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社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往斋

[其他] 中华再造善本——明清编(不全)

  [复制链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7 12:42 | 显示全部楼层
茅亭客話十卷(宋)黄休復撰 明穴研齋抄本 黄丕烈、王芑孫跋。框高十八·九釐米,寬十六釐米。每半葉十二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單邊。
黄休復(生卒年不詳),北宋初人,字歸本,一作端本。嘗收集唐乾元至宋乾德間與蜀地有關的畫史資料,著有《益州名畫記》。李畋《益州名畫記序》稱江夏黄氏休復字歸本,通春秋學,又稱其鬻丹養親。畋序作於宋初,或沿唐、五代餘習題黄氏郡望。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已不詳黄氏里貫,亦衹題郡望江夏,因其所言多蜀事,疑爲蜀人。據《茅亭客話》内容,黄休復曾久居蜀中。
本書卷十《任先生》記載,天禧元年(一〇一七)任玠訪黄休復於茅亭,曾題一絶於亭壁,云:“聚散榮枯一夢中,西歸親友半成空。惟餘大隱茅亭客,垂白論交有古風。”《郡齋讀書志》云:“茅亭,其所居也。暇日,賓客話言及虛無變化、謠俗卜筮,雖異端而合道,旨屬勸懲者皆錄之。”疑此爲《茅亭客話》書名的緣起。 《茅亭客話》爲黄休復見聞雜錄,多記蜀中佚事,起自五代十國,迄於北宋真宗時期,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 石京《茅亭客話後序》言:“先祖太傅藏於書笥僅五十餘載,而世莫得其聞也。余因募工鏤板,庶幾以廣其傳。”此序作於宋元祐八年(一〇九三),推知書成於慶曆三年(一〇四三)以前,至元祐八年始有刻本流傳。惜北宋刻本早已失傳。錢曾《讀書敏求記》記載該書有南宋太廟前尹家書籍鋪刊行本。此南宋本曾經清代顧廣圻、黄丕烈遞藏,咸豐二年(一八五二)王珽從金順甫手中購得此書,並刊入《琳琅秘室叢書》之中。今南宋本亦下落不明。《茅亭客話》還曾刊入毛氏《津逮秘書》及張海鵬《學津討源》中,但據王珽《茅亭客話校勘記》可知,毛本、張本訛誤較多,與宋本有霄壤之别。 黄丕烈曾藏有三部《茅亭客話》:一爲南宋太廟前尹家書籍鋪刊行本,一爲錢穀家藏抄本,一爲穴研齋抄本。穴研齋抄本版心下鎸“穴研齋繕寫”,書中“徵”“構”“玄”等字避宋諱。黄跋云以“此册取對宋板,大段都同,中有正文寫爲小字者,宋板如是,故仍之。古書源流,明眼人能自辨之,弗可爲外人道也”。可判定穴研齋抄本源自宋本,勝於他本。 此穴研齋抄本原著錄爲清抄本,實則爲明抄本。沈曾植《海日樓題跋》卷三“穴硯齋藏王雅宜小楷千文真迹册”一條,云:“《無錫縣志》:‘秦柱字汝立,秦金之孫。工書,師歐陽率更,草師孫虔禮。以薦授中書舍人。’《士禮居藏書記》屢稱穴硯齋抄本,而不知其時代前後,觀此乃知汝立印也。”沈曾植將穴研齋抄本上的鈐印“立齋”歸於秦柱。冀淑英《關於穴研齋抄本》因秦柱長兄秦柄爲萬曆五年(一五七七)貢生,推知秦柱時代相去不遠,判定穴研齋抄本爲明抄本。據冀氏考察,國家圖書館藏穴研齋抄宋人説部書十四種,臺灣“中央圖書館”藏穴研齋抄雜史二十一種。 該書有清人王芑孫(字惕甫)借觀時所作題跋。曾經繆荃孫收藏並刊入《對雨樓叢書》,又被陳琰古書流通處收購,後爲許厚基所得。本書鈐有“惕甫借觀”“荃孫”“藝風堂藏書”“陳立炎”“古書流通”“吳興許博明氏懷辛齋法書印”“雲溪許氏申申閣章”諸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9

主题

9943

帖子

0

精华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0929
发表于 2018-11-8 06:55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往斋哥哥的成果呀
青山背向秋江影,岂只东风不识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茶餘客話十卷(清)阮葵生撰 稿本 戴璐校正 阮鍾瑗批注。框高十八·九釐米,寬十四·九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
阮葵生(一七二七—一七八九)字寶誠,又字萍廬、樂君,號山,一作吾山,晚號安甫,山陽(今江蘇淮安)人。乾隆十七年(一七五二)中舉,二十六年會試以中正榜錄用,授内閣中書,入值軍機處,兼三館纂修。歷任監察御史、通政司參議、刑部侍郎等職。通經史,工詩文,勤於著述,詩賦出入漢魏六朝,而以流麗爲主。著作有《七錄齋集》《茶餘客話》《秋讞志略》等十數種,生前均未付梓。 阮葵生出身於翰墨世家,天資早慧,智力過人,《山陽縣志》稱之“生而才識卓越,爲文下筆立就”。與弟芝生齊名,有“淮南二阮”之目,是“灑掃會”重要成員。其爲人有節,居官清正,“耿直不面諛人,人有過而面斥之,退而相忘”“熟精法律,屢决大獄”“治獄以明察平允見稱於時”,爲“刑名總匯熟諳之員”。 阮葵生“少侍文京師,即識國家掌故”,晚乃訂其詩文。所著《茶餘客話》是其生平讀書論學與記述見聞之筆記,“記前型,搜逸事,考證典物,多有未經人道者”(《國朝詩人徵略》卷三十五)。内容極爲廣泛,舉凡政治、史地、學術思想、科學工藝、文學藝術,以至花木鳥獸、飲食起居,無所不有。隨手記錄,不拘形式。長則千言,短者十數字。然創作嚴謹篤實,文筆簡煉。寫作遵從其所抄錄唐李肇《國史補》之原則:“言報應,敘鬼神,述夢卜,近幃箔,悉去之;紀事實,探物理,辨疑惑,示勸戒,采風俗,助談笑,則書之。此可爲叢説雜著之式。”(本書卷十九)在清人筆記中,此書流傳較廣,聲名較著,資料價值較高。記載地方掌故軼事較爲詳盡,對於研究淮安地方史有重要參考價值。
此書約成於乾隆二十六年,其子鍾琦及阮元均稱初稿爲三十卷。阮氏去世二年後,其同寅戴璐選十二卷三百二十餘條以印行。戴氏偶有按語,於所記有所訂補。然所選常有删節,又任意顛倒先後,紊亂原作體制;十二卷本另有嘉慶間南匯吳省蘭《藝海珠塵》本。光緒十四年(一八八八),王錫祺修《山陽縣志》,得讀全稿,據以印爲二十二卷,計有一千七百餘條。但印數較少,流傳不廣。一九五九年,中華書局復將王本校改錯訛,並與戴本逐條對校,收入《明清筆記叢刊》中。將戴氏按語以注語補入。戴本所多十條,輯爲《補遺》,附在書後。此本書衣題“司寇公《茶餘客話》原本,共計拾本。戴璐菔塘先生親筆校正,堂叔高祖鍾瑗定甫公親筆加批。來孫純敬藏”。卷前有阮鍾瑗跋文二篇。知此本曾經戴璐手校,其從子阮鍾瑗批注,且家藏較久。此本雖著錄爲十卷,然經細緻清點,所存乃二十一卷,分爲:首册卷一至三(原題有“卷一、卷二”)、二册卷三至四、三册卷五至六、四册卷七至九(卷八原題爲“卷十一淮故”)、五册卷十至十一(卷十原題亦“淮故”)、六册卷十二至十三(卷十二原題“卷十一”)、七册卷十四至十六、八册卷十七至十八、九册卷十九至二十(卷二十原題“卷二十一”)、十册卷二十一(原題“卷二十”)。據書衣所題,此稿似當爲全帙,應不衹十卷,似以析二十一卷爲妥。因係稿本,卷次不甚明晰準確,且内容多有交叉,日後可能析爲三十卷。亦或原爲三十卷,後重新分合爲二十一卷。未得見其他確鑿材料,難以推斷此二十一卷本之來由。此本鈐有“阮粹軒”“士譽”“少臣”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庚子銷夏記八卷(清)孫承澤撰 清乾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一七六〇—一七六一)鮑廷博刻本 葉商跋並錄何焯批注又錄何焯、朱筠、余集、夏璜、盧文弨題識。框高十九釐米,寬十三·五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黑口,左右雙邊。
孫承澤(一五九二—一六七六)字耳伯,一作耳北,又字思仁,號北海、退谷,晚號退翁,别署退道人、退谷老人、退谷逸叟,祖籍益都(今山東青州),其先於永樂中遷入順天大興(今屬北京),故爲北京人。明崇禎四年(一六三一)進士,授陳留知縣,調祥符縣,除刑科給事中。十六年李自成克北京,授爲四川防禦使。入清,起授吏科都給事中,纍官至吏、兵部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太子太保。順治十年(一六五三)引疾歸,家居二十餘年,思以講學自見。事見清王崇簡《孫公承澤行狀》(《碑傳集》卷十)。承澤學問淵洽,又家富藏書,一生筆耕不輟,著述甚豐,尤長於書畫鑒賞。 據是本卷一、四兩篇自序,可知是書乃承澤退居後所作,成於清順治十七年庚子四月至六月間,故以“庚子銷夏”名之。是書乃承澤評騭所藏晉唐以來書畫真迹及古石刻之作,凡書畫真迹三卷,古石刻拓本四卷,又《寓目記》一卷,則皆他人所藏而承澤及見者,别爲一卷附之。每條各爲敘述始末,考證異同,四庫館臣謂其“鑒裁精審,敘次雅潔,猶有米芾、黄長睿之遺風”(《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十三是書提要)。
是書最初僅有抄本流傳,最早刊本當爲乾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鮑廷博、鄭竺寫刻本。是本目錄末有乾隆二十年鮑廷博跋,云“偶於吳下抄得之”。又是本張賓鶴跋曰:“鮑子以文客吳門,於藏弆家借鈔得之,其中魯魚亥豕不一而足,以文精心校勘,正其訛謬,殆幾完善。且謀剞劂,而慈水鄭君弗人見之色喜,捐資以助其成。余子蓉裳工小楷,爲寫七卷。其《寓目記》一卷,以文屬余續終之。始開雕於乾隆庚辰臘,越辛巳二月克藏事。”據此可知,是本由鮑廷博於乾隆二十年從吳門藏書家借抄而得,經過精心校勘,並得到鄭竺(字弗人,號晚橋)的資助,於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至二十六年二月期間刻竣。其中,前七卷由余集寫樣,卷八《寓目記》則由張賓鶴寫樣。 此寫刻本尚有兩次補刻。初次補刻增加卷首乾隆辛巳(二十六年)六月盧文弨序、卷末乾隆辛巳霜降節後余集跋、卷一末乾隆辛巳七月十九日鮑廷博題識,補刻時間當爲乾隆二十六年霜降之後。再次補刻又於卷八後增加《間者軒帖考》一卷,蓋鮑氏借抄之本脱此考文,刻成乃得之,故别爲一卷。是本爲原刻本,無上述盧序、余跋、《間者軒帖考》,卷一末雖有鮑廷博題識,細核字體,當爲葉商抄錄。 考承澤别有《研山齋珍賞歷代名賢墨蹟集覽》一卷(清抄本,現藏南京圖書館),其小序與是書卷一幾同;《研山齋珍賞歷代名賢法書集覽》三卷(清抄本,現藏湖北省圖書館),其小序與是書卷四幾同,大抵其卷一對應是書卷四至六,其卷三對應是書卷七;《四庫全書總目》《研山齋墨蹟集覽一卷·法書集覽三卷》之提要認爲二者“其文亦與《庚子銷夏記》同,惟前後編次頗異,蓋即《銷夏記》之稿本也”。又有《研山齋珍賞歷代名賢圖繪集覽》三卷(清抄本,現藏湖北省圖書館),其小序與是書卷八幾同,其文亦多具是書中,《四庫全書總目》認爲“此特其隨筆記錄之初稿,其中同異之處皆以《庚子銷夏記》《研山齋圖繪集覽三卷》爲長”。 是本鈐有“翁之繕印”“公勁”“长乐郑振鐸西諦藏书”“長樂鄭氏臧書之印”等印,可知爲翁之繕(一八七四—一九一八,又名之善,字蘭茝、柟士、蘭士,號鬲庵、漫時、公勁,晚號晦翁,翁同龢曾侄孫)、鄭振鐸舊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日知錄八卷譎觚十事一卷(清)顧炎武撰 清康熙九年(一六七〇)自刻本 傅增湘跋。框高十八·九釐米,寬十三·六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
《日知錄》是顧炎武的代表作,目錄前有小引云:“愚自少讀書,有所得輒記之。其有不合,時復改定。或古人先我而有者,則遂削之。積三十餘年,乃成一編。取子夏之言,名曰《日知錄》,以正後之君子。”知本書爲其一生讀書札記的彙編。所附《譎觚十事》是辯答李焕章的十封信,内容多與山東地理有關。 此本乃傅增湘舊藏,傅氏《藏園群書題記》卷八認爲是康熙九年顧炎武應友人勸説在江蘇淮安所刻之八卷本,即世所稱符山堂初刻本,或稱自刻本。清吳騫《拜經樓藏書題跋記》卷四、近人繆荃孫《藝風堂藏書續記》、潘景鄭《著硯樓書跋》等都持此議。按書前《初刻〈日知錄〉自序》謂“遂於上章閹茂之歲,刻此八卷。歷今六七年,老而益進,始悔嚮日學之不博,見之不卓,其中疏漏往往而有,而其書已行於世不可掩”云云,“上章閹茂之歲”即康熙九年,六七年後作序,則此本爲康熙十六年後印本。又顧氏所著《蔣山傭殘稿》卷一《與友人書》稱“《日知錄》初本乃辛亥年(康熙十年)刻”。傅增湘認爲“先生札中所言當不誤也”(本書卷首傅氏題記),周可真《顧炎武年譜》認爲前者指開刻,後者指刻成,所説較合理。
國家圖書館藏有另一部著錄爲初刻八卷本《日知錄》,不附《譎觚十事》。目錄第一葉及之前部分佚失,不知有無自序。所存部分與此本對校,有兩處不同: 其一,卷六“漢王子侯”條,另本“誤也。安有王莽時獨此一國不廢者乎。必是叔皮之書,而孟堅矢之不改耳”二十九字,此本改作“《表》云:‘傳至曾孫侯會邑嗣,免,建武復封。’是光武之紹封,有此兩人。安衆以褒忠,海昏以嘗居尊位故與”。黄汝成《日知錄集釋》卷二十二《漢王子侯》條作“《表》云:‘賀以神爵三年薨,坐故行淫辟,不得置後。初元三年,釐侯代宗以賀子紹封,傳至孫原侯保世嗣,傳至曾孫侯會邑嗣,免,建武復封。’是光武之復封有此二人,安衆以褒忠,海昏以嘗居尊位故與?” 其二,卷七“柏梁臺詩”條,另本“又按平王襄,元朔中公卿奏以爲不孝,請誅。天子不忍置法,削五縣,僅有八城。平王於武帝親屬益疏,而又得罪,安得有來朝侍宴之事”數句,“僅有八城”以下二十二字此本改作“而其來朝,一以元朔二年,一以太初四年,皆不當元封時”。《集釋》卷二十一“柏梁臺詩”條作“又按平王襄,元朔中以與太母争樽,公卿請廢爲庶人。天子曰:‘梁王襄無良師傅,故陷不義。’乃削梁八城,梁餘尚有十城。(原注:《漢書》言削五縣,僅有八城。)又按平王襄之十年爲元朔二年,來朝;其三十六年爲太初四年,來朝。皆不當元封時”。分析異文可知此本爲修版重印本,《集釋》本是在此本文字基礎上擴充而成。蓋重印時有所剜改,加《初刻〈日知錄〉自序》十二行(傅氏謂“字仿顔體,當爲張力臣筆”),並附刻《譎觚十事》。 《日知錄》在定稿付刻前後已有不少抄本流傳,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有八卷本《日知錄》一部,著錄爲稿本(此稿並非顧氏字體,顯係抄本),文字與此本間有不同,亦可參考。 此本八卷共計一百四十條,原刻有句讀,書眉有前人批注。内容以經義史學、輿地藝文考證爲多。此後十餘年間,顧炎武對《日知錄》不斷增益删改,標目、歸卷也多所改訂。《自序》謂重印時已“漸次增改得二十餘卷”。至其去世後,門人潘耒據其手稿於康熙三十四年在福建建陽所刻,已擴爲三十二卷,是爲遂初堂本,通行於世。至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黄汝成又刻《日知錄集釋》三十二卷,更爲通行。八卷本遂流傳甚稀。今《再造善本》影印,對於考察顧炎武學術思想之演變不無裨益。 《自序》題下鈐“陸宇燝印”“抱經樓”印,知本書曾經明末抗清志士陸宇燝、藏書家盧址遞藏。陸宇燝字春明,别署披雲,浙江寧波人。盧址字丹陛,一字青厓,浙江鄞縣人,藏書處名抱經樓。民國時抱經樓書散出,在上海“古書流通處”書肆出售,此本爲繆荃孫所得,後歸傅增湘,一九四九年後傅氏捐贈國家,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鍾嶸詩品三卷(南朝梁)鍾嶸撰 明沈氏繁露堂刻本。框高十八釐米,寬十三·八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六字,白口,四周單邊。
鍾嶸(?—五一八?)字仲偉,潁川長社(今河南長葛)人。齊永明中,與兄鍾岏、弟鍾嶼並爲國子生。後舉東州秀才,出爲南康王侍郎。梁初,衡陽王出守會稽,引爲記室。後遷西中郎將晉安王記室。卒於官。
嶸學通《周易》,詞藻兼長,所作《詩品》又名《詩評》,選漢魏以來一百二十人詩,論其優劣,並借鑒漢代以來 “九品論人,七略裁士”之法,將所選詩人詩作分爲上品十一人、中品三十九人、下品六十九人,釐爲上、中、下三卷,亦不失爲創格。毎品之首各冠以序,妙達文理,與《文心雕龍》並稱。《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曰:“王士禎極論其品第之閒多所違失。然梁代迄今,邈踰千祀,遺篇舊製,什九不存,未可以掇拾殘文,定當日全集之優劣,惟其論某人源出某人,若一一親見其師承者,則不免附會耳。”又曰:“史稱嶸嘗求譽於沈約,約弗爲奬借,故嶸怨之,列約中品。案約詩列之中品,未爲排抑,惟序中深詆聲律之學,謂蜂腰鶴膝,僕病未能;雙聲叠韻,里俗已具。是則攻擊約説,顯然可見,言亦不盡無因也。”《梁書》卷四十九、《南史》卷七十二本傳載嶸爲衡陽王記室時,曾受命作《瑞室頌》,“辭甚典麗”,惜其文已佚。 此帙爲明沈與文繁露堂刻本,版心下鎸“繁露堂雕”。正文標題、人名均以白文標識。卷前有藏園先生七十歲小像。書衣有張蓉鏡題識,曰:“道光甲午六月,得之郡城袁氏,舊臧書家也。子孫保之。”又題“宋槧《鍾嶸詩品》足本祕册,明楊五川先生藏善本”。卷下末附刊《文獻通考》所錄陳氏《書錄解題》一則,後有嘉定戊寅六月十六日東徐丁黼書於上饒之覽悟堂跋語。卷末有後人錄楊五川跋。楊五川名楊儀,字夢羽,號五川,江蘇常熟人。嘉靖五年(一五二六)進士,工部主事,辭官歸里後築“萬卷樓”,聚宋元舊本及法書名畫、鼎彝古器,江左推爲博雅。 此書當爲楊儀所藏,清初歸吳天章。吳天章名倬,號闇然室主人,生於崇禎年間,清初徽州休寧派製墨高手,擅製集錦墨。此書後輾轉至吳中袁氏手中,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又爲張蓉鏡所得。 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云丁黼跋後“有割裂痕,意爲刻書人原跋,書估割去,欲以冒宋本耳”。書中有“雯”“天章”朱文連珠印、“蓉鏡珍藏”“張印蓉鏡”“雙鑑樓”“傅沅叔臧書記”“臧園名士”“晉生心賞”“萊娛室”“萬象涵古今”等印。表明此本遞經名家收藏,流傳有緒。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3:48 | 显示全部楼层
精選古今名賢叢話詩林廣記十卷後集十卷(宋)蔡正孫輯 明弘治十年(一四九七)張鼐刻本。框高二十二·三釐米,寬十四·六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同,白口,四周單邊。
蔡正孫字粹然,號蒙齋、蒙齋野逸、蒙齋野逸人、蒙齋野逸叟等,建安(今福建建甌)人。據正孫所編《唐宋千家聯珠詩格》卷十五《客程尋詩》自注“僕己未年二十有一”,由此可推知其生當爲南宋嘉熙三年(一二三九),卒年不詳。《唐宋千家聯珠詩格》自序末署“歲庚子春三月”,即元大德四年(一三○○),是年正孫仍在世。師事謝枋得,入元不仕,以詩酒自適,結醉鄉吟社、湖海吟社。除此書外,尚著有《東坡和陶詩話》(即《陶蘇詩話》)、《唐宋千家聯珠詩格》。事見《詩林廣記》自序。 宋亡後,正孫棄舉子業,肆意於諸家之詩,編成此書。前有自序,署“歲屠維赤奮若”,蓋成於元至元二十六年(一二八九)。自序稱:“暇日採晉、宋以來數大名家及其餘膾炙人口者,凡幾百篇,抄之以課兒侄,併集前賢評話及有所援據摹擬者,冥搜旁引,而麗於各篇之次。凡出於諸老之所品題者,必在此選。”《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稱此書“前集載陶潛至元微之共二十四人(按:實爲二十三人),而九卷附錄薛能等三人,十卷附錄薛道衡等五人。後集載歐陽修至劉攽二十八人(按:實爲二十九人),止於北宋。其目錄之末,稱編選未盡者見於《續集》刊行。今《續集》則未見焉。兩集皆以詩隸人,而以詩話隸詩。各載其全篇於前,而所引諸説則下詩二格,條列於後。體例在總集、詩話之閒”。書中所選詩篇詩話今或散佚,賴此以傳,故彌足珍貴。然《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言此書“凡無所評論考證者,即不空錄其詩”,故所選之詩未必爲作家代表作,又偶有截取詩句或遺漏詩題者,且有搜採詩話而失於鑒識者。 《唐宋千家聯珠詩格》最早由其子彌高刻梓,此書最早或亦家刻,惜久已不存。後有元刻本,每半葉八行,行十六字,黑口,左右雙邊,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有一部,惜不全,殘存十五卷(卷一至三、七至十,後集卷一至八)。後有明正統十一年(一四四六)王瑛刻本,黄裳《來燕榭讀書記》曾著錄,謂“半葉八行,行十六字。大黑口,單欄。末有正統十一年龍集丙寅季春中旬日奉政大夫陜西按察司僉事陽平王瑛跋,有秋霜烈日印”。王瑛跋曰:“予按臨西□,公暇往謁參贊軍務大理寺丞洛陽羅公尚綱,出斯集見示。……(予)因念寧夏僻在邊方,人罕得睹,遂捐廩給命工鋟梓,以廣其傳。”惜其蹤迹渺杳。正統本之後,又有明弘治十年張鼐刻本,即此本。此本首爲張鼐《重刊詩林廣記序》,稱:“第舊板磨滅,魯魚互出,因命子齊貢士較正重刊,藏於家塾,與鄉黨學詩者共之。”末署“弘治丁巳春三月望日,賜進士中憲大夫河南提刑按察副使奉敕保固河防兼督水利前監察御史濟南張鼐書於黄陵之半閑堂”。張鼐,卒於明正德五年(一五一○),字用和,歷城(今山東濟南)人。成化十一年(一四七五)進士出身,授襄陵知縣,後任監察御史。弘治初年,陞河南僉事,進參議,因協助治理黄陵岡遷副使。事見《明史》卷一百八十六。此本鈐有“安樂堂藏書記”“明善堂覽書画印記”等印,知爲怡親王弘曉怡府舊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詩紀一百三十卷前集十卷外集四卷别集十二卷(明)馮惟訥輯 明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〇)甄敬刻本。框高十八·九釐米,寬十四釐米。每半葉九行,行二十一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單邊。
馮惟訥(一五一三—一五七二)字汝言,號少洲,臨朐(今屬山東濰坊)人。馮裕第四子。嘉靖十七年(一五三八)進士,由南直隸常州府宜興令纍擢至江西左布政使,以光祿寺卿致仕。與兄惟健、惟敏俱以詩文名齊、魯間。著有《風雅廣逸》《楚辭旁注》《選詩約注》《文獻通考纂要》及雜劇《僧尼共犯》《不伏老》等。同時人余繼登《淡然軒集》卷六有《明通奉大夫光祿寺卿少洲馮公墓誌銘》,述其生平甚詳。明弘治、正德間,“前七子”李夢陽、何景明等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影響日廣。馮氏 “見世之爲詩者多根抵於唐,鮮能窮本知變以窺風雅之始,乃溯隋而上,極於黄軒,凡三百篇之外逸文斷簡、片辭隻韻無不具焉,秦漢而下詞客墨卿、孤章浩帙、樂府聲歌、童謡里諺無不括焉,《七略》四部之所鳩藏、《齊偕》《虞初》之所志述無不搜焉”(張四維序)。先曾輯上古至秦佚詩爲《風雅廣逸》,雜收箴、銘、頌、誄等文,自成一書,後又益以漢、魏迄於陳、隋諸詩,總名曰《古詩紀》。凡前集十卷,收先秦古佚詩(即原題《風雅廣逸》);正集一百三十卷,收漢至隋詩歌;外集四卷,收錄仙鬼之詩;别集十二卷,收前人統論、品藻、雜解、辨證等論詩之語。其書之編纂“始事於甲辰(嘉靖二十三年)之冬,集成於丁巳(三十六年)之夏,歲凡十四稔”“遇通儒博士無不出而訂焉,驟見之編、郡邑之載、金石之刻無不取而覈焉”(張四維序)。涉及時代綿長,採摭繁富,然不免真僞錯雜,舛漏頻出(詳參逯欽立《古詩紀補正敘例》)。《四庫全書總目》總集類序謂總集之編纂“一則網羅放佚,使零章殘什,並有所歸;一則删汰繁蕪,使莠稗咸除,菁華畢出”,以此衡量馮氏《詩紀》,則於“網羅放佚”頗有功,而於“删汰繁蕪”則用力少。其後臧懋循《古詩所》、張之象《古詩類苑》、梅鼎祚《八代詩乘》,相繼而出,均以是書爲藍本而有所訂補,但又各有不足,難以取而代之。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所評:“溯詩家之淵源者,不能外是書而别求,固亦採珠之滄海,伐木之鄧林也。”明清兩代俱以馮氏此編爲論詩之淵藪。《詩紀》通稱《古詩紀》,嘉靖三十九年太原甄敬刊版於陝西。卷首有嘉靖庚申(一五六〇)甄敬序,嘉靖戊午(一五五八)河中張四維序,次凡例三十條,次引用諸書,次總目。每集卷末均有督刊、校正二人銜名。督刊者,秦州知府李宋。校正者,《前集》爲蘭州知州陳經正;《正集》爲儒學生員白純;《外集》爲儒學訓導馬儐;《别集》爲儒學生員王瑶。馮舒曾撰《詩紀匡謬》一卷,凡一百一十二條。萬曆時吳琯重刻本較此本校讎稍詳。此爲初刻初印本,間有前人眉批、簽條。鈐“天一閣”“古司馬氏”“海鹽張元濟經收”“涵芬樓”等印記。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國秀集三卷(唐)芮挺章輯 明刻本。框高十六·三釐米,寬十三·三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芮挺章(生卒里貫不詳),唐開元時與樓穎同爲國子監諸生。清徐倬《全唐詩錄》卷十九稱芮挺章爲“天寶進士,常依秘書監陳公、國子司業蘇公。編《國秀集》三卷”。此書編於天寶三年(七四四),樓穎序言此書收錄“自開元以來,維天寶三載”的詩人九十人,詩作二百二十篇,今本實存詩人八十八人,共選八十五人詩作二百一十八首。另外呂令問、敬括、韋承慶三人有名無詩。《國秀集》以李嶠、宋之問、杜審言、沈佺期四位初唐宮廷詩人爲引首,其餘所選大多爲盛唐之作,其中還包括編選者芮挺章自己的詩作兩首和樓穎詩作五首。芮挺章此種作法被四庫館臣指斥爲“露才揚己,先自表章,雖有例可援,終不可爲訓”。此書以“風流婉麗”“色彩相宣”爲選詩標準,所收錄的詩歌以近體五言詩爲主,同時也有一些五古、歌行和雜言詩。詩的内容不出模山範水、感物傷懷、唱和贈答、送别懷人範疇。後人雖多詬病,但作爲爲數不多的唐人選唐詩選本,仍是我們研究唐代詩歌創作情況的重要參考文獻,與《河岳英靈集》等唐人選唐詩一樣,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學和文獻學價值。
《國秀集》於《新唐書·藝文志》《崇文總目》均闕而不錄。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始見著錄。其後《宋史·藝文志》、高儒《百川書志》、祁承《澹生堂藏書目》、《汲古閣校刊書目》《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善本書室藏書志》、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西諦書目》等書目均有著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著錄有五種版本,其一爲明刻本,清姜渭校,行款與此本相同,但此本無姜渭之校。《四部叢刊》所用《國秀集》的版本爲上海涵芬樓借江南圖書館所藏明刊本影印。此本在國家圖書館館藏目錄著錄中爲明刻本,據其版式風格、字體特徵,可斷定其年代當不晚於嘉靖朝。書中鈐有“無竟先生獨志堂物”“长乐郑振鐸西諦藏书”“長樂鄭氏臧書之印”,表明其在清末民初爲張其煌所珍藏,後又爲鄭振鐸所珍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篋中集一卷(唐)元結輯 明刻本 繆荃孫校並跋。 框高十六·五釐米,寬十三·三釐米。每半葉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元結(七一九—七七二)字次山,唐魯山(今河南魯山)人。少時不羈,十七歲乃折節向學。安祿山反,元結曾率族人避難猗玗洞 (今湖北大冶境内),因號“猗玗子”。 天寶十二年(七五三)舉進士。安史之亂中,史思明攻河陽,肅宗召之進京問策,乃上《時議》三篇,受到賞識,擢爲右金吾兵曹參軍,攝監察御史,爲山南西道節度參謀。以討史思明有功,遷監察御史裏行,又進水部員外郎。代宗即位,拜道州刺史,進授容管經略使,加左金吾衛將軍。大曆七年(七七二)入朝,同年卒於長安。 結同情民間疾苦,在道州任間,曾兩次上書,請求蠲免百姓租税,得到皇帝許可。又爲百姓免去徭役、建造屋舍,召還流民萬餘人,受到百姓的愛戴。元結主張詩應有規諷寄托,有益政教。其詩文注重反映政治現實和社會矛盾,文風力求擺脱六朝以來雕飾華靡的弊病,清淡簡潔,純真自然。唯過於質樸,文采稍遜。元結亦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先驅者之一,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元次山集》。
此爲唐人選唐詩的重要選本,書中刻有“元結次山編”字樣,所選詩歌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由盛轉衰的社會生活,標新立異,不選當時名家、大家,所選七位詩人詩作共二十四首,按順序依次爲沈千運四首,王季友二首,于逖 二首,孟雲卿五首,張彪四首,趙徵明三首,元季川四首。集前有元結於乾元三年(七六○)所作序及目錄,元結在序中云,所選詩人爲正直無祿位且貧賤之士,元結彙集其篋中所有,編爲集子,力矯時習,警示時人勿忘風雅切世之風。此集所選詩歌多爲感時傷别之作,詩人們以悲憤之語寫人生疾苦。此本經繆荃孫通本校過,並作跋。繆荃孫跋稱,其丙午中燭前三日據臨安府太廟前大街尹家書籍鋪刊行本校。繆荃孫所提到的刊行本當爲宋本,因其在校語中多用“宋本作”語。繆荃孫(一八四四—一九一九)字炎之,又字筱珊,晚號藝風老人,江蘇江陰人。清光緒進士,喜藏書,精通校勘、目錄學、方志、金石,被尊爲“中國近代圖書館之鼻祖”。 繆荃孫用朱筆圈點此本,其校語則見於地脚,爲墨筆小字。《藝風藏書記》中對此本有簡略記載。此本字體工整、遒勁有力,圈點校對精細,爲明刻本之佳品。書前鈐有“藝風審定”“曾臧汪閬源家”“藝風堂藏書”“錢氏幽古堂收臧印記”等,書中沈千運“感懷弟妹”一詩前鈐有“雲輪閣”“荃孫”印,而目錄處又有“周暹”“上下千年”等鈐印,可知是書曾被錢曾、汪士鐘、繆荃孫、周叔弢所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4:37 | 显示全部楼层
庾開府詩集四卷(北周)庾信撰 明正德十六年(一五二一)朱承爵存餘堂刻本。框高十九·六釐米,寬十四·九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字,白口,左右雙邊。
庾信(五一三—五八一)字子山,南陽新野(今屬河南)人。幼而俊邁,聰敏絶倫,博覽群書,尤善《春秋左氏傳》。梁元帝時,爲散騎常侍。受聘於西魏,遂留長安。纍官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司憲中大夫。進爵義城縣侯。後世稱爲“庾開府”。《北史》卷八十三、《周書》卷四十一有傳。
庾信在南朝梁時與徐陵爲文並有綺麗之風,世號“徐庾體”。晚歲詩文,唯王褒能與之相埒。以《哀江南賦》《枯樹賦》最爲膾炙人口。杜甫有“清新庾開府”(《春日憶李白》)、“庾信文章老更成,凌雲健筆意縱横”(《戲爲六絶句》)之評。《北史》本傳稱其有文集二十卷,即北周滕王宇文逌作序之本。《隋書·經籍志》著錄“《庾信集》二十一卷並錄”(清倪璠疑是平陳後所得增多一卷)。兩《唐書》有《庾信集》二十卷,宋鄭樵《通志·藝文略》著錄《開府儀同庾信集》二十一卷,又《略集》三卷。其餘公私書目俱載二十卷本。《直齋書錄解題》卷十六云:“其在揚都,有集四十卷;及江陵,又有三卷,皆兵火不存。今集止自入魏以來所作,而《哀江南賦》實爲首冠。”以上諸家書目所著當爲詩文合編本,至元代皆已散佚。《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四十八《庾開府集箋注》之提要引倪瓚《清閟閣集·與彝齋學士書》:“‘聞執事新收得《庾子山集》,在州郭時欲借以示僕,不時也。兹專一力致左右,千萬暫借一觀’云云。則元末明初尚有重編之本,今亦未見此本。雖冠以滕王逌序,實由諸書抄撮而成,非其原帙也。”此本卷末朱承爵刻書識語云:“今天府所存者止二十卷,皆自入魏以來所作,而《哀江南賦》實爲冠首,人間罕得而見也。”是明内府有二十卷本,而《文淵閣書目》不載,今亦不傳。
明刊庾信集大抵依據宋元舊本,並從《文苑英華》《藝文類聚》《初學記》等書中抄輯而成。此本僅錄其詩,是庾信詩集存世最早刻本,明正德十六年朱承爵刊。朱承爵(一四八〇—一五二七)字子儋,號舜城漫士,又號左庵、盤石山樵。明江陰(今江蘇江陰)人。室名左庵、行素齋、存餘堂、集瑞齋等。著有《鯉退稿》《灼薪劇談》《存餘堂詩話》。明書畫家、藏書家。又以刻書精湛著稱。此本有無名氏序,通篇幾乎全用《北史·庾信傳》,序末引及杜甫“清新庾開府”語,是序文出自唐以後人手筆。明刊庾信詩集尚有嘉靖間朱曰藩刻六卷本,校勘較粗疏。其餘明人重輯詩文合編本有:萬曆間屠隆評點《徐庾集》本、天啓元年(一六二一)張燮輯《七十二家集》本、天啓六年汪士賢校刊《漢魏六朝百三家集》本,亦不免有所疏漏。此本雖最早,但不完備,收詩少於其後各本,且小有差異。錢曾《讀書敏求記》卷四云:“余近得子山詩舊抄校之,首卷同存餘堂本,餘卷序次迥異,凡多詩百五十首,始知子儋刻未備也。”錢氏所云舊抄本今已不傳。此本有前人圈點及眉批評點,朱墨爛然。卷四末抄錄《七夕》詩一首。書末朱筆錄錢曾述古堂《庾開府詩集》題識(收入《讀書敏求記》卷四之中)。鈐有“稽瑞樓”“鐵琴銅劍樓”“錢孝修圖書印”等印記。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8 14:38 | 显示全部楼层
雁門集八卷(元)薩都剌撰 明成化二十年(一四八四)張習刻本。框高十九釐米,寬十二·五釐米。每半葉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雙邊。
薩都剌(一二七四?—一三四五?)字天錫,號直齋,本答失蠻氏。祖、父因功鎮雲、代,遂居雁門(今山西代縣)。早歲家貧,經商吳、楚,泰定四年(一三二七)進士,授京口錄事司達魯花赤,歷任江南行臺回回掾史、閩海福建道肅政廉訪司知事、河南江北道肅政廉訪司經歷,翰林國史院應奉文字、江浙行中書省郎中、江南行臺侍御史等職。善詩詞,各體兼備,詩風清麗,名冠一時。晚年寓居杭州。好遊歷名山大川,瞻仰古迹名勝,與公卿名士盧摯、虞集、馬祖常、楊維楨等交遊。著《雁门集》八卷、《西湖十景詞》一卷。生平事迹見干文傳《雁門集序》《兩浙名賢錄》卷五十四、《元詩選·初集》小傳、《新元史》卷二百三十八本傳等。
《雁門集》爲其詩詞集,因薩氏世居山西雁門,故名。其詩詞多寫自然景物,謳歌壯美河山,間有反映民間疾苦、抒發懷才不遇、憑弔古人及描寫宮廷生活之作,風格俊逸灑脱,清新自然。虞集《清江集序》稱薩氏“最長於情,流麗清婉,作者皆愛之”。楊維楨《竹枝詞序》贊薩詩詞“風流俊爽,修本朝家範。《宮詞》及《芙蓉曲》,雖王建、張籍無以過矣”。《雁門集》卷首干文傳序,謂薩氏“以彈劾權貴之不法,左遷鎮江錄事宣差,後陟官閩憲幕,由是往還吳中,嘗出其所作之詩曰《雁門集》者見示,予得以盡觀”。知薩都剌生前已編定《雁門集》。薩氏手定之本早已亡佚,據康熙刻本《雁門集》附明天順三年(一四五九)薩琦識語,薩氏詩集在元末曾有二十卷及八卷本問世,然因兵燹散失,入明已殘缺不全。明人搜羅遺篇,分編爲三種,即明天順三年裔孫薩琦據元二十卷本所編《雁門集》六卷本、明成化二十年張習刻《雁門集》八卷本、明成化二十一年兗州知府趙蘭刻《薩天錫詩集》六卷本。後世所傳諸本皆據此三本輾轉抄刻而來。此本即爲明成化二十年張習所刻《雁門集》八卷本。張習字企翱,吳縣人,明成化五年進士,授禮部主事,歷員外郎,出爲廣東提學僉事。據黄丕烈《士禮居藏書題跋記》卷六、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四所記,此本原有成化二十年張習刊書後跋,但本書已佚。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卷三十四、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卷二十二亦著錄此本,然瞿目誤定爲元刊本。疑此本爲書賈有意脱去張跋,僅留舊序,以充元刻。此本干文傳序題“至正丁丑”,而至正無丁丑年。《讀書敏求記》卷四著錄爲“至元丁丑”,亦有考證當爲“至正丁亥”者。此本收詩四百零五題四百九十二首,詞十一首。其中八首詩爲六卷本所無,文字與六卷本差異甚多,頗具校勘價值。亦未有重刊之本,最爲稀見。此本鈐“毛晉私印”“子晉”“鐵琴銅劍樓”“恬裕齋鏡之氏珍臧”“瞿啓文印”“鹿賓”“何潾印”“五湖遊俠”諸印,知其迭經毛氏汲古閣、瞿氏鐵琴銅劍樓遞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忠愍公詩集三卷(宋)寇準撰 明嘉靖十四年(一五三五)蔣鏊刻本。框高十七·四釐米,寬十二·二釐米。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寇準(九六一—一○二三)字平仲,華州下邽(今屬陝西渭南)人。太平興國五年(九八〇)進士,授大理評事,知歸州巴東縣,擢樞密院直學士,判史部銓。參决政事,正直敢言,爲太宗所寵信。景德元年(一○○四)拜相,力主抵抗契丹軍南侵,旋爲王欽若排擠罷相。晚年復職,又爲丁謂排擠去位。後貶死雷州。殁後十一年,封萊國公,諡忠愍。據《郡齋讀書志·附志》所記,準知巴東時,自選詩作一百五十多篇爲《巴東集》。後河陽守范雍輯其作,編爲是集。準與宋初山林詩人潘閬、魏野、“九僧”等爲友,詩風近似,屬晚唐派。其五律情思淒婉,有賈島詩風;七言絶句意新語工,頗受王維、韋應物詩影響。如“日暮長廊聞燕語,輕寒微風麥秋時”“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等句,情景交融,清麗深婉,堪稱佳句。
《巴東集》宋代曾有傳刻,《郡齋讀書志·附志》《直齋書錄解題》等書均見著錄。明《文淵閣書目》尚有著錄,之後不見流傳。《忠愍公詩集》三卷,宋代一刻再刻,文獻屢見記載。《直齋書錄解題》卷二十《詩集類》下著錄“《忠愍公集》三卷。河陽守范雍得寇公詩二百首,爲三卷,今刻版道州”。《宋史·藝文志》載“《寇準詩》三卷”。宋鄭樵《通志·藝文略第八》:“《寇忠愍集》三卷。”明楊士奇編《文淵閣書目》著錄:“《寇忠愍公集》一部一册。”此本爲嘉靖十四年蔣鏊刻本,正文三卷,收各體詩二百餘首。此書有金紫光祿大夫行尚書户部侍郎知河陽軍州事上柱國范雍《忠愍公詩序》,宣和五年(一一二三)十二月朔濟南王次翁《新開寇公詩集序》。因知景祐間范雍以《巴東集》爲藍本,並“有所持擇”、多有“删汰”,增輯而成《寇忠愍公詩集》三卷。宣和五年,王次翁重刻此本於道州,隆興元年(一一六三)辛斅再刻於揚州。明嘉靖十四年,蔣鏊據上述二宋刻本重刊,是爲此本。此書迭經吳引孫、陶湘、張壽鏞遞藏,鈐有“真州吳氏有福讀書堂藏書”“陽湖陶氏涉園所有書籍之印”“四明張氏約園臧書之印”“壽鏞”“咏霓”“謨觴”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0:28 | 显示全部楼层
蔡中郎文集十卷外傳一卷(漢)蔡邕撰 明正德十年(一五一五)華堅蘭雪堂銅活字印本 黄丕烈跋。框高十六·一釐米,寬十二·二釐米。每半葉七行,行十三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左右雙邊。
蔡邕(一三二—一九二)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南)人。性至孝,少博學,師事太傅胡廣。喜好辭章,精通經史、天文、音律。工書法,尤善隸書。初爲司徒橋玄屬官,出任河平長,又召拜郎中,校書東觀,遷議郎。熹平四年(一七五),與堂谿典等寫定“六經”文字,邕書丹上碑,刻成石碑,立於洛陽太學門外,世稱“熹平石經”。因上書論朝政闕失獲罪,流放朔方。遇赦後,避宦官陷害,亡命江湖十餘年。董卓專權,强任爲侍御史,遷左中郎將,故世稱“蔡中郎”。卓被誅,邕又以附逆爲王允所捕,死於獄中。著詩文百餘篇,原有文集十二卷,已散佚,今傳本皆爲後人所輯。生平事迹見《後漢書》本傳及今人鄧安生著《蔡邕集編年校注》。蔡氏長於碑記,工整典雅,善辭賦,《文心雕龍·銘箴》稱“蔡邕銘思,獨冠古今”。《隋書·經籍志》著錄蔡邕文集爲十二卷,注云:“梁有二十卷,錄一卷。”則蔡集至隋已非完帙。唐人漸次搜求,增至十五卷,吳兢《西齋書目》著錄之。唐末之亂,文獻罹劫,《崇文總目》著錄僅五卷,《宋書·藝文志》爲十卷。北宋仁宗天聖間歐静序稱“今之所傳纔十卷,亡外計六十四篇”,其中《宗廟頌贊》等三篇爲後之好事者混入他人之文,“非十五卷之本編”,知蔡集亦未免於唐末兵燹之厄。《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並稱蔡集二十卷,“二十卷”當即“十卷”之誤。
歐静序本爲現存蔡集之祖本,盧文弨《鍾山劄記》言有歐静序本,今未見。今存蔡集可考知者約二十餘本,而以此華堅蘭雪堂銅活字印本爲現存最早之本。華堅字允剛,明無錫(今屬江蘇)人,葉德輝《書林清話》卷八“明錫山華氏活字版”條稱“明人活字版,以錫山華氏爲最有名”。錫山華氏活字版多出自宋刻,勝於元、明諸本。此本首冠歐序,書口上方印有“蘭雪堂”三字,中題“伯喈集”三字,下記葉碼,葉碼下方錄聖、勳、慶、魁、廣諸印工,目錄後有“正德乙亥春三月,錫山蘭雪堂華堅允剛活字銅版印行”正楷牌記,《外傳》後有“錫山蘭雪堂華堅允剛活字銅版印”牌記,又卷五、六、八至十後皆有“錫山”圓形圖記及“蘭雪堂華堅活字版印行”篆文牌記。據牌記年號可知,此本乃正德十年印本。此本正集十卷,收文六十三篇,已删去歐序所稱混入之僞作《宗廟頌贊》及《祀喬太尉文》,然又誤將《宗廟祝嘏辭》離爲二篇,故實存文六十二篇,若加上删去之僞作二篇,與歐序所稱十卷六十四篇之數正合,故陸心源《重雕蘭雪堂本〈蔡中郎集〉敘》稱此本出自歐本,誠非虛言。此本正集之後附有《外傳》,收文八篇,其中《隸勢》爲衛恒作,刊刻者誤輯入此集中。此本雖刊刻不精,訛脱嚴重,然因尚存宋本之舊,且存世絶少,故頗爲清代校勘家所重。
此本鈐有“陳樹杓印”“星邨父”“施子惠印”“施天賜印”“三省堂”“曾在東山徐復菴處”“敦仁堂徐氏珍藏”“尚餘數卷殘書在”“南州孺子”“涵芬樓”“涵芬樓藏”“海鹽張元濟經收”諸印。據卷首嘉慶十五年(一八一〇)黄丕烈跋語,此本乃黄丕烈購之於書賈。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楚辭十七卷(漢)王逸章句 楚辭疑字直音補一卷 明隆慶五年(一五七一)豫章夫容館刻本。框高二十·六釐米,寬十四·三釐米。每半葉八行,行十七字,小字雙行同,白口,四周雙邊。
王逸(生卒年不詳)字叔師,東漢南郡宜城(今湖北宜城)人。約生活於漢和帝至漢順帝時。漢安帝元初四年(一一七)舉上計吏,爲校書郎,順帝時爲侍中,順帝後期,出任過豫州刺史。著《楚辭章句》,並參與撰修《東觀漢記》。事迹詳見《後漢書·文苑傳》。其《楚辭章句》,爲流傳至今最早最完整的《楚辭》注本,乃漢代注楚辭之典範,在楚辭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是書首楚辭目錄,次史記列傳、班固序騷、劉勰辨騷、楚辭疑字直音補。正文楚辭卷第一至第十七,凡離騷經章句、九歌、天問傳章句、九章、遠遊、卜居、漁父、九辯、招魂、大招、惜誓、招隱士、七諫、九懷、九歎、九思傳章句諸篇。《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云:“集部之目,楚辭最古”,又云“初,劉向裒集屈原《離騷》《九歌》《天問》《九章》《遠遊》《卜居》《漁父》,宋玉《九辯》《招魂》,景差《大招》,而以賈誼《惜誓》,淮南小山《招隱士》,東方朔《七諫》,嚴忌《哀時命》,王褒《九懷》及向所作《九歎》,共爲《楚辭》十六篇”。“逸又益以己作《九思》與班固二敘爲十七卷,而各爲之注。”逸恪守漢學治經家法,引經據典,博采異聞,兼備衆説,“注雖不甚詳賅,而去古未遠,多傳先儒之訓詁。故李善注《文選》,全用其文”。此本刊者爲朱多煃,字用晦,明寧獻王朱權六世孫,故是本亦有人稱“王孫本”。據黄源海《夫容館楚辭章句版本述略》,此本有原刻本、重修本和遞修本之别。初刻本目錄後有“隆慶辛未歲豫章夫容館宋板重雕”刊記一行,天啓三年(一六二三)遞修本則改刻爲“熙寧辛亥夔州官舍鏤板”一行。辛亥即熙寧四年(一〇七一),故或云此本源自北宋夔州本,或云夫容館仿宋刻本。是本卷一首葉版心下有刻工名氏,爲“章芝刻”;卷一末葉題“姑蘇錢世傑寫章芝刻”。卷一卷端題“漢劉向編集,王逸章句”,且宋諱匡、殷、貞等不避,此爲原刻本特徵。但“兮”字大多已改刻爲“”,卷二葉十三中的“慧”字改爲“彗”,爲重修本特徵。傅增湘《藏園群書經眼錄》載該書楊守敬云:“此本即以宋槧翻雕,其誤字亦皆仍之,唯宋諱缺筆則悉填補。嘉慶間大小雅堂本又據此翻刻,而多用洪本校改,失真面目矣。”此本曾經傅承霖、趙元方遞藏。趙元方(一九○五—一九八四)原名趙鈁,字元方,以字行。蒙古族。室名無悔齋。此本鈐有“傅家場明善堂記”“明善選置”“臣承霖印”“硯耘”“永清縣傅家莊明善堂書画印”“永清傅承霖讀過”“曾在趙元方家”“趙鈁珍臧”“無悔齋臧”“一廛十駕”等印。書衣後有傅氏題識“書背秦遊草,紙字皆佳,古香可愛,務必保存不可遺失。傅承霖先浦記”三行;目錄末有傅氏題識“花翎鹽運同升銜候補班補用知州江蘇布政使司布理向傅承霖識”兩行。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0:31 | 显示全部楼层
石門洪覺範天厨禁臠三卷(宋)釋惠洪撰 明活字印本。框高十六·六釐米,寬十一·七釐米。每半葉九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惠洪(一〇七一—一一二八),初名德洪,俗姓喻,一説姓彭,字覺範,賜號寶覺圓明禪師,自稱寂音尊者、明白庵人,筠州新昌(今江西宜豐)人。十四歲父母雙亡,失怙入三峰寺爲童僧。十九歲試經剃度後,修《唯是論》,並博覽子史群書,外習詩賦,獲詩名。二十九歲後雲遊江南各地,嘗住持臨川北禪寺及南京清涼寺。又好論古今治亂及是非成敗,爲時政所不容,先後三次蒙冤入獄。又以醫識張商英,並往來於郭天信之門。徽宗政和元年(一一一一)張、郭獲罪,洪亦受累配至朱(珠)崖(今海南海口),數年釋歸,改名惠洪。洪工詩善畫,尤擅繪竹梅。“每用皂子膠畫梅於生絹扇上,燈月下映之,宛然影也。”(宋鄧椿《畫繼》卷五)著有《石門文字禪》《冷齋夜話》《林間錄》《僧寶傳》《臨濟宗旨》等書,是書乃其詩論之作。
《晉書》卷七十九《謝混傳》謂晉元帝渡江,鎮守建業,財用不足,每得一豚,視爲珍膳。尤以豚項之肉味美,群下不敢自食,特以獻帝,稱爲“禁臠”。後用以比喻别人不得染指的獨占之物。“天厨”本爲星官名,後演變爲天厨可烹美酒佳餚,不是一般人可享用。此書命名《天厨禁臠》,自謂其所選之詩、品評之語,不是一般人能欣賞享用,如同禁臠。此書以唐宋名家、名句爲式,標論詩法、詩格,提出了二十多種詩法、句法、韻法。分上中下三卷,上卷分“近體三種頷聯法”“十字句對法”“四種琢句法”等十五類;卷中分“比物句法”“賦題法”“造語法”等八類;卷下分“古詩押韻法”“頓挫掩抑法”“换韻殺斷法”等十五類。每類前有小序,然後選詩,詩後是品評。如杜甫《寒食對月》詩:“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斫却月中桂,清光應更多。”評謂:“此杜子美詩也,其法頷聯雖不拘對偶,疑非聲律,然破題引韻已的對矣,謂之偷春格,言如梅花偷春色也而先開,山谷嘗用此法作茶詞。”然宋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二則批評此書曰:“惠洪《天厨禁臠》最爲誤人。”元方回《桐江集》卷四亦謂:“《洪覺範天厨禁臠》誤人處極多,或以是釋杜詩,山谷不以爲然,宜戒之。”《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進一步批評此書曰:“多强立名目,旁生枝節,如首列杜甫《寒食對月》詩爲偷春格,而謂黄庭堅茶詞叠押四山字爲用此法,則風馬牛不相及。”故衹入存目。然此書傳本極罕,此本乃是書現存最早印本,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卷三十九著錄此書,並謂:“正德丁卯東川黎堯卿跋云:‘《天厨禁臠》頗得三昧之法,勝國前有摹本,今亡矣。予得鈔本訂正,秣陵進士張天植遂成吾志,刻之。’有王宗炎印。”今檢此書,目錄後果有此跋,然並非刻本,而是活字排印本。觀其版面文字,行歪字扭,確有活字排印特徵。正德丁卯,即正德二年(一五〇七),故此書版本可著錄爲“明正德二年張天植活字印本”。是書鈐有“王宗炎印”“八千卷樓”“江蘇第一圖書館善本書之印記”“四庫坿存”等印記,知原爲丁氏八千卷樓之物,後歸江蘇第一圖書館,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酒邊集一卷(宋)向子諲撰 清初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框高十四·七釐米,寬十·三釐米。每半葉八行,行十四字,白口,左右雙邊。向子諲(一○八五—一一五二)字伯恭,宋開封(今屬河南)人。出身顯赫,宋神宗欽聖憲肅皇后之再從侄。元符初,以恩蔭補官。南渡初,歷徽猷閣直學士、户部侍郎,旋罷知平江府。歷神宗、哲宗、徽宗、欽宗、高宗,經靖康之難,處南北宋之交,江河轉變之氣象藴於詞集中。其爲人剛正不阿,不畏權勢,執法嚴明,頗有政望。南渡後,力主抗戰,以忤秦檜意而致仕。去朝後,卜築於清江(今屬江西)五柳坊,享林泉逸趣,所居號“薌林”,自號“薌林居士”。退閑十五年始卒,享年六十八歲。今有《酒邊詞》傳世。《宋史》卷三百七十七有傳。此本存向子諲詞一百七十餘首,通爲一卷。卷上共一百八首,稱作“江南新詞”,多悲慨之音;卷下共六十三首,曰“江北舊詞”,多清詞麗句。大多數詞調下用小字解題,交待創作因由。胡寅曾作有《酒邊詞序》,此本不見該序,清光緒十四年汪□刻宋名家詞本《酒邊詞》有此序,名爲《題酒邊詞》,該序云:“退江北所作於後,而進江南所作於前。以枯木之心,幻出葩華;酌元酒之尊,棄置醇味。”序中對蘇軾詞評價甚高,云“及眉山蘇氏,一洗綺羅香澤之態,擺脱綢繆宛轉之度,使人登高望遠,舉首高歌,而逸懷浩氣,超然乎塵垢之外,於是花間爲皂隸,而柳氏爲輿臺矣”。此評語後世頻繁轉引。《直齋書錄解題》載子諲詞有《酒邊集》一卷,《樂府紀聞》則稱四卷。此毛氏汲古閣影宋抄本,抄寫精工、清晰,字畫無不追慕宋刻,精美典雅,廣受學者、藏書家珍愛,爲影抄本中精品。章鈺曾據以細校光緒本,吳昌綬也曾影刻收入《雙照樓影刊宋金元本詞》。鈐有“宋本”“甲”“汲古主人”“毛子晉”“毛晉私印”“毛扆”“汪士鐘印”“克文”“惟庚寅吾以降”等印,印記宛然。據《寒雲日記鈔》(乙卯)載,袁克文曾得汲古閣影寫宋本書六種,《酒邊詞》乃其中之一,並云半葉八行,行十四字等,正是此本《酒邊集》。可知此本自毛氏汲古閣之後,又遞經汪士鐘、袁克文收藏。一九五二年,此書隨周叔弢所藏大批善本捐獻國家。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1-24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甫里先生文集二十卷(唐)陸龜蒙撰 明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嚴春刻本 周叔弢跋。框高二十一·一釐米,寬十三·二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字,黑口,四周雙邊。
陸龜蒙(?—八八一)字魯望,號天隨子、甫里先生,自比涪翁、漁父、江上丈人,時謂江湖散人,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屢試不第,曾爲湖州、蘇州刺史幕僚,後退隱松江甫里(松江即今吳松江,古稱笠澤),以讀書著述爲樂。工詩文,與皮日休並稱“皮陸”。光化三年(九○○)追贈右補闕。著有《耒耜經》《小名錄》《松陵集》《笠澤叢書》等。事見《新唐書》卷一百九十六《隱逸》。
陸氏文集中,《松陵集》乃咸通十年(八六九)至十一年間陸氏與皮日休等人在蘇州刺史崔璞幕内唱和之作,陸氏編,皮日休序。《笠澤叢書》爲乾符六年(八七九)後陸氏卧病笠澤期間手編成書,並親爲之序。書中詩文雜編。“以其叢脞細碎,故名《叢書》,以甲、乙、丙、丁爲次。後又有《補遺》一卷。宋元符間蜀人樊開始序而梓之。政和初,毘陵朱衮復行校刊,止分上、下二卷及《補遺》爲三。”(《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一)二書之外,陸氏詩文尚有遺漏。至南宋寶祐間,陸氏“遺稿所存,僅有《松陵》《笠澤》二書。……今吳江葉君茵乃作意掇拾而裒益之”(寶祐六年林希逸序)。“葉茵始搜採諸書,得遺篇一百七十一首,合二書所載四百八十一首,共六百五十二首,編爲十九卷,並附錄總爲二十卷。”(《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一)其中卷一至十三爲古今體詩,卷十四至十五爲賦,卷十六至十九爲雜著,卷二十爲附錄,錄《新唐書》陸龜蒙傳及諸家爲陸氏文集所作序跋等。因陸氏號“甫里先生”,故以名集。明成化二十三年陸釴序云:“《叢書》《松陵集》總六百五十二篇,並附錄爲二十卷,闕晁氏所校《松陵集》六篇,刊於宋寶祐中。”可知此書最早之本當爲宋寶祐間刻本,“林希逸爲序,刊版置於義莊”(《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五十一),惜已久佚。現存最早刊本即此明成化二十三年嚴春刻本。此本卷首有明成化二十三年陸釴《重刊甫里先生文集序》,次爲宋胡宿《甫里先生碑銘》,次爲宋寶祐六年林希逸《甫里先生文集序》,卷末有嚴春題識。陸釴序曰:“崑山嚴景和氏居淞江之滸,密邇甫里,素欽甫里之文,乃訪而重刻之……(葉茵輯本)刊於宋寶祐中。歷勝國以來,歲久版廢,景和所爲重刊者,繼前賢之勝事,誠義舉也。”卷末嚴春題識亦云“春重刊《甫里先生文集》”,由此可知,嚴春或據宋寶祐本重刻,並增胡宿所撰《甫里先生碑銘》一篇。嚴春,字景和,江蘇昆山人,此本之後又於弘治七年(一四九四)刊刻《中吳紀聞》六卷。此本封面有周叔弢題記“明成化嚴氏本,自莊嚴堪藏”一行,卷末有周叔弢跋一篇,謂此本爲民國二十七年(一九三八)十二月自藻玉堂書估王子霖處購得。周氏將此本與黄丕烈校抄本比對後,認爲:“此本即周香嚴舊藏、黄氏據校之本。周氏藏書多無印記,宋元本亦且如是也。”此本鈐有“璜川吳氏收臧圖書”“周暹”等印,結合周跋,知爲吳銓、周錫瓚、周叔弢舊藏。吳銓,字容齋(一作蓉齋),號璜川,長洲(今江蘇蘇州)人。雍正中爲吉安守,歸田後於瀆川筑遂初園,因懷舊之思題其讀書處曰“璜川書屋”,架上萬卷皆秘笈。周錫瓚(一七四二—一八一九),原名贊,鄉試時改名曰漣,後改錫瓚,字仲漣(一作仲連),號漪塘(一作漪堂),又號香嚴居士,長洲人。所居名“水月亭”,藏書處曰“香嚴書屋”。喜藏書,善鑒定。與顧之逵、袁廷檮、黄丕烈並爲吳中四大藏書家。丕烈每購一書,必借其所藏秘本證之。此本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国荣

石湖居士集三十四卷(宋)范成大撰 明弘治十六年(一五〇三)金蘭館銅活字印本。框高二十一釐米,寬十四·九釐米。每半葉十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左右雙邊。
范成大(一一二六—一一九三)字致能(一作至能),號石湖居士,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南宋紹興二十四年(一一五四)進士,除徽州司户參軍。乾道六年(一一七〇),以起居郎假資政殿大學士使金,不畏强暴,幾被殺。使歸,遷中書舍人。乾道七年,知静江府兼廣西經略安撫使。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除四川安撫制置使。淳熙四年召對,權禮部尚書。淳熙五年,拜參知政事,尋罷。晚年以病退隱故鄉石湖。卒諡文穆。有文名,尤工詩,與尤袤、楊萬里、陸游並稱“南宋四大家”。著述宏富,除本書外,尚有《吳郡志》《攬轡錄》《驂鸞錄》《桂海虞衡志》《吳船錄》《菊譜》《梅譜》等。事見周必大《周文忠公集》卷六十一《范公神道碑》及《宋史》卷三百八十六本傳。成大“初效王筠一官一集,後自裒次爲《石湖集》一百三十六卷”(周必大《范公神道碑》)。成大一官一集之作,如《西征小集》,淳熙三年陸游爲之作序,謂成大“自桂林入蜀也,舟車鞍馬之間,有詩百餘篇,號《西征小集》,尤雋偉,蜀人未有見者”,因請而刻之。成大晚年將其詩文彙於一編,手自編定,成《石湖集》一百三十六卷。紹熙五年(一一九四)楊萬里爲之作序,稱其子范莘抵書爲父之文集求序,謂“方先公之疾而未病也,日夜手編其詩文,數年成集,凡若干卷”。嘉泰二年(一二○二)(一作嘉泰三年)其子范莘、范兹爲之作跋,稱“詩文凡百有三十卷,求序於楊先生誠齋,求校於龔編修芥隱,而刊於家之壽櫟堂”。關於《石湖集》之卷數,周必大《范公神道碑》、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馬瑞臨《文獻通考》均作一百三十六卷,《宋史·藝文志》作“《石湖大全集》一百三十六卷”,而范莘、范兹跋稱“詩文凡百有三十卷”,或爲概數,或僅計正文詩文卷數而未計附錄六卷。孔凡禮《見於〈永樂大典〉的六十一種宋集考》(《國學研究》第八卷,北京大學出版社二〇〇一年)則認爲“范莘兄弟所刻之本,當不包括《吳船錄》《攬轡錄》《驂鸞錄》《桂海虞衡志》《梅譜》《菊譜》六種。此六種,每種計以一卷,適爲六卷”。據范莘、范兹跋可知,《石湖集》最早刻本當爲南宋嘉泰二年(一作嘉泰三年)范氏壽櫟堂家刻本,後有《石湖大全集》刊於郡庠,二本今皆不存。現存最早之本爲明弘治十六年金蘭館銅活字印本《石湖居士集》三十四卷。三十四卷原在一百三十六卷之内,第一卷爲賦及騷詞,後三十三卷爲詩。“詩不分體,亦不分立名目,惟編年爲次。”(《四庫全書總目》卷一百六十)此本版心上方鎸有“弘治癸亥金蘭館刻”八字,書末有嘉泰二年范莘、范兹跋。此本鈐有“季振宜臧書”“鐵琴銅劍樓”等印,知爲季振宜、瞿氏鐵琴銅劍樓遞藏。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416

主题

1万

帖子

0

精华

首席版主

随社社员、理事、编辑部成员

Rank: 8Rank: 8

积分
25052

年度冠军年度季军社课状元社课榜眼社课进士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0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名家詞六十一種九十卷(明)毛晉編 明崇禎毛氏汲古閣刻本 陸貽典、黄儀、毛扆、季錫疇、瞿熙邦校並跋 何煌、何元錫校。框高十八·七釐米,寬十四·四釐米。每半葉八行,行十八字,白口,左右雙邊。 毛晉生平爵里、學行業績簡況,前錄稿本《汲古閣集》時已介紹。是書一名《宋六十名家詞》,實收自晏殊《珠玉詞》至盧炳《哄堂詞》共六十一種,分爲六集(詳目參閲《中國叢書綜錄》)。每家之後各附以毛晉所撰跋語,或介紹詞人生平,或評論藝術風格,有些詞前有原序。編次不以時代先後爲準,而以得詞付雕先後爲序。第一集卷前有夏樹芳序,第二集前胡震亨序。據胡序署年,知是書刻於明崇禎三年(一六三〇)前後。各集底本或是宋元刻本,或源自舊抄本,或自全集析出,亦有從《花庵詞選》中輯錄者,彙刻成書時,有所校勘取捨、訂訛補遺。宋張炎《詞源》曾提及“刊本《六十家詞》”,明吳訥亦曾彙刻宋元百家詞,而均無傳本,唯此毛刻本三百年來爲學者傳誦,流播最廣,可謂詞林之淵海。毛晉原擬先刻六集,以後陸續再刻印其他詞集,但因財力不足等原因作罷,故張先《子野詞》、賀鑄《東山寓聲樂府》、范成大《石湖詞》、楊萬里《誠齋樂府》、王沂孫《碧山樂府》、張炎《玉田詞》等重要詞家未能收入。是書網羅散佚,傳播之功甚偉,而其中錯誤亦頗遭詬病,誠如《四庫全書總目》是書提要所言:“其中名姓之錯互,篇章字句之訛異,雖不能免,而於諸本之誤甲爲乙,考證釐訂者亦復不少。”有鑒於此,陸貽典與毛扆乃遍借宋元刻本、舊抄本並此書底本逐卷精校,詳加考訂。今《中華再造善本續編》所影印者即爲此本。陸貽典(一六一七—一六八六)字敕先,常熟(今屬江蘇)人。諸生,博學工詩,精於校勘,多藏善本,與毛扆爲翁婿。毛扆字斧季,毛晉次子。二人校讎批讀是書近二十年,圈點勾抹,朱墨爛然。每種有題識,交待校本種類、來源、優劣及校改情況,如《樂章集》據“宋本”“趙校本”“周氏、孫氏兩鈔本”校;《東堂詞》“七月廿一日校,凡三抄本,其一即底本也。章次皆同而與此刻異。内一小字本最佳,所得脱誤字極多”;《淮海詞》據“宋刻本集校”;《片玉詞》用元刻本《片玉集》及抄本校,又用底本重校,等等。亦有多種書陸貽典已校過,毛扆又用其校本重校,如《稼軒詞》。每種卷末均書明某年月日、“某某校畢、讀訖”等語。錯訛較多者,毛扆有批云“題詞要毁”(《溪堂詞》)、“跋重刻”(《竹山詞》)、“要重刻”(《近體樂府》《石屏詞》)等語,惜因故未果。此本流傳後世,曾經鮑廷博知不足齋遞藏,又有季錫疇、瞿熙邦、何煌、何元錫等校語數則。今各種參校之本多不存世,賴此校本保留大量異文信息,文獻價值極高。鈐有“古愚藏本”“西河”“古愚”“冰香樓”“歙鮑氏知不足齋臧書”等印。現藏中國國家圖書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随社  

GMT+8, 2024-4-19 08:08 , Processed in 0.028869 second(s), 5 queries , Fil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3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