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739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48#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09:31 | 只看该作者
梁江文通文集十卷(南朝梁)江淹撰 明刻本 馮舒校並跋。框高十七·七釐米,寬十三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江淹(四四四—五〇五)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民權)人。南朝著名文學家,歷仕宋、齊、梁三朝。江淹少而沉敏,六歲能詩。十三而孤,家貧,以孝聞。一生謹慎持重,沉静少交遊。江淹少以文章顯,早年爲始安王劉子真等諸王教授五經,曾入新安王劉子鸞幕。泰始二年(四六六),轉入建平王劉景素幕。因廣陵令郭彦文案被誣入獄,上《詣建平王上書》陳情而獲釋。後舉南徐州秀才,對策上第,轉巴陵王國左常侍。不久,重返劉景素幕,先後任主簿、參軍等職。泰豫元年(四七二),劉景素密謀叛亂,江淹多次勸諫而不納。元徽二年(四七四),反被貶爲建安吳興縣令。宋順帝升明元年(四七七),齊高帝蕭道成執政,將之召回,授以尚書駕部郎,驃騎參軍事之職。齊代宋之後,任驃騎豫章王記室,領東武令,後遷中書侍郎。齊武帝永明間,任廬陵内史、尚書左丞、國子博士諸職;少帝蕭昭業即位,任御史中丞;明帝蕭鸞時,又任宣城太守、秘書監諸職。梁武帝蕭衍代齊後,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封醴陵伯。梁武帝天監四年(五〇五)病故,年六十二,諡曰憲伯。《梁書》《南史》有傳。江淹“通方廣恕,好遠兼愛”(明馮惟訥《古詩記》卷八十六《雜體三十首並序》)。其詩兼擅各體,清麗哀婉而不失古樸蒼勁,賦作華麗纏綿又淒切蒼涼。身處元嘉、永明詩風轉變之際,能棄顔、謝之辭藻堆砌,又無沈約等輕糜之弊,難能可貴。於南朝儒釋道交匯融合之際,亦能兼容並蓄三家思想於詩作中。鍾嶸《詩品》列江淹詩爲中品,稱其“詩體總雜,善於摹擬”,如《雜體詩》三十首乃摹擬自漢至南朝宋三十位詩人之作。然《恨賦》《别賦》却堪稱六朝賦之代表作。其書信如《詣建平王上書》《與交友論隱書》等,命意吐辭頗有漢魏文之淳厚,六朝不可多得。因晚年才思減退,鍾嶸首稱“江郎才盡”,引來後世紛争不息。江淹文集由其生前自行編定,《自序傳》稱凡十卷。《梁書》載“凡所著述百餘篇,自撰爲前後集”。《隋書·經籍志》著錄爲“《江淹集》九卷,《江淹後集》十卷”,小注“梁二十卷”,疑爲梁代存前後集之合編本。《舊唐書》《新唐書》均作前集十卷,後集十卷,可見前後兩集至唐代尚存。宋代公私書目均著錄爲十卷,原本早佚,今可見《四部叢刊》影印明翻宋十卷本,今人多以之爲前集。此集元代僅有抄本傳世,今已不傳。宋以後,該集版本日趨複雜,由宋迄今近二十種,且多有舛訛、增删。依源流及編排可分兩類:一爲源自宋本,或轉抄、翻刻,或按文體截其一部分刊刻,或雖有補遺而不打亂原有秩序。此類有翻宋本、薛應旂《六朝詩集》本、新安汪刻本和宣城梅刻本、胡注本等;二爲打亂編排,重新整理。此類有《古詩紀》本、《七十二家集》本、《百三家集》本、梁賓刻本和江昉刻本等。《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稱此本“板刻清朗而有訛闕,又闕文多以意補字。馮己蒼氏以元人所抄趙篔翁本手校一過,乙改甚多,並錄卷末”。馮氏認爲“元本所缺,此本又以意填增”者,“文理荒悖可笑,今盡□之”。馮舒(一五九三—一六四五)字己蒼,號默庵,又號癸巳老人,江蘇常熟人,與弟班並稱“海虞二馮”。其性忼直,善口才,遇事敢爲,不避權勢。家富藏書,皆手自校勘,構小閣以寶藏之。順治間,因揭露邑中漕糧弊端,反被指爲語涉“訕謗”,以此下獄死。著有《空居閣雜文》二卷,《炳燭齋文》一卷,《文谷》二卷,《歷代詩紀》一百卷等。此本鈐有“馮己蒼讀書記”“馮己蒼”“馮舒之印”“馮氏臧本”“孫二酉珍臧”“孫潛之印”“鐵琴銅劍樓”“稽瑞樓”等印,表明此本曾經馮舒、孫潛、常熟瞿氏及陳揆等遞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随社  

GMT+8, 2024-6-20 19:57 , Processed in 0.028261 second(s), 4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